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精治先生先於《糧食學》的一部代表作品,是指1925年,作者29歲時所撰著的《改進廣東全省農業計劃》一書,也是他日本留學歸國後的第一本著作。該書由上海三民書店出版發行。全書除作者“自序”外,共分十章和兩個附録搆成。全書以改進廣東全省農業計劃爲總旨展開其個人的設想,從今天看來,該書對改進當時廣東全省的農業狀態及對廣東現今的農業發展,均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陸精治先生在《改進廣東全省農業計劃》一書的“自序”中指出:農民在任何國家與任何地方,均占着大多數。照一般學者的估算,農民約占八成,故我國農民有3.2億人。但廣東人民多喜商業,故商人之數亦不少。“惜歷年廣東爲反革命與軍閥輩所盤踞,政治日趨黑闇污濁”,以致無法進行具體統計,只能以個人的推想數據代之。他認爲,“廣東農民約占62%,漁民約占8%,商民(含半工半商者)約占20%,其他約占10%。”以此計算,1925年左右的廣東農民約爲1860萬人。陸精治先生在其“自序”中强調,該書並非只從理論上來講廣東全省的農業改進,更主要的是從農業、農村和農民經濟現狀的實際出發來設計廣東全省農業的改進對策。從上可知,該書作者雖係書身之心,但從當時的廣東現實出發來考察實際的學問,此風漸成其爲學之品。在該“自序”的最後一段中,作者還借好友之問——“君歸國後……可謂熱誠奮勇,備受艱辛矣,於政海中有何感想?”而作答曰:“政海中充滿不平之氣,唯冀將來能代而除之,並望大家一本天下爲公之精神也。”聯繫到他在前述的“惜歷年廣東爲反革命與軍閥輩所盤踞,政治日趨黑闇污濁”的尖鋭抨擊,也足見其撰寫《改進廣東全省農業計劃》之真正用心所在。
陸精治先生的《改進廣東全省農業計劃》一書十章之第一章爲“緒言”。他開宗明義地寫道:“農業(拉丁語:Agricuitura,希臘語:Oikonomia,英法語:Agricoiture,德語:Landcskuitur,俄語:Zemle Dyeeie,亞拉比亞語:Ziriat)爲供給人類及家畜所必需之食料,同時亦爲供給各種工業之源料,故農業實屬各種産業中最重要之地位。而世界所不能一日缺少之要件也。”這就是説,農業問題是世界上一切問題的最重要問題,“若棄而不顧,任其衰落”很不應該,因此必須“努力唤起有識之士”來共同解决。緊接着,陸精治先生指出:我國爲世界最先發明農業之國,自後數百千年間雖有進步,但陷於自滿自足,“至近數十年來備受帝國主義者經濟之壓迫”與各種原因,已失去進步之優勢而成爲“劣敗之落後”者。如果大家都認識此種現狀、與各省之民疾,“一方面須爲農民謀根本的解放,改革其生活與經濟組織;另方面須謀農業之改良與生産之增殖”。“蓋無農業則人類不能生存,無農民則不能發展農業。我國人口雖多、地大物博,若發展其農業,則以供給全世界人類而有餘,今則連自給猶未足,還得多仰國外輸入,吾粤(廣東)爲尤甚,誠一最可恐怖之現象也。”也因此,作者認爲,把廣東全省的農業改進計劃先擬出來,希望對其他各省有所參考。
陸精治先生的《改進廣東全省農業計劃》一書十章之第二章爲“農業”,分設3節:第一節爲“農業之定義”,第二節爲“農業之性質”,第三節爲“農業之種類”。作者在第一節中,列舉了古今中外農業大家對農業定義的主要觀點後認爲:“綜觀諸説,有甚貼切而欠精詳者,有太簡或有空泛而欠妥善者。”然後他給出的是:“農業者,行耕種或兼行養畜用以維持養生及經濟之作業也。”因農業是利用土地、空氣、水及日光等之天然而育成動植物,以生産有用之物料,供給於人類爲養生(即衣食住行)之資,以及爲經濟之作用,以養貨殖。故其範圍包括耕種與養畜,而非僅指耕種一事。由此可知,其對“農業”的定義,於當時是極可稱道之新見。在第二節中,陸精治先生概述了農業的四大性質,即所用土地之性質、生産期節之性質、農業保守之性質和地方自有的性質等。其中,爲何説農業有保守之性質問題,作者認爲主要有技術上的原因和經濟上的原因所致。關於農業之種類問題,作者指出,農業之種類繁多,可達數十種以上,大體可分爲六種:耕作農、園藝農、畜牧農、蠶農、酪農和混合農等。隨着農業現代化的進程,農業的種類必然會越分越細。廣東農業的分類也大體如是。
陸精治先生的《改進廣東全省農業計劃》一書十章之第三章爲“農業試驗之必要”。作者認爲,農業上的試驗與經驗不同,因爲“經驗者指積長期之感覺而得相近之事理,試驗則以短而少之期間而得正確之結果。”故不能以經驗代替試驗。農業上的試驗是相當必要的辦法。在本章之第一節,作者對“農業試驗之定義”作了自己的界定之後,在第二節即對“農業試驗之種類”作了闡析,認爲廣東全省農業均應盡力進行以下試驗:一是研究的試驗,二是應用的試驗;三是説明的試驗。由此可知,作者强調改進廣東全省農業之行動,必須堅持以上各種類之試驗,方能有所改觀、有所實效。
陸精治先生的《改進廣東全省農業計劃》一書十章之第四章以“設立全省有系統的農事試驗機關”爲主旨,指出建立全省有系統的農事試驗機關之必須和必要,總的是於“指導農民改良耕種以圖農業之進步、産品之增高並全力於推廣農民感受科學的恩惠,在最短期間得達改良之目的。”爲此,他根據廣東農業不同地區的實際情况,設計了甲乙丙三種不同的系統執行方案,其内容均以圖表形式表示,讓人一目了然,如真正實行,廣東全省農業面貌的改進當會大有收效。
陸精治先生的《改進廣東全省農業計劃》一書十章中之第五章,重點討論了“改良及發展農業經濟政策”問題。作者開宗明義地指出:“改良及發展農業經濟,其效果之最偉大而切要者,莫如農業合作社。”這種農業合作社就是補救和維持“貧民生活之源之唯一善法,及振興農業之唯一原動力。其作用可緩和經濟上分配不均之况,及矯正社會不平等所生之苦。”他認爲,“吾粤近年來(1925年前後)農民運動勃興有突飛猛進之勢,誠爲最好之現象也。”若加以指導組織,這種農業合作社當可形成蓬勃新興之氣象。接着,陸精治先生共設7節,分别論述了生産合作社、信用合作社、消費合作社、販賣合作社、動物改良合作社、租地合作社和保險與保護合作社等的不同形式和不同功用,並建議廣東省當局據此制定相關政策頒佈試行。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