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陸豐農民運動的思潮影響了在廣州中山大學附中讀書的陳祥應。1926年暑假回家時,他邀請同班同學胡春洪去海陸豐觀察彭拜領導的農民運動,春洪説:我們讀書人不要去過問這些事,祥應説:“我要去學習農運知識帶回家鄉去傳播,像海豐農民一樣去推翻反動政權”。胡春洪不去,陳祥應便跟大埔姓饒的同學一齊去。觀察後帶回了一些書刊和傳單,爲岐嶺開展農運提供了寶貴資料。
陳祥應,男,高中文化,中共黨員。1908年出生於下山村彭坑,從小聰慧活潑,喜愛説話,逗人喜歡,父親陳旺昌很重視培養他。6歲時入私塾學堂就讀,後又聘請老師在家庭授課。9歲時由父親的朋友招收在下洋小學讀書。1924年考入廣州中山大學附中就讀。進入高中班時受到學校外民主思潮的影響,陳祥應專程前往海陸豐瞭解當地農民運動開展情况,把經驗帶回家鄉傳播。這時正值岐嶺開展農民運動的初級階段,陳兆祥和陳督卿知道祥應的思想和才能,立即邀請他到培文館共同商量如何來開展農運,陳祥應盡情地介紹海陸豐農運的情况和結果。三人商定後,首先辦好平民夜校,由祥應負責編排授課,决定1928年農曆正月十六日至二月十五日爲第一期,地點在昭景堂(燦漢公祠廟),課程:識字、記事、形勢三個段落。陳祥應辦好下山第一期夜校後,按照陳兆祥、陳督卿的意見,聯繫湖河李卓華、塘下陳子豪、龍湖陳鴻柱先後辦起平民夜校,他經常到這三個村的夜校講課,從而岐嶺人民要求識字的熱潮很快高漲起來,爲農民運動奠定了思想基礎。
1928年4月由陳兆祥、陳督卿介紹陳祥應加入中國共産黨,他在黨員大會上發(宣)誓:“傾吐心血.跟黨走.聽黨話.保衛黨”。並表示願意獻出全部精力辦好平民夜校。有一天他回彭坑看望重病在床的父親,父親見到他一時心情好些,叫他留在家裏不要走了,他向父親表態不走了。可是回家前接受陳兆祥書記的任務,要到筀竹籌辦平民夜校。陳祥應在公私利益面前擺正了方向,他交待弟弟好好照顧父親,對弟弟説:“如果父親有問我那裏去了,你就説我到下山橋子頭買藥了”。陳祥應交待弟弟後馬上抄山路從萬裏石過筀竹與做農運工作的戴鏡元一起籌辦平民夜校。
1928年5月初,根據岐嶺黨支部的指示,陳祥應和陳督卿一起開始動員農民參加農會,物色人員組織農軍隊伍,到6月底,岐嶺鄉有80多人報名入會,經過推薦選定50人組成暴動隊伍,選舉李卓華爲隊長、陳祥應、陳子豪爲副隊長,統由陳督卿率領,隊伍於6月29日下午到五顯廟集中準備後,當晚去陳東廣聖廟加入阮山、盧肇西指揮的金豐暴動隊伍。暴動前的預備會上,陳祥應提出二點意見:一是各路隊伍要配備共産黨員參與領導;二是没收的財産要登記造册,不能私吞暗袋,違者從嚴處理。這兩條建議得到指揮部的肯定。陳祥應在陳東暴動結束後,一路轉戰參加岐嶺、古洋暴動,攻打下洋團防局、坪水坑激戰,隨後編入閩西紅軍第七軍十九師五十六團任副連長,部隊轉入金豐大山青山下整休後,活動在牛牯撲、彭坑、萬裏石、柑樹下、棋盤石、八聯、筀竹一帶,做政治宣傳工作,講明暴動的目標準則,使廣大人民更進一步理會暴動的意義目的。9月10日,五十六團在團長熊振聲、黨代表盧肇西的領導下,前往下洋多興伏擊進犯古洋的林慰民和吕敬齋的民團300多人,擊斃6名團丁,繳獲長短槍7支,子彈1箱1000多發。在這次伏擊戰中,陳祥應拔腿追趕抓捕團總蘇逸之,即將逮着時,團總跳入河中溺死。陳祥應的勇敢精神當場受到團領導的表揚,由副連長晋昇爲連長。1928年11月陳兆祥傳達中央“六大”會議精神,按照臨時福建省委的决定,對紅軍部隊要進行分散活動,陳祥應被安排回岐嶺做“黨的地下工作”。
1929年5月25日在毛委員領導的紅四軍解放了永定縣城,成立了永定革命委員會,陳祥應跟隨陳兆祥、陳督卿一起到縣城參加27日在南門壩召開的萬人大會,聆聽毛委員、朱軍長作出鼓舞人心的講話,當天進行拆城墻、燒契約、没收官僚資本。在這一革命大浪潮推動下,岐嶺在原有革命活動的基礎上,加强農會組織建設,6月成立岐嶺鄉蘇維埃政府,接着建立共青團赤衛隊、少先隊、兒童團、婦代會。陳祥應擔任鄉蘇維埃副主席兼赤衛隊長。各種組織建立後全面進行土改分田,積極參與領導抓好土地改革,按溪南分田經驗,以原耕爲基礎,抽多補少,抽肥補瘦,按人口平均分配,每人分得2畝左右的土地。岐嶺在革命運動中,建黨、建政及各種紅色組織的誕生,又順利土改分田,這是金豐地區革命進程比較快的鄉村之一,受到時任永定縣革命委員會主席張鼎丞的表揚。
1929年12月,永定縣革命委員會通知,調陳祥應到下洋區蘇維埃政府任財政委員,不久轉任下洋赤衛隊大隊長。1930年6月調任永定縣蘇維埃政府土地委員會副主任。在工作期間同賴桂華主任經常發生争吵,特别是分配土地問題,有人主張地主富農分壞田,陳祥應堅决反對這一主張,要按原基礎抽多補少、抽肥補瘦。他這一觀點引起肅反委員會主任鄭醒亞大爲不滿,公開指責陳祥應右傾,富農思想,保護地主土豪劣紳的利益。1931年5月“肅社黨”事件高潮期間,陳祥應被誣衊是廣州中山大學AB團潜入永定的社會民主黨分子,被殺害於永定西門山上,時年24歲,建國後追認爲革命烈士。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