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的共同血脈和精神家園,既是兩岸同胞自强不息、永續發展的深厚根基和精神追求,也是兩岸同胞團結一心、携手前行的共同根脈和内在動力。面向新時代新征程,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共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未來。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對台工作重要思想,深刻認識中華文化在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中的獨特重要作用,圍遶促進心靈契合的目標要求,兩岸同胞應共同擔負起弘揚中華文化的時代責任。
一、中華文化在“促進心靈契合”中的獨特作用
心靈是人類生命場、能量場和情感場的體現。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心靈/992322?fr=aladdin.心靈契合是人與人之間一種緣分和認可、意氣投合的境界,是心與心之間的交融。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源自共同的血脈相連和共同的中華文化傳承,在這個根基上有了兩岸同胞的共同民族認同,進而也就有了一家人的認知和情感。中華文化成爲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内在基礎和動力。
2014年9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台灣和平統一團體聯合參訪團的講話中,首次集中闡述了對實現和平統一的一系列政策主張。他强調:“我們所追求的國家統一不僅是形式上的統一,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他進一步指出:“1949年以來,兩岸雖然尚未統一,但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也不可能改變。兩岸復歸統一,是結束政治對立,不是領土和主權再造。”“習近平接見台灣和平統一團體聯合參訪團時講話”,中國新聞網2014年9月26日。
這就從兩岸本是一家人的源頭上,揭示了兩岸關係的本質所在和實現統一的根本要求,爲我們團結廣大台灣同胞共同致力於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指明瞭正確方向。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中華傳統文化/7723801?fr=aladdin.
它既形成於歷史又植根於現實生活的沃土中,體現着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費孝通:《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年。
下匯聚起來的以儒家思想文化爲基綫,涵括各種不同的外來思想文化内容,展現出鮮明的民族特色、優良的歷史傳統、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五千年從未中斷的華夏文明成就;也體現着這些文明成果,它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爲規範和風俗習慣仍舊給當代社會以滋養,固化在人們的日常生活裏,成爲包括台灣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中華兒女的寶貴精神財富。
中華傳統文化對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巨大作用,在於積澱和固化於兩岸同胞社會生活中的這種内在的根深蒂固的傳統文化本身的“教化”作用。 “文化屬於觀念形態,包括文學藝術、倫理道德、宗教信仰、哲學思潮、風俗習慣,是人們的理論世界、價值世界、意義世界。文化就是文化,它不是經濟本身,不是政治本身,更不是物質本身,但經濟活動、政治制度和被納入人的活動範圍内的自然物質又具有文化的内涵,體現着文化的獨特的社會作用。”“文化的本質是觀念形態,屬於精神領域,但文化的作用並不限於觀念形態、精神領域,人們的經濟活動、制度設計、行爲方式、日常生活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體現着文化的作用。文化如同空氣一樣無所不在,凡是有人的地方,凡屬人的活動範圍,文化都起着特殊的作用,發揮着獨特的功能。‘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的特殊作用和獨特功能就是對個人和社會的‘教化’,從而塑造個人,引導社會。”楊耕:《文化的作用是什麽》,光明日報2015年10月14日第13版。
中華傳統文化在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中的内在的基礎性作用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其一,是它巨大凝聚力。“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習近平:《决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産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0頁。
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不滅,中華文明綿延五千年而生生不息,根本原因就在於中華文化的强大文化力量深深地熔鑄於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之中,把這個中華大家庭緊緊地凝聚起來。中華文化在台灣薪火相傳,不僅與祖國大陸保持着一脈相承源流,而且在反抗帝國主義侵略和殖民統治鬥争中發揚光大,在寶島台灣的沃土中根深葉茂,這是中華文化能够擔當起團結凝聚兩岸同胞、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與生俱來優勢和不可替代重要作用所在。特别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所藴含的大一統國家觀念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國情懷,成爲兩岸同胞共同赴使命的最深厚的思想基礎。
其二,是它獨特親合力。中華傳統文化多元一體、兼收並蓄,共同的價值追求和共同的民族心理,是促進兩岸同胞由“融合發展”走向“心靈契合”的内生動力。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和合理念”,“持中貴和”,崇尚中庸以及忠君重民的傳統,形成了兩岸同胞共有的内在素養,是兩岸同胞“融合發展”的重要思想基礎。中華文化集多樣性、廣泛性、包容性於一身,具有海納百川的胸懷,是兩岸同胞交流合作的重要文化基礎。從“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出,以積澱在兩岸同胞日常生活之中的中華文化爲基礎,拉近情感距離,化解歧見,消除誤解,增近共同認知,是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有效途徑。
其三,是它潜移默化的影響力。文化屬於觀念形態,以其對全部社會生活的滲透力、凝聚力、引導力,在經濟生活、政治過程、社會活動中發揮着它的獨特作用。文化在“促進心靈契合”的巨大作用在於它的“教化”和引領作用。“文化歸根到底也就是‘人的生活樣式’”,“文化的本質是‘人化’和‘化人’”。李德順:《什麽是文化》,光明日報2012年3月26日第5版。
“塑造個人,引導社會。”楊耕:《文化的作用是什麽》,光明日報2015年10月14日第13版。
中華文化的歷史積澱,匯聚了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和獨特的價值體系,爲兩岸同胞携手奮鬥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軟實力。文化的潜移默化影響力,在於它如空氣般的無時無處不在和時空的穿越,以真理的力量和審美的魅力影響人。中華文化承載着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彰顯了中華民族勤勞勇敢、自强不息的優秀品德和精神風貌,給兩岸同胞以積極的思想導向,進而增强了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認同感和内動力。
其四,是它無比的感召力。文化的作用對象是人的思想、心靈和情感,既“以文化人”,又承載着情感,釋放着精神的能力,匯聚起巨大的感召力。中華文化凝結着强大的民族精神。“中華民族是個政治學上的國族概念”汪毅夫台灣演講,東南衛視2016年3月22日。,以愛國主義爲核心價值的民族精神,正是借着中華文化的傳播,千百年來在中華大地上永續傳承、弘揚光大,給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動力。這一民族精神作爲中華文化的獨有的符號,對於兩岸同胞共擔大義、共赴使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積極的激勵作用。中華文化凝結着强烈的民族情感。以共同文字和語言爲主要特徵的兩岸中華文化,積澱了兩岸同胞共同的歷史記憶,寄託着兩岸同胞深厚的共同民族情感,是解開兩岸同胞心結的鑰匙。在共同中華文化基礎上,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這是兩個同胞走向“心靈契合”的正確選擇。
二、“促進心靈契合”的文化自信
推進兩岸和平統一,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我們不僅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促進心靈契合”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
在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中堅持文化自信,在於中華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它在兩岸同胞中所具有的與生俱來、渾然天成、根深蒂固的影響力。中華文化在台灣世代相傳,形成了以閩南文化爲主體、包括客家文化、中原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等共處融合的獨特地域文化。中華文化在台灣書寫着中華文明,固守着中華傳統,弘揚了偉大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台灣同胞在長達50年反抗日本侵略者鬥争中犧牲了65萬之衆;有衆多的仁人志士爲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生命;有數以千計的熱血青年冲破阻撓投入保釣運動,拉開了中國和平統一運動的序幕;過去30年裏,廣大台灣同胞冲破阻力,一往無前地投身於兩岸交流合作的滚滚洪流,這一切都源自共同文化心理、共同民族情感基礎之上的祖國認同。這是我們堅持以中華文化爲引領,做好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工作的信心和底氣所在。
當前,堅持文化自信,發揮好中華文化在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中的重要作用,應正確認識和把握好三個關係:
其一,正確認識和把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講好當代中國故事的關係。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了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形成的“有别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成爲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它可以超越兩岸意識形態差异,在更深廣的時空中滿足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需求和思想交集,給人以鼓舞和啓迪,是兩岸同胞增進團結,携手前行的巨大精神力量。另一方面,祖國大陸當代優秀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習近平:《决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産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1頁。
這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引領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强起來,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帶來了蓬勃生機,爲解决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宣傳祖國大陸當代文化、講好中國故事有機地結合起來,搞好廣泛而有時效的宣傳交流,特别是讓更多的台灣同胞客觀地瞭解今日真實的祖國大陸,客觀地瞭解祖國大陸富起來、强起來的深層内因,更有助於增强其民族自毫感和自信心,增强兩岸同胞携手共圓中國夢的使命感和自覺性。我們應有這樣一個堅持文化自信的定力與信心。
其二,正確認識和把握兩岸文化的异同和源流關係。首先,承認兩岸文化差异的客觀存在。1949年以來,兩岸在中華文化傳承上走了不同道路,呈現出明顯的差异性。中國共産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構建起以社會主義爲核心價值的文化體系,包括社會主義主流文化的核心,社會主義文化中保留的中國傳統文化和革命傳統文化,融入社會主義文化中的外來文化因素。台灣則從兩蔣時代起,走上西化和反共的意識形態。天主教、基督新教在台灣廣泛傳播,歐美教育成爲台灣教改追求的典範。兩岸文化除了政治因素、意識形態、外來文化影響等呈現的諸多不同外,對傳統文化的態度和立場也明顯地呈現出差异性。大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堅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台灣則是全盤繼承。其次,承認兩岸文化同一性是絶對的,差异性是相對的,認識兩岸文化差异性以堅持兩岸文同一性爲前提和基礎。兩岸中華文化,同根同源,一脈相承,台灣文化本就是中華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個支脈。第三,同一性與差异性是一般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係,應以“和合”的理念推進兩岸文化交流。中華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就在於“和合”二字。“和”,指和諧、和平、祥和;“合”是結合、合作、融合。和合理念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價值所在,是中華文化生命最完美最完善的體現形式。堅持中華文化的和合精神,以“和而不同”的原則推進交流,既堅持中華文化的主體性,又客觀對待兩岸文化的差异性;既求兩岸“一中”的同,又存兩岸現行體制、意識形態的异;既堅持發展的正向趨勢,又不能超越實際搞一厢情願。以“兼收並蓄”的精神相互學習和借鑒。以“天人合一”和“中庸”的理念促進和諧。第四,認識把握兩岸文化的异同關係,應旗幟鮮明反對“去中國化”的“文化台獨”。
其三,正確認識和把握“促進心靈契合”中的文化因素與政治、經濟等其它因素的關係問題。正確認識和把握文化的基本屬性及其在社會中的地位作用,是有效發揮其在“促進心靈契合”中的獨特作用的前提保证。文化是通過觀念形態實現影響和作用的。人們在社會的經濟、政治等因素作用下産生的文化觀念,又反過來滲透和熔鑄於經濟活動、政治制度,納入人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從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係上看,“不是文化决定經濟、政治和社會,而是社會的經濟以及政治决定着文化。現在常説文化‘軟實力’。實際上,文化之所以能够成爲‘軟實力’,靠的不是文化本身,而是文化之外的‘硬實力’。换言之,文化的‘實力’實際上是在文化之外。”楊耕:《文化的作用是什麽》,光明日報2015年10月14日第13版。
“我們應當明白,文化及其作用不可能單純地從文化自身得到解釋。文化命運的背後是民族命運、國家前途和社會走向的問題,文化争論的背後是經濟實力和政治制度的競争,文化變革的背後是物質生産方式的變革。近代中國的文化争論、‘五四’時期的文化變革,不是單純的文化争論、文化變革,其實質是政治變革的輻射,是社會變革要求的折光。”楊耕:《文化的作用是什麽》,光明日報2015年10月14日第13版。因此,文化在“促進心靈契合”的獨特重要作用,是建立在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政治基礎之上的,文化的影響力,是以政治訴求爲基本,以經濟實力爲依託,不可脱離社會的經濟政治而夸大其影響,這是我們對文化在“促進心靈契合”中作用的正確把握。
陳立謙:作者係全國台聯會研究室主任。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