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下,台灣“五都選舉”正緊鑼密鼓地展開,藍綠陣營無不使出渾身解數,為自己的候選人搖旗吶喊,拉抬人氣。可令海內外政治觀察家們難以理解的是,藍軍儘管佔有執政之利,又在推動兩岸和解、為台灣經濟的復蘇取得實質性進展等方面,向民眾兌現了執政前許諾的兩岸和平紅利,但在此次的“五都選舉”中卻不占上風;不僅在南部二都處於劣勢,就是在執政已久、素來“親藍”的北、中部三都也難言優勢。台灣《新新聞》報導,根據“未來事件交易所”8月25日所作的預測,國民黨選情穩定的僅胡志強一席,台北市和新北市將面臨嚴峻考驗。
台灣民意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為何會發生這樣的變化?民眾所思所慮究竟為何?
9月1日,台灣兩岸統合學會舉行記者會,著名學者、評論家張亞中、黃光國、南方朔等在會上發表聲明,嚴詞抨擊台灣“教育部”在明年開始實施的九年一貫課綱草案中,將把國語改成“華語”,國文改為“華文”,質疑馬政府還在延續陳水扁時代的所謂“中華民眾去中國化”政策。
儘管馬政府發言人次日即澄清立場,表示國人以“國語、國文”稱呼自己的語文,乃是基本的原則問題。但島內輿論認為,民進黨執政時期花了8年時間推動“去中國化”,馬政府怕被“戴紅帽子”,凡事涉敏感的什麼都不敢碰,等於是在“去中國化”的基礎上推動兩岸關係。藍營人心渙散,有不知為誰而戰,不知為何而戰之歎。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
“夫戰,勇氣也”。選戰亦戰,首要者是領導人的信心與勇氣。登高一呼,旗號亮出,批亢搗虛,直挑敵酋,自然群情洶湧,氣勢奪人。所以選舉時,政黨領導人能否衝鋒陷陣,提出具有吸引力的執政思想和未來發展願景,以團結、指引群眾,實在是選戰的關鍵。
而由於執政疏忽、大意,不敢碰硬、一味討好,未能從根本上撥亂反正、提出能夠凝聚士氣人心的共同願景,是導致藍軍人心渙散,造成選情危機的根本原因。正如台灣著名政論家南方朔所指出的:“方向感是一個社會和國家永遠向前行的依靠,台灣現在的危機,就是不統、不獨,讓老百姓和全世界搞不清楚台灣在玩什麼遊戲?老百姓是用心在感覺,這個政府沒有方向感,東飄西蕩,不知道何去何從,永遠跟著別人呼口號。”
台灣過往在李登輝、陳水扁執政的二十年,以民粹和意識形態的方式來處理島內政治經濟以及兩岸關係等問題,“去中國化”盛行,思想混亂;導致內外政策嚴重失誤,政治上危機頻頻,衝突不斷;經濟上大幅衰退,民眾怨聲載道。本來期望國民黨馬政府上台後,能夠迅速除弊革新,將台灣社會引向正途。兩年多來馬政府儘管在處理兩岸關係方面取得重大成績,但在台灣內部的撥亂反正方面,卻遲遲未見進展。
撥亂反正,語出《漢書武帝紀》:“漢承百王之弊,高祖撥亂反正”。其根本意義在於匡正思想,破除不合時宜的舊制度與舊觀念,以“決嫌疑、明是非”,樹立正確的路線和思想觀念。古今中外,大凡亂世之後,要重新治理,必經此階段。近如中國大陸在經歷了文革十年動亂之後,即以撥亂反正為思想解放的核心,徹底清算了以往錯誤的思想觀念及其路線政策,由此凝聚人心,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團結一致向前進,方有今天一飛沖天,驚豔於世界的大好局面。
而台灣今天之所以思想混亂,人心渙散,就是因為馬政府執政後,未能徹底清算李、扁時代的錯誤思想及其政策。致使大多數民眾的思想觀念仍停留在過去多年的冷戰時空環境中,渾然不知當今國際政治大環境已經發生重大變化,和平發展不但是時代潮流,更是海峽兩岸關係的主流。在思想觀念上未能撥亂反正,加上失去精神理念與核心價值的論述能力,使台灣民眾的“國家認同”混亂不清,在政客的誤導下,將現實中的“中華民國”治權限縮混同與主權限縮,導致整個台灣社會思想與價值觀的變異,民粹高漲,反對勢力有機可乘,不僅拒不為過去的“閉關鎖國”、挑動族群衝突、製造兩岸關係危機等一系列政策和思想觀念認錯,反而進一步把水攪渾:誣衊馬政府的兩岸政策是“親中賣台”,要民眾“棄馬保台”。
反對勢力不認錯,反坐大,無疑驗證了馬政府一廂情願式“和解”政策的失敗。和解本身並無問題,但關鍵在於和解並非無原則的妥協。和解也需辨清是非對錯,如果一味妥協,不能明辨是非,何以凝聚核心力量,團結中間選民,說服、爭取不同意見和反對意見者?說服、爭取不了反對陣營的民眾,又談何“和解”?因此,要想真正實現“藍綠和解”,也非經由撥亂反正不可。
“不破不立”。撥亂反正的過程,也就是樹立新的共同願景,為台灣社會指出未來發展方向和道路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應該是兩岸建立血脈相連、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的過程。只有在與祖國大陸的共同的發展中,台灣才能找到自己安身立命之處,也才能在實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實現自己的價值,做出特殊貢獻。就此而言,“五都選舉”雖然重要,但並非關乎台灣安危之所在。而撥亂反正,樹立新的共同願景,方是執政黨和馬政府應當深思熟慮、切實推行的執政要點。因為,這不僅關係到執政黨和馬政府未來的地位和命運,也關係到台灣的未來和兩岸關係的未來!
(原載2010年10月號《中國評論》月刊)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