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文】
盈而持之,不如訖矣。錘而鋭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乃天之道。
【原經文】
甲本: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鋭之,不可長保也。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貴富而驕,自遺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乙本: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鋭之,不可長保也。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貴富而驕,自遺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王弼: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棁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書局: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鋭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辨 析】
“盈而持之,不如訖矣。錘而鋭之,不可長保。”原是“持而盈之,不如(若)其已;揣而鋭(棁)之,不可長保(也)。”在新經文中,“盈”和“持”二字互换位置。古人將“持”字釋爲“握”,即用手拿或抓。“盈”字本義是“充滿”。“持而盈之”直譯就是“用手抓住而充滿之”。同樣“盈而持之”直譯就是“充滿而用手抓住之”。例如一只玻璃杯,先拿着而後往杯裏倒酒至滿;或者先倒滿酒後再用手拿着,表面看没有區别。但如果把“持”字加一層意思“持久”,情况就不一樣了。顯然,誰都可以做實驗試一下,一是先將杯子拿起來再往杯裏倒酒,慢慢地倒,則可以持續一段相當長的時間,直至倒滿;另一個實驗,先將杯子倒滿酒,再拿起來並保持滿而不溢。都從手拿起杯子開始計時,則可以相信,“持而盈之”時效較長,而“盈而持之”則不能長久。從全句經文内容來看,老子是在舉例説明一種不能長久不變的現象,明白這個意思,就不必徒勞而自耗,能够知止。這就是將“持”、“盈”二字互换位置的原因。另外,用“訖矣”代换“其已”,意思没有根本不同,“其已”即“其止”,而“訖矣”是“止也”。《疏》雲:“執而不釋謂之持,是手執之也。”這就强調時間的持久性了。而“盈”字也作“滿”解。有成語“持滿”,老子“戒持滿”嗎?如果“滿”字是指“自滿”、“驕傲”,是應該戒的;但如果“滿”是指糧倉裏的糧食堆得滿滿的,則是好事。老子批判帝王,官僚們只顧自己奢華享樂,造成“田甚蕪,倉甚虚”。可見“倉”不宜“守虚處無”。相反地,“盈”不但是“充滿”,最好是“盈餘”,有“盈餘”則能行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如果“倉甚虚”,自己都已“不足”,不能再損了,如果再“損不足奉有餘”,就是人道而非天道了。應該説,老子並不是一概地反對盈滿,而是指出不可能長久地盈滿,因爲這不合客觀規律;另一方面,是不要自以爲盈滿,不要驕傲自大了,否則就不可能再有新的成就了。所以老子説“大成若缺”,“大盈若空”。老子之所以主張處虚守空,正是爲了“大盈”,“大成”。至於“錘”字與“揣”字,古人在注釋時將“揣”轉化爲“捶”,即用拳頭或棒槌敲打使器物鋭利。但用拳頭或木棒、木槌是難以收效的,而用鐵鎚則是可行的。所以把“揣”字改爲“錘”字。又王弼本“揣而棁之”意義不明,不取。
“功成身退,乃天之道。”甲本、乙本經文和王弼本經文是“功遂身退”。有的世傳本經文作“功成名遂身退”。“遂”字本義爲“完成”,選用“成”字較簡明。又經文中的“乃”字是增加的,可以增强肯定語意。
本章勘字:訖(其)矣(已)錘(揣)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