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興教育人顯大愛 至死不渝家國情——江兆文先生愛國愛鄉記事

  父母雙親勤儉善良

  永定金豐大山起伏連綿,由東北朝向西南,長達40多公里,山形多為中低山丘陵,樹木叢生,葱蘢蒼翠,四季常青。高低錯落的山腳下,大小溪流曲折交錯,蜿蜒蛇行,滋養著無數的生靈,為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帶來了勃勃生機。

  在海拔六百米左右的山間有一塊較大的盆地,與跟它一山之隔的奧杳地勢相仿,從空中俯瞰,它們就像兩片張開的貝殼,巨大、生動。

  這個地方就是高頭,四周都是山巒,村莊裹在其中,土樓林立,或方或圓,有D字形的、也有五角形的,姿態各異,神奇雄壯。高頭自古文風蔚然,鐘靈毓秀,人才輩出。在它的東邊是高東村,北向是高北村,南邊為名聞遐邇的高南村。高南村至今已出多位縣長,其他領域的人才也層出不窮。

  高南村背倚奧杳山嶺,阡陌縱橫,對面是聞名天下的承啓樓。放眼之處,田疇廣袤,一年四季青黃相接,在藍天碧野的映襯下,村莊猶如一幅多彩的山水畫。

  1924年11月17日,在村莊中心的漸鴻樓內突然傳來一聲嬰兒落地的哭聲,接生婆笑哈哈地告訴產婦“是大細哥”。剛剛經歷了分娩陣痛的盧開蓮見自己生了男嬰,露出既疲憊,又開心的笑容。一直焦急等候的丈夫江舉祥,聽接生婆說妻子順利生了一個兒子,更是高興,端著湯水踏進房間愛憐地看著虛弱的妻子,端詳著繈褓中的嬰兒,臉上春光燦爛。

  江舉祥是村裡老實厚道的農民,常年租種一戶人家薄薄的田地,一年辛苦到頭衹是收成十三四擔稻穀,除去交租,并沒剩多少,生活過得頗為艱難。為了貼補家用,他到附近一家由幾個老板合開的“公司”當熏制牛皮的工人。熏牛皮很麻煩,得放進石灰水池浸泡幾個日夜,然後撈出來刨掉牛毛,再刮掉牛皮表層薄薄的肉質,製作程序十分繁瑣,細工慢活。由於長期熏制牛皮,江舉祥的一雙粗糙的大手總是蠟黃蠟黃的。

  在私塾僅受過一點啓蒙的他,雖然沒有多少文化,但卻深知文化的重要性,於是給孩子取名為“兆文”。“兆”有吉兆、吉祥之意,承繼的是中國傳統習俗中的思想因子;“文”為知識、文化,寄托著江舉祥對兒子未來的殷切期望。小兆文的到來,讓勞碌不堪的江舉祥多了許多憧憬和慰藉。

  此時已是深冬,再過一段時間就到年關了,可是除了日常的開支,過年的錢都還不知道在哪裡,而妻子坐月子,沒法勞動,一家人的生活負擔突然變重。焦頭爛額的江舉祥,衹好憑借高大結實的身板更加不知疲倦地幹活。白天,他在公司沒有停歇地熏制牛皮;夜晚回家,還要繼續忙碌,儘管累得半死,卻從沒有半句怨言。

  盧開蓮見丈夫忙裡忙外,擔心他累壞,時常勸他要多保重。可是丈夫想到過年要給一家人添新衣服,還要置辦許多年貨,用錢的地方實在太多,所以更是起早摸黑,幾乎忘記了什麼是辛苦。

  漸鴻樓是不規則的五角形土木結構的樓房,高二層,是高頭乃至永定第二小的土樓。江舉祥兄弟6人,他排行第四。一大家子住在這裡,過著簡單、和睦的生活。由於老大去世得早,留下兒子鬥文,江舉祥承擔起撫養侄兒的責任,視他如己出,以後還幫他娶了媳婦。

  自從兒子來到這個世上,江舉祥感覺多了許多快樂,每天從外面回來,都要先抱一抱他。可是他的女兒卻不樂意了,也爭著要父親抱一下。兆文的面上有一個姐姐,雖然比他大一點,但卻有些頑皮,常常要跟弟弟爭東西。不過,女孩子畢竟是女孩子,乖巧伶俐的姐姐,有時也懂得讓一下弟弟,還會逗他玩。

  時節如流,歲月不居。江兆文漸漸長大,父親時常教導他為人處世的道理,用祖宗的遺訓“耕讀傳家”訓諭他要刻苦讀書,認真學好文化知識,還諄諄告誡他“若要人前顯貴,就要在人後受罪”,衹有多經歷世事的磨難,才會讓自己通曉人生更多的事理。父親的話很質樸,句句深入他的心裡,使他終身受益。

  令兆文高興的是,父母又給他生了一個弟弟啓文。隨著孩子們的長大,江舉祥明顯感受到生活的壓力也隨之增大。儘管如此,可是每每看到三個孩子那麼活潑、可愛,江舉祥、盧開蓮還是感到累并快樂著。

  農村的生活雖然單調,卻別有趣味。兆文有好多個堂兄弟、堂姐妹,他們都喜歡跟兆文姐弟仨嬉笑打鬧,無憂無慮,漸鴻樓裡總是沸反盈天。夏天到了,他們走到田野捉蜻蜓,捉鰟鮍,常常弄得一身泥土。夜晚大人要捉田雞,捉泥鰍,他們就在旁邊舉著松光火把或者提著一個木桶,一看到大人抓到了田雞或泥鰍,就大呼小叫,伸過桶去接住,興奮極了。

  時間在飛逝,一晃又過去許久。大約在1931年,結婚一年多的鬥文有了兒子全藩。孩子滿月的時候,大夥兒都凑上去看,滿心歡喜的江舉祥想到早逝的大哥有了孫子,心裡甚感欣慰。

  不料,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不知過了多久,江鬥文不幸離世,漸鴻樓內哀聲一片,江舉祥十分傷感,想到大哥年紀輕輕就過世,如今他的獨子也如出一轍,他真不知家裡遇到什麼不吉利的事情。好幾個夜裡,他輾轉反側,暗自落淚。面對可憐的小孩,他不得不又擔負起撫育全藩的責任。

  那時,除了老二分家獨自過日子外,其他兄弟并沒有分家,偌大的家庭各種開支是很大的。幾個兄弟、妯娌,除了耕田,還加種煙,即使這樣,生活仍然非常拮據;而有一點手藝的江舉祥雖然長期受雇給人熏制牛皮,但也無法解決大家庭的困境。無奈之下,他與妻子商量,讓她來自己受雇的牛皮廠挑擔賺工錢。

  牛皮廠的老板有好幾個,他們合資生產的牛皮主要銷往山城、漳州,用於制造皮鞋。由於江舉祥技術好,做事又認真,他熏制的牛皮質量高,銷量自然非常好。然而高頭離山城、漳州很遠,路又難走,要把牛皮賣出去,非得請挑工不可。牛皮很大塊,卷成一捆,用黃麻索腳落挑最適合。挑工們衹要把它們挑到南靖船場即可,然後由當地的工人把一捆捆的牛皮搬到船上,再順著水路前往山城。

  挑擔賺錢是很多人做的事,工資不高,十分辛苦,而且危險重重。從高頭到船場,要走山路,路又小又崎嶇,有些地方還很濕滑,但這都不算什麼,最危險的是遇上劫匪。劫匪平常都潛伏在嶇嶺崗岃附近,熟悉挑工的行程時間。農曆每月的初四、初九,挑工們挑貨去船場,劫匪一般不會出來;而二、七日挑工返回時,他們就會來搶,因為貨主賣掉貨物後有錢要帶回,還時常從漳州或山城進貨,而這些貨物都是一些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劫匪一到,首先割斷挑工們的腳落黃麻索,用黃麻索把他們反綁起來,再令他們并排背靠路旁,然後逐一搜光他們身上的錢,順便把一擔擔貨物搶走。時日一長,有經驗的挑工衹要看到劫匪闖來,立即把手背到身後,假裝已被反綁,貼靠到路旁,等匪徒一走,立即解開同伴手上的繩索,然後一起趕緊逃命。

  熟知這一情況的江舉祥,自然明白妻子挑擔的風險,但為了一大家人的生活,他衹好讓妻子鋌而走險。每次出發前,他都會反復叮嚀妻子一路要小心。而盧開蓮每次出門也戰戰兢兢的,如履薄冰。幸好上天保佑,她來來回回挑了許久,都沒有遇到過土匪搶劫。

  求學之路艱辛曲折

  在兆文成長的過程中,時局一直風雲變幻。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全面發動侵華戰爭,廈門也不安全,位於島內的雙十中學出於各種考慮,將學校搬遷至比較閉塞的平和縣小溪。

  江舉祥雖為一名山村工人,閱歷不大豐富,但看問題卻很有見地,比一般人更有眼光。長期的磨礪,使他深切地認識到沒有文化寸步難行,難有好的發展。一眨眼,兆文到了上學的年齡,父親決心讓他求學。可是永定沒什麼學校,江舉祥衹好叫兒子到平和雙十中學就讀。

  高頭雖然與南靖縣、平和縣接壤,但路途遙遠,而且山路又很難走。求知欲強烈的江兆文毅然告別父母,第一次離開家鄉,到一百多公里外的平和縣小溪讀書。由於人小,往返又不便,江兆文寄宿在學校,即使周末也不大能回家。那段時間,江舉祥夫妻也挺掛念孩子的,根本不知兆文習慣不習慣,身體好不好,成績怎麼樣。於是,每隔一段日子,盧開蓮就手提肩背,帶些米菜到小溪看望兆文。到了冬天,她還要加帶些衣服給他。臨行前晚,盧開蓮常坐在昏黃的桐油燈光下縫縫補補。這一情景,不由得令人想起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綫,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輝。”

  兆文在學校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非常珍惜時間,每天勤學苦讀。在雙十中學念了一陣子書後,他突然患病,不得不輟學在家一個多月,後來被父母轉到了離家更近的靖城,在福建大同中學繼續完成學業。初中畢業以後,由於家鄉沒有高中,江兆文衹好又遠離家鄉,到廣東茶陽的大埔中學就讀。

  相比封閉偏僻的高頭,大埔縣茶陽是非常洋氣的地方,不僅是香港與內地密切聯繫的“中轉站”,也是海外進入內陸的必經地之一。江兆文一到這裡,立即被各種新鮮的事物所吸引,他像一條魚游進大海一樣,心情無比暢快。

  那時,大埔中學有不少進步的師生,他們經常在校園發表演講。江兆文耳濡目染,受到了他們的思想熏陶,逐漸積澱起愛國愛鄉的情懷。他學習認真,善思愛問,積極上進,深得老師的賞識和同學的敬佩。

  中學時代,正是一個人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在輾轉求學的過程中,隨著知識的豐富,閱歷的不斷增加,江兆文的思想變得越來越成熟,對人生和社會的各種問題也更加善於思考。

  父親曾經跟他說過一件事:有一次村裡有個“會學打”的人,自認為有兩下子,他看江舉祥長得高大魁梧,就上前挑釁,要跟舉祥較量,想把後者打敗,好在衆人面前炫耀、吹噓,以抬高自己,於是不管江舉祥怎樣謙讓,就動手動腳,硬要拉舉祥比試一番;江舉祥一再退讓,可是對方依然不依不饒,突然衝上來把江舉祥摔倒在地,舉祥卻憑借自己的力量,一下子就翻過身來,把對方壓在身下,并且用勁按住他,使他無法動彈、掙脫,然後大叫“救命”“救命”,聽到呼救聲的群衆以為他倆打架,趕緊跑過來把他們拉開……江兆文問父親,幹嘛不好好給那人兩拳,教訓教訓他,讓他以後別自以為是欺負人。江舉祥告訴兒子,做人要寬容、忍讓,別因逞一時之氣而傷了感情。這件事給江兆文帶來很大的觸動,并在他的腦海裡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既使他深刻地認識到父親善良、敦厚的品性,又使他懂得了為人處世的基本道理。以後,他對兒子全孚和女兒們都很和氣,在家裡從來沒有發過脾氣,更沒有責打他們,讓孩子們一輩子感激不盡。

  目光遠大初展抱負

  從大埔中學讀完高中後,江兆文回到家鄉南山下。此時,他才17歲,但已長成高大帥氣的年輕人,渾身散發出青春的活力。因為一時沒事可幹,父母便讓他幫忙學做一些簡單的農活。兆文聰明能幹,學什麼都快,插秧耘田一學就會,而且特別能找稗草。稗草是莊稼旁邊的雜草,容易生長,而且會跟禾苗爭肥料的養分,把它拔光了,禾苗自然長得葱蘢、茂盛,所以他家耕種的稻田遠遠看去,總是綠油油的一片。稗草跟禾苗長得極為相似,一般不容易辨別出來。兆文因為有一手拔稗草的本領,所以成了家人心目中的能人。

  那時,村裡的小學很缺老師,而像兆文這樣讀過高中的人又極少,於是有知識、有能力的他,自然成為校長心目中的一個好人選。有一天夜晚,校長江克武親自到漸鴻樓找兆文,動員他來當教員。江舉祥夫婦雖然知道教員的工資不高,但暫時也是一個辦法,於是贊同他去。江兆文尋思,村裡像他那樣學歷的人鳳毛麟角,絕大多數村民沒有文化,多年在外的求學經歷,讓他深深明白知識的重要性,現在正是幫助家鄉的時候,要讓南山下的孩子們學習文化知識,慢慢脫離蒙昧,以後才談得上發展。於是,他很快答應了校長的請求。沒有想到,這一決定,使他一輩子與教育結下了不解之緣。

  江兆文懷著一種抱負,踏上了教壇。在簡陋的教室裡,他看著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心裡更加敞亮。為了孩子們的未來,他決心盡自己最大的能量把他們教好。白天,他激情飛揚地教學生識字,授課,引領他們走進知識的神聖殿堂;夜晚,他認真備課或批改作業,熱的時候一邊擦汗,一邊拍打蚊子;冷的時候就把手握成拳凑近嘴唇呵一呵氣,偶爾再緊一緊衣服。在昏暗的燈光下,他高大的身影定格在窗欞上,成為一紙生動的剪影。

  江兆文喜歡閱讀,而且涉獵很廣。在讀中學時,他就買了不少書,例如古典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以及通俗小說《隋唐演義》《說岳全傳》,還有《蘇東坡傳》《莊子說》,等等。每天放學後,他與學生們一起玩耍,給他們講故事,特別是岳飛精忠報國的故事。許多學生一邊擦鼻涕,一邊認真地聆聽。不僅如此,兆文還教他們吟誦岳飛的《滿江紅》:

  “怒發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孩子們在江兆文老師的影響下,不僅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更萌發了愛國熱情。

  江兆文在高頭南山下石砌岃下的老學堂教書,江克武既是校長,又是前任保長。江克武卸任保長後,大家對接任的新保長不滿意,提出要改選別的人來當。1941年的一天,奉命留在湖坑南溪開展鬥爭的中共金豐中心區委委員——高南村人江岩,秘密來到漸鴻樓找盧開蓮,說要叫兆文出來當保長。盧開蓮聽後連連推辭,說兆文才17歲,沒有任何辦事的經驗。江岩耐心地給她做思想工作,并安慰道,“不用怕,掛個名就行。最起碼我們是自己人,好通信息。”於是,在江岩的撫慰下,年紀輕輕的江兆文被“選”上了保長的職位。

  高頭的山陵低矮、厚實,衆多或大或小的方形、圓形的土樓也十分厚實,或許是厚實的山和厚實的土樓養育了江兆文敦厚、實在、正直的品格,他贏得了衆人的信賴。江兆文當上高南村保長不久,有一天,江岩率領游擊隊在南溪與國民黨民團作戰,不幸被機槍打傷,游擊隊員連夜把他護送到漸鴻樓來。那時的高南村,有裝大門的衹有漸鴻樓,加上兆文是村裡的保長,一般人都不敢懷疑,所以江岩就選擇藏在江兆文的家裡養傷。一到夜晚,如約而來的醫生就給江岩療傷,而江兆文就負責看門。

  在群衆的支持下,江兆文當了兩任保長,前後大概不到兩年,沒有工資,也沒有到鄉裡開過會,而鄉裡有什麼事也不跟他說,這反倒讓兆文感到輕鬆、自在。不過,當保長難免會得罪人,又沒什麼權利,再次選舉時,江兆文向大夥發誓,絕對不當保長了。大夥聽他發的是毒誓,就不敢再選他了,於是轉而選舉江日豐接替保長的職位。

  日子就這樣平平淡淡地過去,江兆文一邊教書,一邊幫家裡幹農活。舊社會有一個風俗習慣,就是給兒子娶一個童養媳,江舉祥也不例外,很早就給兆文定了一門親事。經過長期的相處,兆文和童養媳吳端娘的感情也日漸深厚,1945年,在父親江舉祥的操持下,他們正式舉行婚禮。1947年,他們的愛情結晶江純招降生。年輕的江兆文喜得千金,心裡著實高興。

  南下香江艱苦創業

  香江是香港的別稱,因為當時海上的水手經常飲用附近小溪的水,甘香的溪水因此出了名,於是人們就把小溪稱為“香江”。香江指的就是香港。

  人在貧困的時候,都會想法如何擺脫。江舉祥覺得兒子一直呆在家裡也不是辦法,需要給他尋找另外一條出路。此時,他家一個在香港辦廠的親戚寫信回老家洪坑,叫家人去香港幫忙。得知消息的江舉祥便和妻子商量,干脆讓兆文隨洪坑村的姨母去香港謀生好了。

  1946年的一天,江兆文告別父母、妻子,跟著姨母南下香港。家裡人都送他到村口,江舉祥千叮嚀,萬囑咐,交代他路上一定要注意安全,聽姨母的話;盧開蓮滿含淚水,拉著兒子的手,不忍鬆開;吳端娘哭成了淚人,眼睛一直瞅著丈夫,依依不捨,想說什麼卻無法說出來……江兆文也是眼眶濕潤,不知跟他們說什麼好,衹是一個勁地揮著手,向親人辭別。

  江兆文一行從高頭出發後,經湖坑往大溪過了清風亭到下洋,然後前往廣東大埔,再經汕頭,乘船去香港,路途之艱辛不必贅述。到達香港後,他先進了表兄開辦的搪瓷廠當學徒,一邊認真做事,一邊認真學習。由於讀過高中,後來他在《循環日報》兼做校對的工作,但因報社工作任務不多,衹需在夜間幹幾個小時就行了,於是又找了一份白天的工作,給一家公司做總務,以增加收入。

  初到香港,人生地不熟,江兆文一時不習慣,十分想念家鄉。好多個夜晚,他躺在床上輾轉反側,難以入眠。此時,他才真切地體會到“在家千日好,出門半朝難”的含義,腦海裡盡是家人的影子,父母、妻子在村口送別的話語更是言猶在耳。他決心好好幹,闖出個名堂來,以後回鄉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讓家人過上甜美的生活。

  光陰荏苒,日月如梭。一晃,兆文在香港做了三年多的“苦力”。陌生的世界,讓他很快變得更加成熟。

  他知道家裡的經濟狀況,更想到自己的“使命”,每月定時將工資的一部分寄回家鄉給父母。

  1949年,永定解放。擔任永定首任縣長的江岩,去信叫兆文回來做事。一直想念家鄉的兆文,與表兄說了自己的想法後,決定回去看看。他辦妥香港的一些事務後,即刻動身回鄉。經過一二十天的水路、陸路的艱苦行程以後,終到達永定。江岩一見到風塵僕僕的江兆文,高興極了,連忙把他安頓下來。開始時,江岩安排兆文在縣政府做總務。比起香港所做的事,這樣的工作相對安穩、輕鬆,江兆文一度感到異常開心、愜意。

  永定到高頭有幾十公里,沒有公務的時候,江兆文就回老家看望家人。此時他的女兒已經好幾歲了,天真爛漫,一看到他回來就叫著要爸爸抱。已有身孕的吳端娘,既要忙裡忙外,又要帶著女兒。

  時光在悄悄地流逝。經過十月懷胎,1950年11月,兆文的兒子在高頭漸鴻樓出生了,他非常高興,給兒子取名為全孚。

  剛剛解放的永定,百廢待興。作為縣長的江岩,殫精竭慮,全力建設永定。他見江兆文工作幹得出色,既勤勞務實,又肯動腦筋,心裡非常滿意。那時銀行缺少人員,江岩有意讓他去。但就在這一時候,江兆文突然收到了遠在香港的表兄的來信。表兄催促他去香港做事。經過一陣猶豫,想到還是香港賺錢容易一些,主意已定的江兆文便向江岩縣長說明情況,然後於1952年春,再次辭別家人前往香港。

  到達香港後,江兆文還是進表兄的搪瓷廠上班。同事們見到江兆文回來,都非常高興,拉著他的手,問這問那;而那些來自永定的工人則向他打探家鄉的情況,眷念之情溢於言表。江兆文深知他們的心情,對其所問,無不一一仔細回答。

  在搪瓷廠當工人很辛苦,可是江兆文反而沒有這種感覺。他喜愛廠裡的氛圍和節奏。對待師傅,他異常尊敬;對待工友,他和睦相處;同事有困難,他盡自己所能,伸出援手。江兆文以自己的友善、和氣與熱情,贏得了同事們的尊敬。

  生活又恢復成老樣子,年輕的江兆文十分賣力地上班、賺錢。

  雖然香港到廣東近,但在那時要回大陸并不是容易的事,要走水路,還要走陸路。這都不算什麼,最難受的是在土改劃分家庭成分時他的家庭被評為富農,劃成黑五類,有人甚至說他當過保長,是反革命分子。突如其來的變故,一下讓兆文痛苦萬分,又心驚不已。他想回家看看,但卻不能回,也不敢回啊。

  一個人遠在他鄉,生活的孤單,讓他更加思念家人。即使有心事也沒有人可以訴說,更勞心的是年邁的父母、嬌弱的妻兒不知怎樣?他們是否安好?擔心、焦慮像一隻小蟲緊緊咬著他的心,令他倍感痛楚。江兆文特別害怕夜晚,總覺得黑夜就是折磨,好幾回,他望著故鄉的方向淚流滿面。

  孤單、寂寞就像一塊大石頭一樣始終壓著他的心。有家不能回,這多麼令人痛苦、難過。然而,這一切又不得不需要面對。長期的壓抑,最終讓他漸漸冷靜下來。可是兆文畢竟還年輕,他也需要有個家,有個溫馨的港灣,在疲憊的時候能够停靠,能够憩息。或許是上天注定的緣分,慢慢的,他與一位叫梁碧霞的女工友走近。經過一段時間的相知相伴,1957年,他們在香港舉行簡樸而又熱鬧的婚禮。

  有了知心人講話,生活就變得不一樣。隨著視野的擴大,不甘居於人後的兆文漸漸有了新的想法,決心自己創業。1957年,江兆文小試牛刀,經營飲食服務行業,由於食品衛生、乾淨,價格實惠,又且待人熱情,他的生意每天顧客盈門。

  60年代初,資金不多的他開了一個貿易行,不過,這個貿易行經理和職員就他一人。當時,經香港回國的緬甸華僑時常托他買照相機、手風琴、單車之類的日用品,江兆文總是什麼價格買來,就什麼價格賣給他們,衹收取一點傭金。這樣,越來越多的華僑找到他,江兆文也都給他們辦得妥妥貼貼的。如此一來,他經營商務“重義輕財”的名聲反而遠遠地傳揚開去。

  此時,江兆文依然還沒有多少根基,但年輕有抱負,賺錢很賣力。梁碧霞也很支持丈夫發展自己的事業。1962年,江兆文又將之前積累的資金用作本錢,轉行經營房地產業。在此期間,他敏銳地看到香港房地產飛漲的態勢,於是果斷地買了一層樓,待它漲了不少價格後,又立即出售給別人。“就這樣買一層賣一層,一進一出,賺了一筆錢。”江兆文樂呵呵地回憶道。

  一次次地轉型,這讓江兆文慢慢積累起經商的資本,也積累起經商的寶貴經驗。儘管如此,他與妻子平時總是省吃儉用,努力工作,等待著更好的發展時機。

  泛舟商海事業有成

  心中有目標,行動就有動力。在商海搏擊多年,櫛風沐雨的他也慢慢積累起了豐富的經驗。經過長期的打拼和布衣蔬食,加上夫人梁碧霞的得力幫助,江兆文的事業向前邁步可謂水到渠成。1967年,他創辦了南康布廠,招了幾十名工人,專織牛仔布。隨著業務的不斷擴大,他又創辦了一個漿染廠。生意接連成功,給他帶來了巨大的信心,隨後兆文又與朋友合資興辦香港新藝行。

  1972年,江兆文租用了一個大場地,辦起了屬於自己人生中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大型企業——香港康年漿染廠。從此,他的事業開始蓬勃發展,他的人生大幕正式拉開。

  說來你可能不相信,此刻的江兆文還在《循環日報》上班。因為自身不懂織布的技術,也還缺乏大企業管理的經驗,謙遜的他果斷聘請了一個懂行的人來管理工廠。對於管理,他秉持一個原則:“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衹要不是涉及財務資金、技術改造等重大事項,其它小事全由工廠負責人處理。江兆文先生說:“我完全信任他。有他替我操心,我就可以繼續在報社工作,直到兩年後才來到工廠。”還頗為“得意”地說:“我廠工人的工薪比同行業的其它廠高,工人們從開廠到現在,都一直在這兒幹著。”

  不斷的歷練,不斷的成熟,使江兆文做事越來越老道,甚至駕輕就熟。他明白,衹有關心人、相信人,才能讓所有的員工以主人翁的姿態愛廠敬崗,企業才會順利發展壯大。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永定金豐大山的山水涵養了江兆文寬厚、樸實的性格。平時,他與人為善,厚待每一個員工,因此深得手下人敬重。

  1974年,江兆文又創辦了美德廉制衣廠。有一次,來自老家隔壁村的一個工人,下班後偷偷溜進廠裡,把一架電機拿出去賣給別人。第二天,發現問題的管理人員,立即把情況向江兆文匯報。江兆文先是一愣,隨即克制住了自己的情緒,然後吩咐管理員悄悄打探情況,把偷賣電機的人給找出來。經過幾天暗中調查,江兆文得知事情原來是自己的永定老鄉幹的,於是馬上讓人把他叫來詢問。那位老鄉見事情敗露,滿臉羞愧地站在老板面前,本以為一定會遭到訓斥、打罵的,沒想到江兆文卻和藹地讓他坐下來,并與他親切地攀談老家的瑣事。在交談中,江兆文瞭解到,原來那個老鄉的母親生病,家裡沒錢給她治病,於心不忍的他衹好鋌而走險,幹了這一件讓人恥笑的齷齪事。看到這位老鄉說得挺真誠實在的,江兆文便安慰他,還從上衣口袋掏出錢來塞到他的手裡,讓他拿去給母親治病。老鄉感動得淚水盈眶,連連向兆文先生鞠躬致謝。此後,他像變了一個人,視廠為家,把每一份工作都當成自己的事來幹。在全廠上下的團結、努力下,江兆文先生的制衣廠迅速發展起來,逐漸成為具有現代化大規模生產能力的企業。

  一別故鄉竟是幾十年,清閑下來的時候,江兆文的鄉土之情又油然而生。他難忘兒時父母的呼喚、兄弟姐妹一起玩耍的快樂。漸鴻樓有他的伯叔、嬸嬸,他們的音容笑貌時常浮現在自己的腦海裡。而高頭矗立著的一座座方樓、圓樓,還是那麼的熟悉、親切;田疇綠野撲面而來,蟬鳴蛙叫縈繞於耳;幾多峰巒相連的青山,是他與夥伴們採摘野果的樂園……他多麼想念家鄉,想念親人啊!

  但是,要回一趟故鄉又談何容易。他掛念父母的身體,掛念家人的生活,而這些又衹能無奈地埋藏在心底。事業開始蒸蒸日上的兆文,能做的僅僅是每月準時匯錢回鄉。其實,匯錢也無法直接匯達,需要先匯到廣東大埔的一家商號,然後由老家已經二十餘歲的全藩在固定的日子前往大埔取回。

  當改革開放的消息傳遍世界,傳到江兆文耳朵的時候,他大喜過望,逢人便說,并且開始打點行裝回鄉。1978年10月,離鄉長達26年之久的江兆文終於踏上了他日思夜夢的故土。那熟悉的土樓,那多情的大山,那多彩的田野,還有一個個熱情的鄉親,這一切無不令他歡欣雀躍,激動難奈。

  從車子下來,踩在鬆軟的土路上,他對夾道歡迎的鄉親們深深鞠了一躬,噙著熱淚激動地說:“我要在這裡辦一個製茶廠,讓高頭的香茶走向外面,給大家增加收入。”

  回到生養自己的漸鴻樓大門口時,江兆文禁不住深情地駐足觀望良久,或許是往事湧上心頭,他的兩眼紅紅的,眼前的一切是多麼的熟悉、多麼的親切。此時,家裡的親人們已經圍攏過來,熱切地呼喚著他的名字,擁著他走進大樓。吳端娘和大女兒純招早已淚水盈盈,緊緊拉著他的手,不肯放開。望著已經29歲的兒子全孚高大偉岸,一表人才,江兆文心裡不知有多高興。

  在家鄉逗留的幾天裡,江兆文四處走動。他來到了自己曾經教過書的南山下小學,也看望了金豐中學的師生。故鄉的人依然那麼熱情、那麼純樸,可是貧窮、落後的面貌并沒有多大的改觀,心裡有些沉重的江兆文暗暗告誡自己,以後一定要好好建設家鄉。不知不覺間,回程的日期到了,江兆文依依不捨地告別了家人啓程回港。

  1979年12月,江全孚申請了6年往港定居的報告,終獲得了批准。年底,他前往香港定居。

  第一次回鄉考察,給江兆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讓他對祖國春天的到來感到滿心喜悅。

  1980年7月,江兆文先生再次回到祖國大陸,前往江浙一帶考察,所到之處無不讓他感受到“四化的祖國,如東方冉冉升起的朝陽,光芒四射”,萬千興旺的景象一次次深深震撼著他的赤子之心。面對大好形勢,面對西湖美景,他心潮澎湃,萬分喜悅。經過一番仔細深入地分析、研究,江兆文決定自己的香港新藝行與浙江二輕局所屬公司合資,并投入100餘萬元,與之在杭州成立西湖藤器企業有限公司,這是浙江省第一家外商投資企業。據報導,當時這樣的外商投資企業,全國僅有17家。1981年他又投資近10萬港元,購買台灣先進的製茶整套設備,採取補償貿易的方式,在故鄉永定高頭鬆林墩辦起了金山茶葉精制廠,帶動當地茶農發家致富。聽到他一下子投那麼多錢在大陸辦廠,香港商界的一些朋友都帶著疑惑的表情問他是不是頭腦發熱,沒有經過慎重考慮。而他則微笑著答道:“為祖國繁榮富強,盡個人之力量,乃吾輩義不容辭的責任。至於得失,豈是吾人所計較之事?”

  西湖藤器企業有限公司投產一年,產品就遠銷美國、日本、澳洲,業績斐然,解決了1000餘人的就業問題,引起了各地的注意。《人民日報》記者曾專門為此撰文作了宣傳報導。事後,江兆文跟朋友開玩笑說:“我的藤器起飛了。”欣喜之情溢於言表。

  泛舟商海,讓江兆文在大陸結識了更多的朋友。90年代初,江先生與朋友合資在江蘇南京開辦了華香面包廠,以後又陸續在其它地方投資興辦實業。此時的他,真可謂雄心勃勃,宏圖大展,意氣風發。

  與衆多商界人士不同的是,江兆文先生投資興業之舉蘊含濃烈的愛國愛鄉之情,格局非常之大。1995年,永定縣因建火電廠,資金短缺,獲知這一情況後,為助其解燃眉之急,江兆文先生毅然出資800萬元買下百丈漈水電站80%的股份,全力幫助家鄉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他以一顆丹心和實際行動,不遺餘力地支持祖國各項事業的發展興旺。

  服務鄉親盡心盡力

  過去,永定金豐片區有許多人下南洋,到東南亞一帶國家生活。不少高頭人寄居在緬甸、泰國或者印度尼西亞等地謀生。衹要有事到香港,或者給老家親人匯錢或者回鄉探親經過,他們就會來找江兆文,并且得到了兆文的熱情接待。1972年,江兆文去緬甸探望好友,同機的幾十個人在泰國曼谷下了機,而飛往仰光的乘客恰恰衹有他一人。當飛機到達當地機場時,衹見機場上站著一大群人,遠遠看過去黑壓壓的。怎麼那麼多人?他們迎接誰?毫不知情的江兆文先生一時感到十分詫異。沒想到,一下飛機,那些人都朝他湧來,“兆文,我們在這兒等你大半個時辰,你終於來了。”“是呀,我們300多人來接你,你的美德我已經聽說了。歡迎,歡迎!”“我好想你,聽說你來,大夥兒都自發跟我來到這裡迎接你啊!”緬甸的華僑圍上來拉著江兆文的手,熱情地打著招呼。看到他們個個笑容滿面,江兆文的心裡十分感動,想到自己之前做的都是舉手之勞的事,而他們卻感恩戴德,一時間他竟愣在那裡,激動得不知說什麼好。

  江兆文高大魁梧,卻友善、好客,又非常誠懇,大夥都喜歡找他。令人感動的是,他對待朋友異常體貼,想人之所想,盡量為對方減少麻煩。1980年,內陸人士時常前往正在起步實施改革開放的深圳,得知消息的他,多次從香港專程趕到深圳來接待家鄉客人。

  彼時,旅居在香港、澳門的同胞或者東南亞一帶的華僑,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大家發展的情況各不相同,有的生活依然過得十分困窘、落魄,江兆文見了總是主動資助他們,數額或者幾百或者幾千,均是無償接濟的。幾十年來,他幫助或接濟了許許多多人,但卻從不把這些事放在心上。

  1981年,一位來自緬甸的華僑,已經80多歲,要回永定高頭大嶺下探親,出發前跟兆文先生打電話。兆文先生與兒子全孚準時到機場接他。不成想,這位老鄉衣著陳舊,左腳生瘡,還流著點膿,但兆文先生一點都不以為意,毫不嫌棄地將他接到家裡(香港人是輕易不讓外人進入自家門室的,更何況是有病瘡的老人)。那時,兆文也不富有,卻悉心幫他治病,還給他買衣服、禮品,臨走時又給他買機票,并塞上一些錢。那位老鄉感激涕零,回去後逢人便誇贊兆文先生的善心美德。由此,江兆文先生美名遠揚,許多人都想結識。

  香港是一個繁華熱鬧的國際都市,每天來來往往的人絡繹不絕,數不勝數。在香港生活久了以後,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人,也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事,形形色色的人或者稀奇古怪的事令人眼花繚亂,這讓江兆文先生感觸很深并且覺得鄉親之間應該多多來往,加強聯繫,互通音訊,遇到困難或者挫折,能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共同解決問題,渡過難關,在外面才不會受人欺負,也不會感到缺少溫暖,還有助於相互間提供商業信息,擴大經濟貿易。他記得父親曾經跟自己說過的一句話,“出門靠朋友,在家靠親人”。所以每次跟永定和南靖的鄉親在一起的時候,他都表示十分希望能有一個聯繫鄉情、增進感情的紐帶,建立一個兩地鄉親的同鄉會。江兆文先生的這一想法和建議,得到了大夥兒的肯定和大力支持。

  其實,在香港生活的人群中,來自福建永定和南靖兩縣的人很多,而且兩地本就相鄰相連,南靖的書洋塔下、曲江、南歐和默林講客家話,歷史上這些村莊的客家人與永定高頭一帶的上金豐片人的來往十分密切,通婚者也不計其數,但是到了香港後,因沒有中間聯繫的橋樑、紐帶,即使相識的人也極少在一起,“衹局限於個體聯繫,迄今無整體組織,未發揮關愛團結之精神,積極進取效益”,有什麼事從來沒有聯絡,相援相助,為了改變一盤散沙的局面,“既促進鄉親情愫,又與東南亞各地華僑聲應氣求,互勵互助,進而謀求福祉,共襄縣鄉建設,加強友好關係,互通有無,增進人們間的感情,爭取邑人更佳的福利”,1983年3月12日,在江兆文、游尚群和林哲民等人的積極倡導和努力下,香港永靖同鄉會正式成立,兆文先生帶頭捐款7萬港元。由於是同鄉會的主要發起者和組織者之一,又且為人熱情重義,深受永靖兩縣的鄉親尊重,所以同鄉會一成立,江兆文便被一致推選為理事長,并因在日後一直為同鄉會的鞏固和發展傾盡全力而連續擔任四屆理事長。

  香港永靖同鄉會創辦4年,江兆文一捐就是18萬元。在他的帶動下,大家紛紛拿出錢來共同推動和維護同鄉會的發展,同鄉會不僅成為在港永靖鄉親的溫馨的“家”,而且成為內地與港澳及東南亞僑胞聯絡的紐帶和橋樑。

  與此同時,江兆文先生也十分重視永定老鄉乃至閩西老鄉的聯絡,他與慈善家何耀光、好友游尚群、何世柱昆仲等知名人士的關係很密切,時常在一起商量、謀劃永定乃至閩西在港人士間的友好及貿易來往,籌謀如何助力閩西家鄉事業的發展。1985年,江先生與友人共同發起成立香港閩西同鄉會,他被推選為常務副會長,以後則任永遠榮譽會長。

  有了同鄉會,不僅生活在香港、澳門兩地的人互相之間來往更多了,而且跟旅居在東南亞其它國家的鄉親的聯絡也更密切了,這不僅大大加強了鄉親之間的聯繫,也大大加強了互相之間的貿易往來。由於香港的特殊位置,它又成為東南亞華僑回國的中轉站,而江兆文先生則成為他們聯絡的核心。因為這樣,兆文先生的知名度與日俱增,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1985年,國家領導人喬石到廈門視察時,特地與福建省委書記陳光毅和廈門市市長等領導專門看望回內陸考察的江兆文先生等港澳同胞一行。

  江兆文非常關心別人,誰有困難,他總會想辦法幫助解決。1992年,高頭石圳下甘棠樓發生火災,江兆文先生立即寄回4000元慰問災民。他還十分敬重老人。1993年,他從《永定鄉訊》中瞭解到永定有4位百歲老人,就為每位老人寄去1000元作為春節慰問金。

  對於家鄉的事,他非常上心。永定土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他在閩西同鄉會裡帶頭為永定縣政府捐了2萬元人民幣,并在港澳和東南亞一帶積極發動大家捐款。永定縣老促會成立,他寄上6萬元做基金;永定客家聯誼會成立,他又慷慨解囊。家鄉有消息,他都會在同鄉會說,并且帶頭做表率。他曾三次捐款給永定縣僑辦、僑聯購買車輛,改善工作條件。捐款縣中醫院建設醫院綜合大樓。

  或許你不知道,凡到香港的鄉親,江兆文得知了,無不盛情款待。他對人一向熱心、和善,不管你是從永定、南靖抑或龍岩其它縣鄉來,還是從東南亞回國去探親的,衹要有時間,他都親自迎送,盡地主之誼。即使病重,無法見面,他也會主動聯繫、詢問。1992年12月,龍岩市僑辦主任曾耀東和永定縣僑辦主任江宇園到香港拜訪他,他熱情接待了他們。1993年2月,時任永定縣委書記(現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宣傳部部長)黃坤明率領永定縣招商團前往香港開展招商活動,也受到兆文先生的熱情款待。次月,龍岩地區僑務工作訪問團到香港,可是在訪問團就要來的前幾天,江兆文先生突然感到胸悶、氣促。送到醫院檢查後,醫生告訴他,他心臟患病了,需要住院治療。心裡焦急的江兆文暗暗責怪自己病得太不是時候。他想先挺一挺,等安排好他們後再住院。不料,在訪問團入關的前夜,他突然病倒在床上,昏迷過去,被家人緊急送往法國人開的一家醫院進行搶救。第二天下午,訪問團到醫院看望他,衹見這位年近七旬、剛從死神手裡掙脫的老人十分虛弱、無力,然而在一見到他們到來時,馬上又強力微笑著跟大家打招呼,并親切地詢問他們的食宿是否安排好,令所有在場之人感動不已。

  同年7月,龍岩行署專員(後任福建省省長)黃小晶和永定黃坤明書記等人到香港招商考察,江兆文、游尚群及香港立法局議員何世柱昆仲在香港中華總商會盛情招待他們,并與他們合影留念。

  讓家鄉人永遠感恩、銘記的是,即使在病中,衹要能走路,江兆文先生就會出現。1996年金豐中學領導班子五人應江兆文先生之邀前往香港商談學校的發展規劃,誰知臨行前,他們獲悉兆文先生突然患病住院,五人躊躇半天,不知道要怎麼做才比較妥當。可是,前往香港的車票已經買好,護照也已辦理,行程無法改變,最後他們衹好忐忑不安地前去。怎料,到了香港剛下火車,他們就看到兆文先生竟拄著拐杖等候在那裡。頃刻之間,五人愣在原地,隨即淚眼迷蒙。校長一步跨前緊緊拉住兆文先生的手,哽咽著說不出話來,其他四位老師也是如此,不知說什麼好,衹一味地重復著一句“太感謝了!”“太感謝了!”

  在去香港之前,大家都以為出手闊綽的江兆文先生一定住著豪華的住宅,殊不知,第一次拜訪榮譽校長的家,竟令他們大吃一驚,兆文先生住的是一套位於九龍科發道13層的普通套房,臥室也不大,僅放得下一桌一床一椅而已。見此情景,幾位老師心裡五味雜陳,感動萬分,原來兆文先生對自己的生活毫不講究,甚至有點苛刻,卻把辛苦賺來的錢大把大把地捐回家鄉。

  江兆文先生思想質樸,仁德廣佈,一心想著服務家鄉。他多次與香港福利集團董事長、慈善家何耀光和香港著名慈善家田家炳在一起商談建設家鄉的事宜。1993年永靖同鄉會第五屆換屆選舉,深孚衆望的他被一致推選為會長。在他的帶領下,同鄉會蓬勃發展,不僅大大加強了互相之間的聯繫,而且還為家鄉的建設起到巨大的作用。1995年12月,為了宣傳土樓,擴大土樓的知名度,從而讓土樓走向世界,最終打好土樓旅游招牌,以推動和發展土樓文化旅游經濟,永定縣舉辦“首屆中國永定土樓文化節”,江兆文先生特意組織了30多人的觀光團,而且自任團長,撥冗參加永定土樓文化旅游節,所有成員的往返旅費全由他一人擔負。有人問他為何要如此破費,他徑直回答道:“我要讓更多的香港人瞭解祖國大陸,瞭解家鄉,為家鄉的發展建設作出一點貢獻。”不僅如此,他還苦心編織兒孫一代與祖國聯結的紐帶,千方百計教育、引導他們熱愛祖國母親。1996年8月,兆文先生與在香港大學讀書擔任學生會幹部的孫女少春談話,鼓勵她組織香港大學生“國是訪問團”到永定、龍岩考察,并資助他們所有的旅費。

  對人一視同仁,是兆文先生的行事準則。不管對方身份高低、職務大小,也不管是貧窮貴賤,所從何來,他一概熱情相待。閩西畫院和閩西文學院成立時,負責人冒昧向他求贈,兆文先生從不認識這個人,但卻慷慨相助;過後,這位負責人去香港,兆文先生聽說後,竟乘坐電車前往看望他,使他不勝感動。香港是國際著名的金融中心,來往的人特別多,衹要永靖同鄉會館住不下,他就把客人接到自己家裡,使來自五湖四海的華僑或其他客人感受到來香港就像到自己的家裡一樣,溫馨、親切和方便。這樣的迎來送往,不要說其中花費了兆文先生多少的時間與精力,單單說他每年花去的接待費就高達幾十萬元。江兆文先生的友好、客氣與殷殷鄉情,深深打動了他所接觸的每一個人,以至於一位因聯誼、招商到過香港多次的永定縣已離休的領導曾經感慨而激動地說:“兆文先生無求於我們,我們卻有求於他。他寧肯苦了自己,也要方便別人。為了家鄉的建設發展,內引外聯,他付出很多,很多!”

  由於他宅心仁厚、慷慨大度,濟人危困,又善於察究事物,做老鄉的工作細致入微,深得內地、港澳和東南亞鄉親的尊重、愛戴。1997年,又到永靖同鄉會換屆選舉的時候了,雖然江兆文先生一再聲言:“我年事已高,不再適合擔任會長,寧可多出錢,也不再擔任了。”可是,永靖同鄉會的人都說:“寧可你不要出錢,也要你出任會長。”他又被一致推上會長的位置。至此,他已連任三屆會長。

  令人敬佩的是,江兆文先生朋友衆多,除了港澳台之外,他還經常與歐美非與澳洲等處的人士聯繫,互相來往,感情非常親近,一有機會就向他們宣傳家鄉或發動他們回鄉探訪,參與祖國的建設。2004年4月,他特地邀請世界客屬總會美東分會會長蘇煥光昆仲回家鄉考察,受到了永定縣老促會和客聯會的熱情接待。

  2005年11月,香港永靖同鄉會舉行成立22周年慶典活動,兆文先生代表同鄉會發函熱情邀請閩西及南靖縣等地政府官員前來參加,共襄盛會,同謀發展,并在香港盛情款待龍岩市僑辦主任及永定、武平、南靖等地的縣長與其他人士,主賓觥籌交錯,其樂融融。

  幾十年來,不管是香港永靖同鄉會,還是閩西同鄉會抑或澳門永靖同鄉會,江兆文先生都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參與各項大小活動。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仁慈的他是一個極重私人感情的人,2010年10月,他見到高頭同鄉江哲倫先生非常高興,與之聚談許久。江哲倫先生長期生活在台灣,是國民黨原陸軍少將,還小的時候在老家高頭就與兆文相熟,而且交情甚好。所以兩人在多年後相見,自然無話不談,而兆文更是緊緊握著他的手,久久不肯鬆開。

  熱愛桑梓無私奉獻

  一、捐獻鉅資興教育

  在革命年代,高頭人民作出了巨大的犧牲與貢獻。新中國建立之初,百廢待舉,為了改變家鄉貧窮、落後的面貌,1950年江岩縣長決定在高頭創辦一所中學,取名為“金豐中學”,并親自擔任名譽校長。這一倡議得到了上金豐人民的大力支持,廣大群衆有田出田,有錢出錢,有物出物,有力出力。不到一年,學校就蓋起了教學樓、教師宿舍及學生宿舍樓等。

  在永定縣政府工作沒多久的江兆文,工資不高,但一直關注家鄉的事情。金豐中學創辦時,他托人帶回300元建校款。這筆錢看起來很少,但在那個年代卻是非常大的數字。

  1963年,在香港《循環日報》做職員的江兆文從高南村一位鄰居寫給他的信裡得知家鄉文化掃盲,民校辦得出色,高興不已,隨後於3月14日給侄兒宇案寫信,信中說:“得悉家鄉情況,尤其是得知民校辦得出色,我非常高興。”“以後如果需要幫助,我當盡力支持。”他說到做到,沒過多久,就輾轉托人給高南村民校送來了30多套教科書、運動服、汽燈和一些辦公用品。收到這些物品的時候,民校的老師和學員歡喜得跳躍起來,興奮極了。

  1978年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打開國門,朝思暮想能回祖國大陸的江兆文先生高興地踏上了回鄉興教、支持永定發展的步履。1979年他為金豐中學捐贈了5台收錄機,又捐資一萬元興建了一座3間土木結構的教室。1986年,他聞知金豐中學急需打字機時,當即買了一台價值3000元的中英文打字機給學校。看到簇新的打字機擺在辦公室裡,金豐中學的領導、老師,無不歡欣雀躍。

  1993年12月,一直傾情於教育的江兆文先生被永定縣人民政府聘任為金豐中學名譽校長,從此,金豐中學成為江先生心心念念的“寵兒”。在金豐中學發展初期,他身體力行,與學校的領導班子一起商量、討論并制定和實施了振興金豐中學的宏偉計劃。次年,他捐資58萬元興建教師宿舍樓,接著又支持2萬元為職高購置制衣廠設備,以提高學校教師的福利。有一次回鄉,他看到老校門破爛低舊,跟不上時代,馬上捐了10萬元,用來新建學校大門。1994年中考,金豐中學成績進步很大,高興不已的兆文先生馬上從香港匯回3萬元獎勵教師,讓畢業班教師外出考察,開拓視野,增長見識。

  金豐中學的教職工看到江兆文先生如此關心家鄉學校,如此厚愛教師,無不感動萬分,他們紛紛表示,今後要更加努力工作,好好教書育人,決不辜負名譽校長的關懷、期望,多多培養人才。全校教職員工和學生的齊心合力,金豐中學的教學質量明顯攀升,中考成績越來越突出,逐漸成為金豐片區及永定乃至閩西地區的名校。

  在香港獲得喜訊的江兆文先生,不僅打電話回來表揚金豐中學的教師、學生,而且還決定撥冗回鄉,親自跟師生見面、說話。1995年,他捐資10萬元,把校大門到公路的那段原本不好走的泥濘小路拓寬,并且鋪上水泥,為金豐中學的師生出行創造更好的條件。與此同時,他又分別捐資5.8萬元、40萬元,獎勵畢業班教師和興建學生宿舍。翌年,江兆文先生又捐款48萬元建造禮堂,在他的感召下,夫人梁碧霞女士也捐資11萬元興建“碧霞運動場”。由於尊師重教,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他“樂育英才”的金牌表彰。

  平常,佔據兆文先生心裡的,主要是兩大事情,一是發展自己的事業,經商賺錢;二是積極報效家國,回饋家鄉。他把所賺的錢無所保留地用於家鄉的發展、建設。

  很多人都不知道,江兆文先生在香港辛辛苦苦賺錢,省吃儉用,連招待客人剩餘的一塊饅頭也要仔細包起來帶回家吃,絕不輕易浪費,而節省出來的錢卻一次次地拿給金豐中學建校,并且都是一擲千金,先後建了辦公樓、江舉祥盧開蓮紀念大樓、吳端娘教學樓、文霞樓、金德禮堂、高中部教學大樓、教師別墅、體育館……還為每一位教師安裝閉路電視,買計算機,給學校綠化,頒發獎教獎學金,組織教師到新馬泰、港澳或者國內一些城市旅游考察,開拓視野。

  在江兆文先生的關心、支持下,金豐中學的辦學條件越來越完善,一幢幢教學樓、科技大樓、圖書館、實驗室、學生公寓拔地而起。而今,金豐中學不僅具備了極好的基礎硬件設施,而且完善了教學設施,設置了計算機室、多媒體教室、語音室,等等,校園環境也變得異常美麗。這些設施的建設完善,不僅使金豐中學於1999年順利復辦高中,還在2003年順利通過了“三級達標”學校的驗收。

  其實,在兆文先生大力捐資助教之時,正是他資金最緊缺的時候——從1987年至1996年的9年間,他的8個女兒純美、純德、純英、純敏、純菁、純燕、純潔和純偉先後到美國、英國和加拿大就學,每年學費高達100萬元港幣,最多的時候甚至逾200萬港幣。為了不影響孩子們的學業,又兼顧到家鄉學校的建設,江兆文先生在生活上能省則省,每一個銅板都拗成兩半用,而在事務上卻朝夕籌謀,嘔心瀝血。那9年既是兆文先生開支最大的9年,也是他創業以來感覺最艱難的9年。在這9年,他和妻子相濡以沫,克勤克儉,共渡難關,卻一點也沒停下回鄉興教的步伐。

  有人問他,你一生中最感自豪的事是哪一樁?兆文先生不假思索地答道:“捐資興教!”還有人問他,你那麼有錢,為何又那麼節省?江兆文先生輕描淡寫地說道:“我在香港節約一點,便可為家鄉的教育事業盡多一點的心力。”人們贊嘆他的高山景行,并為此深深折服。

  很多人衹知道復辦高中是學校領導的事,卻很少知道江兆文先生在這一件事情上所耗費的精力。1998年底,金豐中學向兆文先生建議復辦高中(1972-1981年曾辦過)。辦高中是好事,要錢還好說,然而個中牽扯的千絲萬縷的問題,卻不是那麼容易能解決的,比如高頭的地理位置如此偏僻適宜辦高中嗎?外來的教師能否安心任教?學生是否樂意在此讀書?生源質量能否保證?初中的教學質量會不會因辦高中而受影響?接到電話的當晚,江兆文先生反復思考著,輾轉反側,一夜無眠。但是次日清晨五點半,他就打電話回金豐中學對校長說:“我想了一夜,覺得復辦高中能多培養人才。政府那邊,我會去爭取領導的支持。至於資金,不管遇到怎樣的困難,我都會設法解決……”隨後,在他的一番努力下,金豐中學復辦高中的申請報告很快得到批覆。緊接著,兆文先生又親自開支票,於1999年1月給金豐中學匯入105萬元,建造急需的高中教學樓、高中教師和學生宿舍樓與圖書館。

  2000年是金豐中學建校50周年,學校舉行了隆重的慶典活動。為進一步擴大學校的影響力,爭取得到更多人的關心、支持,江兆文先生特意邀請了熊兆仁將軍和老紅軍阮文炳同志蒞臨參加,也邀請了香港著名鄉賢企業家游鐵成、余國春出席慶典。之後,為了繼續完善學校的設施,讓全校師生有一個更好的鍛煉場所,2001年,他又出資100萬元興建體育館,底層為游泳池,樓上為健身房、乒乓球室和其它健身器室。有了游泳池,教師和學生鍛煉健身就有了更多的選擇,而且因為有熱水,無論冬夏,一年四季,他們都能使用。這樣的鍛煉條件在全市的中學也是絕無僅有的。

  很多人知道,江兆文先生在永定“三胞”中并不是最富有的,僅屬於中等資產的人,但是他尊師重教之舉最令人敬佩。從1992年開始,每年春節前,他都會給金豐中學的教師送上春節慰問金,使老師們安心在這所山區中學任教;自金豐中學復辦高中後,他每個月給高中教師增加200元補貼,初中教師100元補貼,另外還有幾百元的績效。

  兆文先生也一直關心學生的成長,多年間,他除捐資興建了教學樓、辦公樓、圖書館、實驗大樓、教師宿舍樓等建築外,還建了2座學生宿舍樓、2座學生公寓、2座膳廳,全力改善他們的食宿條件,而且十分看重他們的身體健康,捐建了運動場、體育館,讓廣大學生能得到更好的鍛煉;此外,他每年還寄回助學金分別獎勵考上名牌大學、本一、本二的學生5000元、3000元和2000元;對於貧困學生不僅予以免費入學,還每月補助50元生活費,像賴朝煌、闕萬坤等同學因家庭困難,他資助了他們三年的學雜費,使他們安心學習,最終考上了重點大學。二三十年間,兆文先生資助了700多名學子。凡此種種,不勝枚舉。可以說,江兆文先生對金豐中學師生的關懷無微不至。有感於他對家鄉無私而巨大的貢獻,2004年3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在金豐中學設立功德碑予以表彰,碑文曰:“香港同胞江兆文先生,祖籍福建省龍岩市。情繫桑梓,慷慨捐資,興學育才。為了頌揚其功德,激勵學子奮發進取,特立此碑。”

  “三級達標”驗收後,江兆文先生又立即對金豐中學領導提出向“二級達標”學校邁進,把金豐中學打造成福建省山區一流學校的口號。2008年達標驗收前,已經85歲高齡的他,因身體不好住了一段時間的醫院,在手術前,仍打電話給校長詢問達目標創建情況,并再三囑咐“一定要把學校辦好”。在江兆文先生的大力關心、支持下,當年金豐中學又順利通過了驗收,成為永定縣又一所“二級達標”的學校。

  江兆文先生奉行“功莫大於興教,德莫高於育人”的理念,竭盡全力建設家鄉的學校。幾十年來,他為金豐中學捐資助教1400多萬元。在他的鼎力支持下,金豐中學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職工有167人,教師從不願來到慕名而來;過去學校任教的老師80%的是高頭本地人,而後來90%的是外鄉鎮籍的教師。曾經有位泉州籍的老師,來此一教就是20多年。學生更是從四面八方紛至沓來,周邊的南靖、平和乃至百里之外的新羅、漳平和上杭……過去僅有幾百人的初中一躍發展成為有兩千多名學生的完中,規模大大擴展。如今校園高樓大廈,鱗次櫛比,美輪美奐;亭台館閣,錯落有致;綠樹成蔭,芳草如茵;鳥語花香,美不勝收。無怪乎福建省教委原副主任馬長冰視察這裡時曾感慨地說:“沒想到這山溝溝裡有一所這麼好的學校!” 

  幼年時期和青年時期的經歷,使江兆文深刻地認識到讀書的重要性;而在香港奮鬥的幾十年,更使他的思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家鄉與香港,一落後,一富裕。要發展首先應該振興文化,而振興文化的關鍵靠教育。他對興辦教育有著切身的體悟,多次對人說道:“捐資興教最值得,能為國家、社會帶來無窮無盡的回報。”為了鼓勵金豐中學的莘莘學子奮發向上,他獨資設立了100萬元獎學基金。

  除了金豐中學,他還大力建設高南小學。1981年,江兆文先生捐資36萬元,為高南小學建造一座教學大樓,改善學校的辦學條件,為高南村的學子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2000年他拿出80萬元特意買下永定湖坑洋多水電站的股權,用其部分分紅作為金豐中學和高南小學的獎學金。

  自小就在高頭長大,江兆文深知家鄉孩子求學的不容易,多年來他一直關心下一代的成長,前後捐資上百萬元,對高頭鄉其餘4個村的高東、高北、大嶺下和梅花石小學的校舍和教學設備進行改善,為廣大學生的學習成長增添了巨大的動力,使高頭鄉所有小學的教育教學條件處於全縣前列。

  令人感動和敬佩的是,江兆文先生胸懷廣闊,他不僅僅關心、支持家鄉高頭的教育,還把眼光投放到更多的地方,永定一中、僑育中學、僑南中學、僑光中學,以及其它一些小學都曾受惠他幾萬、十幾萬的捐助。他贈送給閩西大學一部小車,還設立獎學金;連遠在長汀的職業技術學校也受到資助。他永遠牢記家鄉土樓的一副對聯“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闡釋的道理和給他的啓迪。

  二、修橋鋪路顯愛心

  兆文先生極其仁愛,凡是修橋鋪路,衹要跟他說,他無不慷慨應允。高南與高北之間有一條小溪,以前衹有由幾塊木板搭起來的小橋,後雖建起了鋼筋橋,但沒有橋欄,在橋上走往往不大安全。有一年江兆文先生回鄉省親,正逢天下大雨,橋面很濕滑,有個小學生回家經過時不慎掉下橋去,受了傷。聽到消息的江兆文立刻從皮箱裡拿出錢,親自交給村幹部,再三叮囑他們抓緊建造石橋欄。有了橋欄,村民從橋上走過自然就更加安全了。

  湖坑鎮南溪片的實佳村黃臘坑自然村在革命時期作過很大的貢獻,是一個革命基點村,但它坐落在海拔六七百米的山間,偏僻閉塞,村民出入衹能走狹小陡峭的石子路,群衆一直盼望能修出一條可以通車的道路來。他們推出幾個代表專程找到從香港回來的江兆文先生,先生聞言,當即掏出1萬元表示心意。

  山梅公路是永定通往南靖、漳州、廈門的重要通道,其中有一條全長1230米的隧道,地處南靖縣境內,在香港的江兆文先生獲悉,不僅慷慨解囊,還動員永靖同鄉會的鄉親捐款支助。2005年9月26日,他應南靖縣政府之邀,參加了山梅公路改建工程開工典禮,并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他說:“(隧道)貫通後,將大大縮短永定到南靖、廈門的路程,給永定南靖兩縣人民帶來莫大的方便,特別是永定金豐方面的勞務及商務人員,因為他們有許多是前往漳廈求發展者,他們對這條公路的建成寄予深切的厚望……作為香港的永定鄉親,理應在此代表永定人民向南靖縣各有關領導表示萬分的感謝,并祝工程早日勝利完成!……永靖人民永遠團結在一起。” 

  高頭位於永定區東南部,客家文化資源非常豐富,特別是坐落其中的客家土樓,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有“福建土樓王”之稱的承啓樓,就進入了大學建築專業的教科書,倍受歐美、日本等國建築專家的青睞。然而,由於交通不便,許多著名的土樓“養在深閨人未識”,國外的專家學者前來考察,還得靠雙腿步行一段路程才能到達振成樓。要讓土樓走向世界,交通道路成為瓶頸。

  1987年和1988年,為了讓外界更加便捷地瞭解永定土樓,時任湖坑鄉黨委書記的江宇園組織發動湖坑的洪坑、六聯和高頭的群衆計2000餘人,自帶午餐夥食,動工修建湖坑至高頭公路,用雙手開挖出近7公里長的公路路基。由於是鄉鎮自建的工程項目,上級未撥分毫資金,連公路測量費都是自籌。土方工程群衆可挖,而石方工程無法進行。身在香港的江兆文先生預見開通湖坑至高頭公路對於讓永定客家土樓走向世界的重要作用,特邀龍岩地區交通局的工作人員赴深圳,他放下香港南康布廠的繁忙業務,趕到深圳,一方面熱情招待家鄉客人,一方面以自己多年在外的見識,從高頭、湖坑兩鄉的地理位置,提出建設這條公路對於提升土樓知名度的意義,懇求交通部門能積極支持建設好這條公路。他懇切的言辭,深深感動了交通局的同志。沒有多久,龍岩地區交通局即拔下工程款10萬元,解決石灰坑等地石基無法施工的困難問題。此後這條路得到中共龍岩地委書記鄭霖的重視,在全區三級幹部大會上,表揚了永定湖坑和上杭中都開公路不等不靠,發揮“民工建群”方式。領導發話,加快了公路項目的實施完成。2008年7月7日,在加拿大魁北克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福建土樓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福建土樓有永定、南靖、華安的“六群四樓”,其中永定有“三群二樓”,是福建土樓的主體。2010年2月13日大年三十,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的胡錦濤視察振成樓和承啓樓時說,客家土樓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大家庭小社會和諧相處的典範,一定要把祖先遺留下來的這份珍貴遺產保護好、傳承好,運用好。這是對客家土樓的高度評價和殷切期望。

  高頭高北土樓群是福建土樓的主要景區之一,其中有聞名天下的承啓樓,還有僑福樓。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是以永定土樓為主的“福建土樓”申報世遺的關鍵時期,為支持家鄉人民申報世遺,江兆文先生帶頭向縣政府捐了2萬元,還宣傳、發動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大力協助。

  福建土樓成為世界文化遺產,高頭也走向世界。江兆文先生當年以他的遠見卓識,以及對發展高頭的睿智,為永定乃至福建的文化旅游事業的大步發展把握住了先機。如今,這條公路不僅成為永定聯繫廈漳泉或者通往江西、廣東的紐帶,而且成為永定發展旅游經濟,推動各項事業發展的大動脈。

  三、扶危濟困博愛衆

  1996年8月8日,永定發生百年不遇的洪災,時任香港永定同鄉會會長的江兆文先生得知情況後,立即在家裡向同鄉會鄉親通報自己所瞭解的有關家鄉的災情,動員捐款賑災。當天下午,他根據電話認捐的數目,從自己的存折中取出33萬元作為墊款,并立即匯回永定縣救災。這些款項中,有他本人捐的8萬元;之後,幾百位鄉親的認捐款經一年多才基本收回,而對於那些忘記了的人,他從不提起。

  善良而富有愛心,是江兆文先生的秉性。與他關係十分緊密的江宇園說得恰如其分:“兆文先生的心很善良,善良得看不得別人的苦難。”他極有博愛之心,很多人沒有考慮到的事,他能够想到。1999年秋,應邀前往香港的大溪鄉黨委書記江宇園與江兆文先生談話,說到了殘疾人的話題,兆文先生特別詳細地向他瞭解永定特殊學校(聾啞學校)的一些情況。兆文先生在得知特校離縣城較遠,而且條件又不好時,神情有些焦慮,說:“殘疾兒童是一個很特殊的群體,需要得到社會加倍的關心和呵護,讓他們健康成長,使他們能够在社會上自食其力。從小就對他們進行生活能力和生存技能的教育,特別重要。我要幫助他們。”次年夏天,兆文先生回鄉探親,第一件事就是去西溪鄉看望特校的孩子。6月23日那天,他準備了許多糖果、餅幹,在永定縣關工委主任江聯芳、縣政府副縣長邱玉燕、縣教育局和縣外事辦負責人的陪同下,來到了特校。兆文先生把糖果分發給孩子們,還給每位老師送上了100元慰問金。特校的學生向兆文先生獻花,并在操場表演了文藝節目。稚嫩的孩子,天真無邪,雖然各自有身心上的某種缺陷,但仍然充滿活力和可愛。江先生看著看著,眼眶竟濕潤了。臨別時,他緊緊握著特校校長的手,動情地說:“這些孩子多可愛!這裡的條件比較差,我想為他們創造一個比較好的環境,把學校搬到城區去,讓孩子們受到更好的教育,也讓更多的人來關心他們。我捐20萬元作為搬遷費用。”2002年5月第12個助殘日,江先生的心願實現了,一座新建的永定特殊學校教學樓在城區書院崗原教育督導室舊址落成,特校的師生們歡天喜地搬進了新校舍。

  當然,受兆文先生資助的對象,遠不止那麼多,像湖坑奧杳吳屋小學、永定縣中醫院、湖坑鎮僑聯、陳東鄉政府,還有高南村老年協會,等等。許多從金豐中學考上大學的學子,都紛紛寫信給他表示感謝。令人感動的是,兆文先生收到了幾百封感謝信,卻每信必回,而且在信裡總少不了這樣的話語:“你不要感謝我,更不要回報我。要珍惜時光,努力學習,將來回報社會,回報你的父母、老師。”不僅如此,他還不顧自己的繁忙、勞累,悉心說明學生規劃人生的目標,一位名叫盧利龍的同學,從初一到高三都在金豐中學讀書,成績優秀,獲得了兆文先生設立的獎學金的獎勵。她寫信向兆文先生致謝,信中表示將來可能會選擇當教師或者中醫師。兆文先生回信給她,首先祝賀她獲得了學校的獎勵,然後告訴她以後也可以報考財經會計、建築工程、時裝設計或者電子計算機等專業,不要被保守的思想束縛,啓發她放寬眼界,并給她提供了自己的電話號碼,歡迎她來電咨詢;同時希望學校改進教育方法,對學生多作一些適當的引導。

  四、投資建廠謀發展

  改革開放後,江兆文先生是第一個支持家鄉發展的永定籍港商。

  江兆文先生不僅關心、支持桑梓的教育事業,而且還不遺餘力地支持永定的經濟發展。1981年,他投資近10萬港元,購買台灣先進的製茶整套設備,採取補償貿易的方式,在高頭鬆林墩辦起了金山茶葉精制廠,讓高頭的茶葉銷往海外,成為當年永定第一批出口的茶葉產品,增加了高頭及周邊茶農的收入。

  1984年10月,江兆文先生隨香港訪問團回到永定考察,受到永定縣縣長薑安榮的熱情接待。

  1985年,他和香港裕華國貨公司董事長游尚群先生合資120多萬元,與永定縣林化廠合作,興辦永定三林橡膠手套廠。為帶動永定工業發展,1989年,兆文先生贈送80台進口織布機,在縣城利用原食品一廠的部分廠房,通過技術改造,在永定縣辦起了填補永定縣織布行業空白的“永康織布廠”。要知道,這80台織布機在送到永定前,理應由受贈方自己負責拆運的,但江兆文老人反而主動請來工人把一個個部件拆下,從廠房樓上搬到樓下,再從香港包裝好送到深圳,來來回回跑了15天才完成的。

  1987年江兆文先生回到大陸參加福建省首屆投資洽談會,在廈門與龍岩地委書記鄭霖親切座談,相見甚歡。

  雖然旅居香港,但江兆文先生始終情牽故土,時常回鄉考察永定的發展情況。為助力家鄉能源基礎設施建設,1995年,兆文先生投資800萬元購買百丈漈水電站80%的股份,設立百電股份有限公司,為永定經濟向前發展增添了一股新鮮血液。

  2002年,永定啤酒廠停產,幾百個工人生活無著。兆文先生獲悉這一情況,毅然投資1200萬元,買下永定啤酒廠51%的股份,與縣國投公司和能延公司合辦金德啤酒廠。爾後,為了技改和擴大規模,江兆文先生相繼投入資金2000多萬元。

  在這些項目中,儘管兆文先生沒賺到什麼錢甚至還基本虧損,但他辦了一個又一個企業,而且投資越來越大。不少朋友對他傾情投資給并不發達的永定家鄉感到有些費解。但是,江兆文先生卻說:“永定是我的家鄉,是我的根之所在。我沒有特別富裕,可家鄉還比較落後,雖然投資的環境不是很理想,但我衹想盡自己的微薄之力,讓家鄉早日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另外,永定在海外的僑胞很多,資金雄厚的也不少,我這樣做就是想通過我的努力帶動更多的鄉親回來投資,使家鄉得到更好更快的發展。”江兆文先生的拳拳之心溢於言表。

  五、深謀遠慮繫高頭

  江兆文先生還為高頭鄉的建立獻智出力。高頭的行政建制,民國時為上金區高頭保,後與古竹合并為高竹鄉。新中國成立時屬南溪區(又稱三區)。1957年撤區設鄉,成立永定縣高頭鄉。1958年改為高頭人民公社。1970年并入古竹公社(1984年改為古竹鄉),一直到九十年代。

  由於鄉政府所在地在古竹,高頭到古竹有5公里,特別是一些邊遠的小山村,到古竹的路程就更遠了,這給高頭地區的群衆辦事帶來許多不便。為了方便辦事,高頭的群衆提出了分鄉的要求。

  江兆文先生一向關注家鄉的發展和變化,當他瞭解到高頭群衆的分鄉要求後,不僅深以為然,還在行動上給予了大力的支持。

  此後,每當江兆文先生回鄉或有市、縣領導赴港的時候,他都會尋找機會向領導談論分鄉的話題。1991年9月,時任永定縣縣長的廖橋榕訪港,江兆文先生就向廖縣長談起分鄉的事情。他向廖縣長談了高頭要分鄉的幾個理由:一、地理位置特殊,二、方便群衆,三、加快發展。1993年7月,時任中共永定縣委書記黃坤明和龍岩行署專員黃小晶、副專員李志明赴港招商,期間他們前往九龍科發道江老先生家中拜訪看望他,交談中他又懇切提及分鄉之事,并表達他會大力支持家鄉發展的意願。領導們贊賞江老先生熱心家鄉事業的情懷,并給予了高度評價。

  1998年春,經多方努力,高頭分鄉的事已成定局,可謂“萬事俱備,衹欠東風”,就等省民政廳批准發文了。可這關拖了好長時間,不知為何“卡脖子”了。1998年5月,江兆文先生讓永定縣僑辦的江宇園赴榕到民政廳瞭解情況,促成批文儘快下發。那天是周日,江宇園到福州後找到了民政廳負責辦理此事的處長,處長熱情地接待了他。他隨即呈上蓋滿高頭五個村兩委公章的《關於懇求儘快批覆高頭分鄉的請示報告》。大約過了一刻鐘,他的手機響了,江兆文先生從香港掛去電話,倆人簡單通話後,兆文先生要求與處長說話,江宇園隨即將手機遞給處長。他們聊了好久。江宇園離開時,處長明確告訴他,檔很快會批覆下發。等他從福州回到永定還沒有一周,批准高頭分鄉的檔就正式下發了。高頭鄉成為永定縣最年輕的鄉鎮。

  這一年年底,江兆文先生特意掏出12.5萬元購買面包車捐贈給高頭鄉政府作為公務車。

  高頭鄉成立之初,百業待興。為了助力鄉政府大樓建設,江兆文先生先以借款的形式出資20萬元,讓工程順利啓動。2000年在龍岩,他和時任龍岩市常務副市長的江棣章動員時任大溪鄉黨委書記的江宇園回老家高頭就職,說了一句:“你若回去,儘快把鄉政府大樓建起來,我原先借給鄉政府購地皮的20萬元就捐出去,另外出10萬元,總共30萬元作為支持,也算是我支持共產黨執政的一份心意。”在兆文先生的大力支持下,高頭鄉政府大樓於2004年順利竣工并投入使用。

  分鄉後的高頭可以更自由發展了,為了進一步改善鄉容村貌,2000年江兆文先生專門拿出8萬元在村莊的水口捐建了一個巍峨高大的牌樓,并題聯一副,曰:“高登福地三山共祖不分東南北齊心創偉業,頭頂青天五村同宗莫計你我他合力建家園。”此聯含義豐富,“三山”,指東山、北山和南山;五村,指高東村、高北村、高南村、大嶺下和梅花石五個村莊。兆文先生懇切希望同宗同源的各個村莊要不分地域,合力共建美好家園。以此表達他的願景,可謂用心良苦。

  江兆文先生出於對家鄉的厚愛,欲讓能幹事的人回鄉做大做強本地的實業經濟,從而更好地推動家鄉各項事業的發展。2000年9月,永定縣委派江宇園到高頭鄉任黨委書記。年終,江兆文先生特地寄回1萬元作為高頭鄉公務員廉政基金,獎勵鄉裡勤勤懇懇工作,清廉而又能為公共事業作出貢獻的公務員。經過一番嚴格的評選,10位優秀幹部獲得了“公僕獎”。

  需要一提的是,永定的港澳台胞、海外僑胞熱心家鄉公益事業,捐錢獻物者比比皆是,而能够為鄉政府興建辦公大樓、購買公務車、獎勵優秀公務員而捐款者,江兆文先生當屬首例,并且絕無僅有。

  經過諸多人士的努力,高頭鄉的事業蓬勃發展,名氣也一下增大。2015年,高北村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并被評為省級特色旅游名村,高東村入選省級首批傳統村落;2016年,高東村被列為全國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2017年,高頭鄉被市旅發委評為鄉村旅游休閑集鎮;2018年,高東村被列入全國第五批傳統村落名錄。2019年,高頭旅游景區旅客量達123萬人次。2021年8月,高頭撤鄉建鎮。這些成就的背後,無不凝聚著江兆文先生多年付出的心血!

  有人曾問江兆文先生幾十年來對家鄉公益事業的捐贈及對永定經濟發展所作的支持情況,他搖搖頭說:“區區小數,早已忘記了。”兆文先生從來不把做過的事記在心上。古語云:“善欲人見,不是大善。”兆文先生做了善事,連自己都不記得,可謂大善了。他那濃濃的家國情懷,也深深感動了兒子全孚:“父親常說:‘取之社會的錢財,就要用到回報祖國、家鄉中去。’父親做事總是想到祖國、家鄉,很少考慮自己。他是我最崇敬的人!”

  60多年來,江兆文老先生在家鄉永定乃至閩西範圍投資興業或捐資助教、興醫利民,高達2000餘萬元。他的崇高品德和精神有口皆碑,家喻戶曉。他的事蹟也被《人民日報》《福建日報》《福建僑報》《福建宣傳月刊》《環球客家》《閩西日報》《龍岩僑訊》《閩西鄉訊》《永定鄉訊》等媒體廣泛宣傳。除此之外,他被聘為“永定縣金豐中學名譽校長”“閩西大學董事會海外第一副董事長”“永定縣中醫院名譽院長” “永定老區建設促進會名譽會長”“永定縣僑聯顧問”等頭銜。這些光鮮響亮的榮譽,正是對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堅實一生、拳拳鄉情的真實而生動的寫照。

  許多人一直不明白兆文老先生為何畢生鐘情於家鄉的發展。其實,江老先生嘔心瀝血,東奔西跑,積極發展自己在香港和外地的事業,然後把所賺的錢無私回饋給家鄉,除了要實現年輕時樹立的理想、抱負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他的內心藏著一個隱秘卻從未對人說過的情結——多賺一些錢支持家鄉事業的發展,尤其是教育,因為教育是國家、社會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是利國利民的大事,更是改變鄉親貧窮、落後的重要途徑;他永遠不會忘記自己當年在高南小學教書時,那些穿著破舊衣服、面黃肌瘦的懵懂孩子期盼的眼神和無助而可憐的情狀。他要盡自己的最大力量拯救貧困的家鄉,讓她徹底擺脫蒙昧和落後。

  桑榆晚霞紅似火

  江兆文老先生的確受人尊敬和懷念。在香港60多年,他助人為樂,幫助過許多相識和不相識的人;他對祖國、對家鄉始終有一種極其濃烈的情懷,因為這種情懷,他甘願付出,甘願奉獻,并且從未後悔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

  在青年時代,兆文先生積極從商,奠定基礎;改革開放後,不遺餘力地建設家鄉;到了晚年,他仍似春蠶一樣,不知疲倦地吐絲織繭,又像蠟燭一樣,奉獻自己的光和熱,時常奔波於香港和家鄉之間,瞭解家鄉的發展和需要,并慷慨捐助。2000年兆文老先生捐款15萬元在背頭凹興建了一個公園,打造美麗高南村。8年後,他又買來了300棵櫻花綠化、美化這個公園。如今,春天一到,公園裡姹紫嫣紅,奇花鬥艶,美不勝收。

  受祖父輩的影響,江老先生十分關心、敬重老人。2001年,為解決高南村老年人的生活後顧之憂,使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樂,江兆文老先生倡議并成立了高南村老年協會,并捐了30萬元,在村莊中心興建集文化、體育和娛樂活動於一體的康樂中心大樓——“文康樓”,購置乒乓球桌、麻將、棋牌和民間樂器等器具供老年人娛樂休閑,還每年拿出一定資金對全村的老年人進行扶助慰問。

  高頭雖然不大,但自古就重視文化,歷來文人輩出,各領域的佼佼者不在少數,上個世紀永定曾出現“兩高現象”——高頭、高陂兩地文化氛圍好、教學質量高,在全縣傳為佳話。溯本追源,江氏祖宗一向崇文重教,極為看重家風家訓的傳承,講究品行與學問的培養,在承啓樓的大門兩側有一副對聯:“承前祖德勤和儉,啓後孫謀讀與耕。”這正是江氏家族奉為圭臬的祖訓。江兆文老先生多次贊揚這幅對聯寫得好,它以“承”和“啓”兩字開頭,教育子孫勤奮耕讀,奮發圖強,不忘祖訓。江老先生也十分欣賞洪坑村振成樓樓內石柱上雕刻的楹聯:“振乃家聲,好就孝悌一邊做去;成就事業,端從勤儉二字得來”,認為這幅對聯體現了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的核心。因此不論何時何地,他都將它們銘記於心,希望有朝一日將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發揚光大。基於此念,為了進一步傳承和弘揚家鄉的深厚文化傳統,2020年3月,江老先生捐資30萬元重建江姓宗祠,讓江氏宗族文化代代傳揚。現在,徜徉於村莊中心,仔細端詳修葺一新、金碧輝煌的祖祠,你會感到一股濃濃的文化氣息撲鼻而來,令人陶醉。

  2003年,江兆文先生跨入80高齡的界綫。很多人到了這樣的年紀,早就放下了自己所做的事,轉而頤養天年了,可是江老先生依然“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奔馳於香港和家鄉之間,完全不像一個耄耋之年的人。

  2006年,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開始,江老先生對高東、高北、高南、大嶺下和梅花石5個新農村建設示範村資助近70萬元,極大促進了高頭新農村的各項建設。與此同時,為了改善高頭鄉的醫療條件,他捐資10萬元給鄉裡的華僑醫院添置醫療設備,使當地病人得到更好的醫治服務。

  高頭人口有9000餘,以江姓為主,佔比高達99.6%。2010年3月,高頭鄉江氏宗親會館開始動工興建,由於投資大,時間緊,資金籌集一籌莫展。已經86歲高齡的江兆文老先生得知情況後,立即捐出5萬元。在他的感染、帶動下,三個女兒也每人各捐1萬元。

  江老先生對自己的家鄉始終滿懷深情,雖然年紀很大,但一直操心著家鄉的建設和發展,衹要向他開口提要求,能做到的他沒有一句推辭。2016年7月,他拿出10000元款項為故居寬成樓整治環境,淨化家園。幾十年來,在他的關懷下,村裡很多地方本就已經治理得幹淨整潔的,但他仍然要錦上添花,2019年7月,江老先生在敬賢公園捐建了一座“文康亭”,耗費50000元人民幣。在看到自己興建的文康樓歷經多年已經有點陳舊,他又專門拿出5萬元對其進行重新裝修,還在一樓設立了一個鄉賢館,勉勵子孫後代不斷追求上進,光宗耀祖。

  從1997年到2008年,單單這十年,江老先生就因建老年協會、文化公園和村道改造而捐資60.2萬元;還為高南村60歲以上的老人治病等花去19.4萬元,2006年,在全國敬老愛老助老主題教育活動中,他榮獲“中華孝親敬老之星”。

  為了鼓勵村裡的學子奮發進取,積極拼搏,多出人才,出好人才,2019年重陽節,兆文老先生在全孚父子、少春和醒標等一行的陪同下回鄉省親,捐了10萬元作為“碧霞教育基金會”的基金。

  重陽節是團聚的節日。為了凝聚鄉情,共話家鄉發展,兆文老先生掏出32000元招待鄉親。在宴席上,他舉著酒杯,一個個地向家鄉父老敬酒祝福。看到江老先生滿臉慈祥,和藹可親,在座之人無不感動萬分,紛紛起身向他表示謝意,祝願他健康長壽,幸福萬年!接著在10月,他又捐款5萬元給高南村老年協會作基金。江老先生的善舉和仁德,贏得了家鄉人民的高度稱贊和深深的愛戴。

  後繼有人英才輩出

  江兆文老先生是個好長輩,教子有方,門下有30多人畢業於香港大學、哈佛大學、柏克萊大學、劍橋大學、芝加哥大學、南加州大學、國立台灣藝術學院等世界名校,福報綿長。而今,他的兒子全孚已經接過了接力棒,而且傳承到了第三代,孫子廣良已經是龍岩市政協委員,孫女少春為龍岩市僑聯副主席、三明市政協委員、孫子迪良在美國科技巨頭公司任部門主管、本良已是一名敬業的醫生等。

  兆文先生之子江全孚,曾任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會執行董事;第九屆、第十屆福建省政協委員;福建省龍岩市政協常委。他是現任香港兩岸客家聯會會長、香港閩西聯會永遠榮譽會長、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理事。他是福建省僑聯顧問、香港福建社團聯會榮譽會董、香港福建商會教育基金董事、福建省海外聯誼會榮譽理事、福建省海外交流協會理事、香港再出發大聯盟共同發起人、世界華人協會(大灣區)名譽會長兼顧問、香港貴金屬同業協會會長。江全孚先生為客家事業、客家文化的推動做出了重大貢獻。

  江全孚,1950年出生於永定縣高頭鄉高南村。1966年畢業於永定金豐中學。因其父親江兆文先生早年定居香港,江全孚於1979年定居香港,育有兩女(江少春、江笑春),三子(江廣良、江迪良、江本良)。受父親嚴格教育自己的啓發,江全孚對自己的孩子也嚴格教育、精心培育,而今,他的兒女分居在香港、美國皆有成就。

  一、艱辛摸索創大業

  1979年,江全孚先生走出永定高頭那座大山到香港,從鄉村土樓到城裡鱗次櫛比大廈的轉變,讓他一下無所適從。初到香港,他言語不通,滿街的英文讓他無從開口。好不容易他在香港的一家工廠裡做包裝工,他開始練習說粵語。儘管他的粵語帶著客家腔調,然而,就像從一條歷史河道上潛泳過來,他終於站上了一塊河灘,聳身一抖,鬆鬆爽爽地走向現代世界。

  當時他父親在香港擁有自己的織布廠、染廠和制衣廠等。然而江全孚并未在父親的工廠裡做事。他獨立在外打工到創業,摸索企業成長之道,他刻苦學習管理。正是有那段艱辛的磨練,讓他大膽走上創業之路。他是香港迪那美集團有限公司、永定匯豐田電業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的董事長、執行董事、總經理。

  都說做事先做人。江全孚確實做到了為人處世都為大家所認可。愛國愛鄉,熱心助人的他被推選為第九屆、第十屆福建省政協委員;第一、二屆龍岩市政協常委,香港閩西聯會會長、香港永靖會館總顧問、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理事、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會執行董事、福建省海外聯誼會榮譽理事、福建省海外交流協會理事、福建省僑聯顧問、龍岩市海外交流協會榮譽會長、龍岩市海外聯誼會顧問、閩西客家聯誼會顧問、廣東龍岩商會名譽會長、龍岩市僑聯顧問、澳門閩西同鄉總會名譽會長、貴州省客家企業聯合會名譽會長等。

  二、關注家鄉前進的步伐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江全孚對家鄉總有道不清的惦念情懷。

  他關注著龍岩市的發展,作為八十年代中國最早的三家外商投資公司之一,他的投資重心一直放在浙江、山東等地,而對家鄉閩西,“有點像土樓,猛然間才知道它的價值。原來它是世界的。”他說以前雖然捐了一點款,建了一些水電站,但作為一個企業家,對走向“世遺”的土樓所蘊含的商機,應該不能無動於衷。“我自己要來這裡投資,我要請更多的同行來這裡投資!”。2009年他以香港閩西聯會會長的身份,組織香港的閩西同胞們回到龍岩考察,成功對接項目。他對家鄉去香港的政界領導或父老鄉親總是盛情接待,并協助他們解決很多難題。

  三、力推客家文化的使者

  客家文明形成於千百年的歷史長河,在當代, 客家人人才輩出,客家文明日益顯示出巨大的活力,并且在世界範圍內取得卓著的成績。客家人勤勞樸素,團結向上的精神備受贊美。談到2000年在香港召開的“千禧活動”時,江全孚先生的心靈再一次受到震撼。這是由江全孚先生親手組織的大型客家聯誼活動,1000位在港鄉親雲聚一堂。即使一句話不說,客家人的團結精神也可見一斑。更何況上杭的書畫、武平的口技、龍岩的山歌劇……客家鄉音是那麼婉轉,那麼回蕩,那麼自豪和驕傲!客家文化在香港的精彩演繹,是當時香港罕見的。 

  2009年元宵,江全孚先生攜兒女和香港電視台的記者回到永定縣高頭鄉,拍攝客家傳統的祭祖文化,并拍攝製作了客家美食專題片。該片在香港電視台播出,向世界展示永定客家文化的魅力和土樓客家美食的風情。2009年底,在出席福建省政協會議時,他提交了“客家土樓蘊含無限商機”的議案,再次將土樓發展提上政治高度。無疑,他為客家文化的發展推波助瀾,他已然是客家文化的推廣使者。

  江全孚先生自2009至2020年擔任香港閩西聯會的會長。在任期間,他極力做家鄉“引進來、走出去”的橋樑。組織海外的鄉親回到家鄉參加世界客屬懇親大會,為家鄉引入境外的投資,讓好的企業產品走出去。一向關注教育的他,每年暑假都親力親為組織舉辦親子夏令營,讓海外的客家孩子們回到閩西,與閩西客家的孩子們交流互動。2017年,江全孚先生發起由香港閩西聯會與龍岩市電視台聯合舉辦“中華好家風,土樓過大年”的活動,讓香港的鄉親帶著家人孩子回到永定客家土樓過大年,傳承中華的好家風。這項活動贏得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龍岩電視台等衆多媒體滾動報導,獲得高度好評。這活動也深受香港鄉親的贊揚,參與者衆,每年舉辦,一直延續至今。

  為更好弘揚和傳承客家文化,2019年,江全孚先生創辦香港兩岸客家聯會,任創會主席兼會長。香港兩岸客家聯會旨在立足香港,面向台灣,輻射東南亞等“一帶一路”沿綫國家和地區,以客家文化為紐帶,團結、凝聚廣大客家社團和世界客屬,增強客家情懷。創會以來,已舉辦了多次的大型重走客家路活動,如走進三明石壁客家祖地、走進閩西客家紅土地、走進香港客家村、港台海外客家文化之旅等。并在華人頭條的媒體上推出系列文章,讓新一代客家人重新認識與瞭解自己的傳統文化,做文化之旅,傳承之旅。

  江全孚先生為客家文化的弘揚與傳承傾情奉獻,他為身為客家人而驕傲自豪。也正因有如此熱心熱愛客家文化的推動者們,讓客家文明在中華大地、異國他鄉繁榮興盛。

  2019年9月29日,江全孚先生受邀到人民大會堂參加國慶招待會,受到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黃坤明接見。

  四、繼承父志熱心家鄉公益事業

  在江全孚的心裡,父親就像一個標杆,又像一座燈塔。在長期的耳濡目染中,全孚也變得像父親一樣,不僅在香港開創了自己的事業,成立了迪那美集團,曾經先後在山東萊州、廣東深圳等地相繼創辦了萊輝地產有限公司和深圳迪美聯發酒樓、龍岩同心圓養老院等實業,還在立身處世中總是與人為善,樂於助人,并且熱心公益事業。在高南村江氏祠堂修繕時,他捐了10多萬元;又創辦了“兆文功德基金會”,以50萬港幣的利息用於獎勵考上大學的學子;還特意匯回15萬元將一座年久失修的水泥橋修建成廊橋,取名為“同心橋”,給它搭建屋檐,蓋上泥瓦,鋪設板凳,裝飾四周,使這座橋成為村莊的又一景點。現在,無論是白天,還是夜晚,老百姓都可以坐在“同心橋”裡納涼,休憩,聊天,也可以下棋,拉二胡,觀看周圍的土樓、山川。 

  高北豐下自然村原來交通不便,為解決出行問題,村民籌集資金建橋,但還缺少一部分款項,知悉此事的全孚爽快匯去5000元,使該村順利修建好一座“豐下橋”,為廣大村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

  五、長孫廣良嶄露頭角

  江廣良,1976年出生於福建省龍岩市永定區高頭鄉的客家土樓(寬成樓),是添滿公第27代孫,是江兆文先生的長子長孫,是一個地道的客家人。

  江廣良於1984年跟隨家人移居香港,江廣良的父親繼承了家父江兆文先生的教育理念,也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在良好的教育環境下,江廣良在香港就讀小學及中學,然後到美國就讀大學,畢業於美國伊利諾伊州州立大學,并獲得計算機和經濟學雙學位。畢業後曾經留在美國工作,於2009年回到香港發展。

  江廣良的爺爺教育孩子們:無論學哪種語言一定要保持講客家話和普通話,因為我們的根在中國福建客家土樓,土樓那裡有你們的“包衣窟”。江廣良將這句教導銘記在心,他也用這句話教導孩子。如今他的孩子都是精通客家話等多種語言。雖然他的家人都移居境外了,但是衹要有時間,他都會帶家人孩子們回到永定客家土樓過年,帶孩子們感受客家人的過年文化,去湖坑南溪振福樓的家訓館看看,那裡有爺爺江兆文先生的紀念篇。

  江廣良每年都會回鄉祭祖,他認為對先輩最好的紀念,就是傳承中華祭祖的傳統文化。不管離鄉多遠,都不能忘本。他熱愛家鄉的情懷多次受到央視的專訪。2011年CCTV-4《走遍中國》欄目名為“故土的燈塔”專輯報導江廣良的個人成長歷程,從土樓出生到海外讀書,再回到香港發展,以及每年回鄉祭祖的鄉梓情懷。2019年大年初二、初五,江廣良兩度榮登CCTV-1《新聞聯播》“中華好家風,土樓過大年”的欄目專訪。

  江廣良從小受爺爺和父親的愛國愛港精神熏陶,他工作以後也不斷的為社會為家鄉作出貢獻,他加入了跟家鄉信息緊密聯繫的社團,并擔任多項社會職務:福建省龍岩市政協委員、福建省僑聯會理事、香港福建社團聯會會董、香港兩岸客家聯會副會長、香港閩西聯會常務副會長、香港永定會館副會長。

  慈母手中綫,游子身上衣。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學業有成,而後回到家人身邊工作。江廣良在美國讀書畢業後,留在美國工作長達8年時間,但家人認為他離家太遠,希望他回到香港發展。他是個孝順的孩子,經過深思熟慮,他毅然放棄美國優渥的工作,決定回流香港發展,回到家人身邊。

  在美國留學時,他的大學的經濟學教授曾經說過 :“保險是從統計學衍生出來的一門很深奧的科學。”這句話深刻影響著他,他也想成為一名“財務醫生”。他回港後隨即加入荷蘭ING香港有限公司,任財務策劃經理,之後於2012年轉職友邦保險國際(香港)有限公司,任職財務策劃經理,并很快升任香港友邦保險私人客戶服務部資深區域分區經理,2021年升任香港友邦區域經理。他也連年獲得許多國際獎項,是全球百萬圓桌會超級會員,泰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匈牙利、丹麥等高峰會的精英會員。 

  江廣良說:爺爺傾畢生的精力,對家鄉教育事業和慈善關愛事業做出巨大的貢獻,到90多歲高齡時還要求家人陪同回故鄉走走,他的故鄉情節深刻影響著家人們。他也鼓勵大家無論事業多有成就,有多忙,衹要能走得動,都要記得帶上家人常回故鄉看看。

  壽晉期頤盡享哀榮

  天有不測風雲,香港永靖同鄉會永遠名譽會長、澳門永靖同鄉會永遠名譽會長、香港閩西同鄉會永遠名譽會長江兆文老先生於公元2020年11月5日在香港沙田善寧之家駕鶴西去,享年97歲。聞知噩耗,許多人潸然淚下,痛惜一代情傾家國的旅港赤子撒手人寰。

  在他逝世後,人們為他隆重舉行了三場追悼會。

  2021年11月18日下午,在香港大圍寶福紀念館舉行追悼會,在港鄉親與逝者生前好友及海外華僑有百餘人前往吊唁,無法到場的人士則發來唁電,高頭老家也派出一支代表團參加;福建省港區政協委員聯誼會、福建省海外聯誼會、閩西客家聯誼會、龍岩市海外交流協會、香港福建商會、香港永靖同鄉會、澳門閩西同鄉會……紛紛發來唁電,深切悼念江兆文先生。

  在故鄉高頭,各界人士也為江兆文先生舉行了兩場追悼會,當地群衆紛紛前來參加。第一場是由永定區統戰部主持、高頭鄉政府主辦的追悼會在高頭鄉政府隆重舉行,區僑聯、金豐中學、高北中心小學、高頭各村委等單位,王小慶、盧治文、李維海、李瑞柱、江宇園、江培太、江宇賢等領導和江老的生前好友及鄉親代表參加。高頭鄉黨委書記盧治文主持追悼會,統戰部部長王小慶致辭,高頭鄉鄉長李維海致悼詞,高度評價了江兆文老先生的事蹟和貢獻,并深切緬懷逝者。高頭鄉政府的悼詞曰:

  各位領導,各位來賓:

  今天,我們懷著無比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我們鄉優秀的旅港鄉賢江兆文先生。

  ……

  功莫大於興教,德莫高於育人。這是兆文先生的人生信條和行為準則。兆文先生是生意人,但是他從來不會用生意人的眼光來看待捐資助學問題。從1994年起,兆文先生對金豐中學捐助不斷,幾十年下來捐助金額高達1400多萬元。即使在自己做生意需要資金周轉時,對金豐中學的投入也沒有一刻耽誤。他將百丈漈水電站的盈利全部分紅,作為家鄉教育獎勵金,為高頭的教育事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他胸襟廣闊,捐資興教不局限故土這一村一地。永定一中、僑育中學、僑光中學、永定特校、閩西大學及奧杳吳屋小學,高陂、坎市等地的中小學都曾受惠他幾萬、十幾萬元贊助。

  除捐資興教外,很多公益事業都有他的身影。永定僑聯、永定老促會、永定中醫院、高頭鄉政府、江氏宗親會、連城客家方志館等單位都有他的故事。為彰顯其功德,龍岩市政府於2002年授予其榮譽市民稱號,福建省人民政府曾五次為其授予金牌表彰……對於家鄉事業,慷慨解囊、不惜萬金。先生風骨,令人由衷敬佩。

  江兆文先生的一生,是光輝的一生,是奮鬥的一生,是偉大的一生,是不計回報、無私奉獻的一生。他的逝世,是我們全鄉人民的重大損失。我們將牢記他的崇高精神、高尚品格和優良作風。

  江兆文先生千古!

  中共永定區高頭鄉委員會

  永定區高頭鄉人民政府

  2020年11月18日

  接著,李瑞柱、江宇園、江培太、江宇賢、江志忠、江全存等人,先後發言,追思兆文先生熱愛桑梓教育,為家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事蹟,并表示沉痛的悼念!江宇賢還專門撰寫了一副挽聯:“興教育人功德垂千古,積仁行義高風入九天”,以表達對逝者的崇敬。而獲悉兆文先生噩耗的金豐中學各屆學生,也從各地發回唁電,表示哀思和感念之情。

  在江兆文先生的老家高南村,也成立了一個治喪委員會,并於同日在高南村文康樓一樓隆重舉行了追悼會,由村長江建和主持并致悼詞,廣大村民自發前往,悲慟兆文老人逝世。

  三場追悼會,極其少見。這讓我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江兆文先生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和受人尊敬、愛戴的程度。60多年來,江兆文先生為家鄉的教育和各項公益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無私的奉獻和重大的貢獻,使貧困落後的家鄉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急鄉親之所急,想鄉親之所想,富裕了不忘家鄉,不忘親人,更不忘祖國母親的崇高精神,為後輩樹立了一個光輝的榜樣。

  拳拳桑梓情,赫赫千秋業。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曾經說過:“一個人做點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積善立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輩應該繼承和弘揚的高尚之舉。大多數人偶爾也會做些好事,但要堅持不懈地做,甚至一生一世地做,恐怕就難以做到了;而江兆文先生卻是一個一輩子做好事的人。人們常說,為善不分大小,也不分遲早。他的資產不算太多,捐資的數量也不算最大,但他對教育的鐘情和遠見,對公益事業的執著,以及對家鄉發展的熱心,卻是沒有多少人可以比擬的。

  幾十年來,他為家鄉捐了很多很多錢,而所捐的每一分錢裡都蘊含著他濃濃的愛。他樂善好施、助人為樂的精神和品德獲得了社會各界人士的贊譽,獲得了家鄉人民永遠的尊敬和愛戴,堪稱閩籍僑胞中的楷模。難能可貴的是,他對取得的各種榮譽,以及人們對他的褒贊從不炫耀、從不自傲。永定區委黨校副校長江宇賢深深兆文先生精神品格打動,他每次在《客家祖訓與新時代的家風建設》專題課裡都聲情并茂地講述了江老先生的好家風故事,令全區黨員幹部感動至極,讓來永定學習培訓的領導幹部聞之動容。春風化雨潤春苗,江兆文老先生的高尚品格猶如燦爛的陽光,照進每一個人的心靈,江老先生的赤子之心,深深感染了家鄉的每一個人。在他的影響帶動下,高頭湧現出一大批熱心家鄉事業、關心家鄉人民生活的外出鄉賢,他們以各種方式或途徑支持家鄉事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且用實際行動來踐行自己的諾言。深深敬佩江兆文老先生的優秀鄉賢江醒標先生還特意為江老捐造銅像供世人瞻仰。至於那些曾經受過江老恩惠從金豐中學畢業的學子,正接過江老的接力棒,在各自不同的崗位上傳播著“兆文大愛精神”,為祖國建設建功立業。

  嗚呼,斯人已逝,風範長存。江兆文先生的恩德,功澤千秋;他的事蹟,彪炳史册。江兆文先生永垂不朽,流芳百世!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