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文】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擁。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原經文】
甲本: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乙本: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王弼: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書局: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辨 析】
比較可知,甲本、乙本經文中多幾個“也”字,標點位置略异。
“弱者道之擁。”其中“道之擁”,各種版本皆作“道之用”。“擁”與“用”是兩個同音异調字。歷來把“用”字釋爲“功用”。河上公注:“柔弱者,道之所長用,故能長久。”河上公注釋中所言之“道”,顯然不是指能覆載天體而無色無聲無形的宇宙本源物質,而是指一般的處世方法。又蔣錫昌注釋爲:“用柔弱之道,爲善成之用也。”這裏“柔弱之道”又作何理解,就常以水爲例説明其柔弱之質。所以,深究起來是水擁有柔弱之質。“道”這種物質,比水更加柔弱,以至於視、聽、摸都不可得。可見,經文之本義是突出强調“道”之本質至柔至弱,正因爲“道”擁有最柔弱的本質,才具有最强大的活力,才能發揮出無可估量的功用。認識到“道”的本質,也就要修習“道”的品德,時時處處守柔處弱,其功用自然而然發揮出來,這就是柔勝剛,弱勝强,至柔至弱者至强,從而論证了“反者道之動”的客觀規律。下面的“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雖然也是説萬物從“無”到“有”的産生、演化進程,但在這裏其更深層次的意思,是爲了論证“反者道之動”。道至柔至弱,至無形無體,以人類自身感官而言,是至虚至無(並非真無,只是限於人類自身感官而言,即現代詞語“宏觀”而言,如果用現代科學研究所用的儀器,則許多“宏觀”爲“無”的物質,如分子、原子、質子、中子等等,仍是實實在在可以觀察到的),正因爲至虚至無,到極端了,則返之而動,通“無”而化“有”,“無”生“有”,“有”生萬物。所以,本章四句經文,第一句話是講運化規律,第二句話是講本質,第三和第四句話則既講演化又講規律,以及兩者所發揮的功用:創生萬物。
“反者道之動”的另一層意思,則如第25章講的“周行而不怠”。不論微觀粒子或宏觀星體,都有這個運動規律,對於生命物種,形式略异,老子稱爲:生之,長之,成之,熟之,覆之,一代又一代,都重復這個生命歷程。
本章勘字:擁(用)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