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月18日電(作者汪毅夫)台南赤嵌樓陳列的展品裏有“厦嶼楞香行者投稿”的《紅豆》七律六首,詩、書俱佳,觀者嘆爲精品。楞香行者即施士潔,是施土潔晚年自號。
施士潔(1856-1922),字應嘉,一字蕓况,號澐舫,晚號耐公,又號楞香行者。原籍福建晋江西岑村,先代渡台卜居台灣府城(今台南市)。清光緒丙子(1876)恩科三甲第2名進士。曾任台灣海東書院山長。
首先,關於施士潔的生年宜有説焉。施士潔生於清咸豐五年乙卯(1855)十二月十九日,换爲公曆是1856年1月26日,故其生年應記爲1856年;施士潔生年、生月、生日,同蘇東坡的生辰(1037年十二月十九日卯時)月、日相同,年、辰相應,故施士潔詩學蘇東坡,其著作亦以“後蘇龕”冠名。
施士潔的父親施瓊芳是清道光二十五年乙巳(1845)恩科進士,父子進士,時論榮之。據説,台南米街的土地公,因其地出了父子進士,破例戴了官帽。施瓊芳先施士潔而任海東書院山長,父子山長,此又一樁傳奇也。施士潔在其山長任内培養的學生有丘逢甲、許南英、汪春源先後中爲進士。
1895年,施士潔隨抗日義軍轉戰。離台内渡時有《别台作》六首,詩中“逐臣不死懸雙眼,再見英雄縛草鷄”悲憤而不悲觀。應該説,“逐臣不死”比起丘逢甲《離台詩》之“孤臣無力”的形象更有力。
内渡後,施士潔先後流寓於泉州、厦門等地,並曾在馬巷廳、福建通誌館短暫任職。
施士潔從“厦嶼”即厦門島,以《紅豆》向家鄉“投稿”一事尚可從一個側面説明,在日據台灣時期,海峽兩岸的交流並不因日據當局的限制而稍歇。
附帶言之,厦門鼓浪嶼的“古避暑洞”四個大字是施士潔寫的,何等大氣!
(2018年1月15日記於北京)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