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文】
道之爲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窅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閲衆甫。吾何以知衆甫之然哉?以此。
【原經文】
甲本: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物,唯恍唯忽。忽呵恍呵,中有象呵。恍呵忽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情呵。其情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順衆父。吾何以知衆父之然也,以此。
乙本: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物,唯恍唯忽。忽呵恍呵,中有象呵。恍呵忽呵,中有物呵。窈呵冥呵,其中有情呵。其情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順衆父。吾何以知衆父之然也,以此。
王弼: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爲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閲衆甫。吾何以知衆甫之狀哉,以此。
書局: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爲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閲衆甫。吾何以知衆甫之然哉,以此。
【辨 析】
本章開頭,四種版本原經文有“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這二句經文與下文毫無關聯,故把此二句經文移往第77章開頭,才接續“天之道,其猶張弓……”。
“道之爲物,唯恍唯惚。”甲本、乙本經文是“道之物,唯恍唯忽。”少一個作爲謂語的“爲”字,句子語法結構不完整,而且用“忽”字不用“惚”字。從描述“模糊不清”的情狀來説,宜用“惚”字。王弼本經文作“道之爲物,惟恍惟惚。”“唯”與“惟”用作副詞,意義相同,這裏選用甲本、乙本經文和書局本經文的“唯”字。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甲本、乙本經文是“忽呵恍呵,中有象呵。恍呵忽呵,中有物呵。”但第二句和第四句開頭缺指示代詞“其”字,而且用“忽”字不用“惚”字。這裏選用王弼本和書局本的經文。
“窅兮冥兮,其中有精。”這句經文中的“窅”字,帛書《老子》殘卷甲本是“幽”字,乙本是“窈”字,其它世傳本也有作“窈”字的,古代此三字都有“深遠”之義;“窈”字還有“美好”之意,如形容女子之文雅或山水之深幽,而“窅”則只是形容深遠,適合用來描述宇宙本源物質的存在狀態,故選用“窅”代换“窈”。又句末“精”字,帛書原經文是“請”字,高明校勘爲“情”字。顯然,原經文之“請”字是用錯了。高明參閲其它世傳本《道德經》而認同應以“情”字取代“請”字也是錯了。“情”字,《説文解字》雲:“情,人之陰氣有欲者。”但這裏是對宇宙本源物質的辨析,宇宙本源物質是無生命的,更不是人類,何來之“情”?王弼本和書局本,還有許多世傳本《道德經》都用“精”字,是正確的。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這是王弼本和書局本的經文,甲本、乙本經文是“其情甚真,其中有信。”古今皆有學者也許因爲喜歡“有情有信”而認可經文“其情甚真,其中有信”。這樣,經文便成爲“窈兮冥兮,其中有情,其情甚真,其中有信。”這裏,可能與“窈”字也有些關係,古詩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惜雖然“窈兮”,却是“冥兮”,只好望“冥”興嘆了。其實,老子在本章講的是對“道”這種物質狀態的描述:有象,即迹象、現象;有物,但没有顔色、没有聲音、没有形體。老子在第14章中就指出“道”這種物質看不到它的顔色,聽不見它的聲響,摸不着它的形體。所以,“道”這種物質,只能是一種特殊形態的物質。《莊子·天地》有一段論述:“夫道……視乎冥冥,聽乎無聲……故深而又深而能物焉,神而又神而能精焉。”“能物”(能,讀tài音,意思是形態)即是形態物質,“能精”就是形態能量。這種形態物質的存在是有迹象的,而“迹象”就是能量存在所表現出來的信息。老子論“道”時説:“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其中”是指“道”這種物質中,能量(精)和信息(信)的存在是千真萬確的。在二千五百多年前,老子對先天形態物質(即“道”)能如此深刻地揭示它的迹象、能量、信息,足見其睿智無可比擬。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甲本、乙本經文皆作“自今及古,其名不去。”高明認爲:“‘自古及今’者,乃由後人所改。”筆者認爲值得商榷。在此句經文之前,所論述的是“道”這種物質之“象”、“物”、“精”、“信”,這些“概念”就是第二句經文“其名不去”中的“名”。《荀子·正名》雲:“名也者,所以其累實也。”什麽是“累實”?就是累積、綜合所得到的有實質性的結果。而人類知識的“累積”是從古到今、從少到多逐步增加、發展的。如果是“自今及古”,人類的知識是逐步减少、退化的。可見,從認識論的觀點判斷,“自古及今”的論述是完全正確的。
“以閲衆甫。吾何以知衆甫之然哉?以此。”甲本、乙本經文作“以順衆父。吾何以知衆父之然也,以此。”王弼本經文作“以閲衆甫。吾何以知衆甫之狀哉,以此。”甫、父都指老的男人,即前輩。王弼《老子道德經注》有:“無名,天地之始”(已經校勘爲“無,名天地之始”);王弼注:“衆甫,物之始也,以無名閲萬物始也。”這裏要弄清楚“閲”字的含義。從《帛書老子校注》所引用的資料來看,高明判斷:“可見因‘順’、‘閲’義近,故互用之。”即“閲”與“順”都是指“循也,循其理也”。但因爲“萬物之始”是指“道”,那麽王弼就是説:“衆甫,‘道’也,以‘道’循‘道’”;或“萬物之始,萬物之始也,以萬物之始循萬物之始”…… 王弼注:“言道以無形無名始成萬物,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所以然。”細看王弼之論,確實“不知所以然”。《古今漢語詞典》:“閲,匯合,匯集。”爲什麽選用這種含義呢?因爲前段經文論述關於“道”之“象”、“物”、“精”、“信”的概念,這種概念從古代到現在一直存在着,所以應該對歷代先輩所留傳的知識進行收集、綜合、研究。這就是“以閲衆甫”。能够“以閲衆甫”,所以確信“道“之“象”、“物”、“精”、“信”。經文最後之“以此”,也就是根據“道”之“象”、“物”、“精”、“信”的意思。最後,王弼本用“狀”字表示“情况”,“衆甫之狀”也即“衆多先輩的情况”,意義不明確,故不用“狀”字。
本章勘字: 窅(窈)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