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80章 處下衆歸66

  【經文】

  江1海2所以3能4爲5百6谷7王8者9,以10其11善12下13之14,故15能4爲5百6谷7王8 。侯王16欲17上18人19 , 必20以21言22下23之14 ;欲 17先 24人25, 必20以26身27後28之14 。是以29處30上18而31民32不33忪34,處30 前35 而31 民32不36  37,夫38 天下39 樂40 推41 而42 不33 厭43矣44。此45非46以10其11不争47,故15天下39莫48能4與49之50争51耶52?

  【注釋】

  1.江:指長江。例,《説文解字譯述(全本)》:“江,水,出蜀湔氐徼外岷山,入海。”譯:“江,即長江,發源於蜀郡湔氐道境外的岷山,東流入海。”江,亦作江河的通稱,一般指大的河流。如《莊子·山木》:“君其涉於江而浮於海,望之而不見其崖。”   2.海:地球上自然形成的大水域,能容納所有江河的流水,後指大湖泊與大洋邊緣靠近陸地的部分水域。例一,《説文解字譯述(全本)》:“海,天池也,以納百川者。”例二,《莊子·秋水》:“天下之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   3.所以:連詞,用在上半句,提出原因。例,《莊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   4.能:能够。例,《莊子·天地》:“能有所藝者,技也。”   5.爲:變成,成爲。例,《莊子·大宗師》:“三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爲友。”   6.百:概數,形容很多。例,《莊子·秋水》:“秋水時至,百川灌河。”   7.谷:山間泉水小溪流經兩山之間而通於河川的溝壑地段。例一,《説文解字》:“谷,泉出通川爲谷。”例二,《淮南子·地形訓》:“東方,川谷之所注……西方,高土川谷出焉。”   8.王:指同類中最大的。例,唐·杜甫《前出塞》詩:“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9.者:助詞,與形容詞組成名詞性詞組,表示“……的東西”。例,《莊子·養生主》:“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10.以:連詞,因爲,由於。例,《莊子·天運》:“以舟之可行於水也,而求推之於陸,則没世不行尋常。”尋、常:長度單位,八尺爲尋,二尋爲常。   11.其:人稱代詞,他(的),它(的)。 例,《莊子·田子方》: “文王觀於臧, 見一丈夫釣, 而其釣莫釣。 ”   12.善:善於。例,《莊子·馬蹄》:“伯樂善治馬,而陶匠善治埴木。”   13.下:低下的地方。例,《論語·季氏》:“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   14.之:用於動詞之後,調整音節。例,《莊子·達生》:“善養生者,若牧羊然,視其後者而鞭之。”   15.故:連詞,所以,因此。例,《莊子·天道》:“故古之人貴夫無爲也。”   16.侯王:諸侯國的最高統治者。例,唐·柳宗元《封建論》:“不制其侯王。”   17.欲:想要。例,《莊子·大宗師》:“父母豈欲吾貧哉?”   18.上:至上,至尊,權位最高。例,《莊子·人間世》:“且昔者桀殺關龍逢,紂殺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傴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以擠之。”   19.人:某種特定的人。例,《莊子·德充符》:“桓公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   20.必:副詞,必須,一定。例,《莊子·人間世》:“ 凡交近則必相靡以信,遠則必忠之以言 。”   21.以:介詞,用,拿。例,《莊子·養生主》:“彼節者有間,而刀刃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也。”   22.言(yín):和,和氣,和藹。例,《莊子·則陽》:“其聲銷,其志無窮,其口雖言,其心未嘗言,方且與世違,而心不肖與之俱,是陸沉者也。”   23.下:謙下。例,《易·屯》:“以貴下賤,大得民也。”   24.先:先導,引路。例,《漢書·英布傳》:“項王伐齊,身負版築,以爲士卒先。”   25.人:别人。例,《莊子·徐無鬼》:“羿工乎中微而拙乎使人無己譽。”   26.以:介詞,把。例,《莊子·大宗師》:“以生爲脊,以死爲尻。”   27.身:指身份,地位,猶指切身利益。例,《莊子·人間世》:“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於悦生而惡死。”   28.後:後面,指“把……置於……之後”。例,《管子》卷十五:“臨政官民,能後其身乎?”   29.是以:連詞 因此,所以。例,《莊子·盗跖》:“知者之爲,故動以百姓,不違其度,是以足而不争,無以爲故不求。”   30.處:處於,置身。例,《論語·里仁》:“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31.而:連詞,表示轉折,可是,却。例,《莊子·天道》:“天不産物而萬物化,地不長物而萬物育。”   32.民:人民大衆,老百姓。例,《莊子·則陽》:“君爲政焉勿魯莽,治民焉勿滅裂。”   33.不:副詞,表示一般性否定。例,《莊子·德充符》:“鑒明則塵垢不止。”   34.忪:害怕,不安。例,前蜀·韋莊《浣溪沙》詞:“欲上秋千四體慵,擬交人送又心忪。”   35.前:面前。例,《莊子·田子方》:“子方出,文侯儻然,終日不言,召前立臣而語之。”   36.不:副詞,不曾,没有。例,《莊子·齊物論》:“終身疫疫而不見其成功。”   37. :憂愁,煩惱。例,《韓非子·存韓》:“秦之有韓,若人之有腹心之病也,虚處則然。”   38.夫:放在句首,表示將發議論。例,《莊子·天運》:“夫虚静、恬淡、寂漠、無爲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   39.天下:天下人,世人。例,《莊子·駢拇》:“曲折禮樂,呴俞仁義,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   40.樂:樂意,喜歡。例,《後漢書·張讓傳》:“萬人之所以樂附之者,其源多由十常侍。”   41.推:推崇。例,《晋書·劉寔傳》:“天下所共推,擇天下士也。”   42.而:連詞,表示並列。例,《莊子·達生》:“紫衣而朱冠。”   43.厭:厭惡。例,《左傳·隱公十一年》:“田而既厭周德矣,吾其能與許争乎?”   44.矣:語氣詞。例,《莊子·應帝王》:“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45.此:指示代詞,這。例,《莊子·天道》:“夫明白於天地者,此之謂大本大宗。”   46.非:不是。例,《莊子·人間世》:“古之有也,非吾有也。”   47.不争:不會與人相互搶奪。例,《莊子·盗跖》:“是以足而不争。”   48.莫:無定代詞,没有誰,没有哪一個人。例,《詩·小雅·采薇》:“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49.與:介詞,跟。例,《詩經·邶風·擊鼓》:“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50.之:人稱代詞,他(們)。例,《論語·雍也》:“冉子與之粟五秉。”   51.争:争奪,搶奪。例,《莊子·讓王》:“韓魏相與争侵地。”   52.耶:語氣詞,表示反問。例,李昉《太平廣記》:“縣失官人及馬,此非耶?”

  【譯文】

  江河與湖海之所以能够成爲許許多多水流大匯集的地方,因爲江河與湖海善於甘居低下,因此能够成爲許許多多流水大匯集的地方。統治者想要成爲至上至尊的人,必須抱着和藹、謙下的態度對待世人;想要成爲民衆的領路人,必須把自己的切身利益放在民衆的利益之後。因此,統治者身居最高權位而百姓不會害怕和不安,統治者在百姓面前號令指揮而百姓没有憂愁和煩惱,天下人樂意擁護這樣的統治者而不會有厭惡情緒。這不是由於統治者不會與别人搶奪,所以世上也没有哪個人能够與統治者争奪嗎?

  【評説】

  本章主要闡述謙下者能成大器。謙下是大道的人格化品德,大道“恪銘於阘”。統治者若能“恪銘於阘”,則“反者道之動”,卑下將向至尊轉化。在第59章中有“善爲人者位之下。是謂不争之德,是謂擁人之力,是爲配天之極”。正因爲這樣,所以本章特别强調“必以言(音yín)下之”。“言”(音yín)字的意思是“和”,心態和諧,和顔悦色,與臣和,與民和;“下”字的意思是“謙虚、卑下”。可見“言下”表明要“禮賢下士”,如此則能廣納人才,更好地創業興國。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是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由於各諸侯都在争强,各侯王爲了自保,在不同程度上都有“禮賢下士”的表現,特别是位處西方的秦國,早期默默無聞,與中原各諸侯國不甚往來,又受戎狄侵擾,國力並不强大。但由於統治者能信任、重用來自中原各地的賢人治國,使秦國逐漸富强,不但成爲一方霸主,而且最終統一了中國。能“以言下之”者,典型的如:

  秦穆公拜百裏奚和蹇叔爲相;

  秦孝公拜商鞅爲相;

  秦昭公拜範睢爲相。

  與西秦遥遥相對的東方齊國,比秦更早成爲一方霸主,因爲齊桓公能“以言下之”,傾聽鮑叔牙之諫,不記一箭之仇而信任、重用管仲治國,使齊國第一個强盛起來;後來,齊威王拜騶忌爲相,治國有方,使齊國再度强盛起來,又成爲霸主,其他一些諸侯國,凡是能“以言下之”的,都有賢人歸附,使國家强盛,例如:

  吴王闔閭重用伍員(子胥)、孫武;

  楚王悼重用吴起;

  趙惠文王重用藺相如。

  春秋戰國之後,歷史上幾乎家喻户曉的“以言下之”者如: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世;

  唐太宗李世民拜魏征爲相。

  禮賢下士、廣納人才、創業興國,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相傳自上古開始已有先例,如:

  黄帝拜風後;

  商湯拜伊尹;

  姬昌拜子牙。

  其中,姬昌拜子牙是頗爲傳奇的故事。姜子牙八十歲得遇明主,輔助姬昌次子伐紂滅商,建立了周朝。

  【思考】

  1.爲什麽“以言下之”、“以身後之”是侯王的基本品德?

  2.你與朋友相處,若能“以言下之”和“以身後之”,將會有什麽結果?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