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2日,馬英九上任後首次出訪中南美洲。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出訪他沒有大張旗鼓地過境美國,與美國政要見面,搞“過境外交”;而是輕車簡從,到目的地後也是事成禮畢即返台,沒有借機尋求所謂“外交突破”的舉動,與民進黨執政時代的“烽火外交”大相徑庭,實踐了他在競選時提出的“外交休兵”、“活路外交”的理念。
馬英九提出“外交休兵”、“活路外交”的背景,是陳水扁執政八年來力圖實現台獨,一味與大陸對抗,大搞“衝突外交”、“烽火外交”,使台灣落得國際社會“麻煩製造者”的惡名。在過去的八年裡,台灣花了成百上千億金錢,不但未能擴大國際空間,反而進一步減少了本來就所剩無幾的“邦交國”數量,陷入國際困境。台灣民眾的納稅錢,成為少數政客的“外交黑金”,弊端禍及島內外,使台灣的國際信譽掃地。
事實上,在地緣經濟成為國際政治主導因素的今天,台灣以往的地緣政治地位已經大大下降。憑台灣一己之力欲在國際社會中與大陸對抗,實在是現代版的“唐吉坷德戰風車”;對此,馬英九是心知肚明的。在選舉政治的壓力下,面對島內民眾要求擴大國際空間、參與國際活動的呼聲,馬英九也不能忽視。於是乎,他提出了“活路外交”的理念,希望在兼顧尊嚴的前提下,從共同利益出發,以“九二共識”為基礎,與大陸展開務實協商,尋求彼此可以雙贏的平衡點,以爭取加入包括世界銀行、世界衛生組織等在內的國際組織。為此,他還提出“外交休兵”的具體措施建議。
應該說,馬英九的“活路外交”思想及“外交休兵”的政策舉措,是有其一定合理內核及積極意義的。他的指導思想,已經與陳水扁搞分裂的“對抗性思維”完全不同;他是以合乎時代精神的“雙贏思維”來規劃、處理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就此而言,馬英九是值得肯定的。
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涉及中國的主權和整體國家利益。因此,當然是需要和大陸協商,妥善處理的。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兩岸中國人本著“雙贏”、“命運共同體”的思維,求同存異,增進互信,積累共識,共同努力創造條件,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必將得到妥善的解決。事實上,早在三年前,國共兩黨主席胡錦濤、連戰首度會晤達成五點共識時,就已經對此作了清晰的闡述。
兩岸兩會之間的商談,目前才剛剛恢復,需要協商談判的經濟性、事務性事項很多,也很具體。而兩岸之間的“外交休兵”,協商解決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則屬於比較高階的政治性議題,需要雙方廣泛、充分討論,交流意見,溝通觀點,凝聚共識,以達成政治性協定。這個過程,不是短期能完成的。特別是其中涉及的問題十分敏感複雜,一,不宜過早公開,以免激化兩岸民眾情緒;二,一些問題的最後解決需要政治處理。因此,可以考慮通過國共平台先行加以討論、磋商、妥協;待時機、條件成熟再交由兩會談判,達成正式協議。如此,則能收事半功倍之效。這絕非“以黨領政”。
衷心期盼兩岸之間不僅能“外交休兵”,更能達成“和平協議”,共同發展,共享繁榮!
(原載2008年9月號《中國評論》月刊)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