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香港需要新思維

  香港回歸己經步入第五個年頭了。回歸近五年來,香港政制運作方面雖有微瀾,尚稱平穩;但經濟方面卻由於內外種種原因,問題頻生,樓市股市長期低迷不振,凍薪裁員持續不斷,令到廣大市民頗有怨言。 

  香港經濟問題根源何在?主要矛盾為何?概言之,香港當前存在三大問題:一是受週邊國際經濟不景氣的影響,致使香港經濟持續惡化,陷入回歸以來第二次衰退之中;二是由於工商業不景,稅基萎縮,而港府的各項支出卻有增無減,致使財政赤字達到創紀錄的六百億港圓;三是回歸後廣大市民對“港人治港”的特區政府高度期盼與政府官員沿襲港英時代傳統,對經濟採取“積極不干預”,對民間疾苦愛莫能助的心態之間的矛盾。 

  三大問題,前兩項屬於純經濟問題,只能以經濟手段來化解。如應對國際經濟不景氣,需保存元氣,等待復蘇時機。因此,公司凍薪裁員是必然的。其次,在開源暫時無望的情況之下,減少政府財政赤字的最好辦法是節流。政府官員與民間公司同樣減薪以共渡時艱,是必要的。 

  第三個問題,則屬於官民之間理念上的衝突,有必要多說幾句。香港回歸後,市民對於“自己人”的政府抱有重望無可厚非。但民眾也不應抱存凡事依靠政府、指望政府包辦一切的心態,而丟棄了香港人素以為豪的勤奮耐勞、敢闖敢拚的精神。而在政府方面,則要檢討傳統的管治理念,探尋一國兩制之下經濟管治模式的新思維。 

  我們主張香港政府要有新思維,並非要求政府插手實際經濟運作,包辦一切,而是希望政府能善用“看不見的手”,為香港的未來謀劃。香港的出路在哪裡?當然是與中國的現代化緊密相關的。明瞭於此,就應該清楚地將香港定位在中國的框架之中,充分發揮“兩制”的優勢,為“一國”服務,並發展出融合於“一國”的經濟體系,從中整合自己的經濟結構,完成經濟轉型,為港人謀福。 

  融入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尋求香港的定位,這是香港的唯一出路。香港的新思維,需要由此出發。 

  (原載2002年2月號《中國評論》月刊)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