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7日電(作者汪毅夫)在閩南師大學術座談會“閩南文化工作坊”聽到各位朋友的高見,很受教益!
我也想同各位分享我的見解。在我看來,現代學者研究閩南文化的學術傳統已有近百年曆史。這個近百年的學術歷史、近百年的學術傳統,其開端乃同漳州有關。1926年,漳州學者林語堂出任厦門大學國學研究院總秘書。在他的籌劃下,厦大國學研究院設立瞭風俗調查會和方言研究會,形成了閩南文化研究的學術特色。林語堂在厦大國學院發表學術演講《閩粤方言之來源》和學術論文《〈平閩十八洞〉所載古迹》,深度涉及閩南文化。在他引領下,厦大國學院其他學者及相關學者也或有閩南文化研究的成果,如顧頡剛《泉州的土地神》和《天後》(本文是以泉州天後宫爲中心的研究)、陳萬裏《閩南遊記》(其中包括《漳州遊記》)、張星烺《泉州訪古記》和《中世紀的泉州》、戴密微和艾鄂風的英文著作《刺桐雙塔》、艾鄂風的英文著作《閩南的兩座方形石塔》和《刺桐的花崗岩石碑斷片》、羅常培的《閩南方言研究》《清源山遊記》《朱熹與閩南》、孟恕(即王肇鼎)的《泉州傳説》、魏應麒(厦大國學院研究生)的《洛陽橋的傳説》等,另有顧頡剛的《厦門的墓碑》、林惠祥的《閩南的下等宗教》、陳家瑞(厦大國學院研究生)《漳州古迹》、陳祖濱(厦大國學院研究生)《莆田方言及閩南各縣方言》等論文選題。
1930年代以後,漳州學者是閩南文化研究的重要學術力量。例如,1931年葉國慶在許地山、顧頡剛指導下完成燕京大學碩士論文《〈平閩十八洞〉研究》,許地山、葉國慶是漳州學者,《平閩十八洞》則涉及福建、尤其是閩南文化(包括歷史、地理和歷史地理)。又如,漳州學者翁國樑(翁春雪)有《漳州史迹》《福建農家諺》《閩南粤北謎語相似的問題》等多種閩南文化研究的成果。閩南師大以閩南文化研究爲其辦學特色之一,她接續了漳州學者參與開拓和推展的百年學術傳統。
(2018年9月26日講,10月5日整理)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