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文】
道者,萬物之媪,善行者葆 ,不善行者褒 。美言可爲士尊,美行可爲人嘉。人之不善,何棄之有?夫立天子,置三公 ,賜與拱璧,貽厢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也?不曰有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爲天下貴。
【原經文】
甲本:道者萬物之主也,善人之寶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也,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雖有拱之璧以駪駟馬,不若坐而進此。古之所以貴此者何也?不謂求以得,有罪以免與,故爲天下貴。
乙本:道者萬物之主也,善人之寶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雖有拱之璧以駪駟馬,不若坐而進此。古之所以貴此者何也?不謂求以得,有罪以免與,故爲天下貴。
王弼:道者萬物之奥,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美,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爲天下貴。
書局:道者,萬物之奥,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也?不曰有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爲天下貴。
【辨 析】
“道者,萬物之媪,善行者葆,不善行者褒。”其中“媪”字,甲本、乙本經文是“主”字,世傳本經文是“奥”字。奥,古代表示君主,如《左傳·昭公十三年》:“共有寵子,國有奥主。”“道”雖然創造萬物,但“道”既不佔有萬物,也不役使萬物。世傳本原經文第34章有:“(怡)衣養萬物而不爲主”,“萬物歸焉而不爲主”,連續有兩個“不爲主”。可見“主”字並非本義。在用世傳本來勘字時,“奥”也是假字。現在用發音相近的“媪”字,本義爲老年的婦女,引申爲偉大的母親、“烜牝”;“媪”字又與後面二句經文尾字同韵。原經文中的“寶、保”二字改爲“葆、褒”二字,“葆”有“守持、保護”之義,“褒”意思是“贊美”,而“寶”只是“珍貴”之義。能守道護道的人,是善於行道的人,而“善人”則表示“好人”,面太廣,有些人雖是好人,却不懂“道”,更不行“道”,所以宜專指“善行者”。同樣,“不善人”如果指“不好的人”或“不懷善意的人”,他們能行“道”嗎?改“不善人”爲“不善行者”,就是指不太會運用自然法則到實際事物中的人,這類人贊美天道,但不一定會守持、發揚“道”的理念,説不定在學“道”的過程中半途而廢。
“美言可爲士尊,美行可爲人嘉。”甲本、乙本經文和王弼本經文是“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書局本經文是“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這裏采用書局本經文的格式,其經文與《淮南子·人間訓》引用老子的話一樣:“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但這裏把“市、加”看作録記“聲訓”時的假字,本義字爲“士、嘉”。“爲士尊”即“爲人們所尊奉”,又“嘉人”是“贊許人”。“美行”不會“贊許人”,但“美行”可以得到人們的贊許,所以改爲“人嘉”,與前句中“士尊”對應。
“夫立天子,置三公,賜與拱壁,貽厢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原是“故立天子,置三公(卿),雖有拱(之)壁以先(駪)駟馬,不如(若)坐(而)進此(道)。”甲本、乙本經文用“三卿”,不恰當。周朝設有三公六卿。“公”指太師、太傅、太保。“卿”,《説文解字》卯部:“卿,章也。六卿: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庫,冬官司空。”天子、諸侯都有“卿”,且分上、中、下三等。《道德經》中老子説的是“三公”,不是上、中、下三等之“三卿”。“駟馬”是指“同駕一輛車的四匹馬”,也就是四匹馬,合力拉一輛車。這輛車是做什麽用的?是坐人或載貨用的?既然是天子贈送給三公以示特權的禮物,這輛車必非載貨,而是給“三公”坐着上朝或回家用的。大官們一定不會坐敞篷車,車上必定有車厢,“三公”們坐在車厢裏不受雨淋日曬,又安全。因此,原經文“以先駟馬”應該校勘爲“貽厢駟馬”,這就是王者給大臣贈予配備車厢且有四匹馬拉的車。帛書《老子》殘卷原經文“以先駟馬”被高明校勘爲“以駪駟馬”,把“先”字校勘爲“駪”字。《説文解字》:“駪,馬衆多貌。”注釋:按,《字彚·馬部》:“駪,馬衆多疾行之貌。”大臣們上、下朝,從安全方面考慮,乘車何必疾行?!足見用“駪”字不恰當。又“駟馬”本來就是“衆多的馬”,何必再用“駪”字去形容“駟馬”呢?至於“拱壁”也並非“雖有”,是天子“賜與”的,這就成了“賜與拱壁”。“雖有”是假,“賜與”是真;“以先(駪)”是假,“貽厢”是真。“聲訓”之誤,歷時二千五百多年,難怪老子要問:“惟之與阿,相去若何”?人們“阿”了二千五百多年,是應該“惟”的時候了。
本章勘字:媪(奥、主)行(人)者(之)葆(寶)行(人)者(之)褒(保)爲(以)士(市)爲(以)人(加)嘉(人)夫(故)賜(雖)與(有)貽(以)厢(先)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