在現代國際關係的話語體系中,“軟權力”(SOFT POWER)一詞異軍突起,成為當今國際政治最流行的語彙之一。“軟權力”受到親睞,絕非偶然,它與後冷戰時期以來整個國際局勢翻天覆地的變化有著深刻的聯繫。
冷戰的結束,並非像以往傳統的熱戰一樣,靠槍炮等暴力手段贏得勝利。冷戰是人類歷史上首次以“軟權力”贏得最終勝利的一場戰爭。在兵不血刃之間,一個劍拔弩張的超級大國轟然頹倒,敗在了敵手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制度以及文化魅力等“軟權力”之下,成為“軟權力”一詞的最佳註腳。
“軟權力”按照其宗師約瑟夫·奈的註解,它主要來源於文化的吸引力、意識形態或價值觀念的感召力,以及塑造國際規則與決定國際議程的能力。換言之,軟權力是一種基於文化或文明而派生出來的影響力,也是一個國家最具威力的力量之一;它的作用,一點不亞於硬梆梆的軍事力量和真金白銀。在經濟全球化、區域集團化的今天,軟權力成為一國實現和平崛起的重要途徑和力量來源。
說到和平崛起,國際關係史家們大多持懷疑態度。這也難怪,在以往的國際關係史上,大國的崛起幾乎從來就沒有與“和平”劃過等號。史書上記載的,莫不是血腥的衝突與殺戮;暴力,永遠是勝利者的不二法門。在血雨腥風中崛起的大國,從來祗信奉手中的劍戟,而對和平的法力嗤之以鼻。
難道和平崛起真的沒有希望,中國的崛起只能走血與火的老路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首先,以和平的方式實現國家的崛起不僅是中國的目標,更是貫穿中國崛起全過程的方式方法;其次,中國的崛起不是為了成為帝國、實現霸權的需要,而是為了維護世界和平、實現人類大同;第三,中國和平崛起最重要的手段是依靠軟權力的運用來實現。
運用軟權力來促進自身的發展,在中國的歷史上就不乏其例。今天中國版圖遼闊,並非漢民族武力擴張的結果,反而是多次異族入侵的產物,其中最主要的是蒙古人南下中原和明代末期滿族人的入侵。由於漢民族強大的歷史文化傳統及制度、文明的吸引力,異族的統治者被逐漸同化,最後認同了中華文明,成為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中國的疆域,也就自然地在民族融合中擴大了許多。軟權力的威力,由此可見一斑。
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軟權力是建基於硬權力之上的;軟權力和硬權力互為表裡,相得益彰。任何制度、價值觀、文明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都來源於強大的物質基礎。歷史上輝煌的中華文明,也是建立在高度發達的農耕社會基礎之上的。
提升軟權力、建構軟權力,不僅是中國和平崛起的重要內容和力量之源,也是中國自身發展的需要。如同喬治·凱南所言,美國社會的健康,是美國在冷戰中的終極依靠。中國要依靠軟權力來實現和平崛起,最根本的,也就是要注重中國社會的自身發展。一個健康的,和諧的,高度文明、民主、法制的富強社會,不僅對於本國人民具有至關重要的現實意義,更對於世界具有強大的吸引力,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北京共識”。
就此而言,把中國的事情辦好,永遠是我們的第一要務和實現偉大抱負的基礎。
(原載2007年10月號《中國評論》月刊)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