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45章 無身無患13

  【經文】

  寵1辱2若3驚4 ,貴5大6患7若8身9 。何謂10寵1 辱2若3驚4 ?夫11得12之13 若3 驚4 , 失14之13若3驚4, 是謂15 寵1辱2若3 驚4。何爲16貴5大6患7若8身9 ? 人17所以18有19大6患7者20, 爲21人17有22身23 。 及24人17無25身23 , 人17有26 何27患7 ? 故28 貴5  以29身9 爲天下30者31, 可以32寄33天下34; 愛35以29身9爲天下30者31,可以32托36天下34。

  【注釋】

  1.寵:受寵愛,得到賞識。例,《左傳·昭公二年》:“少薑有寵於晋侯。”   2.辱:受屈辱,受委屈。例,《左傳·襄公三十年》:“使吾子辱在泥涂久矣,武之罪也。”   3.若:如此,這般。例,《莊子·德充符》:“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也。”   4.驚:喫驚,驚恐不安的樣子。例,《莊子·齊物論》:“疾雷破山、飄風振海而不能驚。”   5.貴:重視。例,《莊子·徐無鬼》:“仁義之士貴際。”際:交際。   6.大:表示程度深。例,《莊子·齊物論》:“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   7.患:灾難,禍害。例,《莊子·駢拇》:“今世之仁人,蒿目而憂世之患;不仁之人,决性命之情而饕貴富。”   8.若:臨到,落到。例,《國語·晋語五》:“吾子忍之,不可以言病…病未若死,袛以解志。”   9.身:自身,本身。例,《莊子·至樂》:“烈士爲天下見善矣,未足以活身。”   10.何謂:什麽叫做。例,《孟子·公孫醜上》:“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11.夫:放在句首,表示將發議論。例,《莊子·天運》:“夫虚静、恬淡、寂漠、無爲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   12.得:得到。例,《莊子·人間世》:“乃今得之,爲予大用。”   13.之:人稱代詞,它。例,《莊子·天運》:“親權者,不能與人柄。操之則栗,舍之則悲。”   14.失:失去。例:《莊子·大宗師》:“且夫得者,時也;失者,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謂縣解也。”   15.是謂:這叫做。例,《莊子·馬蹄》:“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   16.何爲:爲什麽。例,《莊子·德充符》:“物何爲最之哉?”曹礎基注釋:物,指人物,是假設人物王駘身邊的人;最,聚集。全句意思:人們爲什麽追隨、聚集在王駘周圍?   17.人:泛指任何人,人們。例,《莊子·至樂》:“人之生也,與憂俱生。”   18.所以:連詞,表示因果關係,用在上半句,表示提出原因。例,《莊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   19.有:呈現,露出。例,《莊子·則陽》:“掘之數仞,得石椁,洗而視之,有銘焉。”   20.者:助詞,表示“……的原因”。例:《莊子·大宗師》:“孰知生死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   21.爲:是,就是。例,《莊子·大宗師》:“吾欲以教之,庶幾其果爲聖人乎?”   22.有:保有,具有。例,《莊子·逍遥游》:“宋人有善爲不龜手之藥者。”善爲:很好地使……;龜手:手的皮膚産生裂紋。   23.身:指身份,地位。例,《莊子·人間世》:“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於悦生而惡死。”   24.及:介詞,當……的時候。例,《莊子·齊物論》:“及其至於王所,與王同筐床。”其:她,指晋獻公妻子麗姬;王所:王居住的地方。   25.無:没有。例,《莊子·知北游》:“視之無形,聽之無聲。”   26.有:存在,存在着。例,《莊子·逍遥游》:“窮發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天池:天然水域。   27.何:疑問代詞,有什麽。例,《論語·顔淵》:“内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28.故:連詞,所以,因此。例,《莊子·天道》:“故古之人貴夫無爲也。”   29.以:介詞,把。例,《莊子·大宗師》:“以生爲脊,以死爲尻。”   30.爲(wèi)天下:爲民衆,爲百姓,爲社會公益事業作貢獻。例,《莊子·至樂》:“烈士爲天下見善矣,不足以活身。”   31.者:助詞,表示“……的人”。例:《莊子·人間世》:“菑人者,人必反菑之。”   32.可以:可能,能够。例,《莊子·外物》:“ 静然可以補病,眦搣可以沐老,寧可以止遽 。”眦:眼角;搣:按摩;沐老:防老。   33.寄:寄託,托付。例,三國·諸葛亮《出師表》:“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34.天下:天下事,即國家政務和社會民事。例一,《莊子·盗跖》:“此六者,天下之至害也。”此六者:亂、苦、疾、辱、憂、畏。例二,《莊子·天下》:“禹大聖也,而形勞天下也如此。”   35.愛:熱愛。例,《莊子·徐無鬼》:“夫民不難聚也,愛之則親。”   36.托:委托,托付。例,《戰國策·秦策二》:“寡人託國於子,焉更得賢相?”

  【譯文】

  人們在得到寵愛或遭受屈辱時心理是如此驚恐不安,重視大的灾難可能落到自己身上。什麽叫做寵辱若驚?就是得到寵愛或遭受屈辱時心理驚恐不安,失去寵愛或消除屈辱時心理也驚恐不安,這就叫做寵辱若驚。爲什麽重視禍害落到自己身上呢?人們流露出禍害來臨的原因,是人們有各種身份地位。當人們没有身份地位的時候,還有什麽禍害呢?所以,重視把自己獻身於社會事業的人,天下的事業可以寄託給他;熱愛爲社會事業鞠躬盡瘁的人,國家的事業可以托付給他。

  【評説】

  人們蒙受委屈和耻辱時,心理不能平静,既恐懼又怨恨,還擔心受到進一步的不幸。這是正常的心理活動,是“貴大患若身”。人們在得到寵愛和表彰時,心理也不平静,既高興又感激,還希望得到進一步的抬舉。這也是正常的心理活動,這似乎不必“貴大患若身”。但老子仍警告説“貴大患若身”。爲什麽呢?因爲那些自私自利的人在得到寵愛和表彰時,難免會情不自禁而自鳴得意,一得意就忘形,一忘形就原形畢露,結果是禍及自身。所以,老子對受寵的人也説“貴大患若身”,這是基於“反者道之動”的思想提出來的。

  那麽,在解除屈辱或失去寵愛時,爲什麽也要“貴大患若身”呢?因爲寵與辱、得與失是相反相生的。老子説:“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其無臻耶?正復爲畸,善復爲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試問有誰知道“其極”呢?這實在是“天下莫能知”,所以是“人之迷也,其日固久”。老子之所以教示世人認識“得之若驚,失之若驚”,就是要人們審慎對待“得”、“失”。對於那些自私自利者來説,“受國之垢”與“受國不祥”被認爲是“禍”。但是,老子認爲,若是爲了國家、人民的利益忍辱負重,如水之“處衆人之所惡”,如此身受其“禍”,正是爲國家、爲人民的利益作出自我犧牲,是無私無我,是一心爲公的崇高品德,這樣的人才具有“社稷主”、“天下王”的素質,應該受到國家的重任,得到人民的愛戴。這也是“反者道之動”所使然。相反,那些“服文采、帶利劍、饜飲食”的君王,他們沉湎於“福”中而不顧天下“田甚蕪,倉甚虚”,這樣的君王只知道“柙民之居”、“壓民之生”、“無德施褫”。所以,老子指稱他們是“盗魁”。當人民大衆起來把他們掃進歷史垃圾堆時,他們就大禍臨頭了。

  本章的核心思想是“無身”,這不是説没有身體、身家、地位、權利、名譽,而是説不要執着既得的切身利益,其本質是無我無私。“無”是空無,是超脱形形色色的“有”。堯、舜禪讓帝位,就是不執着於自己及家族的既得利益,是一種超脱。自從夏禹讓自己的兒子夏啓繼位,而夏啓分封諸侯統治國家,至滿清王朝,歷代的統治者都十分執着於自己及家族的既得利益,也就是爲“我”謀求私利,所以才有世襲統治。中國的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各約二千年,統治階級意識的核心是一個“私”字,這種意識充斥官場,也染及民間,所以“私”字在社會中泛濫,成爲對抗天道的最頑固的意識形態,一直到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人不爲己,天誅地滅”的“私”心已是根深蒂固。由於“私”的觀念根深蒂固,要做到“無私”是不容易的。新中國曾經致力於“無私”的事業,也曾出現過一些大公無私的典型人物,如雷鋒、焦裕禄,是無我無私、可歌可泣的模範,是現代的聖人。

  “貴以身爲天下者,可以寄天下;愛以身爲天下者,可以讬天下。”這與第23章之“受國之垢,適爲社稷主;受國不祥,適爲天下王”在本質上是一致的。老子的這些主張,無疑是對世襲統治的否定和批判,也是“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體現。在老子之前,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忘我爲公,是“愛以身爲天下”,因而“可以讬天下”,得到舜的禪讓。西伯侯姬昌被商紂王囚禁於羑裏七年之久,是“受國之垢”,故“適爲社稷主”,在姜子牙輔助下,姬昌之次子姬發聯合各諸侯,推翻了商紂王的黑闇統治,建立周朝。鄧小平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一而再、再而三遭到貶黜,是“受國不祥”,他爲國家、爲人民謀福祉而鞠躬盡瘁的心堅定不移。所以,當他復出之後,從支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到提出開放改革和設置經濟特區,歷經四十年的時間,經濟落後的中國與歐美地區經濟發達的國家,彼此都“開其隧、辟其門、挫其鋭、解其紛”,相交相融,互補互利,使中國的經濟發展爲世界各國所矚目,人民的物質生活有顯著改善。歷史證明,鄧小平是老子所説的“可以寄天下”、“可以讬天下”的偉人。

  【思考】

  1.爲什麽人無身則無患?

  2.你能做到“以身爲天下”嗎?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