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7章 極而化反40

  【經文】

  反1者2道3之4動5,弱6者2道3之4擁7。 天下8萬物9生10於11有12,有12生13於11無14。

  【注釋】

  1.反:反復,重復。例一,《説文解字》:“反,覆也。”例二,《莊子·則陽》:“窮則反,終則始。”例三,《莊子·田子方》:“始、終相反乎無端,而莫知其所窮。”   2.者:語氣詞,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例,《莊子·逍遥游》:“南冥者天池也。”   3.道:存在於先天宇宙中並演化生成天體的先天形態物質,即宇宙本源。例一,《莊子·大宗師》:“夫道……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生天生地。”例二,《莊子·漁父》:“且道者,萬物之所由也。”   4.之:助詞,用於主、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例,《莊子·在宥》:“昔堯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然焉人樂其性。”性:本性。   5.動:運動,運動狀態、運動規律。例一,《莊子·天地》:“夫道……盪蕩乎!忽然出,勃然動,而萬物從之乎!”例二,《莊子·人間世》:“夫風波易以動,實喪易以危。”   6.弱:柔弱,和順。例,《莊子·天下》:“以濡弱謙下爲表,以空虚不毁萬物爲實。”   7.擁:擁有,具有。例,諸葛亮《草廬對》:“操已擁百萬之衆。”   8.天下:宇宙之内。例,《莊子·大宗師》:“若乎藏天下於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這裏第一個“天下”可以理解爲後天宇宙(小的時空),第二個“天下”是先天宇宙(無窮大的時空)。   9.萬物:指衆生萬物。例,《莊子·馬蹄》:“當是時也,山無蹊隧,澤無舟車,萬物群生,連屬其鄉。”   10.生:滋生。例,《莊子·庚桑楚》:“夫春氣發而百草生。”   11.於:介詞,從,自。例,《莊子·知北游》:“夫昭昭生於冥冥,有倫生於無形,精神生於道,形本生於精,而萬物以形相生。”   12.有:指有色有聲有形的天體(特别是地球或類似地球的、可能存在生命物種的行星)、萬物的存在、運動、變化。例一,《莊子·庚桑楚》:“始無‘有’,既而‘有’生。”例二,《莊子·齊物論》:“故自‘無’適‘有’,以至於‘三’,而况自‘有’適‘有’乎!”   13.生:演化,形成。例,《莊子·大宗師》:“夫道……無爲無形……自本自根……生天生地……”   14.無:指先於天體存在的先天形態物質及其存在、運化。例一,《莊子·天地》:“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例二,《莊子·更桑楚》:“萬物出乎無‘有’……而‘無’有‘一’而無‘有’。”例三,《莊子·齊物論》:“故自‘無’適‘有’,以至於‘三’。”

  【譯文】

  反復是先天形態物質的運動規律,柔弱是先天形態物質所固有的本質。衆生萬物都是在有色有聲有形的天體(例如地球)上滋生繁衍的,而一切有色有聲有形的天體是從無色無聲無形的先天形態物質演化形成的。

  【評説】

  本章只有四句話,每句話都提出根本性的問題。下面逐句分析説明。

  反者道之動。

  在第3章經文中有“道冲而擁之”,“冲”與“擁”的運動方向是相反的,兩者是相反相成的。“冲”表示相互冲激、相互作用,“擁”表示相互滲透、相互交合。現代哲學中的“對立統一”可歸入“反者道之動”的範疇。

  在第2章經文中有“周行而不怠”,“周行”是指從始點出發,運行一周而返回到始點,完成一次反復;“不怠”是不停頓。所以,“周行而不怠”表示不斷地循環往返。現代哲學中的“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昇”與“周行而不怠”相類,也可歸入“反者道之動”的範疇。

  弱者道之擁。

  在第2章經文中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老子把它叫做“道”。可見“道”是先天形態物質,是宇宙本源,是“始”,是“元”。在第5章中再次指出“道”這種先天形態物質是無色無聲無形的。所以,與任何有色有聲有形的物質比較,可知“道”是最柔弱的,或者説,柔弱是“道”固有的本質屬性。

  這一句“弱者道之擁”緊接在“反者道之動”後面,表示意思的延伸。那麽,“弱者”的潜在意義是什麽呢?

  在第23章,有“柔勝剛,弱勝强”;在第34章,有“柔弱者强”。這表示守柔處弱比呈剛示强好,柔弱的東西才是最强旺的東西。以現實世界爲例,在待人方面,慈愛勝於殘暴;在政治方面,和諧、懷柔勝於争鬥、强權;在戰争方面,生物化學武器與核武器中柔弱的細菌、毒氣、輻射、次聲波等,其殺傷力遠大於刺刀、子彈之類剛硬、鋭利的東西。可見,本質柔弱者確實勝於剛强者,這正是“反者道之動”。

  天下萬物生於有。

  這裏的“萬物”是指有生命的衆生萬物,“有”是指有色有聲有形的星體,特指地球或類似地球的其它具備生物滋生繁衍條件的行星。“天下萬物生於有”這句話是説:地球上的生物,是由地球上的生命物質形成、繁衍、演化、發展起來的,不是由無色無聲無形的先天形態物質直接生成的。地球是有形的,人類所看到的衆生萬物也是有形的,有形的演化、産生有形的,這正如《莊子·知北游》中説的“萬物以形相生”。

  有生於無。

  這句話是説,有色有聲有形的天體,是從無色無聲無形的先天形態物質演化形成的。在第3章中有一個未解的問題:先天形態物質是一種什麽東西呢?而在第4章也有一個未解的問題:先天宇宙中的先天形態物質和先天存在的能量是同一種東西嗎?

  根據最新的科學探測結果:宇宙中普通物質(例如可見的星體等)只占4%,暗物質(例如黑洞星體)占23%,而暗能量則占73%。後天宇宙在先天宇宙中不斷地膨脹運動,其動力來自暗能量。這表示宇宙中占主體的、能够覆、載天體萬物的東西是暗能量,它分佈在無邊無際的宇宙中。《莊子·天地》中指出:“夫道,覆載萬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在這裏,“覆載”是指包容和承載(比如,海洋中的海水包容和承載各種海生動物)。可見,道(先天形態物質)與暗能量具有相同的功能。

  在《莊子·知北游》中有“形本生於精”的論述,與本章的“有生於無”對照,可知“無”(即無色無聲無形的先天形態物質)就是“精”,是能量。又第73章有“有無相生”的論述,這裏説的“生”是指演化、轉化。現代物理學理論中有A.愛恩斯坦的質能轉换公式:

  E=mc2

  其中E是能量(“無”,或稱爲形態物質),m是物質的質量(“有”,或稱爲形態能量),c是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每秒鐘約30萬公里)。這個公式中的等號表示能量和質量是可以互相轉换的,這也是“有無相生”的現代符號描述。顯然,A.愛因斯坦和老子的觀點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在《莊子·達生》中還有“合則成體,散則成始。形精不虧,是謂能移”1的論述。在這裏,“體”與“形”相仿,“始”與“精”相應。“不虧”是説總體不會减少。“能”字作“形態”解,“能移”是指形態轉變。由《莊子·達生》這段論述可知:第一,能量是一種形態物質,而物質則是形態能量,兩者在某種特定條件下是互爲表現形態的東西;第二,能量和物質的總和不因形態轉變而虧損。由此可見莊子是多麽睿智。

  先天宇宙中的一小部分(約占4%+23%)先天能量經由宇宙大爆炸而轉化爲物質(後天宇宙天體),這就是“能移”(形態轉變)。但是,先天能量與後天物質的總和不因這種形態轉變而虧損(形精不虧)。

  在公元前約571~286年間,老子和莊子如此精闢的論述,是中華民族古文明的光輝寫照(老子生活在公元前約571~471年,約在公元前516年路過函谷關而傳授《道德經》;莊子生於公元前約369~286年)。

  這裏特别指出:根據老子、莊子的論述和現代天體物理學的最新成就,可以推斷老子所講的“先天地生”的物質即是“精”,是現代天體物理學中所稱的“暗能量”。因爲“暗”,故無色無聲無形,也即是“無”。

  【思考】

  1.以日常生活爲例説明“反者道之動”。

  2.在工農業和科學技術領域中舉例説明“有生於無”。

  注:

  1.能,讀tài,義爲“形態”。參看《素問·厥論》:“願聞六經脈之厥狀病能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