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文】
大成若缺,其永不弊;大盈若空,其永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静勝熱。清静,爲天下正。
【原經文】
甲本: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窮。大直如詘,大巧如拙,大贏如肭。趮勝寒,静勝熱,清静可以爲天下正。
乙本: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如盅,其用不窮。大直如詘,大巧如拙,大贏如肭。趮勝寒,静勝熱,清静可以爲天下正。
王弼: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静勝熱,清静爲天下正。
書局: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静勝熱。清静爲天下正。
【辨 析】
“大成若缺,其永不弊;大盈若空,其永不窮。”經文中兩個“永”字,原是“用”字,取“作用、用處”之義。“弊”字義爲害處、毛病。帛書《老子》殘卷原經文爲“幣”字,高明校勘爲“敝”字,通“弊”字,義爲“弊端”,此處直接用“弊”字。經文中的“空”字,世傳本用“冲”字,同義。甲本、乙本經文爲“盅”字,是小杯子,當其“無”(空虚部分),有杯子之功用,故“盅”的功用是由於有“空虚部分”,也取“空虚”之義。當其“無”,就是“做空”,如“埏埴以爲器”、“鑿户牖以爲室”之類。但“做空”如果是使資財空虚,也就貧窮了。唐玄宗雲:“禄位盈滿,常若冲虚,儉不傷財,故所用不窮匱。”高亨對原經文譯成:“大的充實好像空虚,但它的用處是不會窮盡的。”“用不窮匱”或“用處是不會窮盡的”都是“永遠不會窮盡”的意思,這層意思是應該肯定的,如第11章曾論述“無”的功用,所以第二、四句中的“用”字可以隱伏而代以“永”字。另外,“缺”可取義缺陷、缺點,則這四句經文可譯成“即使有了大的成就,也許仍存在缺點,能這樣看將永遠不會有害處;即使最富裕了,也許會有貧困的時候,有這種憂慮將永遠不會有窮困”。
“大直若屈。”甲本、乙本經文作“大直如詘。”其中“大直”是指“最正直的人”,而“詘”字,《説文解字》:“詘,詰詘也。”譯:“詘,言辭屈曲。”按,《廣韵·物韵》:“詘,辭塞。”可見用“詘”字難以描述“大直”的表現。而“屈”字,有“隨和,和氣不固執”之意,適合描述“大直”的表現,故選用世傳本經文所用“屈”字。“大直若屈”一詞又見於《後漢書·荀淑傳論》:“及後潜圖董氏,幾振國命,所謂‘大直若屈,道固逶迤’也”。
“大辯若訥。”甲本、乙本經文作“大贏如肭。”其中“肭”字,《説文解字》注:“肭,朔而月見東方謂之縮肭。”這指的是農曆每月初一,月球運行到地球和太陽之間,月球與太陽同時出没,即太陽從地平綫消失,同時月球從地平綫昇起,得不到太陽照射而無光可以反射,故看不到月亮。可見,“肭”字被用來比喻“空缺”。高明説:“‘贏’指盈餘,‘肭’謂虧損或不足。”如此則“大贏如肭”就與“大盈如盅(冲、空)”意思相同了。爲了避免重復,世傳本經文作“大辯若訥”是可取的。高明認爲“大辯若訥”是後人竄改。但他在《帛書老子校注》的序言中引用元·杜道堅《道德玄經原旨》張與材序雲:“‘道德八十一章,注者三千餘家’。此説未免有些夸大。1927年王重民著《老子考》,收録敦煌寫本、道觀碑本和歷代木刻與排印本,共存目四百五十餘種’……”不管多少版本,都找不出有兩種版本的經文在文字上完全相同,可見至少有數以百計甚或數以千計的“後人”,包括皇帝,都對《道德經》進行“竄改”。不過,這種“竄改”如果符合老子所闡述的“道”,就是一種修正或補充,就可以被接受。例如本章最後一句,王弼本是“清静爲天下正。”帛書《老子》甲本殘卷爲“請靚可以爲天下正。”高明根據其它世傳本(如王弼本)經文而校勘成爲“清静可以爲天下正”。其實高明也無法斷定其它世傳本的經文是老子的“真迹”,只因爲其它世傳本的經文意思符合老子的“道”,所以也認同了。
“躁勝寒。”其中“躁”字,甲本、乙本經文作“趮”。《説文解字》注:“趮,疾也。”譯:趮,疾速(而旁出)。注釋:趮是指箭羽如果太小,箭就會疾速飛行而旁出。此字經、傳多作“躁”字。故選用世傳本經文格式。
“清静,爲天下正。”原經文没有逗號,此處逗號既表示停頓,又有加强語氣作用。甲本、乙本經文增加“可以”二字,使經文意思産生“不確定性”,故不要“可以”二字。
本章勘字:永(用)永(用)空(冲,盅)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