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文】
威,無威;懾,無懾;位,無位。大小多少,抱願以德。圖難於其易,爲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夫輕諾者必寡信,多易者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聖人不諉大,故能承啓大。
【原經文】
甲本:爲無爲,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乎其易也,爲大乎其細也。天下之難作於易,天下之大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爲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於無難。
乙本:爲無爲,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乎其易也,爲大乎其細也。天下之難作於易,天下之大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爲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於無難。
王弼:爲無爲,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爲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爲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書局:爲,無爲;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爲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夫輕諾者必寡信,多易者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聖人不爲大,故能成其大。
【辨 析】
書局本經文後面六句排列次序與其它三種版本不同。從事態的變化、發展來看,書局本的排列次序是合理的。此處以書局本經文格式爲參考。
“威,無威;懾,無懾;位,無位。大小多少,抱願以德。”原經文是“爲,無爲;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這段經文,古今學者都認爲有疑難。首先是對“爲、無爲;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與“報怨以德”中的“怨(恨)”扯不上關係,不明其旨。這段經文開頭“爲,無爲”,如果能這樣,其結果必是“無不爲”。“無爲”是按自然法則辦事,“無不爲”是説做什麽事都能成功。如此,還有什麽要“報怨以德”的呢?!這就説明經文“爲,無爲;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在用字、結構上存在問題。如馬叙倫《老子核(核)詁》雲:“‘報怨以德’一句,當在七十九章‘和大怨’上,錯入此章。”關於“報怨以德”,老子對“怨事”在原經文第七十九章中指出:“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爲善?”老子的意思是:“待到産生大的怨恨,纔來調和、化解怨恨,必然是餘怨難消,這怎麽可算是妥善的辦法呢?”老子的本意是不應該造成怨恨,所以事情不論大、小、多、少,“聖人常執左契”,“有德司祺”,這不是“抱願以德”嗎?如果能“抱願以德”,則事情不論大、小、多、少,必無産生讎隙、怨恨,這是以道之德(和)當作行爲準則的結果,因爲有道之德(和)則無讎隙、怨恨,故能“有罪以免(避免)”。所以,在本章中,不必將“報怨以德”移往别處,只需以“抱”代“報”、以“願”代“怨”,古謎就能解開了。其次,用“威、懾、位”代换聲訓假字“爲、事、味”,則强權者招惹大怨而自取滅亡的形勢就顯露出來了。强權者無道缺德,必結大怨於天下。老子雖不指名道姓,但其“言有宗,事有根”,與老子同時代的强權者,聽到老子的“聲訓”,必當心知肚明。老子警告各諸侯王,不要濫用威力,不要肆意威懾,不要争當霸主(高位),否則“反者道之動”,什麽都會喪失掉。老子特别提醒:事情不論大、小、多、少,都要“抱願以德”,而且從小事做起,從易事做起。如果“抱願以德”做不到,則“報怨以德”就更不可能做到了。
“聖人不諉大,故能承啓大。”書局本經文作“聖人不爲大,故能成其大。”甲本、乙本經文和王弼本經文作“是以聖人終不爲大,故能成其大。”第一句經文開頭“是以”二字是因果連詞,第二句經文開頭“故”字也是因果連詞,顯然“是以”應該删節。經文“不爲大”最簡單是譯成“不做大事”,但結果却“能成就大事”,這就太玄了。現在改“爲”作“諉”,“不諉大”意思是“不推却大事”;改“成其”作“承啓”,意思是“承前啓後”。聖人懂得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又特别重視困難並擬訂克服困難的辦法(猶難之,故終無難),所以能辦成大事,並繼往開來、發揚光大,也就是“承啓大”。老子説“人之所教,我也教之。”又説“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閲衆甫。”這些就是“承啓大”!
本章勘字:威(爲)威(爲)懾(事)懾(事)位(味)位(味)抱(報)願(怨)諉(爲)承(成)啓(其)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