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148.再談科舉制度之刹車與慣性

  中評社北京9月12日電(作者 汪毅夫)我在中國評論新聞網寫了《科舉制度之刹車與慣性》後,還有話説、還刹不住車呢。我想補充談台灣的情况。

  王鬆《台陽詩話(1905)記:“今人之所重者,惟科名而已。世俗混稱科名曰“功名”,甚而捐納、保舉,凡有服官服者,皆以功名中人目之。功名、功名,最足以炫耀於庸耳俗目之場。吾台改隸(按,指1895年台灣淪於日人之手),已經十載,國籍雖异,而習氣猶存,寄金捐官者不乏其人。故每遇慶賀、祭禮,紅帽、黑鞋,漢官之威儀依然如在也。”清廷於1905年宣佈罷廢科舉後,大陸納金捐官之風更盛。台灣則是自1895年被日人侵佔,無科舉一途,加上日人阻撓、隔海路遠,“納金”改爲“寄金”,而“寄金捐官者不乏其人”也。另外,遇福建鄉試之年,常有台灣秀才渡海與試的事兒發生。如1897年,福建舉行丁酉科鄉試,台灣新竹秀才鄭鵬雲因受日人阻撓,不得渡海與試,憤而作詩曰:“踏遍槐黄迹已陳,磨穿鐵硯暗傷神。功名有份三生定,世事如棋一局新。五度秋風曾老我,二分明月正懷人。瀛東多少觀光客,桂籍留題話夙因。”從詩中看,瀛東(台灣)還有許多不得與試無奈且作壁上觀的秀才。1903年,鄭鵬雲偕同堂弟鄭養齋終於冲破日人阻撓渡海參加了福建癸卯科鄉試。台灣進士丁壽泉之子丁茂錫也有渡海與試“被日人驗舟驅回”的遭遇。

  日人當據台之初已意識到“持有舊政府(按,指清廷)之學位(舉人、貢生、秀才等)者,全省尚存不少。渠輩費多年努力而獲得之學位,在新生台灣(按,指日據台灣)等於一片廢紙而無何價值。故其不平不滿,實有難於掩蔽者。彼輩既爲地方指導者,識具有相當勢力,漠然置之不理,洵爲不可忽識之一大問題也”。日據台灣當局采取了頒發“紳章”等“優遇具有學識資望者之途”,却完全不敵科舉制度的魅力,科舉制度在台灣的慣性持續了10年以上。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