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雄偉的喜瑪拉雅山脈,中國與印度這兩個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國已經交往了數千年。
中國與印度的文明交流,可以追溯到東漢明帝時期。西元六十七年,當時的中國皇帝派人跋山涉水遠赴印度迎請高僧和佛經。佛教東入中土,以其恢弘博大的教詣深深吸引了中國民眾,由此開啟了佛教發展的新頁。佛學東來,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中華文明,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千百年來,中國與印度之間人員往來不斷,交流頻繁。這種關係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發展至高峰,中印兩國曾有過密切的交往。印度是第一個同新中國建交的非社會主義國家,兩國領導人並共同宣導了著名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指導後殖民時代國家關係的準則。
然而殖民者留下的邊界問題終於造成了這兩個古老鄰居的反目。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印關係冷淡,處於“冷和平”時期。儘管八十年代後期以來,中印關係有較大發展,但由於雙方互信不足,對彼此戰略取向多有誤解,心存疑慮,兩國關係的發展難以令人滿意。
中印關係的現狀與當代的發展潮流及兩國民眾的利益顯然是不相符的。從戰略高度檢視,中印同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之一,無論在新國際格局的形成、經濟發展與協作、地區安全、反恐合作等方面均有巨大的共同利益,兩國理應成為關係密切的建設性合作夥伴。至於影響兩國人民感情的邊界問題,按照“互諒互讓、相互調整”的原則,其實也不難解決。
印度總理不久前訪華,雙方簽署了《中印關係原則與全面合作宣言》等一系列合作文件,為兩國關係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這也是二十一世紀中印關係的出發點。中印兩個文明古國應該在新的基礎上再續前緣,為世界與地區和平以及人類的進步、發展事業作出應有的貢獻。
(原載2003年8月號《中國評論》月刊)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