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42章

  【新經文】

  道是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葆陽,冲氣以爲和。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原經文】

  甲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冲氣以爲和。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古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故强梁者不得其死,我將以爲學父。

  乙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冲氣以爲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益之而損,損之而益。古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故强梁者不得其死,我將以爲學父。

  王弼: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冲氣以爲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爲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人。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爲教父。

  書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冲氣以爲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爲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爲教父。

  【辨 析】

  比較可知,乙本經文“物或益之而損,損之而益”句子中“益”、“損”二字位置與其它三種版本剛好顛倒,整體意思不變。

  “道是一。”這句經文中的“是”字,原作“生”字。《説文解字》:“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又《韓非子·主道》:“道者,萬物之始。”《莊子·天地》:“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莊子·更桑楚》:“萬物出乎無‘有’,……而‘無’有‘一’無‘有’。”由此可見,“道”存在於宇宙演化過程之最初階段,即第一階段。所以,這裏用“道是一”,這個“一”與老子説的道“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中的“獨立”對應,在後天天體萬物生成以前就存在着。在《道德經》中,有時也用“一”比喻道(指自然法則),如説“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道”之所以謂“道”又謂“一”,是指宇宙演化初始階段。蔣錫昌雲:“自其名而言之,謂之‘道’;自其數而言之,謂之‘一’。”雖然如此,但“道生一”之立論是錯誤的。蔣錫昌雲:“道所生者一,一即道也。”既然“一即道”,那麽“道所生者一也”就表示“道所生者道也”,或者“一所生者一也”,更加離奇的是可以推論出“一生道”,這就與老子説“道”“獨立而不改”、“吾不知誰之子”相矛盾了。筆者猜想,老子給函谷關令尹喜他們口傳《道德經》時,可能聲音不甚清晰,或聲音拉得較長,記録者把“是”字記爲“生”字。老子在本章中論述宇宙演化進程,如同第25章中所描述的:“道”大,“大”曰始,“始”曰元。《説文解字》:“元,始也。”《韓非子·主道》:“道者,萬物之始。”可見“一”即是“元”,即第一,開始。此處爲了直接地表述,改“生”字爲“是”字。“道是一”以肯定的語氣指出在宇宙天體生成、演化進程中,第一階段就是“道”所代表的先天形態物質,就是“烜牝”獨自存在的階段。“烜牝”一旦開始萌生演化,“無”即生“有”,“有”和“無”二者共存,這是第二階段,“有”應當就是“原始星球”,是有形體、有大小的實體,“原始星球”現在能否探測得到?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又名“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公佈哈伯太空望遠鏡拍攝的七千年前天蛇星座中天鷹星形成時的照片,這裏將1995年11月4日(農曆乙亥年九月十二日),曼谷《世界日報》第12版國際綜合新聞轉抄如下:

  【美聯社華盛頓二日電】美國哈伯太空望遠鏡今春傳回的照片清晰絶倫,其中一張照片把冷氣、冷塵搆成的龐然巨柱盡收其中,這些巨柱使科學家能頭一遭看到星球“就在我們眼前”形成的情景。

  這些由哈伯太空望遠鏡於今年4月1日攝得的照片,今天由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發表,顯示約有50個星球正在氫分子特别密集的球狀氣體内形成,這些星球皆由蒸發中的氣態小球(EGG)托着。

  上述冷氣、冷塵柱長6兆裏,像是從岩洞地上冒出的石笋或海蛇的頭。其邊緣有物凸出如手指,每個突出物的末端都比地球的太陽係大,上述星球就在其中“着床”。

  ……哈伯瞄準天鷹星雲,那是地球附近一個已知的新星形成區,在距離地球七千光年以外的天蛇星座内。而哈伯這次拍下的情景,七千年前確實發生過。星球都在極濃的星際物質中形成,這些物質濃到會因其自身的重力而收縮,因而形成星體。新星形成時,會釋出大量能量,巨星尤其明亮,熱度很高,能産生大量强烈的紫外輻射,使星球周圍暖化,讓星球“破殻”而出時,會在星球四周穿出一個洞。從所拍照片可看出,幾個十分龐大、十分炎熱的明星四周有個洞。

  以上轉抄這些文字,只是説明人類在探測天體演化進程中的收穫。當然,七千年的時間比起存在先天形態物質的時間,實在是很短很短。不過,這個星球的形成過程,可以與“一生二”的過程相比。把天蛇星座比作小“宇宙”,而天鷹星比作“天地”,那些“氫分子特别密集的球狀氣體”也許是新的“烜牝”了,不是“約有50個星球”正在這“球狀氣體内形成”嗎?而氫氣不是“無色無聲無形”的嗎?

  “萬物負陰而葆陽,冲氣以爲和。”這句經文中的“葆”字,原是“抱”字,傅奕《道德經古本篇》則爲“袍”字,顯然是錯字。“葆”字本義爲“保持”,“保護”,也就是“長久地擁有着”。而“抱”字的本義是“懷抱”、“心裏存有”。但“萬物”除了人類之外,還有其它有生命的或没有生命的物種,“懷抱”、“心裏存有”用在人類是可以的,但用在無生命物種則顯然不當,而“保持,保護”,即“長久地擁有着”則對萬物都是適用的。所以,改用“葆”代替“抱”。對於這個句子,思履《道德經全解》譯爲:“萬物都背陰而向陽,并且在陰陽二氣的互相激盪中生成新的和諧體。”對“冲氣以爲和”的“冲”字,蔣錫昌則説得甚有情性:“冲,涌摇也。此字《老子》用以形容牝牡相合時,摇動精氣之狀,甚爲確切。”但是,這顯然不確切!老子在論述天體、萬物的演化進程,在“三生萬物”即萬物生成之後,會是什麽樣的運化狀態呢?老子説“萬物負陰而葆陽,冲氣以爲和”。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術語,如太極圖騰中的陰陽魚,代表宇宙中任何事物所潜在的兩大特性。從道家的觀點看,先天之“無”爲陽,後天之“有”爲陰;虚爲陽,實爲陰;動爲陽,静爲陰;思想爲陽,行動爲陰等等。從“冲氣以爲和”的意義來看,這裏的“萬物負陰而葆陽”是指不同的物種族群都存在着相反相成的兩個方面。相反,就有相互冲激。不論同一物種内部各部分,或不同物種、族群之間,都有相反的方面,都會有相互冲激,或叫做相互作用,在共同的時空領域中存在、運化,所以能够通過這種相互作用而達到“和”的狀態。這種相互作用,就是“挫其鋭,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的過程,就是“物或因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的過程,“和”的出現就是“益”,因爲“和”而出現“烜同”,或者是達到“生態平衡”,或者是出現“世界大同”,或者是處於穩定、和諧、有序的平衡態,這是最大之“益”。也正因爲“和”,萬物才生生不息,延續運化,綿綿不絶。在道家哲學圖騰中,太極圖的局限性是不能表達“和”的狀態,元代一悟真人蕭抱珍所創立的元極圖,即在太極圖中心位置再畫一個圓圈,名爲“皇極”,表示陰、陽相冲、相擁而達到“和”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生生不息。無極生太極,太極化皇極……皇極返無極;無極又生太極,太極又化皇極……如此無限循環,完整地表達了老子的無生有,有歸無;無又生有,有又歸無……周行而不怠的哲學思想。

  在各種世傳本之第42章中,經文“冲氣以爲和”之後,有“人(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爲稱(自名也)。”這句話放在論述天體、萬物演化的章節中,内容缺乏連貫性,而原經文第39章又有“侯王自謂孤寡不榖”,爲避免重復,本章將這幾句經文删除了。另外,在“人之所教,我也教之”之後,原有的“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爲教父”,也與天體、萬物的演化無關,所以移到原經文第43章末尾,接在“無爲之益,天下稀及之”之後,内容就互相銜接了。

  本章勘字:是(生)葆(抱)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