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新時代中華文化的現代化道路

  一、中華文化的本質是多元融合不斷進步的

  中華文化的發展從來就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而是一個兼容并包的開放系統。一方面是文化的大熔爐,古代以中原爲基礎不斷將周邊文化融入和整合的系統形成了中國早期的文明核心,在這一核心中一方面不斷吸收其他文化體的先進生産力,一方面不斷整合爲内部統一的政治制度,以利於克服自然和人爲的灾害,但在文化上又能保持着多元性,各地都存在不同單元受到不同地理環境和生産力導致的區域文化的影響,通過時間和氣候的變遷産生的由北方主導的人類群體遷移造成的族群板塊擠壓導致文化的傳播,這樣内部的自建和外部的衝擊不斷的重新塑造中華民族的樣貌基礎。從個體而言文化就是反映出個人的生活方式以及想法,用什麽方式去探索和建構世界觀;對集體而言就是在相同政治體系下的人群如何凝聚共同的道德價值以及行爲準則。筆者認爲民族國家是當前中華文化建構的主要載體,從當前人類世界的結構而言,是一個以國家爲基本單元的國際政治格局。因此當前談論中華文化的同時必須把握這一基本框架作爲本文的範疇,從現代國家建構的角度思考中華文化的現代化發展與形塑。當代中國的中華文化建構也是伴隨着從帝國走向民族國家的現代化歷程,也是從君權神授到依法治國的過程,中國不斷完善作爲現代國家的文化建構,而這一多元文化融合與建構的現代化又帶領中國走入新時代,這一新時代在當前由於生産力與文化的結合,更將引導中華文化成爲人類集體文明的探索者與開拓者。

  二、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華文化現代化的體現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産黨的十九大代表大會上提出了“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觀念,並在2017年北京的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提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更加美好世界”的立場和主張,這代表了中國人民集體的意志,旨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這一全球價值觀包含相互依存的國際權力觀、共同利益觀、可持續發展觀和全球治理觀。 “匯聚世界政黨共識 共建更加美好世界”,人民網2017年12月8日,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1208/c40531-29693317.html.

  由此我們能看到當前中國已經鮮明地提出,自己探索和建構的國際觀與世界觀,這也作爲未來中華文化現代化對外面對全人類共同發展的道路指南。而從對内而言,我們也能看到中國正在建構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中國共産黨的十八届六中全會提出了“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從過去的“三個自信”增加了“文化自信”,在十九大報告中又進一步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認的認識,明確的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筆者認爲這除了加强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外,也代表着當代的中華文化兼容并包的一個文化自信。

  中華文化不止能融合中國内部不同民族的文化與生活價值,同時也能兼容西方的文化價值體系,將中華傳統文化的多元價值與馬克主義和社會主義的融合,走出一條適應中國的國情發展、生産力發展需要的中華文化現代化道路。這一文化既保障了對傳統中華文化糟粕的揚棄達到去粗存精和去僞存真的作用。同時也保障了當前中華文化的建構是與過去五千多年的中華文化一脈相承,聯繫了古代中國與當代中國人民克服自然的智慧結晶與中國人民獨特的對美好生活追求的價值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源在於中華文化,但是現代中華文化的建構也脱離不了中國人民爲了自强圖存而自發産生的“革命文化”的傳承,無論是共和革命還是解放革命,還是對於堅决反對外國侵略戰争的内涵都是當代中華文化之所以保留的根本,如果没有這些自强圖存的“革命文化”,那麽中華文化將早就覆滅於西方文化侵略和掠奪的洪流之中,這些“革命文化”的保留不是爲了耀武揚威或是以挾武自恃,而是警鐘長鳴,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中華文化不能退步和走入狹隘,要不斷進步和加强文化多元融合發展的能力。

  當前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首先仍然是要持續解放生産力。深化改革開放中國的市場經濟發展的新增長引擎中,互聯網金融的普及是非常核心的關鍵要素,也是當代中華文化現代化的成果以及特點。中國的互聯網移動支付,以及互聯網+物聯網在高速的普及,成爲中國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自然也是當代中國人民生活方式的寫照,令國際稱贊羡慕的寫照,自然也是中華文化現代化的體現,而這方面的體現又根植於中國對待互聯網的價值觀,以及對互聯網安全和主權的價值觀體現。首先是中國對互聯網安全的重視體現在互聯網主權上,當代西方不斷通過互聯網的運用對發展中國家進行粗暴的政治干涉,這是中國政府不能接受的。一方面中國政府防止外國勢力通過互聯網造成中國内部的動盪,另一方面中國政府也不利用互聯網技術干涉其他國家的内政,不搞顔色革命和意識形態輸出。在保障互聯網安全的情况下,大力發展民族互聯網産業,以在地服務不斷優化爲核心的産業競争力不斷提昇,包括政府管理和保障爲基礎的理念,使得中國的互聯網産業得到人民群衆以及市場機制的信賴,得以在國際市場上生存和競争。因此,對互聯網的主權安全的正視與維護,創造了當代現代化的中華文化,維持經濟穩定發展則更有利於推進中華文化的現代化,以及對全球化和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建立良好的基礎。

  三、必須維護中華文化現代化的安全發展

   鼓吹中華文化多元不融合以及狹隘的中華文化觀,都將造成對中華文化現代化發展的危害。筆者强調中華文化的建構來自於服務現代國家建設的需要,中華民族的認同是從1911年辛亥革命後開始的,孫中山先生提出的合漢、滿、蒙、回、藏爲一“中華民族”,開始建構中國和中華民族的認同;中華文化不止是漢民族的文化而是在中國境内所有民族的文化。但我們也必須認識到,中國境内共有56個民族,在過去有更多古代的族群已經融入了漢民族,才使得漢民族得以呈現如此的多樣性和復雜性。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才正式將中國過去的“民”轉變爲“族”,這包括將“回民”(民國時期作爲漢族中具有特殊風俗的一個民係)定義爲“回族”。同時,也要注意到另一個問題,就是台灣、香港和西藏的“中華民族”的認同建構都是從1950年後逐漸開始,同時又面臨到地方的“地域文化認同”(包涵政治、經濟、社會、法律、道德文化)高於對大陸地區整體的文化認同,即形成了多元的文化結構却没有融合的機制。所謂融合就是要將煤點燃將不同金屬材料擺在一塊練成鋼達到融合,而不是只將煤和鐵堆放在一起。當前“融合發展”的問題不止是對於中國内部的不同族群之間,需要進一步的文化融合以及促進各族人民傳統文化的現代化,也包括解决“台灣問題”如何通過更深層次的兩岸文化融合、現代化融合、制度文化融合等去彌補過去期將近100年的政治文化割裂。

  另一個必須警惕的就是一些外國勢力刻意傳播的極端文化,對中華文化的融合以及文化的現代化造成割裂和破壞。無論是極端宗教主義、極端民族主義以及恐怖主義,都是要分化中國内部的民族團結,造成中國的民族矛盾,破壞中華文化的融合龢民族文化的現代化進程。中華文化的現代化本質是吸收世界上其他民族良好的科技和制度,成爲中華文化發展進步的一部分,而不是機械式的照單全收,也不是全面否定中國的傳統文化;另一方面當前復興中華文化也不是將過去已經去除的糟粕又全部恢復,這點我們必須要認清楚,中華文化必須要不斷的進步,唯有不斷的現代化才能適應當代人類文明發發展需求。這點筆者在研究兩岸問題中經常發現到台灣香港部分的認識對中華文化的理解是非常狹隘的,例如反復强調使用“繁體字”(或説正體字)就是正統中華文化。進而否定了大陸方面對中華文化現代化的貢獻,或希望大陸開倒車,殊不知即便繁體、簡體、甲骨文等各種字體都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規範文字體系本身的第一功能就是爲國家政治服務。從筆者的角度而言當前兩岸文化的比較早已超越了單純的字體差异,核心在於互聯網訊息的産生以及對中華文化傳播能力的影響,包括輸入法的通用性、便捷性、前沿科技、新興行業的中文詞彚的描述,中文專有名詞的訂定等等,這些才是更有助於中華文化延續自身邏輯,以及推進中華文化現代化發展的指標。而我們要維護中華文化現代化發展,那就必須要避免狹隘的停留於“正統中華文化”和狹隘的“大漢族中華文化”,要認識到中華文化必須融合先進的文化,不論中國内部民族的文化現代化,或者世界先進的理念的融合吸收,都堅决不能使得中華文化狹隘化、僵屍化。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必然須要依託中華文化現代化的安全發展,中華文化的現代化推進自然也將實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四、中華文化的融合發展與兩岸關係新局勢

  當前形勢下的兩岸中華文化現代化發展面臨一個合流的問題。台灣與大陸人緣、地緣、文緣是一脈相傳,甚至在1949年後還出現了中華文化的重新建構,而這樣的建構使得中華文化在台灣島内的發展又有别於大陸。改革開放後兩岸交流逐漸緊密,但我們也能看到大陸方面秉持包容態度,新的文化建構中對於台港澳和少數民族的文化是非常重視,保障這些地區文化成爲中華文化現代化的一部分;反觀台灣一方面走入狹隘的中華文化正統論,使得在民主化後中華文化的現代化發展停滯,而又受到政治的影響出現了“去中國化”的浪潮。而這一現象在台灣其實並不是使得“本土文化”現代化,而是尋找西方或東洋的替代東拼西凑的結果,既不像西方也不像東方,更難找到推進文化現代化的方式,尤其是傳播文化的現代化服務平台,台灣完全丢失了自我創造和發展的空間,互聯網系統的選擇一邊倒地偏向西方,甚至無法控制,這等於將自己的思維和大腦拱手讓人。因此筆者認爲要解决重新恢復台灣島内中華文化的創造力以及生機,必須要加强和重視互聯網設備平台對島内的開放和適用性,如此才能避免島内人民只受外國媒體影響,而失去兩岸之間中華文化現代化的緊密鏈接。

  另外在這次中國共産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我們也能見到關於對台灣的論述,兩岸同胞是命運與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我們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尊重台灣現有的社會制度和台灣同胞生活方式,願意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我們將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實現互利互惠,逐步爲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增進台灣同胞福祉。我們將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裏面提到台灣同胞“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中國共産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全文”,中國共産黨新聞網2017年12月8日,http://cpc.people.com.cn/.,這對於將來的兩岸文化融合進程也將産生重大影響。台灣同胞愛鄉愛土愛祖國,能够通過制度上的開放和融合將台灣同胞納入當前大陸高速發展的環境中,如此整合機制也將使兩岸之間新的文化發展更加心靈契合,兩岸人民有更多機制共同參與創造中華文化的現代化成果,爲當代和未來創造和諧與安居樂業的生活方式。這點來看我們能確定對於中華文化的發展,大陸不能缺少台灣這一塊的經驗,台灣不能隔絶於祖國大陸閉門造車。兩岸共同推進中華文化的現代化中國脱離不了世界的變化與發展,世界的發展也脱離不了中國的影響。在追求融合的過程中中華文化的現代化,它有經驗、有能力保障内部的文化多元性和政治一體性,也實現保護少數民族在普世價值和法律底綫之上的特殊文化風俗傳統,甚至這樣的文化内涵更是有利於借鑒參考,爲少數民族文化現代化發展道路提供經驗指南等等。從這一角度來看我們就能明白中華文化的現代化爲何如此生機勃勃,爲何中華文化能得到這麽久遠的發展而不間斷。

  最後筆者認爲文化是人們生活方式的選擇,文化是人們對世界觀的建構,文化是凝聚共同價值觀的準則。文化更是民族國家維護統一的重要粘合劑,中華文化的現代化建構是從我到我們之間關係的建構,也是我們走向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現共同生活方式共同價值觀及民族國家發展方向的康莊大道。



  張立齊:作者係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台籍博士研究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