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
大國1者2,下游3也4 ,天下5之6交7也4 ,天下5之6牝8也4 。牝8常9以10静11勝12牡13,爲14其15静11也4,故16宜17爲18下 19也4。故16大國1以10下20小國21, 則22取23小國21; 小國21以10下20大國1,則22取23於24大國1。大國1者2,不過25欲26兼27畜28人29;小國21者2,不過25欲26入30恃31人32 。夫33兩34者2皆35得36所37欲26 ,而38大39者40宜41下20。
【注釋】
1.大國:指經濟富有、軍力强大的國家。例,《莊子·胠篋》:“小國不敢非,大國不敢誅。”2.者:助詞,放在主語後,引出判斷。例,《史記·陳涉世家》:“陳勝者,陽城人也。” 3.下游: 江河接近出海口的地方,寬而深, 水流平緩。例,《老殘遊記》:“老殘復行往下游走去。” 4.也:語氣詞,表示肯定。例,《史記·陳泄世家》:“陳勝者,陽城人也。” 5.天下:指江河水系。例,《莊子·秋水》:“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類盡在己。”己:人稱代詞,自己。 6.之:助詞,用於修飾語與被修飾語之間,相當於“的”字。例,《莊子·德充符》:“夫無趾,兀者也,猶務學以復補前行之惡,而况全德之人乎!” 7.交:指江河匯合。例,唐·韓愈《汴泗交流贈張僕射》詩:“汴泗交流郡城角,築場千步平如削。” 8.牝:雌,雌性(鳥獸)。例一,《説文解字》:“牝,畜母也。”例二,《書·牧誓》:“牝鷄無晨。”雌性即母性,常常比喻先天自然本性,或表示慈祥、寬厚的美德。 9.常:常常,往往。例,《莊子·人間世》:“始乎治,常卒乎亂。” 10.以:介詞,因爲,由於。例,《莊子·天運》:“以舟之可行於水也,而求推之於陸,則没世不行尋常。”尋、常:長度單位,八尺爲尋,二尋爲常。 11.静:平静。例,《莊子·天道》:“水静猶明,而况精神。” 12.勝:優越,好。例,唐·柳宗元《永州崔中丞萬石亭記》:“見怪石特出,度其下必有殊勝。” 13.牡:雄性的(鳥獸)。例一,《説文解字》:“牡,畜父也。”例二,《詩經·邶風·匏有苦葉》:“雉鳴求其牡。”雄性鳥獸躁動好鬥,故“牡”字比喻“剛烈好鬥”。 14.爲(wèi):介詞,因爲。例,《荀子·天論》:“天行有常,不爲堯存,不爲桀亡。” 15.其:人稱代詞,他(它),他(它)們。例,《莊子·大宗師》:“古之真人,其狀義而不朋。”不朋:不拉幫結派。 16.故:連詞,所以,因此。例,《莊子·天道》:“故古之人貴夫無爲也。” 17.宜:適宜,適合。例,《詩經·周南·桃夭》:“之子於歸,宜其家室。” 18.爲:做。例,《莊子·人間世》:“人皆爲之,吾敢不爲邪?” 19.下:指地位(或位置)低。例,《書·太甲》:“若昇高,必自下。”經文“爲下”表示位居低處、卑下謙恭。 20.下:謙下,謙讓。例一,《易·屯》:“以貴下賤,大得民也。”例二,《莊子·漁父》:“下人不精, 不得其真。” 精:精誠。 21.小國: 疆域小、 經濟或軍事不强盛的國家。例,《莊子·盗跖》:“盗跖從卒九千人,横行天下……所過之邑,大國守城,小國入保,萬民之苦。” 22.則:副詞,就。例,《戰國策·趙策四》:“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乎?” 23.取:取得,得到。例,《莊子·天地》:“財用有餘而不知其所來,飲食取足而不知其所從。” 24.於:介詞,從,由。例,《莊子·知北游》:“夫昭昭生於冥冥,有倫生於無形,精神生於道,形本生於精,而萬物以形相生。” 25.不過:副詞,只是,僅僅。例,《孫子·勢》:“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 26.欲:想要,希望要。例,《莊子·大宗師》:“父母豈欲吾貧哉?” 27.兼:同時具有。例,《莊子·盗跖》:“今將軍兼此三者。” 28.畜(xù):容納,包容。例,《左傳·襄公二十六年》:“獲罪於兩君,天下誰畜之?” 29.人:人才。例,《史記·夏本紀》:“於是帝堯乃求人,更得舜。” 30.入:加入,入伙。例,《戰國策·魏策二》:“入子之事者,吾爲子殺之亡之。” 31.恃:依靠,依賴。例,《莊子·列禦寇》:“河上有家貧恃葦蕭而食者。” 32.人:别人,他人。例,《莊子·徐無鬼》:“羿工乎中微而拙乎使人無己譽。” 33.夫:助詞,放在句首,表示將發議論。例,《莊子·天運》:“夫虚静、恬淡、寂漠、無爲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 34.兩:兩方面。例,《莊子·大宗師》:“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35.皆:副詞,全,都。例,《莊子·在宥》:“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惡人之异於己也。” 36.得:得到。例,《莊子·人間世》:“乃今得之,爲予大用。” 37.所:用在動詞前組成名詞性詞組,表示“所……的東西”。例,《莊子·齊物論》:“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 38.而:連詞,表示轉折關係。例,《莊子·天道》:“ 天不産物而萬物化,地不長物而萬物育 。” 39.大:表示力量、地位超過一般的。例,《 莊子·胠篋 》:“ 小國不敢非,大國不敢誅 。” 40.者:與形容詞組成名詞性詞組。例,《論語·子張》:“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經文中的“大者”,指大國。 41.宜:應該,應當。例,《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將軍宜枉駕顧之。”
【譯文】
大的國家,好比大河的下游,是水系自上游源頭以下許多支流匯合的地方,是江河水系之母。具有慈祥寬厚母性的人往往由於平静安定而比剛烈好鬥的人優越,因爲他們平静安定,所以做事時能够謙虚處下。因此,大國由於能謙讓小國,就得到小國的擁護;小國由於能謙讓大國,就取得大國的保護。大的國家,只是想要吸納小國的人才;小的國家,只是想要入伙得到依靠。大國和小國兩方面都得到自己所希望的東西,但是大國更應該保持謙下的姿態。
【評説】
本章談大國與小國的關係,老子把大國比喻爲江河的下游,是水系之母。世界上有的國家就把江河的下游稱爲水系之母。例如流經泰國首都曼谷出海的湄南河,“湄”(英文mie)字泰語的意思是“母親”,而“南”(英文nam)字泰語的意思是“水”,泰語的語序是“領有者”位於後面。把江河的下游稱爲“水系之母”,一來她是整個水系中許多溪流的總匯;二來下游寬而深,象徵母親大度寬容;三來下游水流平緩,象徵母性清静、安祥。
老子把大國比喻爲江河的下游,那麽中小國家就好比中游、上游的許多大小支流了。春秋戰國時期,争得霸主地位的大諸侯國,强迫近鄰幾個弱小的諸侯國與自己結盟,自稱爲盟主,稱霸一方。例如有秦、楚、齊、燕、趙、韓、魏七雄争强。但是,大諸侯國並不具備慈母的本性。歷史上具有慈母本性的大國,還是貞觀之治後期的唐朝,由於李世民能重用魏征、李靖等一班文武良臣,貞觀五年的唐朝已成爲亞洲地區最富强的大國,近鄰中小國家紛紛主動來與唐朝結交。西域的高昌國(在今新疆吐魯番附近)國王麴文泰最先到長安向唐朝稱臣,隨後西域各國陸續通過麹文泰向唐朝派遣使臣到長安朝貢。消息越傳越遠,位於中亞一帶相當於現在的哈薩克(康居國)、塔吉克、烏兹别克、吉爾吉斯等國家,也向唐朝進貢稱臣,康居國甚至要求歸附唐朝,甘當唐朝的“諸侯國”或一個郡;又林邑(今越南南部)、新羅國(今韓國)、倭國(今日本)也派大使向唐朝進貢。另方面,李世民大力提倡興辦國學,全國各地學生進京求學,近鄰國家如吐魯番(今西藏)、高昌、高麗、新羅等國的國王、大臣子弟也到長安留學,使國學學生、旁聽生及留學生猛增到上萬人。
上述情况表明,唐太宗的貞觀之治,使唐朝成爲亞洲地區的政治、文化中心。亞洲地區從東洋(日本)到咸海,從突厥(蒙古)到林邑,整個區域内的國家互相交往、親和,以唐朝作爲政治、文化中心。唐朝對待這些國家,用的是懷柔政策,各個國家自動而來,確實如同上游、中游的衆多支流匯集於江河的下游一樣。李世民從當上皇帝到臨終前夕,在處理與近鄰國家的關係時,大多數情况下是以“和”爲原則,有時雖也出兵征戰,是由於鄰國先挑起戰争才不得已而用兵,當軍事上取得一定結果之後,又能及時停止戰争,妥善處理,不侵佔鄰國的領土,其大國形象,確實具有慈母的品格。
老子認爲,慈祥、寬厚的人比剛烈、好鬥而且自傲的人優越,我們不妨舉例説明:
西伯候姬昌與商朝末代的紂王;
秦穆公的宰相百裏奚與秦孝公的宰相商鞅;
越國的範蠡與吴國的伍子胥;
鬼谷子的弟子孫臏與龐涓;
趙國的宰相藺相如與將軍廉頗。
等等,這些人的歷史作用和後世對他們的評價,足以説明“牝常以静生牡”論斷之正確。
不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或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老子認爲都應是“大者宜下”。這裏的“宜下”,是説做事保持謙下的作風。“大者宜下”的風格,不論大國、大官,歷來難於具備,因爲他們缺乏天道的品格,即使像唐太宗李世民這樣的明君,也有失掉這種風格的時候。例如,在國家關係方面,他親征高麗就有恃强凌弱的心態,也正因爲自高自大,違背天道的品格,不實事求是對待下屬的正確意見,最終是無功而返。在對待大臣方面,也有錯殺大臣的時候,而且都是在自高自大、自以爲是的心態下造成的,甚至對待魏征這位難得的良臣,也曾因接受不了魏征的諍諫而萌生殺意。李世民曾對皇后説:“我非找個機會殺了這個鄉巴佬不可!”幸虧皇后及時規勸:“陛下不是常稱魏征是一面鏡子嗎?人有了鏡子,就可以看出衣冠整齊不整齊,臉上有許多灰塵,不檢查自己没穿戴好,没洗乾净,反而埋怨鏡子太明亮了,要毁掉鏡子,妾不明白爲了什麽?”李世民聽後恍然大悟,稱贊皇后的賢德,並在下一次早朝時公開向魏征賠禮道歉。只有到了這個時候,即李世民認錯、道歉時,才又體現了其謙卑的風格,從而博得了滿朝文武大臣的齊聲稱贊。
【思考】
1.説説“以下”是什麽品德。
2.爲什麽“大者宜下”?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