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103. 致敬團與宣慰團

  中評社香港6月6日電(作者汪毅夫)1946年8月29日,由台灣各界人士自發自費組成的台灣光復致敬團一行15人離開台北,經停上海後到南京。此行“致敬宗旨有三:謁拜孫總理陵;向蔣主席及中央各首長致敬;祭拜黄帝古陵”。1947年3月17日,官派官費的“宣慰團”離開南京到台北,該團奉命在台灣各地“宣慰台胞”、參與“二二八”善後。

  細讀歷史。將致敬團和宣慰團的某些活動細節連結起來,我們會發現,歷史細節往往是意味深長的。

  致敬團是在國共南京和談趨於破裂時扺達南京的。1946年8月,蔣介石宣稱要對中共“不宣而戰”,并且歸咎於中共。9月30日,蔣介石見致敬團時説:“我時時刻刻想到台灣去,今年如没空,就在明年春季去”,“台灣一切都很進步,而且一切都有基礎,希望大家努力實行三民主義,則將來台省必可成爲全國模範省”。臨未起立説:“今天在這裏見面,將來在台灣見面”。10月,蔣介石果真到了台灣,又説了“模範省”,并且説:“台灣尚未被共黨分子滲透,可視爲一片净士”。當時,蔣介石似乎已有將台灣作爲其敗退之地的考量。

  中共黨員謝南光在致敬團的活動裏頻頻出鏡:8月31日,致敬團成員在南京下榻處“聽謝南光高論甚久”;9月1日,“台胞謝南光等20餘人在此間開歡迎茶會”;9月2日,致敬團“到秣陵村,受謝南光之招待”;9月3日,福建旅京(南京)同鄉會舉辦歡迎宴會,謝南光與焉;9月4日,謝南光晤林獻堂,“商組織台灣地方自治會”。幾天後,謝南光到台灣活動,9月14日離台。顯然,“台灣尚未被共黨分子滲透”屬於誤判也。

  1946年9月3日,吴石將軍作爲福建旅京(南京)同鄉會成員參加該會在泰利咖啡店舉辦歡迎宴會,同致敬團餐叙。1947年3月17日,吴石將軍參加宣慰團,隨白崇禧到台灣各地“宣慰”。這是吴石將軍的兩次涉台活動。吴石將軍後來也是中共黨員,終以“匪諜罪”在台灣被處死,是中國共産黨的革命烈士。

  1946年9月29日,白崇禧接見致敬團,“席間細談時局約一小時,并親手分贈果品殊殷勤”。1947年3月17日,白崇禧親率宣慰團到台灣,對“二二八”善後略有助益。

  在接待致敬團時,戴傳賢説起“民國七年隨國父到過台灣”。張繼也説起“民國初年曾同總理到過台灣,滯留兩天,在江山樓食飯"。

  致敬團在南京一再聽到口徑相同的不實宣傳:内戰罪責在於中共。白崇禧説:“中共不應停戰中到處破壞”,“各地戰事都是中共先出手攻擊”;俞大維説:“交通綫多被共黨破壞,妨害國家秩序”。致敬團不能到黄帝古陵祭拜,改在耀縣遥祭,其原因據稱也是“共黨活動”。

  致敬團成員裏,“礦業巨子”、台北縣瑞芳鎮長李建興的兒子後來在1947年“二二八”期間被捕,適白崇禧率宣慰團到台,李建興携老母李白娘向白祟禧陳情,其子遂得營救。白崇禧還從林獻堂(亦致敬團成員)瞭解台灣情况。致敬團成員陳炘則成了“二二八”受難人。致敬團離台前托林獻堂“面蔣主席時提起其姓名,他曾跟隨主席六年間也”的台中縣長劉存忠,後來在“二二八”期間被民衆批鬥。

  1946年9月3月,陳誠對致敬團説:“就軍事方面來講,對共産黨問題我可負責任來講絶對有把握的”。不料内戰情勢發生逆轉,蔣介石决計以台灣爲其敗退之地,陳誠遂在1949年1月1日被任命爲台灣省主席。由此開其端,台灣問題成爲中國内戰的遺畄問題,政治對立是兩岸關係的主要問題。

  孫中山“到過台灣”是當年台灣致敬團最喜聽的話題,“孫總理陵”當年是、今後也是兩岸同胞共同的“致敬宗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孫中山先生始終堅定維護國家統一龢民族團結,旗幟鮮明反對一切分裂國家,分裂民族的言論和行爲。孫中山先生説: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這一點已牢牢地印在我國的歷史記憶之中,正是這種意識才使我們能作爲一個國家而被保存下來。他强調:統一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能够統一,全國人民便享福;不能統一,便要受害”。結束政治對立,實現祖國統一是兩岸同胞的共同願望,是對孫中山最好的紀念。

  (2018年6月5日記於北京)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