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63章 尊師重教19

  【經文】

  舉1聖2啓3智4,明5理6百輩7;舉8誠9啓3翊10,民11怫12消13之14;舉15敩16啓17力18,道19哉20無21憂22。此23三者24以爲25文26,不足27。故28另29有所30囑31:見32素33葆34樸35,少36私37寡38欲39;舉15學40無41尤42。

  【注釋】

  1.舉:舉薦,推薦。例,《莊子·田子方》:“文王欲舉而授之政。”   2.聖:“聖”字的意義,《説文解字》表述爲:“聖,通也。”《古今漢語詞典》對“聖”字表述爲:“才能非凡,無所不通。”二者綜合起來,“聖”可以表述爲:“德才高超,事事通達”。例,《莊子·天地》:“子非夫博學以擬聖,於於以蓋衆,獨弦哀歌以賣名聲於天下者乎?”聖者,例如魯班爲“匠聖”,李白爲“詩聖”,魏征爲“官聖”,王羲之爲“書聖”,華佗爲“醫聖”,李時珍爲“藥聖”,齊白石爲“畫聖”,愛恩斯坦爲“物理學聖”,雷鋒爲“樂助人聖”等等。   3.啓:開導,啓發。例一,《説文解字譯述(全本)》:“啓,開也。”例二,《隱居通議·論語二》:“及既得師啓蒙,便能讀書認字。”   4.智:知識,指人類在實踐中所積累的認識和經驗。例,《荀子·正名》:“所以知之在人者謂之知,知有所合者謂之智。”   5.明:明瞭,通曉。例,《莊子·天道》:“夫虚静、恬淡、寂漠、無爲者,萬物之本也。明此以南鄉,堯之爲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爲臣也。”   6.理:道理,指自然法則,即事物存在、變化、發展的客觀規律。例一,《莊子·天下》:“夫無知之物……動静不離於理。”例二,《莊子·繕性》:“道,理也。”   7.百輩:一百個世代,比喻很多世代,千秋萬載。例,清·冒鶴亭《孽海花閒話》:“燈火繁臺渺舊京,一觴一咏夢承平。詞流百輩消沉盡,此簿應題點鬼名。”   8.舉:提出,提倡。例,《禮記·曲禮上》:“主人不答,客不先舉。”   9.誠:真誠。例,《莊子·徐無鬼》:“修胸中之誠以應天地之情而勿攖。”   10.翊:輔助,幫助。例,《新序·雜事四》:“然而名號顯榮者,三士翊之也。”   11.民:人,人們。例,《莊子·齊物論》:“民濕寢則腰疾偏死。”偏死:偏癱,半身不遂。   12.怫:憤懣,憤怒。例,《莊子·天地》:“謂己諛人,則怫然作色。”   13.消:消除,消失。例,《易·泰》:“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14.之:助詞,用在動詞之後,調整音節。例,《莊子·達生》:“善養生者,若牧羊然,視其後者而鞭之。”   15.舉:舉辦,興辦。例,《管子·禁藏》:“舉事而不時,力雖盡,其功不成。”   16.敩:教導使人覺悟。例一,《説文解字譯述(全本)》:“敩,覺悟也。”例二,《尚書·盤庚》:“盤庚敩於民。”例三,《隸釋·外黄令高彪碑》:“爲敩者宗。”“敩”古同“學”字,可理解爲“學校”,是從事教、學的地方。   17.啓:開發,開拓。例,《左傳·成公八年》:“夫狡焉思啓封疆以利社稷者,何國蔑有?”   18.力:智力,即認識客觀事物並運用知識來解决問題的能力。例,《莊子·天運》:“禹用力而湯用兵。”   19.道:自然法則,客觀規律,道理。例一,《莊子·天下》:“夫塊不失道。”塊:指土塊的存在、變化。例二,《莊子·繕性》:“道,理也。”   20.哉:語氣詞,表示感嘆。例,《莊子·齊物論》:“雖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獨且奈何哉!”   21.無:副詞,勿,不要。例,《詩經·小雅·黄鳥》:“黄鳥黄鳥!無集於谷。”   22.憂:憂慮,擔心。例,《莊子·山木》:“然不免於患,吾是以憂。”   23.此:指示代詞,這,這些。例,《莊子·天道》:“夫明白於天地者,此之謂大本大宗。”   24.三者:三方面。例,《莊子·天地》:“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是:此,這;三者:指壽、富、多男子。   25.以爲:作爲。例,《莊子·讓王》:“割牲而盟以爲信。”   26.文:文化教育。例,《論語·子罕》:“夫子循循然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理。”   27.不足:不足够。例,《莊子·盗跖》:“不足故求之。”   28.故:連詞,所以,因此。例,《莊子·天道》:“故古之人貴夫無爲也。”   29.另:另外,另方面。例,《水滸傳》十六回:“這獻生辰綱的札子内,另修一封書在中間。”   30.有所:有一些,有某些。例,《莊子·則陽》:“有所正者有所差。”   31.囑:囑咐。例,唐·王維《伊州歌》:“征人去日殷勤囑,歸雁來時數附書。”   32.見(xiàn):展現,體現。例,《莊子·在宥》:“尸居而龍見。”尸居:形容安祥、静處;龍:比喻超凡脱俗的境界。   33.素:指先天本性。例,《莊子·天地》:“夫明白入素,無爲復樸。”無爲:按自然法則辦事,無違背自然法則的行爲。   34.葆:保持。例,《莊子·田子方》:“人貌而天虚,緣而葆真,清而容物。”真:本性。   35.樸:儉檏,檏實。例,《莊子·天運》:“吾子使天下無失其樸。”   36.少:鄙視,看不起。例,《莊子·秋水》:“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仲尼之聞:孔子的學問。伯夷之義:伯夷讓國君之位的意義。   37.私:私心,自私。例,《莊子·天地》:“拔出忠公之屬而無阿私,民孰敢不輯。”   38.寡:减少,淡泊。例,《莊子·山木》:“其民愚而樸,少私而寡欲。”   39.欲:貪慾。例一,《説文解字》:“欲,貪慾也。”例二,《莊子·山木》:“少君之費,寡君之欲,雖無糧而乃足。”   40.學:學校。例,《禮記·學記》:“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   41.無:副詞,表示否定。例:《莊子·秋水》:“夫物,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   42.尤:過失,錯誤。例,《論語·爲政》:“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譯文】

  推薦德才高超,事事通達的人爲民衆進行知識教育,使民衆千秋萬載明瞭萬物萬事運化的自然法則;提倡人人養成真心誠實的品德和教導民衆互相幫助,則存在於人們心中的憤懣將會消失;興辦教學事業、開發人民的智力,這是符合自然法則的事業不要有任何憂慮。上述這三方面作爲文化教育的内容,是不足够的。因此,另外還有一些囑咐:教育民衆要體現先天本性和保持儉檏,要鄙棄自私和淡泊貪慾;興辦學校,是不會有錯的。

  【評説】

  本章强調指出,要發展國民事業,必須“舉聖啓智”、“舉誠啓翊”、“舉敩啓力”,並敦告人們“舉學无尤”,這與第62章“非以冥民,將以育之”的思想是密切相關的。在第9章中,老子曾表示“人之所教,我也教之”。這説明教育事業是承前啓後的事業。在第64章、第76章中,老子指明“修學日益,益之又益,以致於大悟”以及“修之於身”、“修之於户”、“修之於鄉”、“修之於邦”、“修之於天下”。老子不僅强調教與學的重要性,更指出普及教與學的必要性。

  發展教與學的事業,首要的是要使人們“明理”,從而能够“見素”,也就是要使人們能按自然法則辦事、能展現“和”的先天本性。從老子傳授《道德經》至今二千五百多年來,如果統治者能如李世民那樣遵循老子的敦告,即“明理”、“見素”,以道履天下,則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即使其它最發達的國家也無法比擬。遺憾的是,孔丘當年用“龍”來形容的老子的思想,尤其是天道的大公無私的思想,往往不被心存私慾的統治者所接受,反而以任人唯親、世襲統治來維護統治階級的特權利益,正是這類“人道”違背廣大民衆的願望,廣大民衆的潜能被抑制了,國弱民窮的局面才長期難以改觀,所以“民怫”難消。

  【思考】

  1.談談對“舉聖啓智”,“舉誠啓翊”,“舉敩啓力”的認識。

  2.你能做到“見素葆樸,少私寡欲”嗎?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