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22章 水性至上8

  【經文】

  上1善2者3水4 ,水4善5利6萬物7而8不争9, 處10衆人11之12所13惡14 ,故15近16於17道18。居19善5低20,動21善5勢22,行23善5源24, 與25善5填26,演27善5信28,適29善5能30, 正31善5至32。夫33唯34不争35,故15無36尤37。

  【注釋】

  1.上:上等的,最好的。例,《莊子·徐無鬼》:“上之質,若亡其一。”   2.善:指品行好。例,《莊子·在宥》:“故舉天下以賞其善者不足,舉天下以罰其惡者不給。”(給jǐ,足够)   3.者:助詞,表示“……的東西(事物)”。例,《莊子·養生主》:“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4.水:無色無味無定形的透明液體,分子式爲H2O,是生物生存所需的基本物質之一。例,《莊子·外物》:“君豈有斗昇之水而活我哉?”   5.善:善於,能。例:《莊子·馬蹄》:“伯樂善治馬,而陶匠善治埴木。”   6.利:使……有利,爲……帶來好處。例,《莊子·徐無鬼》:“夫堯知賢人之利天下也。”   7.萬物:指衆生萬物,即有生命的物種。例,《莊子·馬蹄》:“當是時也,山無蹊隧,澤無舟車,萬物群生,連屬其鄉。”   8.而:連詞,表示並列關係。例,《莊子·達生》:“紫衣而朱冠。”   9.不争:不會與人相互搶奪。例,《莊子·盗跖》:“是以足而不争。”   10.處:置身於。例,《莊子·刻意》:“就藪澤,處閑曠。”11.衆人:許多人,人民大衆,百姓。例,《莊子·山木》:“孰能去功與名而還與衆人。”12.之:助詞,用於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例,《莊子·在宥》:“昔堯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然焉人樂其性。”性:本性。   13.所:助詞,用在動詞前組成名詞性詞組,表示“所……的(人物、地方)”。例,《莊子·齊物論》:“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 14.惡(wù):厭惡,討厭。例,《莊子·人間世》:“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於悦生而惡死!”   15.故:連詞,所以,因此。例,《莊子·天道》:“故古之人貴夫無爲也。”   16.近:相近,近似。例,《莊子·知北游》:“今予問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   17.於:介詞,在……方面。例,《莊子·養生主》:“指(脂)窮於爲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18.道:存在於先天宇宙中並演化生成天體萬物的先天形態物質,即宇宙本源;自然法則,客觀規律,道理;自然品格,道德。例一,《莊子·大宗師》:“夫道……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生天生地。”例二,《莊子·漁父》:“且道者,萬物之所由也。”例三,《莊子·天下》:“夫塊不失道。”塊:指土塊的存在、變化。 例四,《莊子·繕性》:“道,理也。”例五,《莊子·則陽》:“道不私。”   19.居:處在。例,《易·干》:“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  20.低:低窪。例,《論衡·效力》:“不得廣岸低地,不能通流入乎東海。”   21.動:流動。例,《莊子·天下》:“其動若水,其静若鏡。”   22.勢:地形地勢。例,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3.行:流動。例,《莊子·秋水》:“秋水時至,順流而東行。”   24.源:來源,供應之源。例,《莊子·徐無鬼》:“請只風與日相與守河,而河以爲未始其攖也,恃源而往者也。”   25.與(yǔ):給與,貢獻。例,《莊子·山木》:“與而不求其報。”   26.填:填塞,充塞。引申爲補充,填補不足。例一,《説文解字》:“填,塞也。”例二,唐·王建《送振武張尚書》詩:“盡收壯勇填兵數,不向藩渾奪馬群。”   27.演:演化,變化。例,《新唐書·高定傳》:“爲圖合八出,上圓下方,合則重,轉則演。”   28.信:信守。例,《莊子·讓王》:“割牲而盟以爲信。”   29.適:適應。例,《莊子·徐無鬼》:“鴟目有所適。”   30.能:本能。例,《莊子·胠篋》:“夫赫胥氏之時,民居不知所爲,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赫胥氏:相傳公元前一萬一千年以前的部落領袖。   31.正:正道,正理,此處指公正無私的自然本性。例,《莊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32.至:到,到達。例,《莊子·庚桑楚》:“南榮趎贏糧,七日七夜至老子之所。”   33.夫:放在句首,表示將發議論。例,《莊子·天運》:“夫虚静、恬淡、寂漠、無爲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   34.唯:副詞,只因爲。例,《莊子·德充符》:“吾唯不知務而輕用吾身,吾是以亡足。”  35.不争:不要與人相互搶奪。例,《莊子·胠篋》:“掊斗折衡,而民不争。”   36.無:没有,不存在。例,《莊子·知北游》:“視之無形,聽之無聲。”   37.尤:過失;怨恨。例一,《論語·爲政》:“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例二,《詩經·鄘風·載馳》:“許人尤之,衆穉且狂。”

  【譯文】

  在後天天體萬物中品行最好的是水,水善於爲衆生萬物帶來好處而且不會與衆生萬物相互搶奪,水善處於衆人厭惡的地方,因此水的本性近似於道。水善處於低窪的地方,善依地形地勢變化而流動,善於在所流過的地方爲生物提供水源,善於無私貢獻以填補環境的不足,善於信守它固有的演化規律,具有善於適應環境變化的本能,時時處處都能做到公正無私。任何人只要不與别人相互搶奪,就没有過失也不遭人怨恨。

  【評説】

  本章以水喻道,因爲水近於道。

  道是天體萬物的本源,水是生命物種的本源;道是無色無聲無形的,純净的水是無色無聲無定形的;道泛兮、其客左右、能入出“有”間“無”間,而水無孔不入、浸潤萬物、也能入出“有”間“無”間;道“損之”而演化生成天體,水“與之”而生成並演化出衆生萬物;“道法自然”而存在、演化,水處處“無爲而才自然1 ”;道乃“萬物歸焉而不爲主、恪銘於闒”,而“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衆人之所惡” ……如此等等,説明水確實“近於道”。人類對水是最熟悉的。水之居、動、行、與、演、適、正、不争,都是“無爲”,是“法自然”,都體現了天道的本性。人們修身處世,能像水那樣按自然法則(無爲)而爲,也就體現了天道的本性,也就是有“天德”。人人都具備這種天德,則社會和諧、平衡、有序、正常。在第9章中有“萬物負陰而葆陽,冲氣以爲和”,第74章有“至和詣常”,都是天德的表現。在中華民族的源頭文化中,不但《道德經》論“和”,作爲群經之首的《易》經也論“和”,如有“和兑,吉2。”“其子和之,中心願也3 。”爲了“和”,老子主張“不争”,即不要與人搶奪。因爲與人搶奪,必然破壞了“和”。“不争”的思想,在《易》經中也隱約可見,如《易·干》有“用九:見群龍無首,吉。”“用九,天德不可爲首也4。”在這裏,“用”字取義“需要”、“要有”,而“九”字取義“陽”,即先天自然本性,其表現是“和”,是“天德”。“用九”就是“要有先天自然本性”,如第9章中的“葆陽”。“無首”與“不爲首”,類似於“不爲主”,是説“不要當主宰者”,“不要逞强當霸主、不要强行霸權、不要横行霸道”,這樣才能平等相處、和衷共濟。這不但是天道的本性,也是用血寫成的歷史經驗,看看中華民族歷史和世界歷史,每當有人在爲“首”而争時,必然造成屍横遍野,血流成河。春秋戰國時期那些爲“首”而争者,作孽多端,民怨不絶,遺臭萬年。

  【思考】

  1.爲什麽水能“處衆人之所惡”?

  2.水具備什麽品德?你能用水的品德來修養自身嗎?

  注:

  1.參看《莊子·田子方》。 

  2.參看《易·兑》。 

  3.參看《易·中孚》。 

  4.參看《易·干》。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