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全球化與兩岸四地經濟整合

  二十世紀是人類歷史上最為動盪、風雲變幻的世紀,也是人類第一次深刻認識到全球一體,互為關聯的時代。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負面教訓,非殖民化以及由此引發的經濟全球化成為二十世紀後半期的主要潮流。全球化浪潮改變了自工業革命興起以來的世界政經發展趨向,聯合國、國際合作機構、跨國公司、區域合作組織等如雨後春筍般破土而出,形成一種沛然莫之能禦的全新趨勢。 

  進入二十一世紀,這股方興未艾的世界發展潮流逐漸成型:建基在非零和博弈理論框架之上的和平發展、合作雙贏論述取代了傳統的冷戰思維及對抗、鬥爭哲學;經濟全球化強化了國際分工合作,在全球範圍內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各國相互依存不斷加強;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優化了要素組合與配置,令生產效率大為提高;而由此更進一步引發世界各國商品及競爭力的提升,為了保護和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區域經濟合作成為必然的選擇。

  縱觀今日世界,歐洲共同體與北美自由貿易區雄踞大西洋兩岸,在整合區域經濟發展與合作、促進區域貿易與流通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面對來自歐洲與北美區域聯盟的競爭與壓力,亞洲各國開始思考建立自己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儘管亞洲國家經濟發展狀況差異很大,合作起步較遲,但隨著東盟十加一及十加三機制的逐漸清晰,亞洲區域經濟合作隱然成型。這對亞洲經濟發展,對整個世界經濟版圖的重構與組合,將產生重大的影響和作用。 

  面對當今世界的發展趨勢,本期雜誌特邀台灣前行政院長蕭萬長先生及大陸著名學者撰文論述如何建立更高層次的經濟合作——兩岸共同市場與中華自貿區,希望能引發讀者進一步的思考和行動。事實上,兩岸四地經濟合作早已不再是構想或理念,而是客觀現實的存在與時時刻刻都在發生的事實:經過二十餘年的密切發展,內地與香港、澳門已經達成CEPA協議,形成更緊密的經濟關係;而兩岸之間的經貿往來也發展很快,貿易總額累計達四千三百余億美圓,台商投資大陸金額亦超過八百億美圓,兩岸經濟互惠互利的效應已經顯現。 

  加強兩岸四地經濟合作,實現兩岸四地經濟一體化,是四地同胞利益之所在,也是客觀形勢的要求。然而,海峽兩岸今天在如何強化經濟合作,共謀民族發展的問題上仍存在著兩種不同的思想與行為:一種是與世界潮流相適應的和平發展、共享繁榮共議統一的融合型思維及實踐;另一種是“戒急用忍”、分裂對抗的對抗型思維及政策。這兩種截然不同思想折射出兩岸主政當局思想上的落差與行為上的悖離。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國父孫中山先生上個世紀初向國人提出的忠告今天並未過時。選擇什麼樣的道路,不僅關係海峽兩岸人民的福祉,更決定執政者的命運! 

  (原載2005年8月號《中國評論》月刊)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