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76章

  【新經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屍也僵硬 。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枯也干硬。故僭强者,死之徒;守弱者,生之士。是以木强則兵,兵强則不晟。僭强者爲下,守弱者爲上。

  【原經文】

  甲本: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筋仞堅强。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堅强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兵强則不勝,木强則烘。强大居下,柔弱居上。

  乙本: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筋肕堅强。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堅强死之徒也;柔弱生之徒也。是以兵强則不勝,木强則烘。故强大居下,柔弱居上。

  王弼: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强。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則不勝,木强則兵。强大處下,柔弱處上。

  書局: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强。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則不勝,木强則兵。强大處下,柔弱處上。

  【辨 析】

  “人之生也柔弱,其屍也僵硬。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枯也干硬。”甲本、乙本經文與世傳本經文比較,甲本多“筋仞”二字,乙本多“筋肕”二字。帛書整理小組雲:“仞,讀爲肕”。仞、肕、韌同音通假,都被用來表示肌肉柔而堅。但人死了,屍體可以説“僵硬”,説“堅强”不恰當。又“草木”之前原有“萬物”二字,這“萬物”二字放在“草木”之前容易混亂,石頭、泥土、水等皆屬萬物之列,這些本來就没有生命,“死”從何言?是物質被消滅了嗎?所以,爲了不引起誤解,去掉前置詞“萬物”二字。草木之生也“柔弱”,原作“柔脆”。因爲脆者不柔,故以“弱”字代换“脆”字,這樣就與第一句經文“人之生也柔弱”同格了。草木死則必枯,而枯則呈現干硬,故改“死”爲“枯”,原經文之“枯槁”改爲“干硬”,“干硬”與“僵硬”對應,都是失去生命力後的表現。

  “故僭强者,死之徒;守弱者,生之士。”這裏以“僭”代“堅”,取“過分逞强”之義,逞强者也如老子在第73章中講的“敢於勇”者一樣,死路一條;與“僭”字對應,用“守”字代换“柔”字,即“柔弱”變成“守弱”,就如老子在第73章中講的“敢於不勇”者一樣,處處有生機。“守弱”是人類修習“道行”得來的自覺行爲,“守弱”就是“仿若道行”,而“柔弱”本來就是道的本質。這句經文末字“士”原作“徒”,“徒”字多特指某一種人,此處改爲“士”。“士”與“徒”比較,意境較好。

  “是以木强則兵,兵强則不晟。”原經文前後句位置倒换:“(是以)兵强則不勝,木强則兵(烘)。”這裏的“兵”字是指兵器,古時兵器中有棍棒以及戈的長柄,矛的長杆、弓、箭等都是由硬木制成的。“木强則兵”是説樹木長大、質地堅硬了,就會被砍來製作兵器。兵器數量多,則顯示兵力强大。“道”的法則是物壯則老,由强盛走向衰亡。“兵强則不晟”是説兵力强大、恃强凌弱,則不會有興盛的前途(將由强盛轉向衰亡)。先由木强而轉化爲兵(器)强,再由兵强而轉化至衰亡,從這個過程來看,將原經文前、後句位置倒换是合理的。甲本、乙本經文不用“兵”字而用“烘”字,高明雲:“‘木强則烘’,猶言木强則爲樵者伐取,燎之於烓竈也。”木强而被伐來燒火,與“兵强則不勝”有什麽相干呢?顯然,用“烘”字是不對的,必須用“兵”字,并且句子位置必須互换。現在把“勝”視爲同音同調之假字,本義字爲“晟”(盛)。“不晟”即指事業不興盛,前途不光明。從“兵强”向“不晟”轉化,進而向衰亡轉化。在中國歷史上,如戰國時期,那些曾經稱霸、成爲盟主的諸侯國,都不晟;秦王朝雖因兵强而統一中國,也不晟;在世界史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經“兵强”逞兇的法西斯德國、意大利、日本,也都不晟。

  “僭强者爲下,守弱者爲上。”原是“(故)强大處(居)下,柔弱處(居)上。”“强大”,吴澄《道德真經注》作“堅强”。而“柔弱”,嚴遵《道德真經旨歸》作“小弱”。又“處”或“居”都含有“置於”的意思。這裏改作“爲”字,取“是”、“就是”之義。此處以“僭强”、“守弱”代换“强大”和“柔弱”、“小弱”,是爲了與前句經文“故僭强者,死之徒;守弱者,生之士”中的“僭强”、“守弱”對應,這句經文是本章的核心論題。

  本章勘字:屍(死)僵(堅)硬(强)弱(脆)枯(死)干(枯)硬(槁)僭(堅)守(柔)士(徒)晟(勝)僭(堅、强)强(大)爲(處)守(柔)爲(處)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