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15章 萬物得道39

  【經文】

  昔1之2得3一4者5: 古神6得3一4以7精8,天9 得3一4以7清10,地11得3一4以7寧12,萬物13得3一4以7生14,侯王15得3一4以7爲16天下17正18 。其19之20所21誡22者5:古神6無以23精8將24恐25歇26,天9無以23清10將24恐25裂27, 地11無以23寧12將24恐25獗28,萬物13無以23生14將24恐25滅29, 侯王15無以23正18將24恐25缺30。夫31身32貴33者34宜35以36賤37爲38本39 ,位40高41者34宜35以36下42爲38基43 。是以44 侯王15自45 謂46 孤寡47 不48 谷49, 此50非51以36賤37爲38本39耶52?非51乎53 ? 故54至55譽56無57譽56 ,不58若59璐60璐60之61玉62,若59硌63硌63 之61石64。

  【注釋】

  1.昔:先前,以前。例,《莊子·山木》:“昔吾聞之大成之人。”   2.之:指示代詞,那(些)。例,《莊子·達生》:“人之所取畏者,衽席之上,飲食之間,而不知爲之戒者,過也。”   3.得:符合。例一,《莊子·在宥》:“得吾道者,上爲皇而下爲王。”例二,《莊子·繕性》:“四時得節,萬物不喪。”   4.一:指道,天道,自然法則,使物事運化達到和諧、有序、平衡狀態的自然規律。例一,《莊子·天地》:“通於一而萬事畢。”例二,《淮南子·原道訓》:“所謂無形者,一之所謂也……道者,一立而萬物生矣。是故一之理,施四海,一之解,際天地。”   5.者:助詞,表示“……的東西(事物)”。例,《莊子·養生主》:“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6.古神:古,指過去已久的年代;神,指自然存在的、能創生萬物的東西。例,《説文解字》:“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天:天然的;引:引起。在《道德經》中,古神是指先天宇宙中的先天形態物質,它是演化生成天體萬物的本源。“古”字的甲骨文是會意字,表示已發生過、而且未説明的往事,即表示“過去”、“以前”。“神”字左邊甲骨文形象祖先牌位,右邊甲骨文形象母系血緣代代延續,左右兩邊甲骨文結合表示母系血緣的追溯。“古神”就是指對母系血緣往前追溯的終極。由人類→衆生萬物→天體的演化過程往前無限追溯的終極就是先天宇宙中的先天形態物質,是“混成”之物,老子稱之爲“道”。   7.以:連詞,以致,因而。例,《莊子·大宗師》:“伏羲得之,以襲氣母。”   8.精:能量,即形態物質。能量是無色無聲無形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生成有色有聲有形的物質;能量是物質的一種形態,物質也是能量的一種形態,也就是説能量和物質是一種東西在兩種不同條件下的表現形態,如汽、水、冰是同一種物質在不同温度條件下的三種表現形態。例一,《莊子·知北游》:“形本生於精。”例二,《莊子·天地》:“夫道……視乎冥冥,聽乎無聲。冥冥之中,獨見曉焉;無聲之中,獨聞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態)物焉,神而又神而能(態)精焉。”此處“能”字,讀“態”字音,取“形態”之義,如《素問厥論》:“願聞六經脈之厥狀病能(態)也。” “能物”指“形態物質,“能精”指“形態能量”(參看第7章【評説】中“有生於無”的分析)。   9.天:指宇宙天體。例一,《莊子·天運》:“天其運乎?地其處乎?”例二,《易·繫辭上》:“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   10.清:清澈透明,形容天體運動處於一種平衡、有序、穩定的狀態。例一,《莊子·山木》:“觀於濁水而迷於清淵。”例二,《孟子·萬章下》:“居北海之濱,以待天下之清也。”   11.地:大地,地球。例,《莊子·讓王》:“吾不知天之高,地之下也。”下:深、厚。   12.寧:安寧,安定,指一種平衡、有序、穩定的狀態。例一,《莊子·至樂》:“天無爲以之清,地無爲以之寧。”例二,《莊子·天道》:“天德出而寧,日月照而四時行,若晝夜之有經,雲行而雨施矣。”   13.萬物:指衆生萬物,即有生命的物種。例,《莊子·馬蹄》:“當是時也,山無蹊隧,澤無舟車,萬物群生,連屬其鄉。”   14.生:指自然、正常地生存。例,《孟子·盡心上》:“民非水火不生活。”非:無;不:不能。   15.侯王:諸侯國的最高統治者。例,唐·柳宗元《封建論》:“不制其侯王。”   16.爲:是,就是。例,《莊子·大宗師》:“吾欲以教之,庶幾其果爲聖人乎?”   17.天下:國家。例,《莊子·逍遥游》:“夫子立而天下治。”   18.正:正常,和諧,有序,安定的狀態。例,《莊子·庚桑楚》:“貴富顯嚴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動色理氣意六者,謬心也;惡欲喜怒哀樂六者,累德也;去就取與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蕩胸中則正,正則静,静則明。”   19.其:指示代詞,這(些),那(些)。例,《莊子·人間世》:“傳其常情,無傳溢言。”   20.之:用於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例,《莊子·在宥》:“昔堯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然焉人樂其性。”性:本性。   21.所:用在動詞前組成名詞性詞組,表示“所……的(事物)”。例,《莊子·齊物論》:“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   22.誡:擔憂受怕。例,《易·比》:“邑人不誡,吉。”   23.無以:不能,不是。例,《莊子·大宗師》:“夫盲者無以與乎眉目顔色之好,瞽者無以與乎青黄黼黻之觀。”   24.將:副詞,會,一定。例,《莊子·德充符》:“夫子,聖人也……丘將以爲師……丘將引天下而與從之。”夫子:指魯國大智者王駘。   25.恐:恐怕,表示估計並擔心。例,《莊子·德充符》:“使人授己國,唯恐其不受也。”   26.歇:形容事件從活動到停止。例,唐·李白《曉晴》詩:“野凉疏雨歇。”   27.裂:崩裂,坍塌。例,《漢書·元帝紀》:“山崩地裂,水泉涌出。”   28.獗:“獗”字由犬與厥搆成,表示“狗因癲狂過度而自己昏厥跌倒”。此處比喻失敗,傾覆。例,《三國志·蜀·諸葛亮傳》:“孤不度德量力, 欲信大義於天下, 而智術淺短, 遂用猖獗, 至於今日。”   29滅:消亡,不存在。例,《莊子·盗跖》:“湯武立爲天子,而後世絶滅,非以其利大故邪?”   30.缺:置空,廢棄。例,《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厲、幽之後,王室缺,侯伯强國興焉。”   31.夫:放在句首,表示將發議論。例,《莊子·天運》:“夫虚静、恬淡、寂漠、無爲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   32.身:指身份,地位,猶指切身利益。例,《莊子·人間世》:“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於悦生而惡死。”   33.貴:高貴,尊貴。例,《莊子·盗跖》:“貴賤之分,在行之惡美。”   34.者:助詞,表示“……的人”。例,《莊子·人間世》:“菑人者,人必反菑之。”   35.宜:應該,應當。例,《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將軍宜枉駕顧之。”   36.以:依靠,憑藉。例,《論衡·卜筮》:“欲知天,以人事。”   37.賤:卑賤,地位低下。例,《莊子·徐無鬼》:“無鬼生於貧賤,未嘗敢飲食君之酒肉。”   38.爲:作爲,當作。例,《莊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爲春,八千歲爲秋。”   39.本:根本,基礎。例一,《莊子·天道》:“夫虚静、恬淡、寂漠、無爲者,萬物之本也。”例二,《淮南子·泰族訓》:“故治國之本在於寧民,寧民之本在於足用。”   40.位:官位,地位,位置。例一,《説文解字》:“位,列中庭之左右謂之位。”列:位列;中庭:朝廷。例二,《莊子·德充符》:“無君人之位以濟乎人之死,無聚禄以望人之腹 。”   41.高:指官階或地位在上層。例,韓愈《晝錦堂記》:“自公少時,已擢高科。”   42.下:下層。例,《莊子·人間世》:“以其下拂其上者也。”   43.基:基礎,根基。例,《淮南子·泰族訓》:“不廣其基而增高者覆……國主之有民也,猶城之有基,木之有根。”   44.是以:因此,所以。例,《莊子·盗跖》:“知者之爲,故動以百姓,不違其度,是以足而不争,無以爲故不求。 ”   45.自:人稱代詞,自己。例,《莊子·大宗師》:“ 此古之所謂縣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結之。”   46.謂:説。例,《莊子·齊物論》:“ 吾謂女夢亦夢也。”   47.孤寡:古代君主謙虚自稱,指孤陋寡聞,知識淺薄,見識不廣。例,《吕氏春秋·君守》:“君民孤寡,而不可障壅。”   48.不:副詞,表示一般性否定。例,《莊子·德充符》:“鑒明則塵垢不止。”   49.谷:善,好。例一,《詩經·小宛》:“教誨爾子,式榖似之。”例二,《書·洪範》:“凡厥正人,既富方榖。”   50.此:指示代詞,這。例,《莊子·天道》:“夫明白於天地者,此之謂大本大宗。”   51.非:副詞,不是。例,《莊子·人間世》:“古之有也,非吾有也。”   52.耶:語氣詞,表示反問。例,《戰國策·齊策四》:“歲亦無羌耶?”   53.乎:語氣詞,表示疑問,嗎。例,《莊子·逍遥游》:“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衆人匹之,不亦悲乎?”匹:比。   54.故:連詞,所以,因此。例,《莊子·天道》:“故古之人貴夫無爲也。”   55.至:最高的,極端的。例,《史記·春申君列傳 》:“ 物至則反。”   56.譽:名譽。例,《 墨子·修身 》:“名不徒生,譽不自長。”   57.無:没有,再也没有。例,《莊子·至樂》:“至樂無樂,至譽無譽。”   58.不:副詞,不要,勿。例,《莊子·大宗師》:“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漠士。”   59.若:像,如同。例,《莊子·大宗師》:“子之年長矣,而色若孺子,何也?”   60.璐:玉。例一,《説文解字》:“璐,玉也。”例二,《楚辭·九章·涉江》:“冠切雲之崔巍,被明月兮佩寶璐。”“璐璐”,意思是“玉中之玉”,也就是最好之玉。   61.之:助詞,用於修飾語與被修飾語之間,相當於“的”字。例,《莊子·德充符》:“夫無趾,兀者也,猶務學以復補前行之惡,而况全德之人乎!”   62.玉:一種貴重礦石,用來製作首飾、玉器。例一,《説文解字》:“玉,石之美。”例二,《莊子·馬蹄》:“白玉不毁,孰爲珪璋。”   63.硌:粗大的石塊。例,《山海經·西山經》:“……上申之山,上無草木,而多硌石。”“硌硌”,意思是“粗石中的粗石”,也就是最普通的粗石。   64.石:石頭。例,《莊子·秋水》:“吾在於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譯文】

  以前,宇宙中那些存在、運化符合自然法則的事物有如:創造萬物的先天形態物質的存在、運化符合自然法則,因而成爲産生宇宙原動力的能量;天體的存在、運化符合自然法則,因而處於一種平衡、有序、穩定的狀態;地球的存在、運化符合自然法則,因而處於一種平衡、有序、穩定的狀態;衆生萬物的滋生、演變符合自然法則,因而能自然、正常地生存;統治者處理國家事務符合自然法則,因而國家社會是一種正常、和諧、有序、安定的狀態。那些可能對宇宙萬物的存在、演化産生影響而使人擔憂受怕的事是:如果先天形態物質不能作爲産生宇宙原動力的能量,宇宙或許會停止運化;天體不能處於平衡、有序、和諧的狀態,則可能會坍塌崩裂;地球不能處於平衡、有序、和諧的運化狀態,則可能會傾覆;衆生萬物不能自然、正常地生存,則可能會滅絶;統治者不能使國家社會處於正常、和諧、有序、安定的狀態,則可能會被民衆廢棄。身份高貴的人應該以身份卑賤的人作爲根本,位高權重的人應該以下層百姓作爲事業的根基。因此,統治者能説自己孤陋寡聞不好,這不是表明要依靠身份地位低下的人作爲事業的根本嗎?難道不是嗎?所以,享有最高名譽的人,要明白再也没有什麽名譽可以追求了,不要把自己當成最好之玉,而要把自己視如普通的粗石頭。

  【評説】

  本章論述宇宙中的天體萬物按自然法則運化而呈現最佳的運化狀態。反過來説,宇宙中的天體萬物如果不能處於最佳的運化狀態,都將可能走向滅亡。

  應該特别指出的是,本章解開了一個宇宙之謎,即宇宙“第一推動力”問題。這個問題,即使如牛頓這樣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數學家也無法辨明,最終歸結爲上帝給予宇宙“第一推動力”。不過,如果西方科學家不把上帝理解爲唯心論和有神論的“神”,而是理解爲老子和莊子所指的先天宇宙中的形態物質“精”(“氣”、“神”),那麽“第一推動力”之謎也就豁然貫通,獲得共識。

  什麽是“精”?我們引用莊子在談論天道時的一段論述1:“不離於宗,是謂天人;不離於精,是謂神人”。

  在這裏,“宗”是指“本源的、原始的”;“天”是指“先天的、自然的”;“人”是指“人的品格、品德”;“精”是指“能量、原動力”;“神”是指“道,即先天形態物質”。而“天人”和“神人”都是指先天自然品格。

  老子説“古神得一以精”,這“得”字作何理解?莊子説“四時得節,萬物不傷2 ”。又説“得吾道者,上爲皇而下爲王;失吾道者,上見光而下爲土3 。”這兩段話中的“得”字,意思是“符合”。而“一”是指道,即自然法則。因此,“得一”是指“符合自然法則”。這樣,“古神得一以精”就可以理解爲“先天形態物質的存在、運化符合自然法則,因而成爲先天宇宙中的能量(産生並扶持後天宇宙天體運動的原動力)”。

  先天形態物質是什麽?我們在以前幾章中已理解爲能量。在這裏爲什麽説是“成爲産生並扶持後天宇宙天體運動的原動力”呢?暫且以人們能直接感知的“風”爲例來説吧。風是空氣流動形成的,在自然界,使空氣流動的自然力來源於熱能。熱能使某一區域的空氣温度昇高、體積膨脹、密度變低、壓强减小,區域外的空氣流向區域内就形成風。熱能從能量密度高的區域傳遞到能量密度低的區域,這是自然法則。熱能按自然法則運化,促使空氣流動。所以,熱能是使風形成並維持風運動的原動力。

  曾有科學家對存在於宇宙中的“零場能量”進行理論計算,顯示“零場能量”密度比原子彈、氫彈中核物質所藴含的能量密度還要大。但是,科學家未曾在實驗上利用“零場能量”。人們生活在“零場”中,“零場能量”在我們身上進出自如,而我們没有任何感覺,其原因是“零場能量”任何分量的傳遞方向都是無規則的,即不協調、無序的隨機取向,各個方向能量、力的作用相互扺消了。如果有辦法使“零場能量”各個分量的傳遞方向協調、定向、有序傳遞,也許會産生比原子彈、氫彈威力更大的動力。再如,在布朗運動的實驗中觀察到,一個懸浮微粒受到周圍運動分子或分子團的碰撞,由於分子或分子團的運動是無規則的,無數分子或分子團運動對懸浮微粒的作用力可能相互扺消了,則懸浮微粒原地不動;當各個方向的作用力不完全扺消時,就産生了某一方向的合力而使懸浮微粒沿着合力的方向作定向運動,正是布朗運動現象證明瞭微粒運動的原動力的存在。同樣的道理,後天宇宙中天體(星體、星系等)的形成和運動現象,證明瞭産生後天宇宙天體並促成天體運動的原動力的存在。

  老子論道,核心是“冲氣以爲和”,在符合自然法則的存在、運動、變化中達到“和”。“和”的基本特徵是協調、有序。也許,在宇宙大爆炸之前的先天宇宙中的一個局域,能量(形態物質)的存在、運動、變化就是達到某種協調、有序的狀態,例如形成一種漏鬥形的能量漩渦4,引發先天能量的高度密集並導致能量向物質的轉化,從而以大爆炸的形式演化生成後天宇宙天體。

  由此判斷,若先天形態物質不是能量,也就不存在原動力去引發宇宙大爆炸並推動後天宇宙天體的擴散運動。那麽,先天宇宙依然故我,没有什麽變化。所以説“古神無以精將恐歇”。

  順便再看一下A.愛因斯坦的質能轉换公式:

  E=mc2

  這個公式中有三種東西:能量E,運動物質的質量m,運動速度c。這個公式除了表示能量與質量的定量轉换關係外,還表示能量與物質、能量與運動是不可分離的。或者説,是物質和物質的運動把能量顯示出來了。如果確認現代科學技術所測定的占宇宙總體73%的暗能量就是先天宇宙的能量,那麽宇宙大爆炸以及後天宇宙天體一直繼續着的擴散運動,是實實在在把暗能量顯示出來了;而銀河星系的漩渦結構,則可能是宇宙大爆炸前夕暗能量漩渦慣性的延續。

  把“古神得一以精”的思想推廣到天體運動、生物進化、社會管理,雖然表現形式不同,但本質没有變,都是在符合自然法則的運化過程中達到“和”(協調、有序)的最佳狀態,因而具有無限的活力。成語有“衆志成城”,説的是人民大衆團結一致,就有强大的力量,而人民大衆能否團結一致,取决於官官之間、官民之間、民民之間能否達到“和”。如果能達到“和”,毛澤東曾提出的“統一思想、統一認識、統一意志、統一指揮、統一行動”是有可能做到的,由此所産生的力量,將如當年王鐵人所説的:“大慶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相反,如果“和”被破壞了,則將亂象横生,百業俱廢。在人類歷史上,使“和”遭到破壞的事件舉不勝舉,例如戰争動亂、强盗行爲、恐怖活動、姦宄害政、貪官受賄、争名奪利、排斥异己、派系争鬥……所以,要保持社會長久和諧、有序,就應消除那些破壞“和”的因素。

  【思考】

  1.舉例説明“古神得一以精”。

  2.舉例説明“侯王無以正將恐缺”。

  注:

  1.參看《莊子·天下》。

  2.參看《莊子·繕性》。

  3.參看《莊子·在宥》。

  4.參看左文群《試論自然的統一》。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