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華盛頓,不能不去參觀林肯紀念堂。坐落在堅固石塊底座上高高的紀念堂,非常雄偉壯觀。一進紀念堂大廳,白色大理石的林肯塑像呈現在面前。這個曾經做過伐木工人的高瘦偉人安静地坐在那裏,面孔嚴峻而有些憂慮。
林肯能够成爲與開國領袖華盛頓齊名的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與南北戰争有關。林肯在領導戰争獲勝之後,却死於種族主義刺客之手。這次我也看了林肯遇害的福特劇院——緊靠街道的一座帶有古典風貌的典型歐式紅色建築,當然已陳舊,不過外觀看來保護得不錯。
19世紀中葉美國爆發歷史上著名的南北戰争,主張蓄奴並鼓噪分裂出去的南方,軍事上屢佔上風。1863年林肯總統頒佈《黑奴解放令》,擴大了自己的社會基礎,瓦解了對方的軍心,才扭轉了戰局,最終贏得了戰争的勝利,維護了美國的統一。這場戰争也成爲美國黑人命運的轉折點。
從明目張膽的種族主義到集體無意識的種族歧視,南北戰争是鮮明的分水嶺。南北戰争前的白人欺壓黑人、不將黑奴當人、而看成牛馬一樣的私有財産,是最醜惡的種族主義;南北戰争之後,黑奴在法律上逐步獲得人權,種族主義則逐步退潮,淡化了“主義”,而逐漸成爲一種潜在的集體無意識,隱藏着在很多人心裏,平時並不顯山露水,表面很難看出,但在特定條件下會被誘發,演變成群體情緒,外化和激化。
美國早期黑人是作爲奴隸被奴隸販子從非洲販賣過來。17世紀初美國還是英國殖民地時,販賣黑奴就已經開始。到1776年美國宣告獨立時,黑奴已達50多萬。由於美國南方大量種植棉花,從種植、管理到採收都需要大量廉價勞動力,販奴的罪惡交易就更加厲害,黑奴數量也急劇增加。至南北戰争前夕,美國黑奴多達400多萬。在爲美國南方種植園積累大量財富時,衆多黑奴却過着没有人身自由、勞作艱苦的悲慘生活。
黑奴的悲慘命運不僅引起黑人憤怒,有良知的白人同樣憤怒。斯陀夫人《湯姆叔叔的小屋》的出現就代表了白人對黑奴的同情、對不公的抗議。1851年這部小説先在一家反對奴隸制的報紙《民族時代》連載,1852年以單行本出版,一年内就銷售了30萬册,後被翻譯成23種語言,並被改編成各種劇本在世界很多地方演出,成爲影響巨大的世界名著。
雖然《湯姆叔叔的小屋》相當客觀,既揭露了美國南方蓄奴制的罪惡和黑奴的悲慘命運,同時也塑造了一些比較善良和開明的種植園主形象,但很多南方奴隸主對斯陀夫人還是恨之入骨,小説受到各種攻擊。針對充滿偏見的指責,1853年斯陀夫人還專門寫了《〈湯姆叔叔的小屋〉的解答》,堅决反擊。不少歷史學家認爲《湯姆叔叔的小屋》是引發南北戰争的導火索之一,而林肯總統也評價斯陀夫人是位“引發南北戰争的婦人”。這場犧牲了很多生命却必須進行的國内戰争,也成爲美國的一種歷史驕傲——它體現了人道主義的勝利,也帶來美國現代文明進程的一次突進。
《湯姆叔叔的小屋》最早爲中國讀者所知,得益於中國近代翻譯界先驅林紓。他與魏易合作,以流暢的文筆翻譯了《湯姆叔叔的小屋》,並改名爲《黑奴吁天録》。譯本出版後在中國引起廣泛反響。美國黑奴悲慘命運讓很多中國讀者聯想到自己的國家灾難。1907年中國留日學生曾孝谷將《黑奴吁天録》改編爲五幕話劇,由中國留日學生組織的“春柳社”在東京著名劇場本鄉座演出,在東京戲劇界引起轟動,唤起華僑華人愛國救國的熱忱。
南北戰争雖然使得種族主義臭名昭著,但一場戰争無法立即消除種族歧視。
獲得1964年諾貝爾和平奬的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講“I Have a Dream”(“我有一個夢”),就是從南北戰争説起。這位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指出:南北戰争過去了一百年,但美國黑人仍然生活在種族歧視陰影中,很多美國黑人生活依然貧困,社會地位依然低下。而世界著名女權運動先鋒波伏娃(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的長期思想伴侣),在其代表作《第二性》談論男權文明對女性的壓抑時,也列舉了美國南方種族問題:“美國南方種族主義偏激的男人,一直爲傳統所允許與女黑人睡覺,這在南北戰争之前和今天都一樣”;但如果一個白女人和黑人私通,“奴隸時代將被處死,在今天很可能遭到私刑”。男權文明在世界是個普遍問題,但波伏娃以此爲例,也説明美國南方種族歧視確實根深蒂固。
我手上有本中英文對照的《奥巴馬精彩演講集錦》,有意思的是,收録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奥巴馬總統2010年1月17日晚,在華盛頓特區佛蒙特街浸信會教堂發表的紀念馬丁·路德·金博士的演講。作爲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與近半個世紀前金博士的演講一樣,他也同樣指出了種族問題在美國仍然存在,美國黑人生存狀况仍然不理想,美國仍然面臨種種困難與巨大挑戰,但與此同時奥巴馬又强調了美國社會觀念的不斷進步,“我們繼承了廢除不公正法律的進步,任何人想花時間去現場選舉投票都能填寫選票,這種進步我們如今視爲理所當然。”奥巴馬還以自己爲例而現身説法,指出美國種族意識的偏見與固執雖然還存在,但正在緩慢却堅定地被消除,“正因爲有這樣的進步我今天才能站在這裏,這個國家的善良的人們選出了一位非洲裔美國人擔任第44届美利堅合衆國總統”。奥巴馬現身説法不僅是對黑人,他特别説明是希望所有美國人都勤奮工作,來改變自己的命運——這符合美國的傳統思想,那就是,並不太重視祖先門庭的社會地位,而佩服“白手起家”的個人奮鬥。
不知奥巴馬現身説法有多大效果?在馬丁·路德·金的演講過去了四十多年之後,這個問題依然成爲奥巴馬演講的話題,這本身就説明,種族問題依然是美國社會的重大麻煩。麻煩當然表現在多個方面,但無疑,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種族歧視有集體無意識性質,容易導致情緒化的群體衝突。
當年的販奴與蓄奴,成爲美國無法擺脱的歷史耻辱,也是沉重的國家債務。正因如此,美國人也一直在反思,在提醒國民以史爲鑒。像上個世紀根據口述歷史著作改編的美國電視劇《根》,反映歷史真實事件的電影《斷鎖怒潮》(Amistad,一譯《勇者無懼》)等許多作品,都以活生生的藝術形象再現美國不堪回首的史頁。直到今天,美國仍然不斷涌現這一類題材的優秀藝術作品,不僅提醒美國黑人歷史上曾經遭受的苦難,而且也感染其他族裔,啓發大家共同來吸取教訓,療傷止痛。
種族隔閡、種族歧視和種族衝突,是非常復雜的問題。我女兒女婿由新西蘭去加拿大工作後,2013年暑假我去探親期間,就遇到美國一白人巡警某槍殺了一個16歲黑人少年事件,經過調查、取证、審訊、判决、上訴等一系列法律程序,最終巡警被定無罪,引起全美黑人抗議浪潮,加拿大媒體也争相報導。有家華文報紙《大中報》(Chinese News Group)時事評論版有篇《談美國的法律公正和種族歧視》(署名碧海),視野較開闊,分析也理性。作者强調,評判種族衝突就不能情緒化。美國種族歧視並非單方面現象:白人歧視黑人和其他有色族裔的現象固然始終存在,但黑人也歧視白人。作者分析了美國種族問題背後的一種現象:即很多美國黑人都把個人不幸及種族問題,全部歸結爲白人歧視,很少反思自身缺陷,事實上黑人問題很多。如在經濟領域、公共事務及學術研究等方面,美國黑人在美國各族裔中都排在末位,但觸犯法律却排在首位。該文引用了一個統計數據:美國100名被殺害的黑人青少年,96個兇手是黑人,即絶大多數被害者是死於同胞之手。
這篇文章提醒我們,受尊重還是被鄙視,其實不能簡單地都歸結爲種族因素。同樣是黑人,有些因個人優良表現而受到包括白人在内的人們尊重,有些則因個人的不良表現而被鄙視。我們熟悉的阿裏與泰森就是兩種代表。他們都是黑人,都從貧民窟走出,都是大名鼎鼎的拳王,却是截然不同的兩種人。曾來中國訪問並受到鄧小平接見的阿裏,在美國備受尊重,被視爲英雄,人們爲他體現的個體價值和生命意義所感染。而同樣獲得世界拳擊冠軍的泰森,官司纏身,聲名狼借,幾次入獄。泰森的拳當然打得不錯,風格兇狠凌厲。但這個被稱爲“拳擊場野獸”的泰森,打不過人家竟然咬人耳朵,鬧出震驚拳壇的醜聞。泰森胳膊上還刺有毛澤東像,真不知他是如何理解毛澤東。
從世界範圍看,種族矛盾仍然是個長期問題,積重難返,後果可怕,令不少國家頭疼。我們記憶猶新的,就有納粹德國的種族屠殺、20世紀末發生在盧旺達境内的種族大屠殺、前尼加拉瓜獨裁者索摩查的種族迫害,導致12萬人失踪。又如新南非成立後,國際社會曾給予熱烈期待,以爲白人統治時代的種族主義會從此消失。但黑人治下的新南非却並不樂觀。2003年度諾貝爾文學奬得主南非作家庫切的長篇小説《耻》就描寫了黑人瘋狂報復白人,導致觸目驚心的殺戮。
作爲典型的移民國家,美國確實是個集中了世界多元文化的大熔爐。當我置身紐約時代廣場時,就會覺得那裏簡直就是個種族大聚會。白種人、黑種人、黄種人以及褐色人和各種混血兒,川流不息全來了。遊客都是興高采烈的,你看我,我看你,“哈啰”聲聲,絲毫感覺不到什麽種族歧視。然而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不同種族的人們,内心深處感受如何,是無法察覺的。
由於種族的集體無意識特徵,民族和國家的種族問題復雜,靠個體力量確實難以改變整體狀况。但種族是由無數個體組成,個體的責任與尊嚴非常重要。我們一方面要争取各族裔一律平等,和睦相處;另一方面,每個個體也要從自己開始,自尊自强,情况就會逐漸改變。
《廣西文學》2014年第9期,本文有删節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