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天象呢?高遠的藍天,光芒萬丈的太陽,冰清玉潔的月亮,晶瑩璀璨的星星,震撼大地的雷鳴,這些都是天象;和暖的春風,飄飛的白雲,富有詩意的蒙矇細雨,漫天飛舞的雪花,這些也是天象。因此所謂天象,既指天文現象,也包括氣象情况。天象是人類生存空間、生存環境的組成部分,我們的祖先是如何用漢字生動形象地表示天象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漢字的天象系列。
風
首先講一講天象系列裏的“風”字。
“風”在甲骨文裏是這樣寫的:(合集一四二九五,《甲骨文字典》1429頁) (合集三0二六五,《甲骨文字典》1429頁),這兩個形體實際上也就是鳳凰的“鳳”字。也就是説,在甲骨文裏,“風”是用“鳳”字表示的。第一個形體畫的就是一只冠很高、有長長的尾部羽毛的鳳凰,第二個形體在右上角加了一個“凡”作聲符表讀音,在右下角尾羽上增畫了圖形。這個圖形有人説是紋飾,有人説是鳳凰尾羽上的圓形斑紋,如同孔雀尾羽上的圓斑一樣。“風”爲什麽用“鳳”表示呢?一種意見認爲是詞義引申,引申的理據有人説是因爲鳳凰翅膀大,飛動而産生風;有人説是因爲鳳凰是鳥中之王,飛動時,上萬的鳥跟着飛翔,因而産生風。另一種意見認爲用“鳳”表示“風”不是詞義引申,而是由於“風”很難造字,只好借用音近的“鳳”記録,是本無其字的假借。
金文寫作:(《汗簡注釋》216頁)。這是在上面所舉的甲骨文第二個字形的基礎上將鳳凰尾部羽毛上的紋飾或圓斑分離開來,移到“凡”的下面。
小篆寫作,《説文解字》分析爲上面是“凡”,是表讀音的聲符,下面是“蟲”,因爲風吹動,蟲就會産生,所以用“蟲”作形符。這種分析是很牽强的。實際上,小篆形體是金文省去左邊的“鳳”形,只保留聲符“凡”和一個紋飾符號,而這個紋飾符號與“蟲”形相近,從而被許慎誤認作“蟲”。
楷書繁體作“風”,還是上面“凡”下面“蟲”,只是把小篆形體整齊化了。簡化字作“風”,只保留了“凡”字的外框,中間的叉形是純粹的符號,不表示什麽意義。
風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分類。從季節的角度,人們把春天的風叫“和風”,把夏天的風叫“薰風”,把秋天的風叫“金風”,把冬天的風叫“朔風”。從方位的角度,有東風、南風、西風、北風之分。古代,東風又叫“谷風”,南風又叫“凱風”,西風又叫“泰風”,北風又叫“凉風”。不過,“凉風”不專指北風,可泛指凉爽的風,秋風和西南風都可叫“凉風”。這裏要特别地説説“金風”。“金風”就是秋風。現在人們常説“金風送爽”。宋代詞人秦觀《鵲橋仙》詞寫道:“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却人間無數。”這首詞寫七夕、也就是七月初七的夜晚牛郎織女從銀河兩邊藉助喜鵲搭成的橋相會,説在這秋風吹拂、露水晶瑩的秋夜,牛郎織女一年就這麽相會一次,可是却勝過人間無數次相會!詞人熱情歌頌了堅貞、聖潔、永恒的愛情。秋天的風叫“金風”,很容易讓人誤以爲是因爲秋天稻穀金黄,很多樹葉也變成了黄色。實際上,秋風叫金風,是古人五行觀念的産物。古人把金、木、水、火、土五行與東、西、南、北、中五方相配,金屬西方,而古人又認爲,西方屬秋,因此秋風就叫金風。
古代有“風人”一詞,指詩人、作家。爲什麽詩人、作家叫“風人”呢?這是因爲,風有流動傳播的特徵,又能摇動物體,因此可以用來指“民間歌謡”,民間歌謡能在民間流行傳播,能感動人,與風有相似的特點。我國古代的詩歌總集《詩經》裏有“十五國風”,所謂“十五國風”就是十五個國家和地區的民間歌謡。這些民間歌謡有很高的思想、藝術成就,成爲後代文學創作的典範,由此,後代就把詩人、作家稱爲“風人”。詩人、作家還可以叫“騷人”。範仲淹《岳陽樓記》説:“遷客騷人,多會於此。”我們現在還説“騷人墨客”。把詩人、作家稱爲“騷人”,原因與“風人”是一樣的。屈原創作了《離騷》,是千古名篇,是浪漫主義文學的典範,因此“騷人”就有了詩人、作家的意義。
神話中風有主宰之神風神。我國古代把風神叫“風伯”或“風師”,相傳他字“飛廉”,長着鹿一樣的身體,身上有豹子一樣的花紋,頭好像雀的頭,頭上長有角,身後還拖着一條蛇一樣的尾巴。《山海經》説黄帝和蚩尤大戰於冀州之野,蚩尤把風伯請來了,還請來了雨師,興起“大風雨”,黄帝則請來了乾旱之神——天女魃(bá),針鋒相對,終於取得勝利,殺死了蚩尤。
雨
“雨”字在甲骨文中寫作(合集一一八五一,《甲骨文字典》1240頁),上面一横有的學者認爲是表示天,有的學者則認爲表示雲層,下垂的六條短綫表示下落的雨水,是個象形字。金文寫作(子雨己鼎,《金文編》750頁),小篆寫作,楷書寫作雨,字形一脈相承,都有短横或點表示水滴,調整的幅度不大。
“雨”在甲骨文時代多作動詞用,表“下雨”的意思,這是與今天很不一樣的。如卜辭中常見這樣的片段:“雨?允雨。”前面的“雨”是占問:“下雨嗎?”後面的“允雨”是叙述實際發生的情况,説:“確實下了雨。”“允”是的確、確實的意思。
後來,“雨”用作動詞泛指像雨那樣從天而降。古書上常有“天雨粟”的記載,“雨粟”就是天降下小米。《周書》曾記載“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耕而種之”,説神農之時,天降下小米,神農把它們當作種子種下,這當然是造福人類的大好事。《淮南子·本經訓》説倉頡造字的時候,“天雨粟,鬼夜哭”。這裏則要注意,這並不是從正面讚揚倉頡造字感天地、泣鬼神,而是説倉頡造字後,人們遠離質檏,不熱心農業生産,社會欺詐之風盛行,上天擔心人們將會捱餓,因此降下小米;鬼則擔心被文書彈劾,所以心裏害怕而在夜裏哭泣。
南京有“雨花台”,是一處非常有名的名勝古迹。元代詩人趙孟頫(fǔ)在一首詩中寫道:“雨花台上看晴空,萬裏風烟入望中。”爲什麽叫“雨花台”呢?這與佛教裏“雨花”的故事有關。佛教常説到“雨花”,“雨花”就是天空像下雨一樣飄下許多美麗的花朵。傳説釋迦牟尼宣講佛法,經常感動得天空降下滿天的花。《續高僧傳》記載,一個叫法雲的和尚講《法華經》,感動得天降花,形狀像飛舞的雪花,漫天飄舞,還飛進大堂内,飄而不落地。雨花台這個地方相傳是梁武帝時雲光法師在這裏講經,感動得諸天雨花,花落到地上化爲石頭,因此有了“雨花台”這樣美的稱呼。
“雨”在後代最常用的是名詞用法,指天上降下的水。雨與人類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尤其與農業生産關係密切,農諺説“春雨貴如油”,人們對春雨特别喜愛。杜甫《春夜喜雨》詩説:“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潜入夜,潤物細無聲。”碰到乾旱,人們會求雨,求雨的祭祀儀式叫“雩”(yú)。漢代用泥土做的龍求雨,後代到龍王廟求雨或抬着龍王爺求雨,與漢代的做法應該是一脈相承的。出現了旱情,及時下的雨叫“及時雨”。由此出發,能及時解决困難和問題的事物也被比喻爲“及時雨”,比如某人做生意,缺資金,正犯愁的時候,銀行爲民服務,提供了一筆貸款,這筆貸款就可稱爲“及時雨”。甚至像《水滸傳》中的宋江,因爲爲人仗義,熱心救人之急,解人之難,因此有“及時雨”的綽號。
表現雨中景色之美,有一個詞叫“烟雨”。細雨蒙矇,輕煙籠罩,似霧非霧,似夢非夢,這是一種迷離的美、朦朧的美,最富有詩意。杜牧《江南春絶句》寫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烟雨中。”這是説,江南遍地的古寺,座座樓台籠罩在千裏烟雨之中。 宋代詞人張元干《風流子》詞説:“無數釣舟,最宜烟雨,有如圖畫,渾似瀟湘。”宋代詞人李曾伯《朝中措》詞寫道:“藕花時候,五湖烟雨,西子扁(piān)舟。”兩首詞都寫的是水鄉的烟雨,畫面中,細雨,輕煙,迷蒙的水面,水面上點綴着小船、荷花,美不勝收,令人陶醉。
雨也有主宰之神,我國古代稱爲“雨師”,相傳他名叫“蓱(píng,一作荓,一作萍,一作屛)翳(yì)”。《楚辭·天問》説:“蓱號起雨。”句中的“蓱”就是指雨師蓱翳,“號”是呼叫的意思。這是説,雨師一呼叫,就會烏雲密佈,雨從天降。《楚辭》的另一篇《遠游》,作者展開浪漫的想象,寫自己遨遊於天地四方,“左雨師使徑侍兮,右雷公以爲衛”,這是説讓雨師在左邊當侍從,讓雷公在右邊擔任警衛。
關於雨師,還有一種説法,説上古時代的神仙赤松子兩度當過雨師。《搜神記》卷一記載説,赤松子在神農時做雨師,他服用長生不死的藥物“水玉散”,並教神農也服用。他到崑崙山,經常進入西王母的石室中。他能隨着風雨飛上飛下。炎帝的小女兒追隨他,也成了仙,兩人一起離開人世昇天。到帝嚳的時候,赤松子重新參與人間事務,再一次擔任雨師。
以“雨”爲構件的字,意義一般都和天象或天氣現象有關。如:雷、霜、霞、雪、霧、雹、露。
雷
“雷”字甲骨文寫作(甲骨文,乙727)(甲骨文,明藏395),中間的曲綫表閃電,兩邊的方塊或“田”字形表示巨大的雷聲。有人認爲,“田”字形中間交叉的横綫竪綫是紋飾,無意義;有人則認爲“田”字形是鼔面的形狀,因爲雷聲就像打鼓的聲音。金文寫作 (金文,盠駒尊),用了四個“田”字形表雷聲,又在上面加了一個“雨”,因爲打雷往往伴隨下雨。小篆作(小篆),與金文相比,省去了表閃電的曲綫,减少了一個“田”字形。楷書作雷,與小篆相比,只保留下一個“田”字形。
“雷”的本義就是雲層放電時發出的巨大響聲。
打雷有巨大的響聲,軍事上爆炸性武器爆炸時聲音很大,猶如下雨天打雷,因此也叫“雷”,如地雷、水雷、手雷、魚雷。地雷明代肯定就已經有了,因爲明代科學家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火器》對地雷有具體的描述。《三國演義》第一○三回也説到“周圍山上,多用柴草虚搭窩鋪,内外皆伏地雷”,但《三國演義》是小説,不能證明三國時期就有地雷。抗日戰争中,我國軍民開展地雷戰。
古代打鼓也叫“雷”,早期就寫作雷電的“雷”。如古樂府詩《樂府詩集·横吹曲辭五·樑鉅鹿公主歌辭》説:“官家出遊雷大鼓。”《三國志·周瑜傳》的注釋裏説周瑜等人率領精鋭部隊“雷鼓大進”。後來因爲打鼓是手部的動作,就加上提手旁造了“擂”字。唐代詩人韋莊《秦婦吟》詩中説:“忽看門外起紅塵,已見街中擂金鼓。”用雷電的“雷”表達提手旁“擂”打鼓這個意義,有的學者認爲是借用,文字學上叫“通假”,王力先生則認爲打鼓本來就是用雷電的“雷”表示,因爲鼓聲就像雷聲,後來才加上提手旁造出一個新字,這種現象在文字學上叫“古今字”。提手旁的“擂”因爲指打鼓,是擊打的動作,後來就發展出一般擊打的意思。《紅樓夢》第四十六回説:“用拳頭向他身上擂了幾下。”
有一個詞叫“雷同”,意思是“相同”,是貶義詞,指不該相同而相同。相同爲什麽叫“雷同”呢?因爲古人認爲,打雷時,萬物或發出回聲,或同時有感應,而人説話,却應該有是非之心,説出各自的意見,不應該人雲亦云,因此“雷同”就用來指説話時隨聲附和。後來,這個詞適用的範圍擴大,不限於説話方面,一般的相同也叫“雷同”。比如當代作家馮驥才在作品《雕花煙鬥·畫家》中説有一位唐先生,他的煙鬥“造型、圖紋、形象、制法,乃至風格,無一雷同。”
神話中打雷也有神主管,這就是“雷神”。雷神也叫“雷師”,俗稱“雷公”,名叫“豐隆”。《楚辭·遠游》中已出現“雷公”的叫法,現代民間叫“雷公爺”、“雷公爺爺”。雷公的長相古書上説法不少。《山海經》上説雷神長着人頭,但身體是龍的形狀,肚子鼓起來,很大。漢代王充的《論衡》一書則説雷公是大力士的形象,左手拿着相連的幾面鼓,右手拿着鼓槌用力擊鼓。《搜神記》一書則説雷神頭像獼猴,頭上的角和身上的毛都長三尺多,有紅色的嘴唇,眼睛明亮如鏡。雷公使用的公工具有“雷斧”“雷楔(xiē)”。宋代學者沈括《夢溪筆談》談到“神奇”的事情,説雷斧多是銅鐵做成的,雷楔則是石頭做的,像斧頭但没有孔。
中國自古以來,人們的觀念裏,雷公是正義之神,會懲處壞人壞事。《史記》的《殷本紀》説商朝後期的一位王叫武乙,荒淫無道,被雷打死了。現在民間常説,做壞事,雷公會打頭。
雷公住的地方叫“雷澤”。《晋書》記載當時一位名人叫陶侃,他少年時到雷澤打漁,漁網網到一個織布的梭子。他拿回來,掛在墻上。一會兒,雷雨大作,梭子變成龍飛走了。
古代有一種裝酒的容器叫“罍”(léi),字形上面三個“田”字形,下面一個表示器皿的“缶”。《詩經·周南·卷耳》中説:“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這是説,我懷念遠方之人,心中憂傷,姑且從金酒壺裏取酒而飲,借酒澆愁。這種裝酒的容器爲什麽叫“罍”呢?這是因爲它的上面刻有雲彩雷電的圖案。雷電的“雷”與酒器的“罍”同音,意義上有聯繫,這種現象在語言學上叫“同源字”或“同源詞”。
近幾十年的新詞新語裏,有“雷人”、“你雷倒我了”等説法,“雷”指出人意料且令人格外震驚,應該還是從打雷的意義發展來的。
霜
“霜”字甲骨文寫作 (《續甲骨文編》),上面是“雨”,下面的圖形有人(葉玉森)認爲是樹木經霜後枝葉剥落的樣子,有人(馬叙倫)則認爲是桑樹的形象,是以“桑”爲聲符。小篆寫作,上面是“雨”,下面是“相”,以“相”爲聲符。楷書寫作霜,與小篆完全一樣。
這裏就有一個問題,“霜”以“相”爲聲符,可是“霜”今天讀shuāng,“相”今天讀xiāng,聲母一個是sh,一個是x,並不相同,這是怎麽一回事呢?原來,這是語音演變造成的。在上古時代,這兩個字完全同音。唐宋時期“相”的讀音是siang,聲母是s。從唐宋到現代,聲母s發生了有規律的變化,如果後面緊跟i或ü,就變成x。比如“覺醒”、“睡覺醒了”的“醒”,唐宋時期讀sie,聲母是s,韵母以i開頭,所以今天讀xǐng,聲母變成了x。粤語、也就是通常所説的廣東話保留了唐宋時期的古音没有變,今天“醒”還是讀sie。電視劇《霍元甲》中的主題歌《萬里長城永不倒》頭兩句是“昏睡百年,國人漸已醒”,電視劇中用粤語唱,唱的不是“國人漸已xǐng”而是“國人漸已sie”。“相”唐宋時期聲母是s,韵母是iang,以i開頭,所以遵循規律,聲母由s變成x,整個字讀xiāng,這才和“霜”字的聲母産生了較大的差别。
“霜”的本義就是天冷時地面物體上的水汽凝成的白色結晶物。
“霜”在古代有一種用法很值得注意,這就是作爲年歲的代稱。 比如唐代詩人賈島《渡桑干》詩説“客舍并州已十霜”,“十霜”就是十年,是説自己離開故鄉咸陽城、客居并州這個地方已經十年了,所以接下來一句是“歸心日夜憶咸陽”。 明代詩人陶安在一首詩(《次韵劉彦炳典簽感秋》)中説:“忽已五十霜”,“五十霜”就是五十年。大概因爲霜是一年中氣候方面具有標誌性的事物,所以可用來作爲年歲的代稱。
有一個詞“霜臍”,“臍”是肚臍眼的“臍”。這指的是什麽呢?是螃蟹。“臍”有一個義項是螃蟹腹部的甲殻。每年出現霜凍之後,螃蟹肥而味美,因此用“霜臍”稱螃蟹。螃蟹的臍也就是腹部的甲殻有顯示雌雄的作用,長臍的是公螃蟹,圓臍的是母螃蟹。
古書上常見“霜露之感”這個説法。它説的是霜露降下,天氣寒凉,草木開始凋落,君子心中生發凄愴之情,感傷時節,眷念親人。因此“霜露之感”指對父母或祖先的懷念。 也可省略作“霜露感”。又説“霜露之思”,即對父母先祖的思念。清代大學者俞樾《春在堂隨筆》卷七記載説,青浦縣城往北好幾裏,有一個地方叫“孔宅”。隋朝時,孔子的一位後人名叫孔楨,寄居在這裏。由於這裏與曲阜孔廟遠隔,不便寄託“霜露之思”,於是,孔楨模仿衣冠冢的做法,把孔子留下的三塊璧、兩只玉環、一個簪子埋起來,對着祭祀。與此相關,“霜露之辰”指的是父母先人的誕辰,也就是生日。
“霜署”和“霜台”這兩個詞所指相同,“署”是官署的意思,兩個詞都是御史台的别稱。御史台是古代中央政府的監察機構,相當於今天的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國家監察部。西漢時叫御史府,東漢初年改稱御史台,又名蘭台寺。隋朝和唐朝也都叫御史台。明朝洪武十五年改爲都察院, 清代也叫都察院。霜有純正、嚴厲、肅殺這樣一些象徵意義,御史台主管官員的監督、彈劾,須嚴正、有威懾力,讓百官害怕,因此叫做“霜署”、“霜台”。
神話中,掌管霜雪的神是女性,叫“霜女”,又叫“青女”“霜妃”。漢代《淮南子》一書上説,秋天的第三個月,即季秋,“青女乃出,以降霜雪。”高誘注釋説:“青女,天神,青霄玉女,主霜雪也。” 李商隱《霜月》詩寫道:“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裏鬥嬋娟。”“素娥”指月中的嫦娥,“嬋娟”指容貌美麗。霜雪之神青女被高誘譽爲“青霄玉女”,李商隱説她與嫦娥比拼美貌,可見是一位高潔、飄逸、美麗的女神。
雪
“雪”在甲骨文中寫作(甲骨文,合21024) 、 (甲骨文,後2.1.13),上面是“雨”,下面是掃帚,也就是後來的“彗”字。有的學者(如唐蘭)認爲是一個形聲字,“雨”是形符,因爲雪是雨滴凝成的,“彗”是聲符。有的學者(朱駿聲)認爲是會意字,表示的是天降下的可用掃帚掃的東西,那就是雪了。金文寫作(金文,伯盨父簋),小篆寫作,都是上面“雨”下面“彗”,相對甲骨文變化不大,只是“彗”字在甲骨文基礎上加了一個手形。楷書寫作雪,下面簡化了,去掉了金文、小篆中的掃帚圖形,只保留了手形。
關於“雪”的甲骨文字形,還有别的一些理解。有的學者(左民安)認爲下面的不是掃帚,而是雪片的形狀,還有的學者(《漢字源流字典》)説下面是羽毛的”羽”,象鵝毛大雪的形狀。
“雪”的本義就是指天空降落的由水蒸氣凝成的白色晶體。
雪的突出特徵是潔白,因此古代一些白色事物就以“雪”爲代稱,直接叫“雪”。“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雪”代指白色的浪花;“雪滿頭”,“雪”代指白色的頭髮。除此之外,“雪”還可代指白色的米。清代詩人方文《劉藏夫山中送酒米至却寄》詩説“水碓聲聲雪”是説用水碓來舂米,聲聲舂米聲中,舂出了白色的米。“雪”還可指白色的花。 詞人牛嶠《酒泉子》詞寫道:“雪飄香,江草緑,柳絲長。”“雪”怎麽會散發香氣呢?原來這裏的“雪”代指白色的杏花。“雪”還可指魚。清代吴嘉紀《捉魚行》寫魚鷹捕魚的事,有“漁翁舉篙引上船,倒出喉中片片雪”的句子,魚鷹喉嚨中一片片的“雪”,指的是白色的魚。“雪”還可指白酒。 唐代詩人李咸用《富貴曲》詩説“雪暖瑶杯”,“瑶杯”指玉做的酒杯,能讓玉做的酒杯暖起來的“雪”,當然不是天上下的雪,而是指白酒。
“雪山”一詞,要注意有不同的所指。有時泛指積雪的山;有時是祁連山的另一叫法,如唐代王昌齡《從軍行》之四:“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門關 。”這裏的雪山指的是祁連山。有時指印度北部喜馬拉雅諸山。佛教中有“雪山童子”、“雪山大士”之稱,這是指的誰呢?這是對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稱呼。這裏的雪山指的就是印度北部喜馬拉雅諸山。傳説釋迦牟尼成道前曾在雪山苦苦修行,所以有這兩個稱呼。
成語“雪泥鴻爪”指往事留下的痕迹。這個成語來自宋代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這首詩。“澠池”是今天河南省的澠池縣。“子由”是蘇軾的弟弟蘇轍。蘇軾、蘇轍加上他們的父親蘇洵,文學史上叫“三蘇”,都是有名的文學家。有一年,蘇軾和蘇轍一起去參加科舉考試,路過澠池縣,晚上在縣裏一座寺廟裏借住,受到老和尚奉閑的熱情接待,兄弟倆還在廟裏的墻壁上題寫了一些東西。若干年後(嘉祐六年),蘇轍送蘇軾到鳳翔縣去上任,又經過澠池。這時,老和尚奉閑已經去世了,寺廟的墻壁也壞了,找不到兄弟倆當年題寫的東西。兄弟倆很有感慨,不久,蘇轍寫了一首詩《懷澠池寄子瞻兄》寄給蘇軾,蘇軾就寫了這首詩唱和。詩中説:“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雪泥”指化雪後的泥土,“鴻”是大雁。四句詩的大意是説,人生漂泊不定,到一個地方,情况像什麽呢?應該像飛行的大雁脚踏化雪後的泥地,在泥地上偶然留下脚印,又繼續飛翔,哪裏考慮是向東還是向西?因此,“雪泥鴻爪”指的是大雁在雪後泥地上走過時留下的脚印。由於這幾句詩把人生的漂泊不定、所到之處偶然留下痕迹寫得很形象,意象很有詩意,所以後來就被提煉成了成語,用來比喻往事留下的痕迹。這個成語的使用,有時有傷感的意味,如説:“雪泥鴻爪,往事如煙”;有時則可表示欣慰之情,如説:“平生經歷,見於日記,雪泥鴻爪,可以留示子孫”。
成語“雪窗螢幾”指勤學苦讀。這個成語來自古代兩個勵志的故事。晋朝時有一個人叫孫康,學習非常用功,他家裏很窮,冬天常常藉助雪光讀書。又有一個人叫車胤,讀書也非常刻苦,他家裏也很窮,有時連點燈的油都没有,夏天夜晚他就用白色的絲袋子收集螢火蟲,用螢火蟲的光照着讀書。“雪窗”指在窗户前就着窗外的雪光讀書。“幾”指幾案,也就是桌子,“螢幾”指伏在桌子上藉助螢火蟲的光讀書。兩個人都是刻苦讀書的典範,所以這個成語被用來形容勤學苦讀。這個成語還可説成“雪窗螢火”、“雪案螢窗”、“螢窗雪案”。“雪案”的“案”與“幾”相同,指的也是桌子。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