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論儒家的治國之道——智仁勇

  一、儒家治國之智

  我國古代治國理政之精髓即儒家的中和之道,儒家經典《中庸》中有:“中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者, 天下之達道也。”將中與和歸爲天地間的大本達道,亦即世界萬事萬物之根本規律。何謂中中者,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也,即指事物所處之最佳狀態。何謂和和者,指事物雖有不同而所處之最佳和諧狀態。

  漢代董仲舒説: “《詩》雲: 不剛不柔, 布政優優. 此非中和之謂歟 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 明代思想家諶若水也説:“中,帝王相傳治天下之德,如是而已。”以中和治天下是歷代帝王謹遵恭奉的大智慧和總綱領《漢書·藝文志》中説“禮節民心, 樂和民聲, 政以行之, 刑以防之, 禮樂政刑四達而不悖, 則王道備矣。”還有在孝經中提出的“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首次指出“孝”爲根本,若無“孝”則必無德,亦無從施教。“自天子至於庶民,人之行莫大於孝。”從而確定了歷代帝王以孝治天下的有效治國理念。另外,董仲舒提出的“以刑輔德,德主刑輔”闡明瞭“法”只是“德”的輔助工具的重要理論依據。以上提到的“中、和、樂、政、刑、孝、德”等都是儒家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智慧和無可替代的法寶。

  二、儒家治國之仁

  戰國後期,當韓非子與李斯在荀子那裏學到了“法家”之精髓後,就急忙下山建立功名去了,却不願再學治國最爲有效的“儒術”,當時荀子就對其他學生説:“列國中任何一國只要用韓非和李斯的一人,即可霸天下,然而,因爲韓非和李斯都不懂能長治久安的儒家仁術,必然很快就會亡國。”歷史的發展如荀子預料的完全一樣,秦用李斯而霸天下,但用法家的嚴刑峻法來治理國家,搞得哀鴻遍地,民不聊生,大澤鄉陳勝、吴廣等九百飢民揭竿而起,振臂一呼,遍地回應,結果貌似强大的大秦帝國傾刻間土崩瓦解,秦十五年而亡國。漢朝吸取亡秦之教訓,先用休養生息的道家爲治國國策,漢武帝時由董仲舒提出“獨尊儒術”,經長達六個月的儒、道廷辯,到後來道家幾無言以辯,於是,武帝决定用“儒術”爲治國良策,之後歷朝歷代凡是用儒尊儒,國運就發展良好,悖儒棄仁,國運必衰,具體事例很多,由於發言時間有限,就不一一介紹了。

  三、儒家治國之勇

  論者不多,更有許多不學無術者常將儒家説成是膽小怕事的儒家,殊不知儒家看重的“忠君愛國”才是天地間第一大勇,本文僅舉兩側即可説明:

  1.南宋狀元文天祥,授兵部尚書,戰敗被俘,歷盡磨難數年而忠貞彌堅,菜市口慷慨就義。體現了“不成功便成仁”的“三軍可奪其帥也,匹夫不可奪志”的大無畏儒家精神。崖山之戰失敗後,丞相陸秀夫背着小皇帝蹈海殉國,數十萬臣民相隨跳海,此忠勇壯烈之舉,可謂驚天地泣鬼神。

  2.明末有劉宗周,號蕺山先生,明朝最後一位大儒,修身慎獨,人皆敬重,國破後在杭州絶食十五日而亡,相隨者還有他的學生祁彪佳、王毓蓍、祝淵等,其學生中也不乏抗清勇士,如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黄宗羲及惲日初等,堅持抗清鬥争達數年之久,亦爲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顧炎武之事迹與黄宗羲相似,至於抗争中誓死不當亡國奴之愛國將領更是不計其數,不一一列舉。

  綜上所述,足以證明儒家之智、仁、勇是天地間第一的大智大仁大勇,是其他各教各派無法相提並論的。



  孫保平:作者係澳門孔子學會會長。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