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
知1者2不3央4,央4者2不3知1。開5其6隧7,辟8其6門9,挫10其6鋭11,解12其6紛13,和14其6光15,同16其6塵17,是謂18烜19同16。夫20天下21也22 :莫23得24親25 ,莫23得24疏26,莫23得24利27,莫23得24害28,莫23得24貴29,莫23得24賤30。 故31爲32天下21貴33。
【注釋】
1.知: 知道,瞭解。例,《莊子·逍遥游》:“之二蟲又何知?”之:指示代詞,這。 2.者:助詞,表示“……的人”。例,《莊子·人間世》:“菑人者,人必反菑之。” 3.不:副詞,表示一般性否定。例,《莊子·德充符》:“鑒明則塵垢不止。” 4.央:央求,懇求。例,唐·曹唐《小遊仙》詩:“無央公子停鸞轡,笑泥嬌妃索玉鞭。” 5.開:打開,開通。例,《莊子·天運》:“其心以爲不然者,天門弗開矣。” 6.其:指示代詞,這(些),那(些)。例,《莊子·人間世》:“傳其常情,無傳溢言。” 7.隧:隧道,通道。例,《莊子·馬蹄》:“山無蹊隧,澤無舟樑。” 8.辟:開闢,打通。例,《莊子·天道》:“六通四辟於帝王之德者,其自爲也。”六通:通曉天道、人道、聖道、帝道、詭道、陰陽之道。四辟:指開放四方門户。 9.門:門户,出入口。例,徐宏祖《徐霞客遊記·楚游日記》:“洞門甚隘。”隘:狹窄。 10.挫:抑制。例,《莊子·天下》:“堅則毁之,鋭則挫之。” 11.鋭:鋭勢。例,《孫子·作戰》:“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鋭。” 12.解:消除,化解。例,《莊子·徐無鬼》:“以不惑解惑,復於不惑。” 13.紛:紛亂。 例,《莊子·知北游》: “紛乎宛乎,魂魄將往。” 14.和:調和,協調。例,《莊子·在宥》:“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宗;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 15.光:好處,利益。例,《紅樓夢》五十八回:“沾我的光不算,反倒給我剩東剩西的。” 16.同:相同,等同,一樣。例,《莊子·天下》:“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嘗先人而常隨人。” 17.塵:塵世,現實世界。例,宋·蘇軾《次韵陳履常雪中》:“饑飽終同寓一塵。” 18.是謂:這叫做。例,《莊子·馬蹄》:“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 19.烜:顯著,盛大。例,王安石《上杜學士書》:“將相大臣,其勢烜赫。”引申作“偉大”。 20.夫:放在句首,表示將發議論。例,《莊子·天運》:“夫虚静、恬淡、寂漠、無爲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 21.天下:天下人,世人。例,《莊子·駢拇》:“曲折禮樂,呴俞仁義,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 22.也:語氣詞,表示感嘆和判斷。例,《莊子·天地》:“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 23.莫:副詞,表示否定。無,不,没(méi)。例,《莊子·大宗師》:“三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爲友。” 24.得(děi):需要,用,有。例,《莊子·大宗師》:“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 25.親:親近。例,《韓非子·愛臣》:“ 愛臣太親,必危其身。” 26.疏:疏遠,不親近。例,《禮記·曲禮上》:“夫禮者,所以定親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27.利:使有利。例,《莊子·徐無鬼》:“夫民不難聚也,愛之則親,利之則至,譽之則勸,致於其惡則散。”之:人稱代詞,他。 28.害:使……受害。例,《莊子·秋水》:“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大人:得道的人;出乎:出於。 29.貴:高貴,尊貴。例,《莊子·盗跖》:“貴賤之分,在行之惡美。” 30.賤:卑賤,地位低下。例,《莊子·徐無鬼》:“無鬼生於貧賤,未嘗敢飲食君之酒肉。” 31.故:連詞,所以,因此。例,《莊子·天道》:“故古之人貴夫無爲也。” 32.爲:是,就是。例,《莊子·大宗師》:“吾欲以教之,庶幾其果爲聖人乎?” 33.貴:重視。例:《莊子·徐無鬼》:“仁義之士貴際。”際:交際。
【譯文】
瞭解事理的人無所央求,有所央求的人還不了解事理。廣開渠道,開放門户,抑制鋭勢,消除紛亂,協調利益,一視同仁,這就叫做世界大同。人與人間,無須親近,無須疏遠,不用利誘,不用傷害,没有高貴,没有卑賤。因此,這是天下人所重視的社會。
【評説】
本章以“天下大同”爲主題,而從“知”(瞭解)與“央”(尋求知識)的關係入手,言簡意賅。我們還是以歷史事實來説明“知者不央”吧。
公元106年,蔡倫發明造紙術。他用樹枝、麻頭、敝布及漁網等植物纖維作爲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製作成紙。在造紙方面,蔡倫不但是“知者”,而且是“先知者”,所以不必要向别人尋求技術援助。當然,在他成爲“專家”之前,如果在某些方面有經驗更豐富的師傅,蔡倫是會向這些師傅學習的,即“求知”起因於自己“不知”。《易·蒙》卦有卦辭“童蒙吉”,即從兒童時期開始進行啓蒙教育,是好事。因爲兒童在許多方面是“不知”的,所以要“央”。任何人都曾經是“不知”者,經過“央”而成爲“知者”。偉大的科學家A.愛恩斯坦,1912年回蘇黎世母校學習黎曼幾何學和絶對微分學(即張量分析),學以致用,1913年發表重要論文《廣義相對論綱要和引力理論》。求學,不論在國内就學或到國外留學,都是在“央”,央求明師傳授知識。在管理國家方面,因自己“不知”而“央”者,自古有之。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爲使自己富强起來,表現得“求賢若渴”。最典型的有齊桓公任用管仲爲宰相,齊國成爲第一霸主;最能向外求賢的是秦國,如秦穆公任用虞國人百裏奚爲宰相,秦孝公任用衛國人商鞅爲宰相,秦惠王任用魏國人張儀爲宰相,秦昭王任用魏國人範睢爲宰相,秦王政任用楚國人李斯爲宰相。賢者治國,使秦一路發展、强盛起來,終於吞併六國,統一天下。新中國成立初期,應中國之“央”,曾有不少蘇聯專家到中國來進行工程技術指導。改革開放之後,廣東省自前省長盧瑞華,聘請多家外國大企業的主要負責人作爲顧問,都因爲自己在某些方面“不知”,故對“知者”有所“央”。
在論述“知”與“央”的關係之後,筆鋒一轉而教導世人要開放,要與外界交流,以期實現“大同”。這不但對老子生活年代的各諸侯王是有針對性的,在現代社會也是有重要意義的。在老子生活年代,由於各諸侯國貧富不同,强弱有别,强者以强横欺負弱者,造成社會大動盪。老子根據“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的法則,希望各諸侯國間通過“損”、“補”而達到“烜同”。如何做到“損有餘而補不足”呢?老子從“道法自然”的思想出發,提出“開其遂,辟其門,挫其鋭,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的辦法。
在《道德經》中,有兩處出現“挫其鋭,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的論述。其另一處是第3章,在説明宇宙的本源即先天形態物質的存在、運動狀態時,有“道冲而擁之,若潽瀛,淵兮是萬物之宗。挫其鋭,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湜兮若純”。這表示存在於無限廣闊的先天宇宙中的先天形態物質(能量,場)不是静止的,其各部分都在運動,各部分之間“冲而擁之”的相互作用,就如波濤翻騰的大海。由於“冲而擁之”的相互作用,各部分相互沁透、貫通,各部分的能量在“損有餘而補不足”的過程中達到相對平衡。比如,大地上的污泥濁水傾瀉入大海,在“冲而擁之”的過程中,“挫其鋭,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湜兮若純”。任何人面對“湛兮湜兮若純”的大海,心境驟然寬鬆、平和、充滿着對生活的憧憬和熱愛。老子是主張“道法自然”的,宇宙萬物的本源能够“冲而擁之”而達到“挫其鋭,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人類能够認識宇宙本源的這種先天自然本性,這樣按照“萬物之宗”的運動方式去組織社會、管理社會,也能够使人類社會出現“挫其鋭,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的景象,這也就是孫中山先生所追求的“世界大同”那種高級階段的社會景象。
孫中山先生提倡“天下爲公,世界大同”。這裏的“天下爲公”是根本,如果不是“爲公”而是“爲私”,就不可能實現“大同”。莊子説“道不爲私1”,而老子則指出:“行於大道,唯私是畏。”我們從墨子與巫馬子的對話中可以看出,巫馬子是“唯私”的,而且他的“私”也是“親親爲大……親親之殺(shài)”,是以自己的利益爲核心,及至父母、家人、鄉里人、本國人、鄰國人、遥遠的异國人,這種等級關係是“親親之殺”的寫照。巫馬子爲私,按墨子的觀點,贊同與反對的人,都要爲維護自己的利益而殺死巫馬子。所以,從本質上説,爲私就是走上死路。
【思考】
1.何謂“烜同”?中華歷史上曾經有哪些人主張“烜同”?有哪些做法在促進實現“烜同”?
2.何謂“天下貴”?它的根據是什麽?具備什麽樣的品德?
注:
1.參看《莊子·則陽》。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