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和兩岸關係發展重要關頭召開的中共十九大,是全國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大會在全面總結過去五年各方面工作的基礎上,緊緊圍遶“新時代”這一嶄新歷史方位,就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出具有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行動綱領,在政治上、理論上、實踐上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中樹起了又一座不朽豐碑。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上所作報告一共十三個部分,其中第七部分以“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爲題,較大篇幅論述文化發展;第十一部分以“堅持‘一國兩制’,推進祖國統一”爲題,專門論述兩岸關係和對台政策,在新時代十四個基本方略中,對台政策、解决國家統一問題亦佔有其一。習總書記在報告中重申了一個中國原則和完成國家統一的基本立場和國家意志,同時亦强調“我們將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以上事實充分説明,中華文化和兩岸關係在國家發展和統一大業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因此,有必要對其進行深入研究,着力把握精髓要義。
一、新時代中華文化與兩岸關係的前進方向
中國共産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無不具有“舉旗定向”的重要意義。由於中國共産黨在政治生活居於領導地位,它的全國代表大會也深刻影響着國家龢民族的航向。從十九大報告看,新時代中華文化和兩岸關係將沿着以下方向前進:
第一,突出文化對於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作用。十九大的歷史貢獻之一,在於做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爲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大判斷,這也是十九大宣示進入新時代的根本依據。社會主要矛盾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專業術語,通俗地説就是制約社會發展的根本性問題。解决了社會主要矛盾,就是抓住了關鍵、牽住了“牛鼻子”,再解决其他衍生性問題就會相對容易。十九大之前,中國共産黨對於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該判斷提出於上世紀80年代初期,沿用了近40年。當時,大陸民衆的物質生活水平相當低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爲5004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僅爲2234元,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都接近60%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正因如此,盡管原來的社會主要矛盾判斷在文字表述中也提到了“文化”,但客觀而言更加側重於“物質”。改革開放以來,大陸穩定解决了十幾億人的温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截至2016年,人均國内生産總值超過8000美元,已經達到中等偏上收入國家水平。隨着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衆對於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寬泛,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而文化作爲美好生活的題中應有之義,要求必然愈來愈高,分量必然愈來愈重。十九大報告及時改變了對於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盡管在文字表述中没有明確提及“文化”,但實際上相較以往更加强調了“文化”。
第二,突出文化對於增强中華民族自信的作用。十八大首次提出“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要求,成爲引發熱議的一大亮點。十九大第一次把“文化自信”寫入全國黨代會報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進一步體現了對於文化的格外重視。早在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就提出了增强“文化自信”的時代命題,認爲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此後,他又多次重申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可以説,文化自信是十九大鄭重提出並確立爲指導思想寫入黨章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自信解决的是中華民族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自處的問題。有的西方國家在其“一元論”哲學基礎上,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文化優越感,在全球化進程不甘寂寞、踴躍主導,妄圖依託薯片、影片、芯片等文化符號把它的價值觀强加於人,且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面對來勢汹汹的外來文化衝擊,如果没有充分的文化自信,難免情不自禁地自慚形穢,不由自主地削足適履,到頭來自毁長城、引狼入室,被别人賣了還幫着人家數錢。十九大擲地有聲地强調“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旗幟鮮明地提出“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是文化自覺性龢民族主體性的生動詮釋,爲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文化發展設置了“定海神針”。
第三,突出文化對於促進兩岸心靈契合的作用。十九大報告談及兩岸關係,至少有兩個要點。一是重申“六個任何”,再次强調“絶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表示“有堅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敗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圖謀”,爲新時代兩岸關係發展劃清了剛性底綫。應當説,中國共産黨對於堅持“一中”、反對“台獨”,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决心是一以貫之、從未改變的,是堅定不移、不可撼動的,也得到了大陸民意的擁護和支持,已經上昇爲具有戰略意義的國家意志。二是倡導“心靈契合”,同時把中華文化作爲促進心靈契合的有力抓手。在報告中,“弘揚中華文化”與“促進心靈契合”是用逗號隔開的兩個分句,共同組成了完整的一句話,説明兩者在邏輯上具有手段和目的的關係。從這個意義上講,十九大報告指出的“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等,雖然不是在論述兩岸關係時提到的,但並不意味着與兩岸關係無關。恰恰相反,它們對於發展兩岸關係特别是實現心靈契合均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如果説“六個任何”是講給少數分裂勢力聽的,那麽“心靈契合”則面向廣大島内民衆,具有更多的“人情味”和柔性色彩。“六個任何”與“心靈契合”,一個剛、一個柔,兩條綫,勾勒出新時代兩岸關係發展的輪廓。而文化是這幅畫作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必將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
二、新時代中華文化推動兩岸關係的實踐路徑
新時代中華文化與兩岸關係聯繫日趨緊密。沿着十九大指明的方向前進,兩岸關係發展、實現心靈契合的過程,與中華文化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過程,可相相互貫通、相互促進,統一於實踐之中。
第一,增强中華文化“當代篇”對島内民衆的感召力。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也就是説,可大致分爲“傳統篇”和“當代篇”兩部分。過去,考慮到“兩蔣”主政時期在台灣大肆推行“反共”教育,島内民衆或多或少地有某種程度上的“恐共”、“懼共”心理,爲不致造成意識形態争論和對立,在兩岸範圍講“中華文化”,一般特指“中華傳統文化”,往往忽略甚而有意逥避了中國共産黨影響塑造的中華文化“當代篇”。這次全國代表大會出現了一件令人津津樂道的事情,土生土長的台灣人盧麗安以黨代表身份亮相人民大會堂,從容反駁“當中共黨代表就不愛台灣”的媒體質疑,真誠表達“愛台灣也可以愛祖國大陸”等觀點理念,一夜之間成爲兩岸輿論焦點,並引發數位台籍青年傚仿、不懼台灣當局警告公開表達入黨意願,被島内媒體稱爲“盧麗安現象”。該現象表明,中華文化“當代篇”不僅不是兩岸文化交流的障礙,反而具有蔚爲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要努力尋找恰當的方式方法,持續强化這一吸引力感召力,讓島内民衆能够客觀真實地瞭解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在實踐中爲中華文化賦予的時代内容、增添的大陸特色,消除偏見、修正認知,從而增進骨肉感情、實現心靈契合。
第二,與島内民衆分享大陸文化發展特别是文化産業發展機遇。十九大報告指出,大陸方面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願意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其中自然也包括文化發展機遇,特别是文化産業發展機遇。“健全現代文化産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生産經營機制,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是十九大對於促進文化産業發展做出的部署。而近些年來台灣文化産業取得了長足進步,小到可以變身多用途螺絲刀的玩具企鵝,大到由衰敗工廠車間經過“騰籠换鳥”式改造而成的産業園區,文化創意産業在島内已經融入百姓生活,並成爲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據統計,島内文創産值由2002年的43526億元(新台幣,下同)增長到破萬億元,創造了數以萬計的就業崗位,累積了大量的先進經驗。2003年,台灣當局制定了“大學校院藝術與設計領域人才培養計劃”,大力推動相關人才參加各種國際設計大賽,形成了文化産業發展的人才優勢。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島内文化産業發展也大多建立在巧妙運用中華文化元素的基礎之上,積極探索傳統文化與現代性相結合的途徑,與十九大報告强調的“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高度契合。因此,大陸方面可把分享文化發展特别是文化産業發展機遇作爲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的重要内容,開展形式多樣的兩岸文化産業交流與合作,制定完善相關政策吸引島内文化産業人才,讓兩岸文化産業花開並蒂、比翼齊飛。
第三,把在世界範圍講好中國故事作爲兩岸共同使命。十九大報告結合分析國際國内形勢和國家發展條件,把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劃分爲兩個階段來安排。第一個階段是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階段,時間跨度是從2020到2035年,該階段文化方面的發展目標是“國家文化軟實力顯着增强,中華文化影響更加廣泛深入”。第二個階段是全面建成現代化强國的階段,時間跨度是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總的目標是“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由此可見,文化軟實力建設不僅被提上日程,而且被擺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質言之,没有較强的文化軟實力,就談不上現代化强國;没有中華文化在世界範圍的廣泛深入影響,就没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次全國代表大會特别提出“國際傳播能力”的命題,要求“講好中國故事”。兩岸同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黄子孫,有義務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也有使命共同傳播中華文化。當前,中華民族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爲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兩岸要牢牢把握這一歷史機遇,携手促進中華文化與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對話交流,講清楚中華文化中包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説明白中華文化中藴藏的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整合建構有利於中華文化傳播的有效機制,着力增强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改變中華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相對被動的處境,使國家龢民族的文化軟實力真正走在時代前列,助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勝利實現。
作者:李義虎係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教授;樑浩係北京市委政策研究室幹部、文化部·北京大學兩岸文化研究基地研究人員。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