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66章 擯病不病71

  【經文】

  咨1不2知3, 上4; 不2知5咨1,病6。 夫7唯8擯9病6,是以10不病11。 聖人12之13不病11也14,以15其16擯9病6,是以10不病11。

  【注釋】

  1.咨:諮詢,詢問。例,諸葛亮《出師表》:“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實行。”   2.不:副詞,表示一般性否定。例,《莊子·德充符》:“鑒明則塵垢不止。”   3.知:認識,識别。例,《莊子·齊物論》:“雖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獨且奈何哉!”   4.上:通“尚”,表示勸勉、鼓勵,好,好的。例,《詩經·魏風·陟岵》:“上,慎旃哉!”   5.知:知道,瞭解。例,《莊子·逍遥游》:“之二蟲又何知?”之:這。   6.病:毛病,弊害。例,《莊子·徐無鬼》:“君將盈耆欲,長好惡,則性命之情病矣。”   7.夫:放在句首,表示將發議論。例,《莊子·天運》:“夫虚静、恬淡、寂漠、無爲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   8.唯:副詞,只有。例,《莊子·説劍》:“吾王所見,唯劍士也。”   9.擯:擯棄,抛棄。例,《後漢書·趙壹傳》:“恃才倨傲,爲鄉黨所擯。”   10.是以:連詞,因此,所以。例,《莊子·盗跖》:“知者之爲,故動以百姓,不違其度,是以足而不争,無以爲故不求。”   11.不病:没有禍害,不存在損害。例,《莊子·人間世》:“其言雖教,謫之實也;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雖直而不病,是之謂與古爲徒。”直:内心正直。   12.聖人:“聖”字的意義,《説文解字》表述爲:“聖,通也”。《古今漢語詞典》對“聖”字表述爲:“才能非凡,無所不通。”而對“聖人”則表述爲:“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三者綜合起來,“聖人”可以表述爲:“德才高超,事事通達的人。”例,《莊子·人間世》:“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成:實現;生:出現。   13.之:助詞,用於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例,《莊子·在宥》:“昔堯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然焉人樂其性。”性:本性。   14.也:語氣詞,表示判斷。例,《莊子·天地》:“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   15.以:介詞,因爲,由於。例,《莊子·天運》:“以舟之可行於水也,而求推之於陸,則没世不行尋常。”尋、常:長度單位,八尺爲尋,二尋爲常。   16.其:人稱代詞,他,他們。例,《莊子·大宗師》:“古之真人,其狀義而不朋。”不朋:不拉幫結派。

  【譯文】

  人們能够詢問自己所不認識的事物和道理,是一種好的作風;不知道詢問自己所不認識的事物和道理,是一種弊病。只有抛棄這種弊病,才没有禍害。聖人説話、辦事没有造成禍害,是因爲他們能够抛棄這種弊病,才没有造成禍害。

  【評説】

  人們爲什麽要詢問自己所不知道的事物和道理?因爲這是人類進化的一種本能,是爲了謀生,爲了發展,爲了自我完善,所以孜孜以求增長知識、技能。以幼兒來説吧,在會説話以前,只能用笑和哭來表達内心的活動,進而學會用摇頭擺手來表達喜厭,當學會説話的時候,就開始“咨不知”了,幾乎見到任何新鮮、陌生的東西都要問一問,這樣便一點一點地增長知識。

  本章的“咨不知”與第75章的“學不學”在本質上是一致的,能這樣做就會有“益之又益,以至於大悟”。偉大的科學第一聖人A.愛因斯坦,在他的科學研究歷程中,因爲數學知識不足而先後多次進修數學,這就是“咨不知”和“學不學”,所以取得一項又一項重大的科學成果。世界上有哪些人“不知咨”呢?一是自矜者,即自尊自大的人;二是自伐者,即自夸自耀的人;三是自是者,即自以爲是的人;四是自見者,即自我突出的人。當然,任何類型的人,都不可能從出生到入土一輩子“不知咨”,只是在某些時期某些方面表現出“不知咨”。對於普通人,因爲“不知咨”,對事物或道理的瞭解、認識就不全面、不透徹,妨礙了自己的事業、生計;對於政要人物,“不知咨”則有可能給國家、人民造成重大灾難和損失。

  本章以“病”爲中心論題,目的是要人們知“病”和“擯病”。也就是説,人們犯了錯誤,應該知錯而改,否則可能犯更大錯誤,禍及自身。例如,春秋時期的齊桓公,因爲是一方霸主,也就自尊自大、自以爲是。管仲臨終前囑咐他不可重用易牙、竪貂、開方三位小人,齊桓公心中不受;管仲死後,鮑叔牙又再三勸阻齊桓公,但齊桓公執拗任用這三位小人掌管朝政。小人當權,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造成嚴重政弊。齊桓公年邁有病,也聽不進醫生之言及時治病。當時有一名醫姓秦名緩,住在齊國的盧村,人稱盧醫,少年時他曾在旅店遇見長桑君,對長桑君優禮招待。長桑君傳給他醫術,贈他神藥,頗有造詣,人們把他比作黄帝時代的名醫扁鵲,故而又叫他扁鵲。扁鵲曾游虢國,恰逢虢世子暴病昏死,他自稱能救治,虢公便請他醫治世子。扁鵲讓弟子陽厲先用針刺,果然使世子醒了,再用藥調養,僅二十多天就康復了,所以人們説扁鵲能起死回生。一天,扁鵲來見齊桓公,説桓公有病在表皮,桓公不信。過幾天再見桓公,説桓公有病在筋脈,不可不治了,桓公還是不信。又過五天去見桓公,説病已到腸胃,要馬上治,桓公仍然不信。再過五天去見桓公,一句話不説就走了。桓公派人追問扁鵲,回話説病已到骨髓了,就是神仙也治不好了。又過五天,桓公果然病倒了,派人召扁鵲,已走五天了,桓公後悔莫及。桓公一病倒,易牙等姦佞情知不治,設計將病重的桓公隔離,而扶公子虧繼位。桓公顯赫一世,一匡天下,九合諸侯,由於未能聽管仲、鮑叔牙和扁鵲的忠告及時抛棄心、身之病,以致自食其禍,臨死時連一口熱水都没喝上,一個兒子也没在身邊,屍體生蛆也無人過問。一代霸主,落得如此下場!這段故事至今已有二千六百多年了,仍然令人深思。

  歷史上的王者,凡能接受諫言而“擯病”的,其事業興盛;凡拒絶諫言而抱“病”不放的,無不遭殃。夏桀、商紂、周厲、周幽諸王的下場比齊桓公更加不得善終,其原因是有“病”而不肯“擯病”,這叫做“諱疾忌醫”,咎由自取。

  【思考】

  在學習或工作中,“咨”與“不知咨”的結果有什麽不同?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