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2015:台灣政局與兩岸關係

  台灣政局,因2014年11月29日九合一選舉結果發生不小的變化。22個縣市長選舉,國民黨僅獲6席(原13變6),得票率40.70%;民進黨獲13席(原6變13),得票率47.55%,加上綠營支持的台北市,掌握地方政權半壁江山,管轄人口占三分之二。無黨籍獲3席,得票率11.70%。這場2016“總統”大選前哨戰,國民黨遭到前所未有的挫敗,縣市政權“藍消綠長”,改變了台灣地方政治版圖,台灣政局發生新的快速變化,而且更趨詭譎、複雜。

  國民黨重返執政七年了,本不看好的選舉,結果意想不到的慘敗,跌破眼鏡。原因主要在於:一是人民怒吼、不滿。社會貧富差距大,失業率高,油電、房價高漲,除了工資不漲什麼都漲。加上選前食安(頂新地溝油)事件衝擊。馬英九執政無能,民心思變,選民用選票教訓國民黨。二是國民黨內鬥、權爭。黨內爭權詭譎,反馬的人當然要看馬輸的笑話。九月爭政,馬王心結加重。泛藍陣營無法整合,候選人本身的問題。馬改革軍公教退休18%優惠及取消年終獎金,基本盤鐵票流失。三是青年世代、網絡選戰顛覆傳統組織打法。新媒體運用,特別是年輕人、首投族,似乎人人都有“話筒”,信息可快速集聚、傳遞。台北市柯文哲文宣主打“庶民對權貴、富二代”,超越藍、綠。台中市林佳龍文宣主打“做太久,換人做”。而國民黨打“兩岸牌”、“九二共識”、“墨綠”、“皇民”及中韓FTA等,幾乎全盤失效。

  一、2015台灣政局

  九合一選後的台灣政局,總體上講“朝野政爭依舊”。

  1. 國民黨受重傷需要療傷,能否浴火重生有待努力。人民對國民黨執政七年的怨氣和不滿,通過九合一選舉用選票教訓,暫時得到釋放。可以相信,國民黨定會吸取教訓,加倍努力變革。但相信是一回事,客觀上能否找回失去的民意,又是另外一回事。距2016年“總統”大選僅一年時間,民心思變強烈,國民黨如果沒有重大改變,短時間內很難挽回或改變民衆“換黨做做看”的心態。

  馬英九為九合一敗選辭去黨主席,新北市長險勝的朱立倫兼黨主席,這個當家人不好當。一是面臨黨內“三駕馬車”的不利處境,“府、院、黨”及馬、王、朱三角關係,對朱來講無法掌控“行政”和“立法”重權,卻有難逃的責任與風險。從未有過的縣市長兼國民黨主席,是地方首長指揮“中央”,還是“中央”聽地方首長?1月“行政院”提交關於“高鐵財政案”,竟被國民黨的18位“立委”全盤否決,“交通部長”無奈辭職。二是黨內融合問題。朱面臨與黨內重量級人士貌合神離的關係及泛藍難以整合,既想與馬冷酷切割,又不能不利用馬剩餘價值;既想大動作改造國民黨,又要非常小心傷及自己。朱要找回創黨精神,扭轉乾坤,為四分五裂、元氣大傷的國民黨“療傷”,談何容易。三是民生問題。民衆對執政黨的信心,主要來自於民生。台灣多年積存的悶經濟、高物價,貧富差距,利益分配,高達13%的年輕人失業率,何時解決?

  2. 民進黨形成對國民黨“地方包圍中央”之大勢。挾九合一勝選之勢,13個綠營縣市長將成為民進黨地方組織的重要力量。民進黨地方政治版圖擴增,政黨得票率綠47比藍40(如加上無黨籍柯文哲綠總得票率超過51%),政治實力大大增強。民進黨意外獲取地方選舉的勝利,同時大大鞏固并確立了蔡英文在黨內的領導地位和在民衆的正面印象。原想爭權的蘇貞昌、謝長廷、呂秀蓮“天王”,己無力挑戰蔡。如果蔡拿下2016大位,2020年前蔡在黨內的共主地位不會動搖。

  但是,民進黨內派系複雜,鬥爭從未停止,即便想問鼎大位的蔡英文能够成為泛綠共主,派系矛盾也不會就此化解。目前看,如無意外,蔡出戰2016基本定局。不過還是要面臨黨內存在的問題,九合一高票當選台南市長的賴清德,挾民意自重,正以舍我其誰、咄咄逼人的態勢,以所謂“李全教議長賄選”為由,拒絕出席台南市議會質詢,反映其強烈的政治企圖心。蔡要面對人氣頗旺、被捧為明日之星的賴清德,還要處理與無黨籍、政治怪手、台北市長柯文哲的關係,也要妥善、慎重處理黨內諸多不同雜音。況且,2012蔡曾選輸,2016再選,黨內不是沒有障礙。

  3. 國民黨慘敗的“骨牌”效應將大於“鐘擺”效應。九合一選舉國民黨挫敗,對藍營講己產生結構性影響,單是六都就輸143萬票。2016年“總統”大選,國民黨要在一年時間裡很難找回大面積失去的民意,形勢複雜嚴峻,執政權可能再次淪陷。雖然,傳統的藍綠基本盤還存在,但在今後的政治選舉中,很難完全發揮作用,新媒體網絡戰,動員神速、廣泛,民進黨玩得爐火純青。台灣公民運動的興起,對社會分配不均、貧富差距拉大、官商勾結腐敗,矛頭主要針對執政黨,這也是國民黨的“短板”。在野的民進黨試圖奪回政權重返執政,下一步將全力以赴結合公民團體力量,爭取擴充民意,杯葛國民黨,東山再起。

  二、2015兩岸關係

  去年兩岸貿易首破1983億美元,兩岸人員往來首破940萬人次,其中大陸赴台首破400萬人次。今年,兩民間交往持續,政治關係難有突破,總體“審慎樂觀”。

  1. 今年的國共關係面臨新的考驗。元旦,張志軍發表談話期許兩岸“穩定、發展、利民”;馬英九發表談話談到“和解、合作、和平”。1月17日朱立倫當選國民黨主席,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時間致電祝賀:重申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和平發展;朱立倫複電:回應九二共識,互利雙贏,和平繁榮。朱還表示,“兩岸關係的發展,一定會繼續推動,所有必要的會議、論壇,該舉辦的一定會舉辦,兩岸關係必然朝向和平路綫,不管由任何人或政黨執政,都會是同一個方向”。新年伊始,開局良好,“習朱會”也有管道、政治基礎、身份合適、民意支持。應該講,九合一選舉是地方政權選舉,主要影響在島內社會、經濟、政治。但由於台灣政治與兩岸關係的相關度越來越密切,勢必會影響到國民黨的大陸政策,進而影響兩岸關係,這也是客觀存在、不可回避的問題。況且朱試圖碰觸敏感的“修憲”公投,其結果如何?影響多大?還有待密切觀察。

  2. 民進黨兩岸政策不會急轉彎。今年1月21日民進黨召開“中國事務委員會”會議定調:所謂三個有利:“兩岸交流要有利國家民主發展、區域和平安全、兩岸互惠互利”;所謂三個堅持:“堅持國家主權、遵循民主憲政、維護台灣主體性”;一個建議:12個縣市學高雄成立“兩岸交流小組”,推動城市交流。不難看出,九合一選舉民進黨大勝,兩岸交流、和平發展,會高調支持,策略上是改“中國”為“兩岸”,把城市交流推在前面。但九二共識不會承認,“台獨黨綱”不會放棄,對抗仇視大陸會更加小心,激進的“台獨”路綫也不會采納。2016年“總統”的競選策略和凝聚方向,民進黨會更加納入公民力量思維,堅守島內經濟民生、參選人素質、能力、形象為主要選項。當然,面對台灣主流民意,將會采取審慎的策略,改用“新論述”,包裝、替代既有的立場,不會完全忽視大陸和美國的反應。而目前,民、共黨對黨溝通阻塞,美國對民進黨執政疑雲也沒有散去,這是民進黨的罩門。

  3. 兩岸和平發展大格局、大方向、大趨勢不會改變。台陸委會2014年12月25日民調,80.9%民衆肯定兩岸應持續進行各領域民間交流;77.1%贊成持續推動兩岸官方互動交流正常化,74.8%支持兩岸持續透過制度化協商來處理兩岸間交流問題。人心所向,兩岸和平發展累積的民意無法逆轉,但九合一選舉結果反映出,台灣政治波及到國民黨的兩岸政策。敗選後國共關係、政治互信如何加強?台灣民衆“恐共仇中”心態如何化解?台灣民衆“主體意識”上升如何引導?新世代青年工作如何深化?新媒體網絡如何應對?如何與13個民進黨籍縣市長打交道?具指標性的台北與上海城市交流如何處理等?均無法回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因素,仍在增加。

  兩岸深水期中的結構性政治問題,仍然是原地踏步,始終無解。主要有以下六個方面:

  一是,台灣民意:“和平發展”與“維持現狀”并存。和平發展是當今台灣的主流民意和最大公約數,但錯綜複雜的內外因素造成的“維持現狀”,也是當今台灣大多數民衆的主流想法。最明顯的是,台灣民衆視統一為“禁區”,懼怕統一後,民主自由的現狀被改變;社會制度與生活方式被改變。對特別敏感的兩岸政治問題,存有“對立”,甚至“敵對”情緒,兩岸和平發展仍有人為的障礙。

  二是,國族認同:“中華民族”與“中華民國”并存。台灣大多數民衆并不排斥自己的根,來自中華民族。即使兩岸分離65年,無論如何華人的血脈相通,血濃於水,藕斷絲還連,骨斷筋不斷。2014年台灣競爭力論壇(第4季)民調顯示,85%的台灣民衆認同中華民族。但“中華民國”在台灣民衆心裡也是根深蒂固的,對“中華民國”的政治定位,兩岸存在嚴重分歧。

  三是,兩岸交流:“和平紅利”與“恐共反中”并存。兩岸和平發展大環境,為台商投資大陸提供了無限的商機。大陸居民赴台旅游,給台灣航運、旅館、餐飲等帶來豐厚的經濟利益。大陸出台一系列惠台政策,無可置疑台灣享受到兩岸的“和平紅利”。但“和平紅利”不可能都直接惠及到台灣所有民衆,很多人無感,甚至誤認為是“圖利財團”,造成“富人越富、窮人越窮”,對兩岸交流與合作抱有疑慮。

  四是,國民黨執政:“政治互信”與“政治僵局”并存。國共兩黨以“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為政治基礎,兩黨高層歷經“汪辜會談”、“胡連會”、“習連會”,通過國共論壇、博鰲論壇、海峽論壇、紫荊論壇等多個管道接觸,以及海協會與海基會、國台辦與陸委會聯系溝通機制,政治互信逐步積累。但國民黨及台灣當局堅持“不統、不獨、不武”的三不政策,“只經不政”,能守則守,能拖則拖,兩岸政治僵局依然無法打開。

  五是,民進黨在野:“台獨黨綱”與“執政壓力”并存。民進黨為重返執政,迫於黨內壓力,不敢輕易放棄“台獨”神主牌。同時,包裝和淡化“台獨”,逐步向“中華民國在台灣、是台灣”靠攏。“九合一”選舉民進黨大贏後,暫無動力和壓力調整兩岸政策。而2016年“總統”大選,面對大陸和美國態度,不適應台灣主流民意的兩岸政策,將會且走、且看、且變。

  六是,美國因素:“以台制華”與“和而不統”并存。美國一直視台灣是遠東地區一艘不沉的航母,至今以《與台灣關係法》維系美台關係,“以台制華”的戰略始終未放棄。但美國基於國家利益和中美發展新型大國關係需要,希望台海“不統不獨”,“維持現狀”。兩岸統一,丟了遏制、圍堵中國的一枚棋子;台灣“獨立”,拖美下水,中美“推牌”,不符合美國全球戰略。

  分析上述六個問題,主要原因有:

  一是,大陸對台方針堅持“以人為本”,深得台灣民心,對兩岸關係發展至關重要。大陸堅持和平發展,兩岸交往與合作,已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利雙贏。但歷史的傷痕造成台灣民衆“認同台灣多,認同中國少”,“恐懼”大陸的心理根深蒂固。同時,大陸越發展、越強大,台灣民衆越疑慮、越恐慌,擔擾台灣的現狀和未來前途。尤其,青年學生“本土化和台灣化”意識,還在不斷增強。

  二是,台灣公民運動受到歷史和政黨的雙重影響而逐步興起,并波及到兩岸關係。“洪仲丘事件”、318“太陽花學運”,涉及島內貧富差距拉大、藍綠政黨權爭惡鬥等複雜的社會問題,矛頭主要對著執政當局。“公民運動”并非僅針對國民黨,2006年民進黨執政同樣發生更大規模的百萬紅衫軍“倒扁”運動。但原本有利於台灣經濟的兩岸“服貿協議”,作為“公民運動”議題受到嚴重衝擊,表明兩岸和平發展的正能量,還未被台灣民衆認識。

  三是,台灣民意的主脈搏受政治選舉及政黨操作而變得越來越難以把握。台灣民意被政治選舉及藍、綠政黨操縱所左右,所謂“愛台”與“賣台”在選舉中成熱點話題。國民黨兩岸政策主軸堅持“三不”政策,原因之一是被政治選舉“綁架”,怕被民進黨“抹紅”;民進黨兩岸政策底綫死守“台獨黨綱”,也被極端“台獨”約10%鐵票“綁架”,怕基本盤鬆動。但未來選舉,選民更多關注的會是超越藍綠的候選人本身及島內社會經濟和民生問題。

  四是,美國“以台制華”戰略仍是台灣問題的首要外因。美國“重返亞太”及“戰略再平衡”,雖不明顯對台搞事,台海局勢大體上暫時穩定。但美對軍購一直未停,兩岸政治僵局無法化解,影響兩岸關係走向的重要外因,仍然是美國。台灣當局“挾美拒統”,還不時打些“擦邊球”。美台“斷交”36年後的台灣駐美代表處,2015元旦“雙橡園升起中華民國旗”一事,明顯是向大陸“試水”。沈呂巡先說“台美有默契”,美國表態不知情,并反對。無論如何,在中美台三邊關係中,孰輕孰重美國心中有數。中美建構新型大國關係,美對台關係仍是服從於中美關係,只不過把台灣當成美國利益的一枚“棋子”。當前,美國對台影響力未減,在“以台制華”戰略不變的情況下,國、民兩黨都看美國臉色。美國對民進黨九合一選舉的大勝,出乎意料之外,或許對民進黨未來重返執政的信心有些增加。

  總而言之,兩岸和平發展正處於“初級階段”,其“脆弱性、不確定性、不穩定性”決定,兩岸關係的反複與波折,在所難免。因為,台灣政治與兩岸關係的關聯性越來越緊密,紅藍綠三方面關係和互動如何運作越來越重要。目前,兩岸當局高層政治互信還相當不足;爭取台灣民意還需要不斷積累,提升認同中國需要漸進。相信兩岸只要持續的進行“人通、商通、文通”,終將會達到“心通”,即兩岸人民的“心靈契合”。 

    (寫於2015年6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