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46章 善人之師27

  【經文】

  善1行2無3轍4迹5, 善1言6無3匣7則8, 善1計9無3籌10策11,善1閉12無3關13鍵14而15不可16開17,善1結18無3繩19約20而15不可16解21。是以22聖人23常24善25救26人27而28無3棄29人30,常24使31物32無33廢34材35,是謂36習37明38。故39善人40,善41人30之42師43;不44善人40,善41人30之42資45。 不46睽47其48師43, 不46愛49其50資45,大智若愚51,是52爲53要妙54。

  【注釋】

  1.善:善於。例,《莊子·馬蹄》:“伯樂善治馬,而陶匠善治埴木。”   2.行:行走。例,《莊子·人間世》:“迷陽迷陽,無傷吾行!”迷陽:一種帶刺的草。   3.無:副詞,不必;不曾。例一,清·方苞《獄中雜記》:“渫惡吏忍於鬻獄,無責也。”例二,《莊子·秋水》:“夫物,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   4.轍:車輪輾軋出的痕迹,呈兩道車溝。例一,《説文解字譯述(全本)》:“轍,車迹也。”例二,《左傳·昭公十二年》:“[穆王]周行天下,將皆必有車轍馬迹焉。”   5.迹:痕迹,足迹。例一,《莊子·人間世》:“絶迹易,無行地難。”例二,《莊子·天地》:“是故行而無迹,事而無傳。”經文“善行無轍迹”意思是“善於行走的人不曾沿着車輪輾出來的痕迹”,可引申作“善於做事的人不拘泥於成規舊軌”,如北宋·黄庭堅《寄晁元忠》詩:“文章本心術,萬古無轍迹。”又如《印光大師法語·因果篇》:“其隨機説法,了無轍迹。”   6.言:言喻,言辯。例,《莊子·則陽》:“善言伐齊者,亂人也!”   7.匣:匣子。例一,《説文解字譯述(全本)》:“匣,匱也(盛物器具,大者曰箱,小者曰匣)。”例二,唐·高適《送渾將軍出塞》詩:“城頭畫角三四聲,匣裏寶刀晝夜鳴。”  8.則:規則,教條。例,《漢書·賈誼傳》:“合散消息,安有常則?”經文“匣則”類似於“錦囊妙計”。“善言無匣則”意思是“善於言辯的人不曾照搬匣子裏面的規則”,可引申作“善於言辯的人不刻板於特定框架下預設的教條”。   9.計:計謀,謀略。例,《韓非子·存韓》:“計者,所以定事也,不可不察也。”   10.籌:謀劃。例,《史記·留侯世家》:“臣請借前箸爲大王籌之。”   11.策:計策,計謀。例,《三國志·魏書·荀攸傳》:“公達前後凡畫奇策十二。”公達:即荀攸;畫:謀劃。經文“善計無籌策”意思是“善於計謀的人不曾謀劃計策”。但即使“有預先謀劃的計策”,爲了適應客觀情况的變化,即“隨機應變”,也必須隨時調整計策,即做到“道法自然”。 所以,“無籌策”宜理解爲“不羈絆於既定的計策”。如東晋·韓康伯《易·繫辭·上》注:“至精者,無籌策而不可亂。”顯然,“易”就是“變”,人要知變、應變、適變。   12.閉:關門。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出公去矣,而門已閉。”   13.關:門閂。例,《左轉·襄公二十三年》:“臧孫斬鹿門之關以出奔邾。”   14.鍵:閂門。例,《宣室志》卷八:“(蔣生)鍵其門而去。”經文“善閉無關鍵”意思是“善於關門的人不曾用門閂閂門”,或者簡單地説即“不曾閉户”,例如使國家進入太平盛世,則人民安居樂業,豐衣足食,因而路不拾遺,夜不閉户。   15.而:連詞,表示更進一層。例,《莊子·逍遥游》:“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水淺而舟大也。”   16.不可:不能够。例,《莊子·天運》:“時不可止,道不可壅。”   17.開:打開。例,《莊子·天運》:“其心以爲不然者,天門弗開矣。”   18.結:用繩子打結。例一,《説文解字》:“結,締也。”例二,《易·繫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19.繩:繩索,繩子。例一,《説文解字》:“繩,索也。”例二,《商君書·禁使》:“探淵者知千仞之深,縣繩之數也。”仞:古代七尺或八尺爲一仞;縣:懸。   20.約:纏束,捆縛。例一,《説文解字》:“約,纏束也。”例二,《詩·小雅 ·斯干》:“約之閣閣,椓之橐橐。”經文“善結無繩約”意思是“善於打結的人不曾用繩子纏束”。例如,誠者“約”在心,無形之“約”;不誠者,“約”在“結”,有形之“約”。實際上,一旦無誠,有“結”也不見得牢靠。   21.解:解開,鬆開。例,《孟子·公孫醜上》:“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悦之,猶解倒懸也。”   22.是以:連詞,因此,所以。例,《莊子·盗跖》:“知者之爲,故動以百姓,不違其度,是以足而不争,無以爲故不求。”   23.聖人:“聖”字的意義,《説文解字》表述爲:“聖,通也。”《古今漢語詞典》對“聖”字表述爲:“才能非凡,無所不通。”而對“聖人”則表述爲:“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三者綜合起來,“聖人”可以表述爲:“德才高超,事事通達的人。”例,《莊子·人間世》:“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成:實現;生:出現。   24.常:常常,往往。例,《莊子·人間世》:“始乎治,常卒乎亂。”   25.善:妥善地,好好地。例,《論語·雍也》:“善爲我辭焉。”   26.救:救助。例,《詩·邶風·谷風》:“凡民有喪,匍匐救之。”   27.人:别人,他人。例,《莊子·徐無鬼》:“ 羿工乎中微而拙乎使人無己譽。”   28.而:連詞,表示並列關係。例,《莊子·達生》:“紫衣而朱冠。”   29.棄:嫌棄。例,《莊子·應帝王》:“鄭有神巫曰李咸……鄭人見之,皆棄而走。”   30.人:泛指任何人,人們。例,《莊子·至樂》:“人之生也,與憂俱生。”   31.使:讓……,使……。例,《莊子·德充符》:“胡不直使彼以死、生爲一條,以可、不可爲一貫者,解其桎梏,其可乎?”   32.物:物質、物資、物産。例,《莊子·庚桑楚》:“夫至人者……不以人、物、利、害相攖。”   33.無:副詞,不。例,《書·洪範》:“無偏無黨,王道盪蕩。”   34.廢:廢棄。例一,《莊子·馬蹄》:“道德不廢,安取仁義。”道德:天道的品德,無親疏、平等、公正無私; 仁義,指《中庸》裏所説的“任人唯親”、“親親之殺”、“尊賢之等”。例二,《韓非子 · 問田》:“廢先王之教。”   35.材:材料,原料。例,《管子·小問》:“ 致天下之精材,來天下之良工,則有戰勝之器矣。”   36.是謂:連詞,這叫做。例,《莊子·馬蹄》:“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   37.習:通曉、熟悉。例,《管子·度地》:“請爲置水官,令習水者爲吏。”水:水性。   38.明:明理,指明白天道理念與品格。例一,《淮南子·主術訓》:“孔子學鼓琴於師襄,而諭文王之志,見微以知明矣。”例二,《莊子·庚桑楚》:“静則明,明則虚,虚則無爲而無不爲。”   39.故:連詞,所以,因此。例,《莊子·天道》:“故古之人貴夫無爲也。”   40.善人:好人,指善於幫助别人的人。例,單田芳《童林傳》102回:“善人仗義請吴霸,三教寺前開眼界。”   41.善:喜歡,好(hào)。例,《莊子·徐無鬼》:“狗不以善吠爲良,人不以善言爲賢。”   42.之:助詞,用於修飾語與被修飾語之間,相當於“的”字。例,《莊子·德充符》:“夫無趾,兀者也,猶務學以復補前行之惡,而况全德之人乎!”   43.師:教師,老師。例一,《莊子·天地》:“堯之師曰許由。”例二,韓愈《師説》:“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44.不:副詞,表示一般性否定。例,《莊子 · 德充符》:“鑒明則塵垢不止。”   45.資:財物,錢財。例,《國語·齊語》:“無受其資。”   46.不:副詞,不要,勿。例,《孟子·滕文公上》:“病愈,我且往見,夷子不來。”   47.睽:背離,違背。例,《莊子·天運》:“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   48.其:人稱代詞,他(的),他們(的)。例,《莊子·大宗師》:“古之真人,其狀義而不朋。”不朋:不拉幫結派。   49.愛:貪求。例,《宋史·岳飛傳》:“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平矣。”   50.其:指示代詞,這(些),那(些)。例,“傳其常情,無傳溢言。”   51.大智若愚:有很高智慧和才能的人不顯露自己,他們憨厚、檏實,顯得傻呵呵的樣子。例,宋·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途》:“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52.是:指示代詞,這,此。例,《輟耕録·斛銘》:“刻銘於斛之四面,出於是,人以是,子孫永如是。”   53.爲:是,就是。例,《莊子·大宗師》:“吾欲以教之,庶幾其果爲聖人乎?”   54.要妙:要旨妙義,即重要和深遠的意義。例,《蓮池海會·大德文選》:“要妙思玄牝,虚無養谷神。”玄,“烜”的假字;谷,“古”的假字。烜牝、古神都是指天道。

  【譯文】

  善於行走的人不一定沿着車輪輾出來的痕迹,善於言辯的人不一定照搬匣子裏面的規則,善於計謀的人不必羈絆於預定的計策,善於關門的人不一定用門閂閂門而門不能够打開,善於打結的人不一定用繩子纏束却不能够解開。所以,聖人常常妥善地救助别人而不曾嫌棄任何人,常常使物盡其用而不成爲廢棄的材料,這就叫做通曉天道的理念和品格。因此,善於幫助别人的人喜歡成爲人們的教師;不善於幫助别人的人喜歡贈送别人物資。人們不要違背老師們的教導,不要貪求那些物資,人有很高的智慧和才能而保持憨厚質檏的品格,這是重要和有深遠意義的事情。

  【評説】

  元朝吴澄在《道德經注》中有一段奇文:“善行者以不行爲行,故無轍迹;善言者以不言爲言,故無瑕謫;善計者以不計爲計,故不用籌策;善閉者以不閉爲閉,故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者以不結爲結,故無繩約而不可解。”今也有人讚揚“吴注能申老子之旨。五句所論,全用比喻方式,宣揚任其自然,無爲無不爲的主張1 ”。在《老子本原》中對“無爲”的注解是:“無爲,任其自然,不强施外力。”又曰:“任其自然之意也。”

  如果這就稱爲“老子本原”的話,則顯然是對老子思想的扭曲。吴澄的這種注解,對於泥塑或木雕菩薩是完全適用的。但老子不是談論泥塑或木雕菩薩的事情,而是談論現實人生世界的真人真事。老子主張“道法自然”,是説按照事物存在、變化、發展的客觀規律辦事,而客觀規律存在於相應的時間、空間環境中。宇宙中萬物萬事,其時間、空間環境是不斷變化的,人類隨着時空環境的變化而采取相適應的措施,以便更好地生存、發展,這正如莊子所説的“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爲2 ”,也就是“道法自然”。吴澄之説,也只能歸結爲“玄”注,是故弄玄虚而惑人也。

  舉例來説:有一位在臨盆中的孕婦處於難産狀態,面對這樣的客觀事實,是“任其自然”,硬是“不强施外力”而讓胎兒死於母體腹中呢?還是當機立斷,請助産醫生剖宫接生嬰兒呢?這兩種做法哪一種是“善行”呢?哪一種符合自然法則呢?顯然,醫生操刀剖宫,雖然鮮血淋漓,但只有如此才能“恃之以生”,而使萬物能够“恃之以生”的是自然法則。在這裏,胎兒要離開母體出世是必然的、不可逥避的事情,屬於“萬物之自然”;剖宫接生嬰兒是促成這種事情的順利進行,使母嬰保存生命,實踐了“天之道,履而不害”的功能。而硬是“不强施外力”,置母嬰於死地,恰恰是强爲,是恣意違背天道,這必然造成嚴重的危害。兩千多年來由於《道德經》的經文存在種種錯字,把本來是積極進取的思想,錯誤地引導成爲玄之又玄的、消極頽喪的思想,這種誤解所造成的影響和危害,極其深廣!

  老子説:“古之善爲事者,微妙圓通。”何謂“通”?就是順暢。爲什麽會順暢?因爲能通曉事物的利害關係並理順這種關係。而利與害,是相對相成、相互轉化,並非一成不變的。根據事物變化、發展的客觀規律辦事就是適應事物的利害關係而采取應變措施,如此則“通”,使事物向好方面、有利於人類共同利益方面發展。這也就是不固執、不拘泥,與時俱化。本章中的“善行”、“善言”、“善計”、“善閉”、“善結”、“善救人”、“善人之師”,可以説是對“善爲事”的具體説明。

  自古以來,絶大多數王者都要求大臣們忠心耿耿,以其“忠”的程度來衡量大臣們的優劣。當代各國官員,哪一個不要求屬下對自己“忠心耿耿”呢?這種種“爲私”的真情流露,都是“强爲”的意識表現,即使明君唐太宗也曾如此。有一次魏征對李世民説:“臣把生命都交給了國家,只知道走正路,絶不敢有欺君負國的言行。但願陛下能讓臣成爲良臣而不要成爲忠臣。”李世民從未聽過這種高談闊論,驚訝地問:“難道忠臣和良臣有差别嗎?”魏征侃侃而談,情真義切地説:“良臣不僅使自己獲得美名,而且使君主得到明君的稱號,子孫相傳萬代,福禄無疆;而忠臣使自己被殺,而且還要使君主蒙受暴君的惡名,家也亡了,國也敗了,惟獨落個忠臣的名聲而已。照此看來,忠臣和良臣的差别太遠了。”李世民連連點頭稱是,説:“先生不要違背今日之語言,我也决不會忘記國家存亡的大計3。”這個故事説明,李世民和魏征都是“通曉事物的利害關係”并且善於適應事物利害關係而采取應變措施來理順這種關係的賢人。

  【思考】

  1.借用莊子“與時俱化”的思想來認識老子提出的“善行”、“善言”、“善計”、“善閉”、“善結”,説説其中的根據是什麽。

  2.你見過老子所説的“善人”和“不善人”嗎?你自己曾經是哪一類人?

  注:

  1.參看《老子本原》,黄瑞雲著。

  2.參看《莊子·山木》。

  3.參看《唐太宗治國的故事》,原著:吴兢,改編:章河。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