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在熱帶亞熱帶和臨海環境作用下,自然風光獨具一格;在漫長歷史發展進程中,形成地域特色十足的嶺南文化,或稱廣東文化。廣東自然和人文或文化相結合,産生廣東許多可視、可悟或者可視又可悟的文化景觀資源,一經開發利用,即爲文化旅遊景點,滿足人們對旅遊的各種需要。旅遊作爲一種社會文化行爲,在廣東有悠久的歷史和内涵,在全國旅遊文化占重要地位,至今更是方興未艾,風靡全省各個階層、各個角落,幾乎成爲一個全民性行爲。它所産生的經濟、社會生態和文化效益,四處矚目可見。特别是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經濟崛起全國,有力地推動了旅遊業的發展,使成千上萬人群走出家庭,邁向大自然和各個風景名勝區,怡悦身心,增長見聞,獲得各種滿足。其發展趨勢正日益高漲,不可阻擋,已成爲廣東最大一項經濟産業,在全國也堪稱翹楚。但旅遊的靈魂或核心動力是文化,故伴隨旅遊應運而生的旅遊文化也成爲廣東文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並反映廣東文化的特質和風格。尤其現代旅遊,是一種高度綜合性産業,更需要文化軟實力支持,它與廣東文化相結合,正有力地推動廣東旅遊業走上一個又一個新台階,並呈現百花齊放,萬紫千紅局面,送走和迎來廣東旅遊的大好春天。
一、廣東旅遊文化發展梗概
自古以來,即有中原人士前來廣東觀光遊歷。但只到明清時代,廣東商品經濟有很大發展,城市和圩鎮商業繁榮,交通網絡深入城鄉,爲旅遊活動提供更有利條件。鴉片戰争以後,廣東首先淪爲半殖民社會,内外交流更趨頻繁,旅遊日益普遍、活躍。
明清廣東在全國的地位上昇,吸引更多的遊人度嶺入粤。他們的吟咏、題刻,不但使原來風景名勝錦上添花,而且增加了大批新的景點。例如唐代已出名的肇慶七星岩,明代更成爲很熱鬧的遊覽區。到萬曆年間七星湖開展較大規模經營,新辟星湖20景,到湖上飲宴的遊人更多,“仙客渾忘歸”。清代詩人朱彝尊度嶺入南雄,過三水,登端州閲江樓,泛舟清遠峽,望飛來寺,每處都留下他的筆墨。理學家徐干康熙時南游廣州見“翠幕紅樓映日明,笙蕭萬户踏歌聲”,一派繁華;著名學者潘耒兩度漫遊嶺南,到梅州,他稱贊梅州地多勝景,文教興盛。明末畫家張海林繪《程鄉勝迹圖》,盛贊梅州科甲鼎盛,民亦殷富。
廣東好些著名風景區,明清已成爲文人墨客常履之地。清代詩壇上負有盛名的袁枚晚年特到七星岩、西樵山,所寫詩句情景交融,使人如見其遊覽之樂。特别是西樵山雖然唐代已爲世人所知,但間有遊人而已,到明代才吸引不少名流學者到此講學遊覽,成爲廣東名山之一。僅明嘉靖隆慶年間(1522—1572年),在西樵山建有天峰、大科、四峰、石泉書院及小書院10多所,成爲嶺南文化名山,陳白沙、方獻夫,湛若水、戚繼光、袁枚、黎簡、康有爲等讀書講學,作畫吟詩,評花賽龍,優遊林下。一些名勝古迹所在地,往往與水果栽培業相結合而成爲旅遊勝地。廣州東郊蘿崗,不僅有玉岩書院、羅峰寺等古迹,而且冬有梅花,夏有荔枝,故“粤人多往游焉”。
明代廣東大部分州縣城得到重建,一些園林建築也先後竣工,提供了更多游樂場所。在今廣州惠福西路坡山“嶺南第一樓”和越秀山“鎮海樓”,登樓眺望,山川形勝,了然在目。屈大均説鎮海樓“瑋麗雄特,雖黄鶴、岳陽(樓)莫能過之”。城西濠畔街在明代“飲食之盛,歌舞之多,過於秦淮數倍”。但這個遊人常履之地,清初已經衰落。然而廣州園林薈萃,清代有醉紅、翠林、餘香圃等10多處大小園林,以種植花果盆景牟利爲目的。還有大量非經營性質私人園林,分佈城内外。此外,富有嶺南風格的廣東四大名園,即東莞可園、順德清暉園、番禺餘蔭山房和佛山十二石齋(梁園),還有一些廟宇、寶塔、歷史紀念建築也在這個時候落成,如韶州風采樓、佛山祖廟、西樵山白雲寺、汕尾鷄鳴寺、肇慶崇禧塔、潮安鳳凰塔、廣州陳家祠、石室等。特别是在珠江三角洲各地,廟宇祠堂林立,皆爲群衆集會娱樂之處。
明清高度發展的封建經濟,爲群衆性游樂活動提供了較雄厚的物質基礎。廣東許多民間風俗活動也主要在這時固定下來。例如起於南漢的廣州花市,在道光年間形成定例;佛山秋色也以明清規模最大,佛山祖廟每逢廟會有數以萬計的人參加;廣州、端州等地的賽龍舟;吴川梅緑的元霄良夜,人們傾城出動逛花橋;潮州元霄觀燈也是群衆性大遊行;還有梅州元霄山歌節,番禺沙灣飄色,中山、五邑地區舞龍,皆起於明中葉,興盛於近一二百年;粤北壯族“古事隊”春節期間出遊,哄動各村落,人人争睹。
明末一位畢生以探險考察爲事業的偉大科學家徐霞客,他曾從福建延平府(今南平市)取道韓江,過潮州府,最後到達羅浮山,扺廣州,北上南雄離粤,這也是廣東旅遊史上一件盛事。
明中葉澳門被葡萄牙侵佔以後,很快崛起爲東方的第一大商埠、國際公共留居地和進入中國的門户。從此揭開了近世外人來華旅遊新的一頁。一些傳教士或其它文化人假道澳門入粤,對傳播西方文化,促進旅遊發展也是有作用的。如利瑪竇前後居澳門二十年,經常往返於澳門和肇慶之間,後來還到韶關、南昌、南京、北京等地。利瑪竇在肇慶建立了中國第一所天主教堂——仙花寺,那裏經常賓客盈門,著名戲劇家湯顯祖曾貶謫徐聞縣經年,當時也拜訪過利氏。
洋教傳入内地,教堂等西洋建築逐漸出現在廣大城鄉。清雍正十年(1782年)廣州有天主教堂8所,以後不斷增加;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新會一縣就有教堂20所。到民國8年(1919年)全省有基督教堂942所,天主教堂464所,參加禮拜的信徒越來越多。教堂和禮拜作爲一種新的人文景觀,亦成爲旅遊觀光的重要對象。
隨着西風東漸,在廣東旅遊的外國人逐漸增多。干隆以後清政府在廣州設立的十三行夷館就是租賃給外商停居的地方。到18世紀末,英、美、荷、西、奥等國先後在此建立商館,以供居住和活動,這是有組織的旅遊業務的雛型。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廣東當局准許外商按指定時間到廣州海幢寺、花地閒遊。這兩地成爲廣州最早供外商游樂的場所。
鴉片戰争以後,香港取代澳門地位,萬商雲集,也是中外遊客匯集之地。香港建起了新式旅館、游樂場、影劇院、跑馬廳、煙館、妓院等,還有“導遊社”,穗港之間的旅遊逐漸得以開展。宣統三年(1911年)廣九鐵路通車,穗港旅客更加方便。旅遊的内容也發生了變化,特别是西洋文化加强了對遊客的吸引力。魏源寫道:“澳門自明中葉爲西洋市場,園亭樓閣,如游海外”。
廣東又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明清時遊歷南海的人更多。明永樂三年到宣德八年(1405—1433年)鄭和率領的龐大艦隊途經南海七下西洋,遠及西亞和東非各地。這是15世紀初中國人民偉大的海上旅行。鄭和最後一次遠航比哥倫布發現美洲要早五十九年。光緒二年(1876年)郭嵩燾出使英國航經西沙群島,宣統元年(1909年)廣東水師提督李準勘察西沙群島。在南海諸島及其附近海域都留下這些海上旅行者的遺迹,許多著作記述了他們的各種活動,成爲廣東近代海上旅遊的先聲。
清宣統三年(1911年)至民國26年(1937年)間,來廣東旅遊的一般爲零散遊客,外國人來粤經商、傳教、興辦學校而兼顧旅遊,華僑、港澳同胞回鄉探親訪友和進行貿易,旅遊尚未形成規模,旅遊業作爲一項經濟事業這時尚處於萌芽階段。這時期的旅遊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廣東和國内旅遊交通聯繫的範圍有所擴大,拓展旅遊空間。
20世紀初,廣東省鐵路修建、進展很快。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潮汕鐵路全綫通車,清宣統三年(1911年)新寧鐵路全綫通車,同年廣州至香港九龍鐵路通車,民國5年(1916年)粤漢鐵路廣州至韶關段通車,民國25年韶關至武昌段通車。水運方面,清同治四年(1865年)英國設立省港澳輪船公司,經營水上交通。同治十二年中國招商局成立,廣州設立分局;民國6年樑墨緣等合資經營粤海航運公司。
二是興建了一批適應旅遊接待的新型酒店、旅店,提高了接待能力。
民國3年(1914年)廣州先施公司附設企業東亞大酒店開業。東亞大酒店除客房外,設有中西酒菜部、音樂茶室、禮堂、美容室,六樓天台還設有遊藝場,各種遊藝項目有七種之多。東亞大酒店在當時屬設施豪華的酒店,譽稱“百粤之冠”,與先後開設的西濠大酒店、大東大酒店、亞洲大酒店在廣州並稱爲“四大酒店”。這類酒店裝修富麗堂皇,重視商業廣告,宣傳自己特色,能給客人提供多種服務項目,如代購車船票、爲客人擦鞋等。還設有洋貨櫃,便利客人購買日用百貨。民國16年(1929年)開業的有新亞大酒店,它是華僑組成的華南置業公司投資白銀30萬元興建的。建築外型爲西歐古典建築。民國21年(1932年)有台山歸僑譚鼎初等26人創辦的新華大酒店,樓高九層,建築面積爲8480平方米。民國26年(1937年)竣工的愛群大酒店,樓高15層,建築面積11434平方米,高6405米,爲建國前廣州最高建築物,酒店建築風格獨特,30年代被新聞界譽爲“開廣州建築之新紀元”,房間裏有電話、衛生間,夏有電扇、冬有暖氣,上落有電梯,還設中、西餐廳。民國26年廣州的旅店、酒店、客棧共有302家,分佈在省港碼頭、交通要道、繁華商業區。
風景名勝地肇慶,民國27年(1938年)前商會設旅業同業公會,按國民政府《商業登記法》登記,歸旅業同業公會管理的旅店近10家,床位470張。
在毗鄰香港的深圳,陳濟棠胞兄陳維州在羅湖車站開設專門爲港客、歸僑“服務”的“又生公司”,設有戲院、茶樓、賭場、妓院、鴉片煙館、花艇,一時熱鬧非凡,形成畸型繁榮,將“服務”引入歧途,直到建國後,才被取締。
三是少數風景名勝區的建設
伴隨交通、旅業發展,少數風景名勝建設接踵而起。如肇慶七星岩,民國20年(1931年)成立了七星岩公園籌備委員會,民國21年(1932年),一些有志於發展旅遊業的人士,參與瞭風景名勝區籌建,制訂了章程,並廣爲籌集經費,修建亭台樓閣及道路,自民國23年(1934年)起,先後建造佶閑亭、攬勝場、後樂亭、十友亭、七星橋、聚星橋、七星岩公園坊、南華亭、旋空軒和環岩路。因修築了道路,改造了橋樑,增加了景點,遊客逐年增多。一些建有宗教寺廟的風景區,因有虔誠的信徒捐獻、維護,得以修建和保存,如西樵山風景區,修葺龍母廟,民國22年修建雲泉仙館、道士住宿的聽泉樓和戴雲精舍等。這些風景名勝區建設,爲近現代旅遊業之先聲。
四是創立了經營旅行業務的中國旅行社
中國第一家經營旅行業務的商業機構,是民國12年(1923年)8月15日成立的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簡稱上海銀行)旅行部。民國16年易名爲中國旅行社。
總社設於上海的中國旅行社,於民國22年(1933年)11月在廣州市太平南路(今人民南路)開設分支機構,最初名爲“中國旅行社廣州支社”,民國26年4月昇格爲分社,歸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廣州分行領導。中國旅行社及分支機構的創辦宗旨是“闡揚名勝、服務行旅”,其經營業務範圍:(1)代售國内鐵路、航空、航運、公路客票;(2)承辦旅客分離運輸行李;(3)承辦進出口貨物運輸、報關及協辦銀行押匯貸款;(4)接送照料過境旅客(包括出國留學生、華僑、外僑及各國駐華使團、外交信使等);(5)代辦郵電業務;(6)經營旅館、食堂、餐廳及招待所;(7)組織旅行團等。各地的分支機構則根據當地的實際情况和客人需求,其服務項目各有側重。中國旅行社廣州支社(分社)的主要業務是經營進出口貨運、代售水陸空客票及開辦外交人員、留學生的旅行等項目,甚少組織旅行團隊活動。民國27年(1938年)10月廣州淪陷,該社被迫結束營業。
此外,在著名旅行療養勝地從化温泉,廣州基督教女青年會與外國人士於民國24年(1935年)組建有“廣州扶輪會”高級俱樂部,也經辦接待旅客的住、食、交通和療養休假等業務。
民國27年(1938年)10月12日,日本派遣陸海空軍從惠陽澳頭登陸,國民黨軍不戰而潰。21日廣州市淪陷。民國30年(1941年)12月25日日軍佔領香港,東南亞各國和地區也相繼陷入日軍之手,香港的粤籍居民大多逃難回鄉,華僑和外籍華人與國内親屬中斷了聯繫。一向從事接待華僑、港澳同胞回鄉探親旅遊的旅店、客棧行業,幾乎全部停業。廣州不少大酒店如愛群大酒店、新亞大酒店等成爲日軍的招待所、指揮部。全市只有50餘家酒店和旅店維持經營。
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民國28年(1939年)下半年,中國旅行社廣州灣辦事處成立,地址設在廣州灣赤坎(今湛江市區赤坎),後改爲分社。中國旅行社廣州灣辦事處的目的在於方便淪陷區人民通過當時還屬於法國租界的廣州灣,内進至抗戰大後方(國民黨統治區)。廣州灣分社除了在碼頭接送旅客,安排食宿外,還代雇轎夫、挑夫(因公路已破壞不能行車,旅客只好步行或坐小轎,另雇挑夫擔挑行李)。重要的旅客還派專人陪同護送。同時,又開辦收兑留交脱險内進人員在後方親友匯濟的旅費及押運業務。還在廣州灣至廣西玉林沿途遍設旅館、招待所等。此外,還協助滯留香港淪陷區的文化界、民主運動的知名人士脱險,柳亞子、鄒韜奮、夏衍、鬱達夫、沈雁冰、張學銘等人就是經他們護送至廣西再轉達重慶的。
廣州淪陷後,廣東省國民政府遷至韶關。民國29年(1940年)粤漢鐵路的衡陽至韶關段恢復通車。中國旅行社總社乃指定衡陽分社派員到韶關組建中國旅行社曲江支社,該支社成立於民國30年,地址附設在省政府招待所——互勵社内。其經營業務範圍是發售粤漢鐵路火車票和贛粤、粤閩運輸公司汽車客票,並照料過境中轉旅客的食宿和迎送。經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從香港淪陷區營救脱險歸來的文化界、民主人士,也是由該社接待然後轉至重慶的。該支社於民國33年(1944年)日軍進犯粤漢鐵路全綫前夕結束營業。
風景名勝區肇慶,經連年建設稍有起色的七星岩又遭破壞。自民國27年(1938年)1月15日起至民國32年10月17止,日軍空襲肇慶市區55次,投彈1244枚,其中七星岩遭空襲9次,投彈193枚。民國33年9月16日,日軍佔領肇慶,七星岩水月宫被日本憲兵隊占住,至1945午9月17日日軍撤出肇慶時,七星岩已是彈痕纍累,斷壁殘垣。
民國34年(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宣佈向盟國投降,中國抗日戰争結束。海外華僑、外籍人士亦恢復與省内眷屬聯繫。曾經停頓八年,專門以華僑、港澳同胞爲接待對象的旅店、客棧也隨着恢復生機。廣州市太平南、西濠口、長堤、白雲路等處,成爲這些旅店、客棧的集中點,有120多家,直至1954年私營工商全行業改造時全部納入公私合營企業。
中國旅行社廣州分社在太平南路原址復業。直到1949年廣州解放前夕,該分社仍由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廣州分行領導。
民國34年(1945年)9月,廣州灣回歸,設立湛江市,當時市政府曾把湖光岩風景區列爲五年規劃中的一個項目,發起勸捐修復湖光岩的活動,還組建了“湖光岩名勝風景旅遊社”,組織湖光岩一日游活動。然而,事實上建設並無進展,遊客歸來,多有“破爛不堪”之類的記述。
建國後,廣東旅遊業不斷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其中1949—1965年爲旅遊業復興階段。
新中國成立後,廣東省的深圳、拱北、廣州等出入境口岸,是中國對外的主要通道,是廣大華僑、港澳同胞出入境的必經之地。在此期間,廣東建立了隸屬於中國國際旅行社的分支機構,如中國國際旅行社廣州分社,專門接待外國旅行者。還有由政府接待華僑的接待站、廣州中國旅行社等單位組成的廣東省華僑服務社,及各僑鄉設立的相應機構,也是廣東省專門接待華僑、外籍華人、港澳同胞的接待服務單位。
1966—1978年爲曲折發展階段,主要是1966年5月開始的文化大革命,在極左思潮影響下,旅遊被視爲“喫喝玩樂”、“遊山玩水”、“宣揚封、資、修”,不少景點(區)被破壞,旅遊人員被調走,甚至受到迫害或投入“五·七干校”勞動,廣東整個旅遊業出現歷史倒退,偶有一些接待景點,僅爲有限接待任務或爲廣交會服務。
1979年以後,廣東旅遊業才出現迅速發展階段,旅遊資源得到高度重視開發利用,産生大批新景區,旅遊人員大增,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不斷擴大規模,提高服務質量,旅遊社數量大幅度增長,旅客遍及國内外,近年更出現全民旅遊熱潮。據不完全統計,1987年,廣東入境遊客2530萬人次,占全國入境總數的94%,涉外賓館440家,客房54222間,床位119113張,從業職工117764人,全省旅遊營業額41億人民幣,純利潤超過2億元人民幣。據新編《廣東省誌·旅遊志》(方誌出版社,2014年),到2000年,廣東入境遊客672918萬人次,占同年全國入境總人數的809%,接待外賓21285萬人次,旅遊總收入114979億元,比上年(1999年)增長1954%。廣東旅遊區也大面積增長,2001年國家旅遊局公佈,廣東有國家4A級旅遊區11個,包括廣州白雲區、香江野生動物園、深圳華僑城、觀瀾高爾夫球會、珠海市圓明園、南海西樵山、仁化丹霞山、中山孫中山故居、陽江海陵島、肇慶七星岩星湖、清遠清新温泉等,2000年國家級、省級風景名勝區65處。同年,廣東省歷史人文旅遊景區(點)162處。這些歷史人文景區,包括公園、園林、祠堂、牌坊、塔、亭台樓閣6大樓。如惠州西湖、廣東四大園林、潮州韓文公祠、雷州雷祖祠、潮州已略黄公祠、廣州陳家祠、從化廣裕祠、潮安從熙公祠、珠海梅溪牌坊、梅州節烈坊、潮州太平路牌坊、肇慶七星岩牌坊、廣州六榕寺花塔、懷聖寺光塔、韶關雲龍寺塔和三影塔、清遠慧光塔、湛江硇洲燈塔、河源龜峰塔、梅州市千佛塔,以及開平碉樓、饒平道韵樓,廣州鎮海樓、韶關涵碧樓和風采樓,梅州聯芳樓和泰安樓等。它們皆以某一文化内涵顯勝,具有很高旅遊價值而名列高位。有賴於這些自然、歷史人文風景名勝區,近年廣東旅遊業才勢如井噴,形成引領全國旅遊潮流,它們所藴含旅遊文化能量,功不可没。
二、廣東旅遊文化載體
旅遊對象必須有文化内涵和旅遊價值,才能吸引遊客駐足欣賞。故旅遊文化依附這些旅遊對象而存在,無論古今都應如此。雖然現代旅遊對象更加復雜、廣泛,但它們的核心價值仍是其所藴含的文化特質和風格。廣東現代旅遊文化大致可分自然和人文兩種旅遊對象爲載體,反映廣東文化特點和格局。
(一)自然風光的文化載體
1.山嶽風光
在人類活動干預下,廣東已幾乎没有原始狀態的地貌,或多或少承載着人類活動的痕迹,也就是附加了文化的分子,即旅遊文化。這類山嶽風光,經歷代開發,已成爲名山。按收入《廣東省誌·旅遊志》名録,它們是:
羅浮山,在博羅、龍門、增城之間,主體在博羅境内,占地260平方公里,有大小山峰432座,主峰飛雲頂,海拔1281米,爲花崗岩和變質岩組成山體,有名泉瀑布980處,石室幽洞72個,洞天奇景18處。山勢偉雄壯麗,雲霧繚繞,氣候宜人,森林覆蓋率高,生長有3000多種植物,其中藥用植物1240種,是天然藥種基因庫,廣東著名“藥市”,羅浮山百草油蜚聲海内外。
天下名山數二樵,羅浮山是東樵,以歷史人文風光聞名,西漢已是名山,各種异聞傳説甚多。東晋道家先師葛洪長期在修道煉丹,同是一位化學家和醫藥家,留下煉丹爐、洗藥池等古迹,著有《抱樸子》、《肘後急備方》、《金匱藥方》等傳世。山上建有冲虚觀、爲道教等七洞天,三十二福地。相傳東晋以來建有9觀、12寺、22庵、僧、道、儒三教并存,古今名人慕名來游甚多,蘇東坡、徐霞客即爲其中佼佼者,大量摩崖石刻更使其錦上添花,爲書法臨摹之地。羅浮山下近年發現先秦縛羅國遺迹遺存,其中有城址及相關石器,可供考古旅遊使用。1945年東江縱隊司令部設在冲虚觀内,故羅浮山又是廣東紅色旅遊之地。
西樵山,位於南海縣西南部,離佛山27公里,東北距廣州45公里。西樵山是一座聳立於珠江三角洲平原上的死火山,山體外陡内平,狀如蓮花簇瓣,直徑4公里,周長約13公里,面積14平方公里,有72座峰巒,以大科峰(海拔344米)爲最高。群峰羅列,參差有序,九龍岩、冬菇石、石燕岩等峰巒,形態萬千。全山有16個岩洞,232個泉眼,28處瀑布,“飛流千尺”、“雲岩飛瀑”最爲壯觀,山頂有3個火山口積水形成“天湖”。動植物種類繁多,氣候宜人,風景秀麗,是觀雲海、看日出和避暑勝地,也是地學考察的好地方。
西樵山是我國中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是華南地區目前唯一大型古石器製作場,考古學界稱爲“西樵山文化”。
東晋時,西樵山是全國道教中心之一,明清兩代爲佛道并存之地。明朝中葉,湛若水、方獻夫、霍韜、陳白沙等名宿在西樵山開壇講學、研究理學以降,山上開辦雲谷,大科、石泉、四峰書院、西樵遂成爲南國理學名山。保存有許多文物古迹:“白雲古寺”、“雲泉仙館”,康有爲少年時代讀書的“三湖書院”、“奎光樓”、“逍遥台”等,還有不少碑碣、詩聯、匾額、壁畫、雕刻和摩崖石刻,西樵山的樓台、書院、寺廟、民居等建築,具有嶺南建築文化風格和地方特色,無愧爲南粤名山之一。
丹霞山,位於廣東北部仁化縣城9公里處,西南距韶關市56公里,錦江自北向南穿境而過,風景區由本體山峰(25平方公里)和外圍景觀兩部分組成;東起僧帽峰,南扺屯軍寨,西至觀景亭,北到凉傘石,面積180平方公里,開放遊覽面積12平方公里。
丹霞山風景由紅色砂礫岩形成的獨特地貌——丹崖赤壁,地學上稱爲“丹霞地形(貌)”,上世紀20年代,由地質學家馮景蘭首先發現命名。景區分上、中、下三層。下層主要風景點有“錦石岩”、“龍鱗片石”、“幽洞通天”、“馬尾飛泉”、“碧湖”等,另有錦江沿河景觀和多處遠景奇觀;中層風景點有:“别傳禪寺”、“杰閣晨鐘”、“丹梯鐵索”等景;上層風景點有長老峰(海拔350米)、海螺峰、寶珠峰(海拔409米)等三峰及許多岩洞。長老峰上的“觀日亭”可賞“丹霞日出”,海螺峰頂有“螺頂浮屠”(塔4層,高840米,建築精緻),登上三峰,外圍景觀“玉女攔江”、“群象過河”、“蠟燭峰”、“花壺峰”等處奇峰怪石,盡收眼底,尤以陰元石、陽元石,形象逼真;錦江繞丹霞山蜿蜒而過,沿岸亞熱帶林木蒼翠,形成“緑水丹霞”奇秀景色。
丹霞山自唐末五代(907—960年)超已有僧侣栖息,南宋始營庵建寺,明末(1644年)江西虔州(今贛州)巡撫李永茂隱栖此山,清康熙元年(1662)淡歸和尚於長老峰下天然洞中栖息。丹霞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産名録,自此聞名中外。
金鷄嶺,位處樂昌縣坪石鎮武江畔。金鷄嶺海拔338米,四周由於紅砂岩地層垂直節理崩塌,懸崖如刀削,垂直石壁高130米,屬丹霞地貌。金鷄嶺地勢險要,四門險口築有古寨,壁壘森嚴。嶺上巨石峥嶸,西北峰頂有座巨石(長208米,高84米,寬38米),貌似雄鷄而得名。附近有“一字峰”,以雄險稱奇。整個金鷄嶺風景區,面積25平方公里。
金鷄嶺地處南嶺山地隘口處,有通往中原的天然孔道,歷爲兵家必争之地。相傳1852年太平軍洪宣嬌率2000女兵在此據險抗擊清兵,遺址頗多,可供遊人觀賞。1980年以來,旅遊部門加强了對金鷄峰的保護、建設,植樹緑化,修建石級步道10多公里,製作大型摩崖浮雕“華夏魂”等雕塑,增設相應旅遊服務設施。
圭峰山,位處新會縣會城鎮北郊,山勢蜿蜒起伏,主峰海拔545米,面積33平方公里。山林茂密,景色清幽。古爲名儒碩彦講學授業之所,又是高僧羽客栖身修行之地,至今還留下不少古迹;鎮山寶塔、陳白沙講學亭、蘇東坡游圭峰碑記及“岡州第一峰”牌坊等。抗戰時被毁成秃山。建國後山上廣植林木,成爲幹部學習、勞動的場所。1958年,周恩來總理視察圭峰山,並命名爲“新會勞動大學”。圭峰山經多年建設,山麓廣植龍眼、荔枝、楊桃、柑橙等嶺南佳果,山下的玉湖濱,建有亭、台、樓、閣多處,湖畔遍植葵、竹、桉、柳、紫荆,園林風景秀麗;山北叱石岩、陡岩飛瀑,古寺蒼鬆,爲一處勝景,已形成綜合性旅遊區。
蓮花山,位於珠江口獅子洋西岸番禺區境,水路距廣州15公里,面積3平方公里。蓮花山爲紅色砂岩、砂礫岩搆成,因紅岩色美,硬度適中,又有臨江水運之便,早在西漢已大規模開采石料,形成采石場,廣州南越王墓博物館展示南越王墓物件即採於此。這一人工石礦場,經長期錘鑿,遺留下約4公里的懸崖峭壁、奇岩异洞,成爲人工丹霞“石景奇觀”;位處蓮花山巔(海拔108米)的蓮花塔,八角九層高50米,遠航歸來。“望塔而知省城至”,故有“省會華表”之稱,是登高望遠的好去處。清康熙三年(1664年)興建的海禁關塞——蓮花城,城高566米、墻厚234米,設南北二門,占地133公頃,鴉片戰争中列爲第二道防綫。1985年以後,在修復基礎上,重建三座清兵營,並按八旗軍制,復制軍旗、兵器、服飾供人參觀。
玄武山,在汕尾市陸豐縣碣石鎮附近,舊稱五福山。玄武山前襟南海,後枕群崗,寺塔聳立,殿宇古檏幽深。山爲花崗岩小丘,上有元山寺,始建於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明清兩代續有修葺重建,有佛殿、僧房、廳堂等99間,戲台一座,均保留明代的建築風格。寺内有南宋“北極真武”銅鑄像,明代“釋迦牟尼”雕像和“宣德”銅爐、殿内掛有清同治帝、民族英雄林則徐、劉永福等書贈匾40餘面,全寺經修飾,更加富麗堂皇。
寺後的福星壘塔(1981年重建)花崗石砌成,呈八角形,高186米,結構嚴謹,工藝精細,雄偉壯觀,可登塔觀海。“碣山觀海”,爲陸豐八景之一,有很高文化品位。
石花山,位於江門市台城東北3公里,海拔約300米,是花崗岩風化的石蛋地貌,遠視如花而得名。由石花山、石花水庫、石花公園連結而成的風景區,面積16平方公里。石花山石上因花崗岩“球狀風化”而成巨石嶙峋,有石橋、石屋、石龜、石椅、石鼓等奇形怪狀“石蛋”,加上民間傳説,增添幾分神奇。山腰的西岩寺,内有三寶佛、六子佛、觀看佛、十八羅漢等24尊大佛。寺後是“登峰門”,山頂有“賞花亭”,山麓辟有石花公園,九孔橋横跨水庫兩岸,7公里長的水泥公路將山上山下連成一片,亭台橋榭、緑樹成蔭、水影成趣,周圍遍植荔、橙、桃等嶺南水果,更爲風景區增色。
南崑山,位於龍門縣西端、從化縣東鄰,距廣州市區97公里,面積124平方公里,主峰天堂頂海拔1210米。
南崑山地處北回歸綫北側,境内重巒叠嶂,古木參天,青篁遍野。南崑山地勢高,天凉,加上山高林密,是著名避暑勝地。山上多流泉飛瀑,其中川龍峽瀑布長近1公里,分五級飛瀉而下,蔚爲壯觀。
南崑山屬南亞熱帶氣候,動植物資源豐富。古木名樹多,有高等植物及其變種1100種,其中有冰期遺留下來的“活化石”穗花杉、紅花荷、白克木、觀光木等,有南亞熱帶特有的竹柏、竹葉鬆、孔雀豆等50多種,是廣東省珍稀動物植物的種源基地,又是科學考察地、天然植物園。1984年定爲省級自然保護區。
龍山,位於肇慶市封開縣城50公里的龍山風景區,面積20平方公里。石灰岩峰林拔地而起,有大小洞穴80多個,主要有白石岩溶洞、黄岩洞古人類文化遺址和黑石頂原始次生林自然保護區。
白石岩風景區入口處是“一石成山,天下少見”的斑石,爲花崗岩穹體結構,長1350米,高191米,寬650米,占地1050畝,稱爲“天下第一石”。白石岩洞内石景70處,回廊深隱,石台高低錯落,洞内有洞,景中有景,神奇壯麗;黄岩洞内石鍾乳多姿多彩,洞内發現有距今約12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古人類生活遺迹。黄岩洞附近還有雙龍洞、神猴看榜等奇洞怪石。尤爲重要的是,遺址中出土盤狀器形制與東南亞地區“蘇門答臘式”石器相同,出土手斧式砍砸器也也越南和平文化手斧相近,反映該洞文化遺存與中南半島同期文化可能發生文化交流。
鼎湖山,在肇慶市區東北18公里,爲廣東四大名山之一,傳黄帝在山上鑄鼎得名。由10多座山峰組成,主峰鷄籠山海拔100091米。天溪、雲溪兩支水系及其附近峰巒等自然景觀和古刹叢林等人文景觀搆成風景區主要景點。區内山勢雄偉,古木參天,濃陰蔽日,斷崖飛瀑,碧水澄潭,搆成一幅幅風光旖旎的圖畫。其中自然保護區位於山中部,北回歸綫横貫其内:1979年又被納入聯合國:“人與生物圖”(MAB)熱帶森林生態系統研究的一個定位站,主要保護對象有是南亞熱帶常緑闊葉林及珍稀動植物。據統計,區内有高等植物283種,1147屬、2558科。屬國家一類保護的植物有水鬆、觀光木、杉木和紫荆木等。區内有獸類38種和變種、鳥類177種和亞種、爬行類27種和亞種,列爲國家重點保護珍稀瀕危動物有穿山甲、豺、小靈猫、蘇門羚、蒼鷹等。自唐六祖惠能高足智常禪師在山上創建白雲寺以來,鼎湖山漸漸發展爲佛教聖地和文人常履之地,留下文明古迹甚多。現分東西兩個景區。西片雲溪景區有鶴亭小憇,伏虎聽泉、葫蘆妙遠、白鵝戲水、聖水浴佛等;東片天溪景區有歇群小峰、碑亭、曲徑雲村、飛水潭、慶雲(寺)懷翠、幽谷奔雷等。1982年經國務院批準爲我國第一批重點風景名勝區。
此外,還有梅州陰郡山、興寧神光山、潮州鳳凰山、龍川霍山、深圳梧桐山、珠海黄楊山、順德順峰山、恩平鰲峰山、高州觀山、陽江北山等,都是地方著名景點,歷史悠久,或曾經名噪一時,後又開闢了些新的景區。
2.溶洞奇觀
廣東京廣鐵路以西的英德、曲江、樂昌、連南、連縣、陽山、乳源、清遠、以及翁源和粤西的陽春、雲浮、羅定、高要、封開、懷集等地是石灰岩主要分佈地區。石灰岩雖然堅硬,但在含有碳酸的水裏却可慢慢地溶解,通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鉵和冲刷作用,産生富有遊覽觀察價值的岩溶地貌,亦稱喀斯特地貌。其特徵是:石山林立、孤峰突起、溶洞遍佈,常有地下河(湖)及洞中溶解沉澱而成的石乳、石幔、石笋、石柱、石花等。其形狀似百花、若彩旗、象錦帶、如宫燈,形成迷宫仙境般的岩溶洞穴,比較著名的有:
肇慶七星岩,七座石灰岩孤峰錯落在一個西江故道積水成湖之中,形成“群峰倒影山浮水”的山色湖光美景,有“五湖、六崗、七岩、八洞”。石山内還有溶洞和地下河,七座岩峰(海拔80-100米)從東至西名爲閬風、玉屏、石室、天柱、蟾蜍、仙掌、阿坡,散峙於廣袤湖濱。早在晋代已有文字記載,唐代已負盛名,明朝大修寺院亭閣,定星岩20景。風景以湖岩石洞取勝,可與蘭亭、西湖、鳳台、燕磯並列。石室洞内外留下歷代詩人墨客的詩詞歌賦、題字、碑名等375款,以唐人李邕《端州石室記》最負盛名至今,與星岩湖光峰影相得益彰,被譽爲“千年詩廊”,屬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自上世紀五十年湖面擴至7000畝,加上造林緑化,長20多公里的翠堤,把水面分成波海、中心、東湖、青蓮、裏湖等“五湖”。湖面岩峰、山麓堤畔建有各種亭、台、樓、閣,集“山青、水碧、石秀、洞奇”於一處,吸引海内外遊人,有“五嶽歸來不看山,料君未上七星岩”之句。
英德寶晶宫,位於英德市城西南7公里處,於1981年發現後開發。以寶晶宫爲中心,分碧落洞、寶晶湖、浪傘洲、南山五個景區。寶晶宫是嶺南最秀麗的岩洞之一,溶洞上下重叠4層,中貫垂直高差百米竪井,有高達30米大型石幔4處,氣勢磅礴,已開放面積16萬平方米,遊程15公里。寶晶宫外圍景區,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頗多。古人沿北江至南山賞景賦詩留下石刻、詩文200多幅(篇),建有寺、亭、書院多處,南山景區是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凌霄岩,位於陽春市與雲浮市交界處,是以山水岩洞爲特色的岩溶地貌風景區。凌霄岩分正東、西岩三洞穴,已開放正岩。主洞長15公里,洞中有洞,有六個大“廳”,高60—70米不等。正岩入口凌霄大廳,高60米、寬35米,可容數千人,雄偉壯觀。洞中有19條高大的鐘乳石柱直撑岩頂,氣勢磅礴。主洞有一條長300米的地下河,深15米,可泛舟穿洞而過。距凌霄岩2公里的玉溪三洞,由甘婪水穿破三座相鄰的石灰岩山而成的巨洞,全長3公里,可泛舟遊覽。一洞“金盞叠泉”、二洞“三變石”最爲奇現。
雲浮蟠龍洞,位於雲浮縣城2公里的獅子山中,洞口離山麓約20米,主洞全長482米,還有多個支洞逶迤蛇行(上下左右)。洞分三層,上層爲天堂通天洞,下層爲龍泉地下河,中層爲九龍長廊,似群龍戲水,曲折回旋,奇景叠出。由於石灰岩溶解沉積而成的石乳、石笋、石幔,其狀如龍、象、馬、猴、羊、兔等形象,共有57景。最具特色的是洞中循石廊走20多米,洞穴上倒懸着一朵朵、一簇簇玲瓏剔透、晶瑩閃亮的石花,爲全國罕見。形似“玉羅帳”的石幔,和當地龍母用“玉羅帳”的傳説以及當地《龍母法鬥賴布衣》的傳説結合,更具神秘感。洞中還挖掘出劍齒象、猩猩等的化石,據考證,蟠龍洞成於距今數十萬年更新世,有科學考察價值。
此外,坪石碧水洞、樂昌古佛岩、連縣大口岩、懷集燕岩、封開黄岩洞和雙龍洞等均有人類活動遺迹遺存已開發爲旅遊景點。
3.河流峽谷
地形學上把兩坡陡峭,横剖面常呈“V”或“U”形山谷稱爲峽谷。它是河流强烈下切(蝕)(有斷層形成)的結果。峽谷常以“雄偉險秀,寂静隱蔽”的特色爲旅遊者所向往。廣東位居南嶺南側,華夏搆造影響西江、北江切割東北——西南走向的粤境地層,形成衆多峽谷,吸引古今遊人,留下許多文化旅遊資源。
九瀧十八灘,在武江流經坪石至樂昌縣城長60公里的河道,由河水切割瑶山所成的樂昌峽,兩岸對峙,谷深林密,薄霧飛煙。江中灘多水急,河道曲折蜿蜒,此段江峽稱爲“九瀧十八灘”。“瀧”是落差大的急流,共九個瀧;瀧中有十八淺灘。九瀧之中,尤以韓、金、白芒、垂、梅、腰六瀧爲險。最美處是百鷄灘,江心有上百個大小礁石,船隻經過時,激起千朵浪花,遊人如置身山水圖畫之中。由於九瀧十八灘具有“水美景奇灘險”的特點,成爲古今文人墨客賞景賦詩勝地。東漢馬援征交趾,經由樂昌峽,作《武溪詩》曰:“滔滔一河深,鳥飛不渡,獸不能臨,嗟哦武溪何毒淫。”爲歷史上第一首題咏粤北山水詩。上游右岸建有“韓瀧祠”,放置東漢馬援、周昕、唐代韓愈的塑像。從1987年起,旅遊部門開闢了九瀧十八灘漂流項目,成爲中國第一個河川旅遊漂流,驚險刺激,却又有驚無險,吸引海内外遊人。
飛來峽(清遠峽),位於清遠城區東23公里處,是北江三峽中最險峻的峽谷,出此峽即進入珠江三角洲北緣。峽長9公里,南北兩各有36峰對峙,蒼翠而奇峭,山青水碧。蘇東坡《峽山寺》詩句“天開清遠峽,地轉凝碧灣”,是對峽景的概括。“峽江烟雨”是此峽有名景色。峽江北岸的飛來寺,始建於南北朝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年),爲全國道教“第十九福地”。藏霞、飛霞、錦霞組成的飛霞風景區,建築布局精巧,廟宇巍峨,神話傳説更添神奇色彩。20多年前被一次突然來臨泥石流摧毁成一片瓦礫。後在各方面支持下始得重建。今日飛來寺,爲有這段經歷而顯得更有旅遊文化品位。
湟川三峽,位於連江上游,從連州乘船順流而下,依次爲龍泉峽、楞伽峽、羊跳峽,全長20多公里。峽區兩岸石灰岩分佈,形成數十米高的懸崖。龍泉峽岸陡如削,更有一鐘乳石乳頭噴泉江中,終年不斷,狀若龍涎,故又稱“龍涎峽”。峽中有石馬、石獅及“獅子接鳳凰”等石景。楞伽峽兩岸石幔、怪石兀立,有貞男、貞女、曬網、倒掛觀音等石景。北岸石壁刻有“楞伽古峽”盈尺大字,旁有宋代疏導航道記文的崖刻。羊跳峽相傳古代兩岸相距咫尺,山羊一躍而過得名,三峽中最窄,景色也最精彩,有16景之多。從連州城至陽山黄牛灘的連江,山青、水秀、洞幽、石怪、峽奇,兼具“長江小三峽之雄奇,灕江之秀美”。此外,沿岸有秦代進軍嶺南所築陽山關、湟溪關等關隘,已爲軍事探險之要地。還有陽山縣境的“同冠峽”和“大理峽”,峽谷風光壯麗。加上沿途十一級梯級電站,遊人泛舟暢遊,如入仙境。
西江三峽,位於肇慶市區附近30公里的西江河道上,包括三榕峽、大鼎峽、羚羊峽。羚羊峽長13公里,兩岸山峰對峙,高約600—800米,江面在此收窄(僅120米),水流湍急,最深達77米。出峽一瀉千里,直奔珠江三角洲平原,流入南海,蔚爲壯觀。大鼎峽有“龜頂松明”“白沙夜月”“五顯灘”等名勝爲遊人常履之地。兩岸還有出山虎、入山虎、望夫石、硯洲等景點,傳説中的包公乘船擲硯江中平風浪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羚羊峽南岸老坑開採硯石,製作的端硯,全國聞名。
4.湖庫水景
廣東地處中、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雨量充沛,天然湖泊和人工水庫衆多。經歷代的開發,河源萬緑湖(新豐江水庫)、惠州西湖、潮州西湖、雷州西湖、肇慶星湖、湛江湖光岩、斗門白藤湖等較爲著名,特别是其中人文勝景,使這些湖庫大爲增色,已成爲旅遊水文化一個個亮點。
惠州西湖,原是東江古河道窪地積水而成。湖區南北長6公里,東西寬4公里,湖水面積近17平方公里,緊靠市區,依傍群峰,相連東江。惠州西湖以堤橋把湖面分成五部分,形成“五湖六橋”之勝。現僅存三湖,尚有朝雲墓、六如亭,以及蘇軾資助建築的蘇堤、西新橋、東新橋等遺迹,還有蘇軾手迹和宋、明、清朝的題咏石刻。湖内洲渚交錯,沿竹岸柳堤,可見百花洲、點翠洲、灑洲塔、九曲橋等景點,不讓於杭州西湖。
改革開放以後,隨着旅遊業的發展,珠江三角洲和靠近大中城市的湖庫得到更快的開發。如廣州白雲山麓湖、明珠湖、磨刀坑水庫(南湖)、流花湖、東湖;深圳的“五湖”:深圳水庫、西瀝水庫、石岩湖、香蜜湖、銀湖;中山長江水庫、斗門白藤湖、從化天湖、流溪河水庫;湛江鶴地水庫和青年運河、陽江城區鴛鴦湖、龍川楓樹壩水庫、高州水庫、恩平錦江水庫、東莞松山湖等,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開發龢利用,已成爲頗有知名度水上旅遊區。
5.地下温泉
廣東自燕山運動以後,岩漿侵入和火山活動强烈,發育了一系列大小斷裂,爲地下熱礦泉的發育和上昇出露提供了地質條件。因此,廣東温泉衆多,有230多處,居全國第三位,多被闢爲旅遊度假區,讓遊人享受泉香水滑之福,感受水文化魅力。
從化温泉,位於從化縣中部,距廣州80公里。温泉水量大、泉眼多,分佈在流溪河河岸和和河床中,有10多處得到開發利用。水温最高70℃,屬重碳酸鈉型泉,含有鈣、鎂、二氧化硅、氡等成分,水質無色無味。從化温泉是20世紀30年代初開發建設的時僅爲少數達官貴人享用。從上世紀50年代起廣泛種植梅、李、荔、竹、鬆等數十萬株樹木,建造嶺南園林式别墅和亭、榭等建築,加上天湖和百丈飛濤、香粉、飛虹等瀑布景點,成爲一個大型療養、度假和觀光的綜合旅遊區,長年遊人不絶。
中山温泉,位於中山市三鄉雍陌,距澳門30多公里。温泉水温高達90℃,屬氯化鈉型泉。1980年以來,建有温泉賓館,先後建有11幢主樓和14座别墅,計有349間高、中檔雙人客房,設備現代化。温泉旅遊區内有高爾夫球場,占地50萬平方米,爲國内第一座按國際標準建設的高爾夫球場。中山温泉成爲度假、療養、娱樂、觀光的綜合性旅遊勝地。
此外,豐順湯坑温泉、廣州三元裏温泉、惠州湯泉、潮州東山湖温泉、深圳玉律温泉、台山温泉、恩平温泉、陽江熱水温泉、陽西咸温泉、新會温泉、新興龍山温泉、龍門温泉、徐聞温泉、乳城温泉、銀盞温泉、曲江楓灣温泉與小坑温泉、南華寺温泉等都已建成療養遊覽區。
6.海岸海灘
廣東海岸多爲花崗岩組成的岩岸,在岩漿冷凝過程中産生的垂直節理,把岩體分割成長方或正方狀的岩塊,經千百方年風化、冲刷,特别是球狀風化作用,形成圓渾的石墩、石蛋、石柱、石壁等特有地貌景觀。加上其中産生的洞穴,與當地异聞傳説、神仙高人逸事相結合,更增加了它們的神秘感,形成自然與人文一體的旅遊勝景。如潮州葫蘆山和珠海石景山的“石蛋”,造形如獅如虎;陸豐玄武山觀音嶺前金厢灘和淺澳、田尾山海角石林、潮陽蓮花峰、惠東巽寮灣、珠海香爐灣等,則是海浪拍擊花崗岩海岸形成的海蝕柱、台、穴地貌。人們利用這一奇特造形,冠以雅名,題刻讚頌,如“南天一柱”、“驚濤”等,如錦上添花,極大地增加了它的吸引力,帶來遊客如雲。
廣東瀕臨南海,生物資源豐富,海洋生物組成五彩斑斕的海底世界,更是海洋旅遊精粹所在,是一項新興旅遊項目。如電白的放鷄島,是我國第一個潜水旅遊區。廣東海岸綫(含島嶼)長6882公里,有153處海灣,最著名的有陽江閘坡海灘、湛江南三島海灘、台山上川島海灘、深圳大小梅沙等。陽江閘坡海灘,海岸綫總長20公里,其中沙灘岸綫長1455公里,風景區内海岸綫曲折多變,大角灣、馬尾灣、南灣等5個岬角海灣,海水湛藍、透明,表層水温年平均值爲23℃—25℃,年變幅值爲133℃,海浴時間爲8個月。此外,惠陽的大亞灣海灘,湛江的硇洲島海灘、東海島飛龍灘海灘、南澳縣青澳灣,台山下川島海灘等,有花崗岩海岸依託,海水碧波萬頃,沙潔灘緩,浪小潮平,是進行海水浴和帆板、冲浪、滑水等海上娱樂運動的好地方。濱海旅遊已成爲時尚,是各種節假日遊客最多去處,爲體驗海洋文化魅力所在。
(二)人文風光的文化載體
1.名城古鎮
人文景觀也就是文化景觀,是人類活動積澱的文化成果,只要一經定向開發,它們就可成爲旅遊對象,反映文化旅遊内涵,享受文化之旅帶來的各種美感。廣東有6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0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它們的文化底藴和外在文化景觀,已見於上述。在此,僅就代表廣府文化廣州、潮汕文化潮州、客家文化韶關、雷州文化雷城四座名城名鎮作扼要介紹,以管中窺豹、略見一斑。
廣州,是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廣東的省會,歷來是華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廣州有2100多年建城歷史,有古代的燦爛文化和近現代的光榮革命傳統,被列爲全國七大旅遊重點城市之一,1982年國務院批準廣州爲我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廣州城區及城郊的風景名勝,規劃爲“三綫一中心”的旅遊網絡。“三綫”是指東南水鄉綫(黄埔軍校舊址、南海神廟、蓮花山、餘蔭山房、上下横檔島、龍穴島、虎門等),東北療養度假綫(北回歸綫標誌塔、從化温泉、流溪河森林公園、南崑山避暑地等),西北名勝古迹綫(太陽島水上樂園、洪秀全故居、盤古皇廟等)。“三綫”以廣州市區爲中心,這一中心包括:八大近代史迹、十大旅遊公園、八大風情街、十大公園以及獨具特色的民俗旅遊專題項目等。八大近代史迹是黄花崗七十二烈士墓、紅花崗烈士陵園、中山紀念堂、魯迅紀念館(國民黨一大舊址)農民運動講習所、廣州起義紀念館、三元里人民抗英鬥争紀念舊址、黄埔軍校舊址等。十大旅遊公園是白雲山風景區、麓湖公園、越秀山公園、流花公園、荔灣湖公園、蘭圃、西苑、廣州動物園、廣州植物園草暖公園。八大風情是清平路農貿市場、文德路文化街、南華西文明街、西關市井風情街、西湖路燈光夜市、高第街日用品集市、華林玉器酸枝工藝品街、上下九一第十甫商業步行街等。其他略。
潮州,位於韓江三角洲的北端,東有韓山,西有葫蘆山,北有金山,奔騰的韓江流經的城東,風景秀麗。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設南海郡六縣,其中揭陽便是潮州最早的行政機構。隋開皇十一年(591年),潮州始名,意即“潮水往復”。
晋初,潮州是個海濱城鎮。上通閩贛,下接闡汕平原,經濟逐漸繁榮,成爲粤東重鎮,縣、郡、府治地。唐時農業和手工業相當發達,唐代的韓愈、李宗閔、楊嗣復、李德裕及宋朝陳堯佐等幾位宰相,都先後流放潮州,帶來中原文化和生産技術。韓愈率領群衆辟東湖,建亭閣,湖中種荷,放養鴛鴦,環湖植樹,寫下粤東造園第一章。唐宋時期,建開元寺、修韓祠、辟金山,建湘子橋等。明代又擴建城垣,築鳳凰台、建鳳凰塔等,初步形成了“潮州八景”,清代又形成“新八景”。建國以後,對古城文物進行修復和保護,重建北閣佛燈景組,修復幫韓文公祠,重建鰐渡秋風亭和祭鰐台等。1986年國務院批準潮州爲中國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韶關,位於粤北曲江盆地,扼大庾、騎田嶺兩個重要山口和湞江和湞江、武江兩條水道,歷來爲粤、贛、湘三省的咽喉,歷爲兵家必争之地,向有“銅韶”之稱。
隋開皇九年(589年)設置韶州(取州北韶石山爲名),築城於湞水之東蓮花山下。因洪水爲害,五代後梁時移州城於帽子峰山下之“中洲”(今市中心區)。
韶關處於南嶺的丘陵、河谷冲積盆地中,地勢北高南低,境内崗丘環抱,山水分隔。湞武兩江匯合成北江,把市區一分爲三,搆成了市區半島和東、西河的三江六岸格局。風景秀麗,有風采樓、南華寺等名勝古迹。
雷城爲雷州半島一座歷史悠久城市,從漢代徐聞縣治開始,歷史各朝,直到明清雷州府治,都爲半島政治中心城市。保留厚重俚僚土著文化積澱,有大量石狗塑像,風味菜肴白斬狗爲當地一絶,雷州陳文玉事迹,雷祖祠(廟)、各種樂俗、鬥歌活動、俗重鼓等也集中在雷州城。現保留明代墻舊基,衆多宗教龢民間信仰建築,騎樓和明清街市,以及紀念流寓人物修築西湖十賢祠等,1994年被定爲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雷州傳統文化中心,也是新興旅遊城市。
2.民俗風情反映旅遊文化
各地方、各民族的風土民情、生産習俗、節日喜慶、服式裝束、民間藝術、工藝名産、烹調技藝和精神風貌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對异國异鄉遊人有很大的吸力。這些民俗風情,爲歷史上産生,傳承至今,加入現代旅遊之列。廣東的民俗風情主要有:
漢族節日與傳統活動
漢族的春節、元宵、清明、端陽(午)、七夕、中元、中秋、重陽和冬至,是一年四季中較主要的節日,結合節日喜慶,漢族人民組織許多民間活動,如春節的“迎春花會”、元宵節的“燈會”;清明節的踏青(祭祖);端陽節水鄉“龍舟競渡”;七夕“乞巧”;七月十五盂蘭節(中元節);中秋節的“賞月”、“山歌會”(客家);重陽節登高,放風筝等。從1987年開始,廣東在“中秋”與“重陽”兩節日之間,舉辦“廣東歡樂節”活動,以番禺的“鰲魚舞”、澄海的“蜈蚣舞”、大埔的“火龍舞”、吴川的“饗滍舞”、潮汕的“英歌舞”、平遠的“船歌(舞)”、廣州的“荔灣歌艇”、佛山的“舞十番”、吴川的“梅緑飄色”等均獲好評,吸引海内外遊人。
瑶、壯節日與傳統活動
廣東瑶族主要分佈粤北山區的連南、乳源、連山和連縣等地。瑶族區習慣分“過山瑶”和“排瑶”。“過山瑶”居住較分散,流動性大,排瑶定居。乳源的瑶族又分:“東邊瑶”、“西邊瑶”、“深山瑶”、“淺山瑶”。“排瑶”爲粤北獨有,其語言、服飾、風俗習慣、社會組織等方面,都與其他地區的瑶族有較大區别。連南是全國最大的“排瑶”聚居地。
瑶胞多擇高山陡坡而居,村寨或隱於山林之中,或置梯田之上,景色迷人。連南“排瑶”向有“八排二十四冲”之分,大寨謂“排”,小村稱“冲”。瑶寨風光以金坑鄉内田村“杉木之鄉”的林區村寨和南崗鄉的梯田村寨最具代表性。“過山瑶”習慣獨門獨户,選擇山腰近水源處搆築房舍。距乳源縣城北57公里的必背瑶寨,四面青山環繞,一泓山溪長流,風景格外秀麗,今已成爲民族旅遊區,遊人四面八方而至。
瑶、壯族最大的節日是春節,其次是農曆十月十六日的“盤古王誕辰”,是瑶族同胞祭祖先、慶豐收的傳統節日,舉行大型的“耍歌堂”(“過山瑶”爲“坐歌堂”)活動。瑶山素有“百裏歌台”之稱,“耍歌堂”活動通宵達旦,亦可連續幾個晚上。“坐歌堂”不在外而在廳堂裏演唱,自農曆七月初七“開歌節”之後,凡喜慶節日均可舉行。
壯族集中在連山南部的加田、小三江、上帥,福堂、永豐等地,節日與當地漢族、瑶族相似,幾乎農曆每個月都有“節”。壯胞素愛唱歌,春節唱“年晚歌”,男女分組“坐歌堂”,各村舉行遊行“裝古事”活動。
瑶族上世紀60-70年代,由於各種原因,從内地遷居東南亞和歐美等地,人數達幾十萬人。這些瑶族華僑華人,近年常回粤北瑶鄉,帶來异國風情,對當地旅遊也是一種推動,這在全國少數民族是少有的。
3.美食佳肴
美食從取料、加工烹調到食用,有一系列環節,反映了對資源環境的開發利用,營養價值,心理習慣、審美觀念等,藴含着豐富文化内涵。品賞美食已成爲現代人一個旅遊目的而四出追求。廣東美食即爲一個旅遊品牌。
粤萊作爲馳名中外的一種菜係,包括了廣州菜、潮州菜和東江菜,而以廣州爲代表,有“食在廣州”之譽。
“食在廣州”是對廣州烹飪技術之高超,菜式之多樣,調料之講究,味道之鮮美,原料之廣泛,色、香、味、型之統一,廳堂、餐具、菜式之配套等食經茶道的一種美的概括。
粤菜最突出的一個特點是選料廣泛。廣州的食譜,花式繁多,蟲魚花艸均能入饌,飛禽走獸可作佳肴。粤菜的另一種特點是口味清淡,注意保持物料的食味,並注意食物的“寒性和熱性”,符合營養學的觀點。造型和命名也就講究,説明粤菜有很高文化品位,不是簡單的滿足人的口福。
粤菜的獨特風格可歸納爲“清、鮮、嫩、滑、爽”五字。炮製方法有蒸、炸、泡、浸、燜(炆)、炒、焗、炖等36法之多,重色彩,求鑊氣,講求火候恰好。
粤菜共有菜式3400多種,名萊230多種。著名的菜有龍虎鬥、烤乳猪、冬瓜盅、鷄絲燕窩、茅台鷄、牡丹鮮蝦仁、冷脆燒雁鵝、香滑鱸魚球、紅燒果子狸、開煲狗肉等。
廣州點心款式計有1000多種,爲全國之冠。廣州點心的特點是製作精細,咸甜兼備,諸如常見的蝦餃、干蒸燒賣、娥姐粉果、馬蹄糕、蜂巢香芋角、玉液叉燒包、糯米鷄、白糖倫教糕等都富有地方特色。著名的點心有泮溪酒家的緑茵白兔餃、北園酒家的鴛鴦千層糕、廣州酒家的沙灣原奶撻等。在餅食中,以廣式中秋月餅最爲有名。
潮州菜源於粤東潮州,已有數百年曆史,它用料廣、刀法精,烹調考究,味道清香,風格獨特,兼收廣州菜、江浙萊和西餐之長,自成一格。因潮汕地處海濱,故其菜用料以海鮮、飛禽爲主,但瓜果、野味,甚至野菜亦可入席,蜚聲海外的潮州“護國菜”,便是用番薯葉精製而味道甘香無比。潮州名食有:“明爐燒味(大海螺)”、“縐紗甜肉”、“厚菇芥菜”、“沙茶牛肉”、“糯米酥鷄”、“潮州鹵鵝”、“上湯魚餃”、“清金鯉蝦”等,潮味濃郁。
東江菜集中在客家人居住地區,其菜肴保留古代中原的烹調法,屬粤菜係,味濃色鮮,下油重,口味偏咸,但主料突出,喜用“三鳥”,少配蔬菜,河鮮海産也用得不多。其傳統名菜有:“鹽焗鷄”、“釀豆腐”、“東江炸肉卷”、“東江圓蹄”、“七彩雜錦煲”、“梅菜扣肉”、“糟汁鹹菜月玄胱”、“東江牛肉丸”等。
粤菜這三個支係,特色各异,可謂各顯神通,各盡所長,令食客大開胃口,盡享口福而歸,也使遊客對廣東飲食文化大開眼界。
廣州的酒家環境幽美,裝飾古色古香,富有嶺南庭院建築特色。像廣州泮溪(全國最大的園林酒家)、北園、南園等酒家,幾乎所有餐廳建築都是由亭、台、樓、閣組成,奇花异卉、假山池石,紅樓緑水點綴其間,人們品嚐佳肴的同時,也得到環境美的享受。
4.旅遊工藝品
雕塑工藝
中國雕塑工藝美術,是個龐大體系,主要有玉器、象牙雕刻、骨刻、石雕、木雕、竹刻、刻硯以及其他雕刻等。廣東的象牙雕刻、玉器、木雕、刻硯等較爲著名,是有廣東特色的旅遊工藝品,也是購物旅遊一個主要對象。
廣州象牙雕刻,以玲瓏剔透的鏤雕技法而聞名。據歷史記載,早在秦代,已有象牙刻成的武器。晋代,有了編結象牙細簟(席)的精湛工藝。到清代,出現了象牙球這一廣州牙雕的名牌産品。民國4年(1915年),廣州的26層象牙球在巴拿馬博覽會上榮獲金質奬。
建國後,廣州象牙球不僅在鏤空層次上攀登了新的高峰,而且在造型上也不斷創新。舊式的象牙球一般都是由一節節鑲嵌的球柱來支撑球體,較爲單調。50年代後,改進爲有一定景物和故事情節的造型,使之與渾圓的牙球互相配合,取得更完美的藝術效果。例如:象牙球“舉杯邀明月”,以牙球摹擬月亮,下面雕刻李白對月暢飲,富有詩情畫意。“蟹簍”也是在50年代發展起來的,簍眼剔透,雕刻精細,簍内的螃蟹形象生動。
廣州牙雕品種多姿多採,既有通雕、牙船、鏤空花瓶、牙球宫燈、山水盆景等傳統作品,也有以古代歷史人物、神話故事、古典名著爲題材的作品,還有以現代新人新事爲題材的作品。
馮公俠微刻藝術曾以在一顆米粒大小的象牙上淺刻孫總理遺囑計154字而名揚海内外。他的兒子馮少俠的技藝日臻精湛,能在同樣大小的象牙上淺刻蘇東坡的《前赤壁賦》全文,連同題款等共計551字。
廣州大新象牙雕刻廠,每年平均有2萬名外賓參觀並購買牙雕工藝品。廣州牙雕産品遠銷世界幾十個國家和地區。自全球禁止捕殺大象取牙以後,廣州牙雕改用其他材料,仍以上乘質量和精巧工藝取得遊客青睞。
玉器自清康熙年間設粤海關以來,廣州成爲珠寶、玉石進出口貿易的中心,從而促進了玉器生産的發展。建國後,廣州玉器恢復了傳統的手鐲、戒指、玉附、耳環、各種花卉和人物、花鳥、山水等産品。
廣州玉器,在保持并發揚中國傳統特色的基礎上,又吸收了西洋的長處,格調新穎,秀麗瀟灑,適合國外的需要。飾品是廣州玉器的傳統産品,造型生動,上好玉件還以全金鑲托,更顯得富麗華貴。
廣州南方玉器廠上世紀80-90年代每年接待各國和港澳遊客、外商等2萬多人次,産品遠銷五大洲。展示了廣州玉雕藝術達到歷史高峰。
木雕,廣東金木雕以鏤雕見長,並飾以金箔,産品金碧輝煌。
廣東潮州金漆木雕,在明、清兩代已有很高的藝術水平,建築上的雕樑畫棟,朝拜祖宗的屏風、神龕、饌盒、香爐罩以及生活日用的床榻、厨櫃、椅凳、燭台、筆筒等,都飾以金漆木雕。
潮州金漆木雕選擇優質樟木,先鑿粗坯,後精雕細刻,又經磨光,層層髹漆,最後貼上金箔而成,作品金碧輝煌,閃閃發光。它的藝術特色是題材廣泛,搆思飽滿,布局匀稱,多層鏤通,刀法流暢,繁而不亂。
廣州與蘇州、北京是全國性傢具製作中心,多用鐵力木爲材料。廣州的號稱“廣做”(廣作),而蘇州的稱“蘇做”,北京的稱“京做”。據宣統《番禺縣續志》記,廣州硬木傢具專而精,自成一家,作坊集中廣州今海珠區,多達100多家。僅用紫檀、酸枝製作木雕傢具即有椅、幾、轎、櫃、七巧台、睡床、八仙桌、屏風等,且吸收不少西式傢具結構、造型和紋樣别具一格,爲中外人士收藏。現廣東廣泛使用“紅木傢具”,實源於“廣做”。
刻硯,全國四大名硯之一的端硯,因其産於廣東肇慶市(古稱端州)而得名,約始於唐代武德年間,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端硯的硯石,石質優良、幼滑、細膩、滋潤,素有“發墨不損毫”、“呵氣研墨”的特點。它還有各種珍貴的石品、花式以及罕見的透明晶瑩的石眼。端硯的式樣則充分體現了實用和欣賞相結合的原則,根據不同時代,各種不同的需要,産生了蛋形、瓶形,神斧形、古鼎形、石琴形、自然硯等,構圖簡練,雕刻綫條流暢,主題突出,使用方便,風格古檏大方。在圖案上,多以花鳥、魚蟲、走獸、山水、仿古器皿等爲主。其中有的參加出國展覽,有的作爲國家領導人出國訪問時選贈的高貴禮品。
角雕,高州角雕是一種新興的工藝美術品。至1987年,高州角雕産品已由幾種發展到200多種,絶大部分取材於花卉、蟲魚、飛禽、走獸和古今人物等。它所用的原料主要是中國南方的黑牛角和滇、黔、川、藏等地的白牛角。雕制時,根據産品所需的顔色進行選料,然後進行精雕細刻,使之形神兼備。《仙魚戲水》、《蝦群》、《鷄冠螳螂》、《猴山》、《蟹籠》等作品,都以其技藝精湛、逼真傳神而飲譽國際市場。
緬茄雕刻緬茄雕刻僅産於高州,是中國雕刻藝苑中别具一格的雕刻工藝。緬茄的體態有如一枚荔枝核,上截蠟頭金黄,質堅帶韌,下截果身黑褐,十分堅硬。整顆緬茄有如烏黄二金交接而成,形狀奇异。茄雕藝人在小小的緬茄蠟頭頂部刻出各種字體的古雅圖章;蠟體上還能刻出争妍鬥艷的花卉,栩栩如生的瑞獸,風光旖旎的名勝。這種小巧玲瓏雕刻,暢銷世界各地。亦爲高州旅遊首選商品。
廣東傳統建築多爲磚木結構,故磚雕應運而生,在城鎮傳統街區旅遊中,常見磚雕建築物,可見其文化品位和藝術。
磚雕有淺浮雕、高浮雕和透雕三類。
一般裝飾在祠堂廟宇的柱頭、墻頭、馬頭(民間稱門前的飄墻頭爲“馬頭”)、照壁和家庭門前的神龕楣邊,以及天井的照壁。
磚雕的材料是土質上乘的“青磚”。這種磚堅實,不易開裂,適宜於雕刻。大都以故事人物或花卉爲内容。廣州市陳家祠民間藝術館的外墻頭,北園酒家後門的壁飾磚雕,就是清代組合式淺浮雕的磚雕裝飾,供旅遊者駐足觀賞。
工藝美術,工藝美術輕巧精緻,文化品位高,爲裝飾、送禮佳品,備受遊客歡迎。
刺綉
粤綉,是廣州及其鄰近的南海、番禺、順德等縣的“廣綉”和潮州的“潮綉”的統稱,歷史上達較高水平,而爲各種史籍所載。
在中國四大名綉中,粤綉以構圖飽滿,繁而不亂,裝飾性强,色彩濃郁鮮艷,綉制平整光滑,金銀墊綉立體感强,富麗堂皇等獨特的地方風格而獨樹一幟。
粤綉的品種繁多,應用範圍廣,題材也很廣泛,其中百鳥朝鳳、龍鳳、“博古”是最具傳統特色的題材。
粤綉的色彩十分豐富,主要分爲“威彩”(以較飽和的色彩爲主調)和“淡彩”(以三間色爲主調)兩類,它是依據不同的刺綉品種來確定色彩的。例如刺綉喜帳用“威彩”,刺綉文房用品用“淡彩”。《百鳥朝鳳》是粤綉的傳統優秀作品,表現了千姿百態的百鳥聚集、飛翔在鳳凰四周,同時陪襯以太陽、青鬆、翠竹、牡丹、紅梅等,寓意吉祥美好,作品氣氛熱烈,裝飾性强。
潮綉是指以潮州爲中心的潮州、汕頭一帶的刺綉。它在清朝光緒年間創始了“浮金綫”綉,這是一種立體“釘金”刺綉,這種綉法使綉品更加具有立體效果。潮州刺綉香包,如“虎”等各種動物造型,稚拙可愛。潮州刺綉同廣綉一起暢銷世界各國,贏得很高聲譽。
抽紗花邊,汕頭抽紗是廣東著名傳統手工藝品,其中重工手帕早已馳名中外,它以薄如蟬翼的白布作底料,用白紗綉成,富有立體感。通花,原名“哥羅紗”,是用鈎針將彩色或白色棉綫連續不斷地鈎織成多種花型圖案的工藝。汕頭抽紗有檯布、枕袋、被套、手帕、通花製品等八大類幾千個花色品種。
1980年,在慕尼黑第三十二届國際手工業品博覽會上,潮安縣生産的大型玻璃紗檯布“雙鳳朝牡丹”榮獲金質奬章;1981年,在全國工藝美術品百花奬評奬中,又獲金杯奬。
汕頭抽紗在國際上素享盛譽,不少國家都把它視爲珍品。1972年,周恩來總理曾把汕頭抽紗重工玻璃紗檯布贈給伊朗王后,立即轟動了皇宫,争相觀看,讚嘆不已。1979年5月,在日本舉辦的中國抽紗展銷會上,汕頭抽紗優秀藝人林佩卿先後在東京等地表演了幾十場,觀衆驚异地稱贊:“這是地地道道的手工藝珍品”。汕頭抽紗藝人還在澳大利亞等國表演,也獲得很高評價,汕頭抽紗由此走向海外旅遊市場。
綉衣,潮州綉衣,是廣東傳統的出口工藝品。1982年,榮獲全國工藝美術品百花奬金杯奬。潮州綉衣共有抽、擅、雕、拉、墊、平綉等五大類約60多種針法,工藝精巧,變化萬端。1985年以後,又發展了仿古綉衣和時裝綉衣,其中仿古綉衣又分中式、西式兩種,中式仿古綉衣,特别受到海内外僑胞的歡迎,大多作爲兒女嫁娶的結婚禮服,是喜慶節日禮品。西式仿古綉衣則大多借鑒古代歐洲騎士裝、貴婦裝、匈牙利梳頭衫等式樣,并且在領胸、袖等處綉以不同圖案,顯得活潑美麗,兩種綉衣在海外旅遊市場上佔有很高份額。
漆器,興起於明末清初,距今約有300多年。陽江漆器分皮胎、木胎、紙胎。産品有日用工藝品、傢具等類,以皮胎漆器最有傳統特色,具有古雅、防潮、美觀、耐用等優點。建國前,産品遠銷東南亞各國,在華僑中素有聲譽。1956年,建立了陽江漆器工藝廠。傳統的陽江漆皮箱以杉木作胎,内外各粘一層牛皮,經過加固、燙平,再在表面髹飾而成。漆枕頭則是在木架上用藤條編織輪廓後,套上一層牛皮、燙平後再髹飾而成。它們的優點是質輕、耐水防潮、堅固耐用、無裂縫、色澤光亮。此外,還有各種盤、茶葉盒、茶具、酒具、花瓶、傢具、烟具日用品以及屏風、掛屏、磨漆畫、仿古文物等藝術欣賞品,品種已有500多種。1962年詩人田漢參觀陽江漆器工藝後,欣然命筆,贊曰:“静女心如發,名師手有神。陽江朱漆好,留得嶺南春。”
廣州織金彩瓷稱廣彩,生産起於清代雍正年間而鼎盛於干隆之時。它是在自胎瓷器的釉上綵繪燒制而成,色彩艷麗,如錦鍛上綉着萬縷金絲,具東方藝術風格,時稱“洋彩”、“洋瓷”。民國時期,廣彩技藝頻於失傳。1956年建立廣州織金彩瓷工藝廠,恢復廣彩生産。産品畫面構圖精美,分“斗方”和滿花綵繪(金地滿花和黑地、藍地滿花),繪以花籃、鬥鷄、金魚、彩蝶、龍鳳、古裝人物等傳統圖案,配套綵繪産品有各種茶餐具、花瓶、大皮碗、圓盤、箭筒等。廣彩名家輩出,多次在國際全國比賽中獲勝。嶺南畫派畫家居巢,後廉兄弟、高劍父、陳樹人等先後直接參與廣彩技藝研究和實踐,留下傳世佳作。
三、方興未艾部門和區域旅遊文化
隨着廣東經濟發展,社會環境相對寬鬆,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活質量也隨而優化和多樣化,旅遊成爲各社會群體普遍要求,旅遊也發展爲國民經濟和文化一個産業部門,並呈迅猛發展之勢,旅遊景區,旅遊路綫,旅遊飯店,旅遊管理等部門星羅棋佈,大有全民旅遊發展勢頭。旅遊内涵或産業核心是旅遊文化,無論是城市游、濱海、温泉、山區、鄉村等度假方面的生態游,修學、生態、探險、體育、高爾夫等方面的專業游,以及主題公園、境外、异域風光游等,無不以它們所藴含的文化内涵爲核心,才能具有旅遊魅力,吸引遊客前來,形成旅遊産品和旅遊市場,成爲一門新興文化産業部門。在社會經濟體系中佔有自己一席之地。特别是無論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改革開放以來相繼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來推動旅遊業高速、健康發展。如國務院發佈《中國旅遊業發展第十一五規劃綱要》,要把我國建設成爲世界旅遊强國。廣東省也於2008年制定了《關於加快我省旅遊業改革與發展建設旅遊强省的决定》,以建設旅遊强省爲目標,並迅速邁開了堅實的步伐。現在,廣東省旅遊業發展處於全國前列,許多旅遊經濟指標居全國首位。近年,廣東旅遊收入,創匯總額等指標占全國水平的25%左右。在整個廣東經濟中,旅遊業的地位日益提昇,旅遊業增加值占全省GDP的6%左右,在第三産業值加值中超過100%。這個比例正隨着廣東旅遊業的崛起而逐年被刷新,而舉世矚目。與此相應,旅遊文化的内涵、品位,受衆人數和社會影響程度也水漲船高,日益融爲廣東文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帶動了其他文化部門的發展,起到旅遊文化的綜合,聯動作用,旅遊文化已成爲廣東社會經濟發展一個强大的軟實力所在。
旅遊業是一個綜合性很强的産業,旅遊部門也很多,在廣東以濱海旅遊、异域旅遊和專題旅遊至爲風潮,由此反映的旅遊文化發展成就也最爲豐富多彩,備受注目。
1.濱海旅遊文化
廣東省是我國海岸綫最長,海疆最廣的省份。廣東省的海岸綫數達8500公里,占全國海岸綫約1/3,同時廣東省島嶼衆多,有1134多個大大小小島嶼,而且氣候温暖,雨水充足,海岸綫曲折離奇,礁,灘,石,景各具特色,風光旑旎,各式各樣不同的海岸在歷史的長河中充當不俗角色,是一首首動聽的漁歌。
近20年來,廣東省充分利用其天然優勢,大力發展海洋旅遊經濟。由於海洋旅遊經濟是以海洋自然資源爲基礎展開的經濟活動,所以要發展海洋旅遊經濟必須具備天然的海洋旅遊資源。在海洋旅遊資源的基礎上,按照現代化港口城市的要求,進行港口、碼頭、橋樑、海底通道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同時還要配套建設各種海上運動,如帆板、潜水、冲浪等。休閒、娱樂消費的服務設施,把沿海城市建成集觀光娱樂、度假旅遊、休閒康復、購物運動,科普會展等功能的濱海旅遊經濟區域。這種區域,凝聚了對海洋認識、旅遊價值評價,各種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建設、管理,以及旅遊人員培訓等一系列問題,這即爲濱海旅遊文化内涵所在。
廣東省擁有大量的島嶼本身就是一個相對獨立的自然和人文環境地理觀景帶,衆多島嶼的地理環境的個性,往往形成了獨特的生態環境,獨特的歷史文化,以及獨特的風土人情等。這些歷史文化底藴正是開發環境島嶼旅遊的魅力所在,這也是近幾十年來島嶼旅遊蓬勃發展的主要原因。島嶼旅遊吸引力大小,自然風光是一個重要方面,另則爲人類活動賦予它們的勞動成果,即旅遊的文化方面。
所以廣東在開發島嶼濱海地帶旅遊,理應積極導入IS014001國際環境管理標準,着力建設海洋生態旅遊島,和海岸兩者旅遊開發與改善當地島民生活緊密結合,注意地域資源的有效使用和良好保護。同時充分利用海水、游泳、潜水、沙灘垂釣、漁船打魚,開展體驗海洋生産和生活的娱樂活動,以開展反映海洋文化觀賞、體育運動項目、娱樂康體、消遣度假,休閒養生,科普探險、自然保護教育等形式新穎、極具影響力的旅遊項目;開發適銷對路的海洋旅遊經濟和文化産品,吸引來自各地的旅遊者,擴大海洋旅遊經濟文化圈,提高海洋旅遊經濟、生態效益和文化效益,使海洋旅遊迅速成爲廣東旅遊經濟的新的生長極。廣東省沿海區域已經初步形成了一批批出名的濱海旅遊文化風景區,如深圳大小海沙、珠海長隆海洋王國、御温泉、台山上下川島、陽江海陵島、陽西沙扒、電白放鷄島、湛江東海島、徐聞大漢三墩、惠州巽寮灣、雷州天成台,汕尾品清湖、遮浪、碣石灣、汕頭南澳島等海洋風景。同時休閒漁業、海島旅遊、郵輪旅遊、郵輪母港等系列海洋旅遊開發項目也正在逐漸發展,並成爲廣東旅遊經濟和文化持續發展的新動力和發展方向。
2013年,國家旅遊局把這一年定格爲中國海洋旅遊主題年。隨着遊覽中國海洋主題的到來,海洋旅遊經濟已經成爲引領廣東旅遊經濟的契機,同時更加快了廣東海洋旅遊文化的長足發展。近年廣東各縣市,都不失時機地大力發展海洋旅遊經濟和文化。現今已經形成游海水、觀海景、食海鮮、住海濱的黄金海上旅遊經濟文化圈。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在這裏,將得到食、住、行、游、購、娱一系列配套完整的服務,身心得到極大的怡悦和滿足。
按廣東旅遊區域分工,已形成以深圳爲主的中部和粤東、粤西三大旅遊區域。中部旅遊開發配套工程完善,東西二邊的海岸區域比較滯後,相對開發程度較低。
中部即珠三角一帶,以深圳爲代表的海洋經濟發展較爲迅速,如它的260km海岸綫中,由於多年的强度開發,保留原生態海岸綫現存不多,城市的海岸生態空間隨着深度開發變得越來越小。盡管如此,憑藉强大的經濟實力,深圳旅遊項目和區域布局體現了很高的文化品位,如旅遊展示技術,新技術、高水平服務和嚴格科學管理等,吸引大量遊客,如錦綉中華、中華民俗文化村、華僑城等就遠近馳名。
粤西的江門、珠海、中山,三市有機聯合,這將大大促進三市的海洋資源合作,互利互用,極其有利於海洋旅遊經濟文化的發展。三市已進行海洋資源再整合,大力發展高端海洋休閒旅遊業。以建立粤港澳濱海休閒旅遊文化中心爲目標,科學設計三市旅遊的精品綫路,大力開發郵輪旅遊和遊艇會所、個性海島游等高端休閒旅遊項目,共同打造新會黄茅海、川島旅遊休閒娱樂區,淇澳島、翠享新區、大廣海灣區高端遊艇旅遊區。同時依託其獨特的自然和人文資源,加强跨市區域資源整合,建設若干個具有一定國内外知名度的旅遊型小城鎮。如黄茅海宋元政權交接發生崖門戰役,復原銀洲湖南宋小朝廷景觀、建築、人物活動,戰争情景,事後發生各種傳聞,以及相關文物古迹等。這一歷史文化旅遊區建設,就有很高歷史文化要求,和很高新展示技術,一俟建立起來,將成爲廣東濱海旅遊一大亮點。
珠三角西海岸的江門、台山等,海島衆多,海岸綫優美,尤其是川島鎮極具生態優勢,僅台山便擁有500多公里長的海岸綫,當地一直以漁業爲主,很少甚至没有工業,是宜居、宜行,宜玩的濱海旅遊特色地帶。台山沿岸海域水深等深綫大約4米,非常適合發展遊艇會,潜水俱樂部等水上體育運動。而且這一海域,島礁很多,礁石林立,海草豐富,海底清澈漂亮,自然風光旖旎,其中川山群島更是如夢如幻,它現有島礁300多個,無人海島約100多個,可以發揮其後發優勢,按照這島礁特點,發展濱海文化旅遊。上下川島各具獨自的特色,上川島突出中西交融的海洋文化,是第一個來華西班牙教士聖方洛各·沙勿略登陸地點,至今其墓和西洋教堂是海上絲路一個重要旅遊點。下川島則是以宋王府洲皇族文化爲特色,經統一規劃開發,這裏將成爲人類濱海旅遊的天堂。
粤西電白市也擁有豐富的自然最觀和人文景觀的旅遊資源,品位極高,主要分爲濱海旅遊資源、温泉旅遊、人文旅遊和生態旅遊資源四個品種。其中濱海資源有放鷄島、龍頭山、蓮頭嶺、水東灣紅樹林保護區、緑色長城林帶等;温泉資源有御水古温泉等;人文資源有冼太夫人故里、曲藝之鄉等;生態資源有良田、鵝凰障、浮山嶺、千畝荔枝貢園和沉香基地等。另外還有臨港工業資源、全國十大碼頭之一博賀漁港碼頭資源等。可謂是千姿百態、各式各樣、盡有自然、人文風彩。
目前電白已經建有放鷄島旅遊景區,基本形成了吃、住、行、游、購、娛一體的旅遊目的地。放鷄島旅遊區被評爲廣東省首批濱海旅遊示範區、廣東省森林生態旅遊示範基地和國家4A級旅遊景區。同時,放鷄島還獲得“中國最佳休閒度假旅遊目的地”的稱號。這内中即有不少開發海島旅遊所應具備文化理念、文化設施等,所以放鷄島又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濱海旅遊文化示範區。
粤東濱海文化旅遊可以南澳縣爲例。南澳縣是廣東省唯一的海島縣,它地處東海和南海兩海交匯處,海天一色,海域廣闊。天然條件優越的海灣、海灘較多,沿岸不泛美麗的自然海灘作爲天然泳場。環縣周邊還有很多礁石、小島。在這裏一望無際,藍天碧水,風光無限。同時不少海島已經無主人,島民已經搬上岸居住,留下一條條原始的舊漁村。無主島島内大多建設有小碼頭,而且無主島離岸不遠,海水清澈見底,淺灘衆多。無主小島野生的貝類很多,粘在礁石上,自然風光十分壯觀。據科學考察,這裏的水域營養鹽充足,餌料生物種類多樣,水温鹽度適宜,潮流暢通,水質清新無污染。盛産魚、蝦、蟹、貝、藻五大類海産品1300多種。在全國旅遊産業面臨向海洋旅遊經濟轉型昇級的大背景下,南澳開始注重將旅遊産業同其他産業融合發展。全島如火如茶的“漁家樂”“農家樂”旅遊與生態海洋種養業正自發地發展起來、“農家樂”與種植業、科普觀光與清潔能源工業等目前便是南澳産業一體化發展的典範。島上歷史人文旅遊資源更爲豐富,正在打撈明代沉船“南澳I號”出水不少文物,與陽江海陵島宋代沉船“南海I號”相互輝映,大大地提昇南澳文化旅遊的品位。島上宋井、金銀島、總兵府、雲蓋寺50多處文物古處,30多處寺廟等,形成南澳島有“海、史、廟、山”相結合交叉文化旅遊的特色,堪爲濱海旅遊翹楚。
目前廣東省已經把南澳縣作爲全省唯一的海洋綜合開發試驗縣、粤東唯一的省級濱海旅遊示範景區,南澳將在建設濱海旅遊産業園的同時,促進海洋資源綜合開發和産業有效昇級,包括加快南澳現代漁港經濟區規劃建設,開發鳳嶼、官嶼、獵嶼三個無居民海島,推動“南澳I號”博物館、汕頭大學海洋科研實驗基地、南澳海洋科普旅遊基地、海洋養殖示範與海産品加工基地等海洋綜合開發項目,培育和發展節能環保、臨港産業、海洋生物等戰略性新興産業,爲南澳特色海洋經濟和海島旅遊發展注入了新活力。這裏將會建設成爲世界矚目的東方明珠。
廣東是濱海資源大省,擁有可供開發的濱海沙灘一百多個,沙灘、海水、自然環境良好,經近年開發,大角灣、青澳灣、巽寮灣三個達到A?級標準。大角灣是國家AAAA?級旅遊區,全省現已建成的濱海旅遊區已達30多處,但目前已開發的數量僅占全省濱海沙灘總數20%。這條海岸綫上濱海度假游却並未形成在國際濱海旅遊業上知名的“拳頭産品”。廣東現只有八個旅遊休閒度假區,沿海岸從西南向東北,依次排列爲:湛江雷州半島、陽江海陵島、江門川島、深圳大鵬灣、惠州大亞灣、汕頭青澳灣、汕尾紅海灣。這些度假區,實可用郵輪旅遊一綫相連起來,成爲濱海旅遊大經濟合作區域,也是大文化旅遊區域,這是廣東正在建設的濱海旅一個大方向,一個系統性工程項目。
2.體育旅遊文化嶄露頭角
近年來廣東經濟的快速發服,爲廣東體育旅遊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廣東省政府2012年5月14日正式發佈的《關於加快轉變我省體育發展方式的意見》,拉開了廣東新時期體育改革的序幕。根據這一文件,廣東體育改革的核心是將全民健身運動作爲群衆工作的主題,同時也成爲今後工作的首要任務。爲此廣東省體育局制定了未來10年的群衆體育發展規劃和工作計劃,把全民健身設施建設、健身指導等工作方面作爲重要任務。體育産業成爲新的經濟增長點,與中等發達國家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進一步成熟規範體育市場,居民的人均體育消費正顯著增加,同時全省體育發展的協調性也在增强,城鄉、區城及群體間體育發展差距逐漸縮小,建城鄉一體、惠及全民的體育服務網絡,初步實現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競技體育重新定位和改革,不唯金牌論,不以競技比賽成績爲衡量體育工作績效的唯一標準。就是説今後要把體育旅遊和全民健身等體育産業作爲首要發展目標和任務。經濟的强勢發展、全民健身工作的高度重視和落實以及把體有産業作爲新的經濟增長點,都將極大的推動廣東體育旅遊業的發展。這一切又離不開體育文化的支持、體育旅遊與文體相結合,已成爲近年廣東體育旅遊一個明顯特色。
近年來,廣東省全民健身運動發展很快。2009年全省共舉行全民健身運動1200多次,省以上大型群衆體育競賽61次,參與群衆超過4000萬人次。省體育局全年投入2200萬元扶持全省各地建成3038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至2009年底,已完成90%行政村的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已投入3100萬元扶持粤東西北地區爲主的全省各地新建和維修66項全民健身場地設施。2009年“廣州市第五届體育節暨全民健身日嘉年華活動”在廣州新體育館舉行。活動中1000多名選手參加體育舞蹈比賽,同時還有排球比賽、跆拳道精英争霸賽等;體育館外全民健身活動成果和體育彩票宣傳展覽,吸引了大批遊人駐足參觀;還有大型國民體質監測車爲群衆做體質檢測,多位專家學者解答群衆提出的健身,營養、康復保健養生等問題,廣場上還有舞龍舞獅、健身腰鼓、太極傘舞、毽球、輪滑、車模等的精彩表演和比賽。16km的健身跑的道路兩勞,成爲群衆健身體育活動的舞台。深圳、江門、汕頭等全省各地也舉行各種全民健身活動。?全民健身日全省各地有500多萬群衆參加體育活動。近年來,廣州開展的國家足球籃球國際邀請賽及各地開設的三人籃球賽、小型足球寨、龍舟賽蓬勃開展,也都極大地推動了體育旅遊的發展。這些活動不少與慶典活動等相結合,顯示體育活動離不開文化的支持。
實際上,體育旅遊業在很大程度也是濱海旅遊,進入20世紀90年代,我國的濱海體育旅遊産業發展很快,廣東更一馬當先,北起饒平,南至海安,在18000多千米的黄金海岸及星羅棋佈的大小島嶼上,濱海體育旅遊開發不斷。汕頭地區的南澳島、台山的上川島、湛江的東海島等,每年都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民衆前往觀光旅遊,名聞國内。沿海各地及海島都把濱海體育旅遊業作爲重要經濟産業來抓。濱海體育旅遊項目有觀海景、冲海浪、吃海鮮、買海貨及冲浪、帆板、垂釣、海上遊船、捕魚、沙灘排球、傘翼滑翔等各種休閒體育項目。統計資料表明,沿海地區及海島近年來接待的遊客人次以每年25%的速度遞增。説明廣東體育旅遊文化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同,接受和踐行,這完全是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新事物,其生命力是很旺盛的。
實際上,廣東近年興起緑道不僅是一種體育旅遊路綫,更確切地説是一種緑色文化,具有綜合性文化内容。因爲緑道沿着江河、溪谷、山脊和道路鋪展、延伸,它像一條緑色絲帶,串聯起一個個城市,城鎮和村落,包括各類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歷史古迹、風景旅遊區等,把不同自然和人文景觀區域串聯起來,構建成不同區域旅遊單元,在綫狀旅遊中體驗廣東旅遊地域、族群和文化差异,達到鍛煉身體,認識自然,瞭解社會,陶冶身心和情操之目的。所以,這種緑道旅遊是一種新生事物,是廣東文化建設,開拓旅遊資源的創新,也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意義,同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舉措。
廣東緑道建設始於2010年,後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了2011—2015年《廣東省緑道網建設總體規劃》,規劃要求在2015年確保全省建成總長8770公里的省立緑道,並構建全省互聯互通、配套成熟完善的緑道網。這規劃得到各地縣市的貫徹執行,並給合各地實際情况,制定更具體、詳細緑道規劃方案,其中一項核心内容,即爲緑道反映地域文化和旅遊文化。這兩者的有機結合,使緑道實際上成爲交通、旅遊、運動、觀光、休閒等於一體的綜合性文化走廊。
2012年,廣東省文史研究館和深圳市人才基金會合編《廣東緑道文化》一書(廣東人民出版社,2012年),分述廣東21個地級市發展緑道規劃和踐行成果,成爲廣東緑道文化標杆和名片。
廣州是最先規劃和實施緑道工程的城市,在市屬各區建設起緑色文化長廊。新設置的南沙區,沿濱海岸綫、河涌、山脊形成緑道全長169公里,爲人們提供一條觀光、休閒、健身、體驗自然和歷史文化内涵的旅遊勝地。在從化,沿流溪河兩岸,建成緑道272公里,沿綫凉亭、廊道、棧道、花架、園林小徑、濕地公園、藝術廣場不絶如縷。廣州東北部增城、花果之鄉、濕地公園、藝術廣場前後相接,實際建成緑道348公里,驛站22個,與廣州城區緑道實現無縫對接。東江支流增江穿過增城,緑道爲增江增色不少,有詩曰:“一江春色醉遊人,兩岸百花望荔鄉”。廣州東郊2005年設立蘿崗區,原有“蘿崗香雪”羊城八景之一、玉岩書院、天麓湖郊野公園等風景名勝,亦被223公里緑道串聯起來,形成旅遊文化網絡。廣東老城區越秀區、荔灣區、海珠區各有緑道37公里,66公里和121公里,新建白雲區有231公里,天河區78公里,黄埔區103公里。據不完全統計,廣州已建成緑道2080公里,串聯起了20主要景點,151個驛站和服務點,覆蓋面積3600平方公里,服務人口超過8000萬,成爲全省綫路最長、串聯景點最多、綜合配套最齊,分佈最廣的緑道旅遊網。
廣東其他城市緑道建設也不甘後人,深圳以上《緑絲巧織錦綉》爲題,報導全市修築省緑道356公里,市級328公里,社區級534公里,總長1200公里,省級驛站39個。旅遊城市珠海,緑道給其錦上添花,共建緑道約1000公里,分6條綫穿過全市,每條綫都有動聽、抒情名稱,如城一綫曰“海天之旅”,城二綫曰“鶴洲競技”,城三綫曰“黄楊信步”,城四綫曰:“田園牧園”;城五綫曰:“古村覽勝”;城六綫曰:“城市足迹”等,這些緑道充分展現文化休閒的魅力。其他城市,不必羅列它們建設緑道數字,僅從其煽情標題,即可見這些城市對這項旅遊文化工程的熱情、期望和信心。如佛山《一抹新翠映新城》、韶關《心中有緑路自寬》,河源《龜峰一望秀蒼蒼》,梅州《森林圍城唱休閒》,惠州《青春黛緑是天堂》,汕尾《緑道漫步思萬千》,東莞《流淌流韵更流芳》,中山《幸福和美一綫牽》,江門《五邑緑道任騎游》,陽江《漠陽大地緑腰帶》,湛江《半島延伸青羅帶》,茂名《碧玉嵌沿海灘》,肇慶《風景總在緑色間》,清遠《春滿城鄉緑滿道》,潮州《人文更因緑色美》,揭陽《春渡榕江緑道濃》,雲浮《緑意深深奏清音》等,都處處洋溢着緑道與城市文化旅遊的讚頌,展現一幅幅人與自然,人與城市和諧相處,渾然一體的畫卷。廣東各地市正闊步前進在不斷延伸的緑道走廊上,演奏着廣東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樂章。
3.始露荷尖的遊艇休閒文化
遊艇休閒業是一種集航海、運動、休閒等功能爲一體的親海型高端旅遊業。這種旅遊業涉及範圍很廣,既有工程技術、海洋、水上運動及其管理、涉及自然技術經濟人文等領域,有很高文化品位,故作爲一種休閒文化,實爲海上旅遊綜合體。廣東省的“十二五”旅遊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大力發展“遊艇旅遊”,廣東省旅遊局成立“遊艇旅遊協會”,以此來鼓勵推動游旅遊業的發展。因此廣東旅遊休閒文化仍處萌芽,或才露尖尖角階段。但隨着珠三角和沿海經濟振興,這一文化産業已出現良好發展勢頭,正日漸做大做强,前景看好。
廣東因近鄰香港、澳門、遊艇休閒産業在國内起步較早,以深圳浪騎遊艇會爲首,陸續增加五六個遊艇會,其經營效果甚微,基本處於虧損狀態,但這並没有打擊遊艇休閒産業的發展。在水域條件良好的地區,陸陸續續有很多資金實力維厚的企業或者個人瞄準了遊艇休閒市場;對廣東遊艇休閒市場持樂觀態度,遊艇休閒業逐步走上發展軌道。這主要包括以下四類地區:一是以廣州、珠海、深圳爲主的珠三角地區,遊艇消費、遊艇活動日趨頻繁和成熟,如浪騎遊艇會、大梅沙遊艇會、南沙遊艇會等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極大地帶動了珠三角遊艇休閒市場;二是粤東地區,以汕頭爲中心,遊艇消費剛剛啓動,部分人士和企業有購買遊艇的迹象;三是粤西地區,以湛江、茂名、陽江爲主,遊艇游費主要以旅遊、休閒爲主;四是粤北地區、以清遠、四會、西江、北江沿岸地區,如肇慶都有籌備遊艇俱樂部的計劃和建設,發展勢頭迅猛,基本上以地産配套設施的形式出現。目前,我國沿海主要城市把遊艇産業發展提上日程,瞄準遊艇市場,重點是放在遊艇消費、遊艇服務與管理。遊艇休閒,意圖通過發展遊艇休閒業來帶動遊艇産業鏈發展,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根據國外遊艇休閒業發展史可知,發展遊艇經濟必須具備經濟實力、收入水平、地理環境、消費觀念、社會文化、相關政策支持等要素。這也值得廣東借鑒。從廣東目前的狀况來看,除了遊艇消費文化氛圍的建設、相關政策支持需要逐漸完善以外,基本上符合發展遊艇休閒産業的條件。與廣東毗鄰的香港,遊艇休閒業非常發達,市場成熟,可以成爲廣東遊艇休閒業的引領者和助推劑,能够大力促進廣東遊艇休閒業的發展。這是我國其他省區難以比擬的。
縱觀國内外遊艇休閒業發展狀况,廣東發展遊艇休閒文化具備得天獨厚的條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技術條件,廣東是全國船舶製造中心之一,造船技術先進,能够爲遊艇休閒業提供後勤服務。遊艇碼頭建造技術也在不斷改進,遊艇建造、維修技術的發展和遊艇碼頭基礎設施的建設爲遊艇休閒業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礎條件。次爲經濟條件。遊艇是以高端休閒的定位引入國内,目標群體鎖定爲中高階層。廣東有大量的私人資本、企業資本,完全具備消費遊艇的能力,是遊艇消費的主體。廣東地區整體經濟實力在全國名列前茅,2011年廣東人均GDP達到中上等收入國家水平,人均跨越7000美元,遠遠超過國際人均收入3000美元的標準,近年這個水平又有所提高。事實證明廣東完全具備發展遊艇休閒業的經濟基礎和實力,市場潜力巨大。遊艇休閒文化乘勢發展,也是必然,不可逆轉的。再次爲自然環境條件。發展遊艇休閒業需要良好的水域條件、自然資源環境、旅遊資源等。廣東地區河網密佈,沿岸的生態植被資源也非常好,具有良好的景觀效果;氣候好,雨水多,温度適宜期長,無冰凍期,給遊艇休閒業運營期帶來天然的便利。廣東的旅遊資源豐富,尤其是島嶼資源,一定程度上能够刺激遊艇休閒業的發展。
最後爲市場條件。廣東遊艇休閒業的需方市場潜力巨大,目前還有一些消費群體購買了遊艇却無泊位停放和使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遊艇消費。有研究指出,廣東水上用品消費額不斷遞增,市場漸具規模,消費需求不斷增加,迎合市場需求的水上俱樂部零星出現在珠三角,客觀上促進了水上休閒活動的發展。從供方市場來看,廣東遊艇俱樂部或遊艇會、水上活動中心等也在逐漸增多,只是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規模不大,數量少,設備設施、管理、服務等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所以説廣東發展遊艇休閒産業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增值空間,也就是遊艇休閒文化的前途也是樂觀的。
4.節慶旅遊文化
廣東歲時節日,各種風俗活動甚多,是一筆潜力甚大旅遊文化資源。改革開放以來,廣東在這種文化資源開拓上表現了極大熱情,超乎平常膽識和勇氣,開發出許多旅遊産品,既進入了旅遊市場,也作爲群衆節慶旅遊最有特色、最受歡迎項目。
先是20世紀80年代,風行一時的“經濟搭台,文化唱戲”模式,得到普遍推廣,事實上也取得一定效果。在廣州就舉辦過“廣東民間歡樂節”、“廣東音樂節”、“羊城國際粤劇節”、“羊城藝術博覽會”、“國際舞蹈節”、“廣東音樂節”、“廣東藝術節”,以及地方性藝術節活動,如陽江“風筝節”,梅州“山歌節”,番禺“醒獅會”,番禺南山“荔枝節”,增城“荔枝節”,連南“盤王節”,廣州天河區珠村“乞巧文化節”等。這些活動,既有高雅、更多是普羅大衆節目,動輒成千上萬人參與,哄動一方,既有當地人,也有外地來人趕來參觀,都受到某種藝術熏陶,分享了歡樂,故能爲各界喜聞樂見。如增城荔枝節,慕名而來者絡繹不絶,常見一家大小,乘車乘前荔枝園,滿載而歸。每天這個收穫季節,通往增城公路常者堵車現象。陽江風筝節,吸引成千上萬人聚集江城鴛鴦湖風筝場,個個引勁翹望藍天各色風筝飛舞,形成一片歡樂海洋,也帶動了購物、相親、訪友、説書、曲藝等活動,爲當地一個最盛大節日,不亞於過年。上世紀90年代以來,配合國家旅遊局舉辦的“中國旅遊購物節”、“中國旅遊藝術節”,以及各種主題旅遊活動更是花樣翻新,精彩叠出,不一而足。
5.异域旅遊文化地理區位和歷史傳統,廣東與外界交往一直比較多,异域旅遊向稱發達。早在20世紀60年代,廣東就是最先開香港——廣州游。1983年,從廣州出發到香港的第一批“香港游”,不僅改變了過去限制内地居民走出去,接觸外部世界的狀况,也爲廣東打開了境外游的市場。香港游、澳門游、新馬泰游成爲90年代最流行的黄金旅遊路綫。進入21世紀以後,歐洲游、美國游、台灣游、韓國游、日本游等,都頗具吸引力。據統計,2006年,廣東省各縣市旅遊團組織出境的人數超過256萬,同時也吸引超過1億人次國外遊客入境。現在,廣東异域旅遊,遍及全世界,直飛或轉飛的旅遊綫路可扺達世界主要城市,幾乎舉凡有人類活動的地方,只要有某方面的旅遊價值或吸引力,就不乏廣東遊客的身影。這些被稱爲旅遊“發燒友”的一群,甚至深入南北極,熱帶非洲、沙漠、草原、南美亞馬遜河腹地,乃至南北極等,旅遊和探險結合在一起,使旅遊具備挑戰色彩,廣東人在這方面的出色表現,在全國是罕見的。
這種异域旅遊,絶大多數是依靠旅行社組織的,故相關廣告鋪天蓋地,佔領了各種傳媒陣地,大小旅館、街邊攤檔,以及專人派發等,形成龐大旅遊宣傳網絡,充斥文化市場,且有越演越烈之熱,不可阻擋。
毋庸置疑,异域旅遊,對開啓人們視野,增廣見聞,接受异域文化和宣傳中華文化,實現中外文化交流,並借此建立各種社會經濟文化聯繫都起了巨大聯絡作用,由引産生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文化效益也是不言而喻的。這對樹立中華民族形象,發展和平友好外交關係和開展“一帶一路”建設的禆益作用,同樣是不可少的。
6.區域旅遊文化指某個特定區域單元,全面建設旅遊項目,發展成爲一種綜合性旅遊區域,這其中反映的區域文化,即爲區域旅遊文化。實際上,上述各個部門旅遊項目,都離不開特定地理單元,要以一個區域爲依託,要接地氣,才能開發,布局某個旅遊項目。所以,這種旅遊實際也是區域旅遊一部分。不過,這裏所説區域旅遊是指某個區域全境配置各種旅遊項目,同時發揮它們旅遊功能,滿足遊人對旅遊事業的需求,故其收益也是多方面,綜合性的。實際上,改革開放以來,廣東各市縣或區鎮,大多做過旅遊發展規劃,或在區域總體規劃中,列上旅遊規劃内容,都可視爲區域旅遊範疇。可以説,某個區域各個部門旅遊的總和或集合,即爲區域旅遊,它們所需文化支持或反映的文化個性與風格,是爲區域旅遊文化。
深處粤東山區的廣東梅縣,近年凝心聚力,全力打造區域旅遊,出現一派興盛局面,在全省樹起一支全域旅遊標杆而舉世矚目。梅縣本有豐富的山水旅遊和客家風情文化旅遊資源,過去也有過不同程度開發,亮出雁南飛、靈光寺、客家大屋等旅遊的名片,但它們到底是單獨、片斷、零星的,效益到底有限。近年在“中國旅遊强縣”的基礎上,極力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加快現有區景的提檔昇級,培育旅遊新景點新業態,推進旅遊與人居環境的的全面融合,開啓了全域旅遊的新面貌。
爲了構建旅遊發展新格局,梅縣修編了《全域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圍遶着做好葉帥故里、客都明珠、國際慢城、長壽之鄉等幾大主題,把旅遊業打造成戰略性先鋒産業和幸福導向産業,並以此爲基礎,融合交通基礎、國土資源、城市水系、智慧城市和美麗鄉村等專項規劃來推動旅遊業與農業、工業、文化、健康等産業的融合發展,推動梅縣振興和發展。今年,梅縣抓住梅州市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機遇,造景點,建景區,抓城市到鄉村,從百姓到幹部,處處熱火朝天建設美麗鄉村,把景點擴大的景區,打造全域旅遊。結果今日梅縣旅遊景區接踵而起,梅花山莊、各個特色圍龍屋,曾憲梓體育場,人民廣場,華僑中學等無縫聚集在一起,加上原有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盡顯梅縣旅遊景觀特色。這些新旅遊的産品,還包括特色小鎮、特色文化、旅遊電商、自駕露營,低空飛行等,都先後進入旅遊市場,結果甚爲誘人。據統計,2013年前來梅縣遊客人數是80316萬人次,2016年則上昇至1633萬人次,增長了一倍多。另外,隨着大量外來人口入住,梅縣新城人氣旺、財氣旺、事業旺。全城旅遊也成爲一項富民工程、扶貧工程龢民生工程,引來一大批省、市、區重點旅遊項目建設,從城市酒店、賓館增加,到人文景觀,農家樂,民宿等與旅遊相關産業的發展,説明梅縣全域旅遊已取得令人矚目的新成就。
梅縣是客家文化之都,梅縣全域旅遊的發展强大支撑點或靈魂就是客家文化。這一建設過程和它輝煌成就,無一不展示客家文化的特質和風格,彰顯客家文化的魅力和影響。可以説,梅縣全域旅遊的勃興,同是客家文化在旅遊領域裏一次廣泛、全面和卓有成效的應用,也爲客家文化發掘、提振和宣傳,提供了一個極好機會和範例。
毫無疑義,梅縣全域旅遊勃興和它展示客家文化軟實力,爲全省其他地區旅遊發展和旅遊文化應用,樹立了良好榜樣和决策參考。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