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大自然的杰作,它鍛造的大地千姿百態,又有一條路徑可循,那就是山河相依。
有山就有河,河從山出。山是巍峨的,巋然於静;河是婉蜒的,潺流於動。涓涓細流,匯成大江,曲曲折折,奔騰至海。在那曲折的奔騰中,有間歇,有小憩,因而形成了湖泊。
這樣説湖泊的形成,是人對自然的感嘆。湖泊成因的科學解釋是:它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封閉的窪地和富餘的水體。
湖北省周邊,除臨洞庭湖處外,基本上爲幕阜山、大别山、秦嶺、大巴山衆山合圍,這合圍的中間有窪地;而邊圈的那些山脈,生出了萬千小溪,匯成了1000多條河流。那些河流又以小匯大,注入破境而出的清江、越境而來的漢江、穿境而過的長江,三江奔騰,湖北的水體可謂波濤涌涌,及至窪地,形成了水鄉澤國,始爲古雲夢澤。而江水挾帶泥沙經年冲積,雲夢澤陸地擴大,水域縮小,湖被分割而成;又泥沙淤積使長江的九曲逥腸自然截彎取直,留下故道成了湖。有窪地和水體,湖北的湖就這樣自然生成。據資料載,20世紀50年代初,湖北0.1平方公里(約150畝)以上的天然湖有1332個,水面8300平方公里,是名不虚傳的千湖之省。
湖泊是有生命的,因自然生態變化,湖泊的生命期相對山川、海洋要短暫得多,而人類的社會經濟活動,又加速了湖泊的演變和消亡。
湖北的湖在人爲的活動中演變尤爲劇烈,因築壩建閘、圍湖造田、攔水養殖,以及因植被的破壞致水土流失而形成的淤積,湖的數量已由1332個减至2004年843個,其中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只剩下217個;湖的面積則由8300多平方公里退爲2900多平方公里,其中1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的面積從5683平方公里减至2000年的1649平方公里。如公安縣境内的淤泥湖,面積原42平方公里,現17平方公里;武漢市新洲區的漲渡湖,面積原155平方公里,後萎縮爲40平方公里。
湖泊是濕地的一部分,濕地是生命的摇籃,與森林、海洋並稱爲三大生態系統。湖北現有濕地15600平方公里,湖泊原是濕地的最大組成部分,現則退到了水庫之後。水庫是新興的人工湖,它興建於上世紀50~60年代。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隨着水庫的興盛湖泊開始衰退,單純從濕地面積的角度,水庫對湖泊的萎縮可作彌補,但即使這樣匡算,400多座水庫3100多平方公里的水面仍然扺不上逝去的5400多平方公里的湖面,何况那逝去的湖是一個天然的通江達海系統。湖北原有40多個湖可直通長江,後因閘壩阻隔,一個也没有了。江湖不通,湖泊的漲落區、淺水區已不復存在,而剩餘的水體又過度養殖,致使湖水極度富營養化,草型湖泊轉化爲藻類湖泊,由此,生物多樣性大大降低,許多動植物失去了生存基地,如洪湖原有各類生物3000多種,後只剩下1500多種,過去常見的大雁野鴨現在踪迹難覓。
上述湖泊的萎縮和死亡,人當是第一罪魁。但追究起來,這罪源也有主客觀之分,主觀當然是非科學思維,而客觀則是人口的壓力。耕地的有限和人口的增加,造成了人與水争地。據史料記載,西晋時期就有圍湖墾殖現象,至清朝康干時期中國人口過億翻番,人與水争地現象時有發生,因攔湖阻水導致水灾頻發,干隆皇帝曾兩次下旨嚴禁圍湖墾荒。而當中國人口以3億翻番又6億翻番時,這場人水大戰終以人進水退的極致呈現在我們面前。如今那些退去的湖,是蓄洪區的湖,住了滿滿當當的人。象荆江蓄洪區,上世紀50年代住了10萬人,分洪時只需2萬人搬遷;2000年住了50萬人,分洪時需搬遷33萬。真可謂人在湖中,湖在家中。
世間萬物,人是何等的精靈!當人意識到如此剿索湖泊無异於自掘墳墓,於是幡然醒悟。科學工作者、環保人士開始爲湖泊的萎縮和死亡調查、取证、奔走、呼吁。針對大量的威脅到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問題,最高决策層作出了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發展全局的决定,大小管理者開始學做“人與自然的習題”。湖北的湖,恢復和重生可期可盼。
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中國政府邀請世界自然基金會來華開展環境保護工作,1999年啓動了長江項目。長江項目的基本理念是:“重建江湖聯繫,恢復長江生命網絡”。2002年,湖北省政府與世界自然基金會簽署了五年合作框架,這個合作從替代生計與社區發展入手,先解决人盲目向湖泊討生活、不斷索取的問題,隨後要改變閘口調動機制,重建季節性江湖聯繫,恢復魚類洄游通道,最後要還鳥類栖息家園。這項合作的試點已經在漲渡湖展開。
在長江項目啓動的同時,國家林業局啓動了“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在濕地計劃實施中,湖北省制定了濕地保護和恢復建設工程總體規劃,啓動了《湖北省湖泊管理條例》的立法程序,建立了11個濕地保護區,洪湖濕地、梁子湖群濕地、天鵝洲長江故道區濕地、網湖濕地等均列入了國家濕地自然保護區名録,其中洪湖濕地恢復與重建爲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的優先項目。這個項目實施首先理順了管理機構,洪湖濕地管理局和洪湖漁業管理局合併組建成爲洪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接着采取措施使保護區的核心區停止一切人爲活動,近期目標要使圍湖養殖面積由占湖水面積的70%退至10%,争取五年内重現洪湖無邊的荷葉和連天的蘆葦。
在湖泊的保護工作中,武漢市行動迅速,率先頒佈了《武漢市湖泊保護條例》,隨後又出台了《武漢市湖泊保護條例實施細則》,接下來又制定了《中心城區38個湖泊保護規劃》。在湖泊保護規劃中,除封堵排污口、清淤治污、引江入湖等項措施外,還圈定了三條保護綫,藍綫爲水域保護綫,緑綫爲湖邊緑化地帶保護綫,灰綫爲外圍人爲活動控制綫,對此三綫共設立了3906個控制點,定樁明示,同時還組建了相應的湖泊保護協查員、巡查員隊伍。
湖的重生,湖通江達海功能的重現,使我們面對湖泊曾經沮喪的心又振奮起來,我們想急於告訴台灣同胞、海外僑胞,告訴所有出門在外的鄉親校友,荆楚大地上,那些湖泊又如明珠般璀燦起來,千湖之省的美名不會失傳。於是,有了這本書,《湖北的湖》。
《湖北的湖》收集了50篇紀實散文和270張湖的實景照片,作者都是自然生態的關注者和江湖環境的護佑人,他們以實地調查采訪和資料查考等方式,從各個不同的角度,爲一個個湖泊立下了一份份人文檔案。在他們筆下和鏡頭前,那些湖泊不僅風光旖旎、景美如畫,而且歷史厚重、滿載詩文,許多美麗的傳説和神奇的故事,隨着湖的歷史脈絡呼之欲出,湖的滄桑、湖曾經的落魄,也在文中輕輕滑過。而文中總有一處在告訴我們,那些湖泊如今又水漲潮落,鳥栖魚戲。
讀罷這些文章,看過這些圖片,會有一種亦真亦幻的感覺,那霧裏水鄉,似乎真有一仙女飄然湖上,詩人吟唱的“水闊天漸低”好像在耳邊回響,而栖息湖上的萬只鷺雁,仿佛從眼前驚飛而起。
其實,這些文章和圖片只是在證明,湖泊是自然界衆多生靈的家園,人只是衆生之一,那些湖區的人,與湖有着千絲萬縷聯繫的人,正在用心呵護這片家園。
《湖北的湖》於2007年由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發行,曾參加過德國和台灣地區的書展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