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67章

  【新經文】

  天下皆謂道大 ,大而不可曉,夫唯不可曉,故大;若可曉,久矣其也細乎。我有三要,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爲天下先。夫慈,故能雍;夫儉,故能匡;夫不爲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棄雍,舍儉棄匡,舍後棄長,死矣。夫慈,以展則晟,以收則孤。天將救之,以慈爲之。

  【原經文】

  甲本:天下皆謂我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恒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爲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爲天下先,故能爲成事長。今舍其慈,且勇;舍其儉,且廣;舍其後,且先,則必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建之,如以慈垣之。

  乙本:天下皆謂我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恒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爲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爲天下先,故能爲成器長。今舍其慈,且勇;舍其儉,且廣;舍其後,且先,則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建之,如以慈垣之。

  王弼: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爲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爲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兹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書局: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爲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夫儉,故能廣;夫不爲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辨 析】

  “天下皆謂道大。”世傳本經文是“天下皆謂我道大。”甲本、乙本經文是“天下皆謂我大。”“我道”或“我”,實際上都是指“道”。雖然“道”的理念是由老子提出的,以無“我”的姿態出現,合於大道無名(不務虚名)的品格。老子應函谷關令尹喜之請傳授天道理念,留下五千餘言,没有簽名以示著作權,處無守無,是無“我”的表現,故棄“我”字。

  “大而不可曉。夫唯不可曉,故大;若可曉,久矣其也細夫。”世傳本經文作“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甲本、乙本經文作“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細也夫。”甲本、乙本經文之“夫唯不肖,故能大”,因果關係不成立。世傳本之“似不肖”意思爲“好像不像”,給人以琢磨不定的感覺,而“夫唯大,故似不肖”,其因果關係也不成立。改爲“大而不可曉”,意思爲“大,但不曉得有多大”,比如人們常説的“無窮大”,就是“大,但不曉得有多大”,這比“大而好像不像”的表現方法要明確和肯定。又把“夫唯大,故似不肖”改爲“夫唯不可曉,故大”。爲什麽把“不可曉(原爲“似不肖”)”提前來,因爲緊相連的前句經文是“大而不可曉(似不肖)”。從邏輯層次延續上考慮,應作如此移位。最後二短句,只是改“肖”爲“曉”並略加修飾、加字。

  “我有三要,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爲天下先。”原是“我(恒)有三寶,持而保(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爲天下先。”這裏將“三寶”改爲“三要”,因爲“寶”是寶貴,轉義爲值得珍惜、重視的事物。而“要”即“重要”,簡單明確。甲本、乙本經文多一個“恒”字,可以省略,因爲後面經文有“持”字,能持久也足矣。經文“持而保之”意爲“堅持和信守”,甲本、乙本經文作“持而寶之”,不合邏輯。又原經文之“敢”字去掉,則語氣更加肯定。

  “夫慈,故能雍。”原爲“(夫)慈,故能勇。”“雍”與“勇”表示“和諧”與“兇猛,勇猛”。從因果關係分析,從大道作爲偉大母性的化身去看,從“萬物負陰而葆陽,冲氣以爲和”的運化特徵去看,“勇”者不可取,老子説“敢於勇則死”,可見“勇”字用在此處不合適,是假字,選用“雍”字,取義“和”是恰當的。

  “夫儉,故能匡。”原是“(夫)儉,故能廣。”有人把“儉”釋爲“儉嗇”,把“廣”釋爲“大方”,把原經文譯爲“儉嗇所以能大方”。進一步看看“大方”的含義,《古今漢語詞典》:“大方,不吝嗇。”如此則譯文變成“儉嗇所以能不吝嗇”,不通。如何表現“不吝嗇”呢?原經文難以表達。現在用“匡”代换“廣”,取匡扶,扶助,救助之義。能匡扶民衆,即損自己之有餘而補民衆之不足,這樣的事情必須毫不吝嗇!當然,這必須自己有餘,因此需要節儉,從節儉中累積起來。

  “夫不爲天下先,故能成器長。”這是書局本的經文,其它三種版本的經文無“夫”字,但多一個“敢”字。“夫”字作指示代詞。而“敢”字,得道的人,仿若道行,無爲而自然,凡事不計較個人得失,心中無所謂敢或不敢。故這裏删除“敢”字。

  “今舍慈棄雍,舍儉棄匡,舍後棄長,死矣。”原是“今舍(其)慈且勇,舍(其)儉且廣,舍(其)後且先,(則必)死矣。”新經文把原經文的“先”字改爲“長”字,“舍後棄長”與前面“故能成器長”對應。這個“長”字,意思是“長久”。這裏用“棄”代换“且”,因爲“舍”與“棄”都是“放棄”的意思。但“且”字是連詞,意思是“又,而且”。那麽“舍後且長”就是“放棄後其身又能長久”,這就不符合實際了。可見“舍後且長”,與前句經文“夫不敢爲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之意思不連貫。老子在另一章中説過“後其身而身先”,指的是個人切身利益以後再考慮,或者在民衆得益之後才考慮個人的得益,這樣得民心而成爲模範帶頭人,成爲先導之師。老子在這裏講的“不爲天下先”就是“後其身”的意思,“故能成器長”意思是“所以立身、事業能够長久”,特别着重“長久”。改“且先”爲“棄長”,“舍後棄長”就是把“不爲天下先”和“成器長”都抛棄了,這樣確實死路一條。

  “夫慈,以展則晟,以收則孤,天將救之,以慈爲之。”世傳本經文作“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甲本、乙本經文作“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建之,如以慈垣之。”原經文用字之大謬,是不言自皦的。試問,兩軍對陣廝殺,刀起頭落,面對這樣的客觀事實,用什麽辦法才能“恃之以生”呢?你不以牙還牙,而是席地而坐,嚷嚷“慈哉善哉”,就能退敵自保嗎?“慈”指的是一種品性,是思想範疇的東西,而戰争則是實實在在的厮殺,是以物制物。物質的魔鬼只有用物質的力量去驅除它,如果要用精神的力量,則不是去戰鬥,而是靠平時連續不斷的潜移默化去轉化它,使之同心相應、同氣相求。老子説:“善爲勝者不征。”在兵法上或叫做“不戰而屈人之兵”。當然,也可以把“戰”字推廣應用,即除了“武戰”還有“文戰”,“文戰”即指的外交協商,和平談判,和親聯姻,等等。在“文戰”中若能展示慈愛,也不失道德,也可感化於人,令對方相應地妥協、讓步,則和談可以取得好結果,前途光明,光明即是“晟”。所以説“夫慈,以展則晟。”“晟”與“勝”二字同音同調。以慈展之,必能晟之,不論是外交、内政、民事,都是普遍適用的。如果失去“慈”,也就是失去了偉大母性的基本品德,以强梁者出現,必將自我孤立。所以説“以收則孤”,而不是“以守則固”。在本章中老子提出的“三要”,核心是“慈”。老子論述“三要”與立身、事業的關係,不是專論戰争,所以談不上“以慈戰之”,“以慈衛之”。天下事業能否長久,看統治者能否以慈爲之,若能,展之則晟;否則,收之則孤。當自己處於孤立狀態時才以慈“衛”之,就爲時太晚了。甲本、乙本經文是“天將建之,如以慈垣之”。望文生義,即是“王要封立,宜以慈愛築墻。”但《帛書老子校注》却雲:“‘天將建之,如以慈垣之’,猶言天將建立之事,則以慈援衛之。似較今本‘天將救之’義勝”。筆者以爲“不肖”。

  本章勘字:而(似)曉(肖)曉(肖)曉(肖)要(寶)雍(勇)匡(廣)棄(且)雍(勇)棄(且)匡(廣)棄(且)長(先)展(戰)晟(勝)收(守)孤(固)爲(衛)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