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耕耘播種的季節。仲春之際,海南博鳌亞洲論壇會議期間最令兩岸矚目的,當屬“習蕭會”了。習近平總書記在與蕭萬長榮譽董事長的談話中,除了提出四點希望,即“希望本著兩岸同胞一家人理念促進兩岸經濟合作;希望兩岸加強經濟領域高層次對話和協調,共同推動經濟合作邁上新台階;希望兩岸加快ECFA後續協定商談進程,提高經濟合作制度化水準;希望兩岸同胞團結合作,共同致力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外,還意味深長地表示“肯取勢者可為人先,能謀勢者必有所成”,引發兩岸各界深思。
從“習蕭會”的內容看,雙方所談大多集中在經濟合作的議題上,這是符合當前兩岸關係發展的現狀和節奏的,體現了大陸方面推進兩岸關係發展“先易後難、先經後政、把握節奏、循序漸進”的思路;這也與台灣馬政府在兩岸關係上秉持的“先急後緩、先易後難、先經後政”原則相契合。這樣就保證了當前的兩岸關係在和平發展框架內正常運行。
但正常運行並不等於沒有問題。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會是一成不變的,都是按照動態的內在邏輯在合適的時間裡作適時的發展,這樣才能保證事物由低階段向高階段順利發展,才能促使它不斷進化。兩岸關係的發展也是如此。在兩岸全面實現“三通”,各種有關兩岸社會民生的協定以及經濟合作框架協定(ECFA)的簽署和後續談判的順利開展後,兩岸關係的發展也自然應由經濟、社會民生等領域向政治、文化、軍事安全互信等全領域延伸。兩岸民眾在享受和平發展繁榮的成果時,無不期望能夠將這種狀況以制度和法律的形式固化,使兩岸之間真正消除戰爭的陰霾,兩岸關係實現健康化和正常化;兩岸民眾可以在和平發展中漸進融合,逐步實現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歷史大業。
應該說,過往五年來,兩岸關係的發展基本是沿著這樣的歷史進步之路演進的。但自去年馬政府第二任期以來,特別是在最近一段時間裡,台灣方面陸續出現了一些雜音,諸如近期發表的國防白皮書閉口不再提兩岸軍事互信的議題;在當前大陸發生的新型禽流感防疫抗病過程中,台灣由初期派出專家前來了解疫情,要求大陸提供病毒樣本,表示願意聯手共同研製疫苗,到突然由政府有關部門負責人表態絕不與大陸合作研製疫苗;再到台灣海巡署負責人在日台簽署漁業協議後,立即表示要驅趕到釣魚台海域捕魚的大陸漁船;在在都是明顯的表徵。
這些現象和雜音的背後,反映了馬政府第二任期以來執政方針發生微妙轉變,與大陸的合作,僅限於經濟及部分社會民生方面,其他但凡涉及政治、軍事安全領域內的議題,非但不敢碰,連一般民間學者之間的對話與討論,也不提倡、不鼓勵、不支持。馬政府這種“新三不”作為,無非是向美國人交心:台灣是絕對不會和大陸在政治上合作的,“親美”是現今馬政府對外的第一要務。馬政府第一任期時內部達成高度一致的“兩岸關係”的位階高於“外交”的原則,已被逐漸扭轉,現在更是乾坤易位。
造成這樣政策翻轉易位的原因,當然是由於外部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所導致。眾所周知,近年來美國推行重返亞洲戰略,要對亞太地區實現再平衡;而台灣,就是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中的一枚棋子。為此,美國對台灣施加壓力,逼迫台灣選邊站隊。對於美國從來言聽計從的馬政府當然不敢忤逆,於是就出現了上述在政治上與大陸劃清界限的言談舉止。
由此觀之,“習蕭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語意深長的表示絕非泛泛而談,而是有所本、有所指的對未來兩岸關係發展的點題。事實上,今天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好局面,正是2005年國民黨主席連戰“敢為人先”,在台獨勢力甚囂塵上之際,毅然決然赴大陸訪問,與中共總書記胡錦濤達成“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順應兩岸民情人心,“取勢”的成果。連戰不僅為兩岸關係贏得了和平發展的重大機遇,也為自己贏得名垂青史的歷史定位。
振興中華、兩岸和平,無疑是歷史賦予兩岸中國人的重大責任。能夠實現這一重任的,必定會有崇高的歷史地位。而如何實現這一歷史重任,就現階段而言,“取勢”、“謀勢”尤為重要,如此方“有所成”。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乃是天下第一大勢,與之相對應的戰爭與革命則漸成末勢,這是第一層面;第二層面是地緣經濟取代地緣政治,經濟全球化、合作雙贏成為主流,而結幫拉派,圍困堵截的冷戰體系不得人心。就兩岸關係而言也是如此,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從整個中華民族發展的高度來把握、來規劃兩岸關係的發展,方能“取勢”與“謀勢”。
歷史已經把重大機遇交到當代國人手中。能否把握住機遇,從全球以及兩岸發展的大勢上來“取勢”與“謀勢”,正在考驗和檢驗兩岸領導人的智慧、能力和毅力。是站在和平發展的時代大勢一邊,為中華民族的發展著力,還是躲躲閃閃藏在霸權勢力的冷戰外衣之下,甘居棋子與跟班的角色,歷史將會作出中肯的評判。
馬政府還有三年時間,光陰易逝,時不我待。現在不做,錯失歷史機遇,其後來人也必定會做。因為,和平發展、中華復興的大勢是誰也無可阻擋的;一時的拖延,對於歷史進程而言僅是一個小小的漩渦,無關兩岸和平融合之宏旨!
(原載2013年5月號《中國評論》月刊)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