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紅七軍爲必背瑶民種牛痘

  ……

  必背瑶寨有着良好的群衆基礎和革命傳統,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早已留下了一首首軍愛民,民擁軍的贊歌。

  1931年2月,鄧小平、張雲逸、李明瑞率領紅七軍從廣西向江西中央蘇區挺進,經過乳源梅花時,受到國民黨軍鄧輝旅的堵截。兩軍在梅花圩附近展開了激烈的戰鬥,敵死傷千餘人。給敵重創後,紅七軍撤出梅花圩,沿武江河邊挺進。戰鬥中致傷的紅七軍指戰員400多人,由當地黨組織將他們轉移到大橋鐵龍頭村。

  1931年2月5日,紅七軍到達乳源楊溪與樂昌長來水口的地方渡江。鄧小平政委率五十五團先渡,張雲逸軍長率五十八團後渡。五十五團全部和五十八團部分紅七軍戰士渡過江後,受到從樂昌、韶關兩地趕來的敵軍追堵。鄧政委指揮部隊掩護五十八團搶渡,但因敵軍不斷增援并封鎖了渡口,鄧政委只好率領五十五團和五十八團部分紅七軍戰士向江西蘇區挺進。

  被敵軍堵截過不了江的張軍長,率餘部從楊溪退到必背瑶山半崗嶺瑶寨。張軍長住在瑶胞鄧安德家裏,翌晨鄧安德帶路進入横溪。張軍長率部隊駐紮在溪頭、下灣兩村,休整部隊兩天後由下灣村民餘斌山帶路,經過板泉、寒古嶺、湖洞到達樂昌羅家渡附近渡口,渡過武江河繼續向江西挺進。經湖南至江西省永新縣與鄧政委會合,然後進入興國縣與毛澤東、朱德領導的中央蘇區紅軍主力會師。

  在楊溪前往瑶山途中,有三位重傷員無法跟上隊伍,掉隊後流落在王茶坪坑(今必背鎮)等地。這三名紅七軍重傷員一名叫黄恩祥(化名黄老五),是紅七軍五十八團三營五連連長,廣西東蘭縣納合人,右腿負重傷;一名陳月生(化名黄老四),紅七軍五十八團一營三連戰士,廣西巴馬縣白馬人,脚部負傷;一名黄世尤(化名黄老三,黄恩祥侄子),紅七軍五十八團二營四連通訊員,患傷寒病,軍部决定由他負責照顧兩名傷病員。

  不久,他們向必背轉移,在轉移途中被王茶大圳口瑶民鄧天位攙扶回大圳口瑶村。當村民得知三名傷員是紅七軍傷病員時,便紛紛捐衣贈食物,並安置他們在大圳口住下。

  在必背瑶民的關心照顧下,三名紅七軍傷員治好了傷,醫好了病。他們便去梅花圩等地找地下黨聯繫,結果未聯繫上,只好返回必背大圳口居住下來。當地瑶民給他們開荒耕種,教他們編織竹笪、谷籮,釀酒做豆腐。他們向瑶民講紅軍戰鬥故事,宣傳革命道理,與瑶民建立了深厚感情。後來,他們學會了講瑶話,改穿瑶民服裝,長期生活在瑶民中。他們爲瑶民種牛痘預防天花,盤才萬(1935—2017年,1979年至1994年任乳源瑶族自治縣人民政府縣長——本書編者)的牛痘就是黄老三種的。還教瑶民唱一首順口溜:“雷公一響,天火一燒,天下太平。富人莫喜,窮人莫憂。”當時雖不解其意,但瑶民却看到了革命星光,都叫他“共産黄老三”。1963年,“共産黄老三”經時任必背公社黨委書記盤才萬的支持和批準,回到原籍廣西巴馬縣,並享受老紅軍待遇(已故)。同時,其當地政府也寫了一封信給盤才萬,感謝他對“共産黄老三”的特别照顧和關懷。如果没有他的特别關愛,黄老三就會默默地淹没在茫茫的深山大嶺中。

  本文選自《瑶山之子》第五章(節選),黄金河著,廣東旅遊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第057—059頁。本文標題爲本書編者所加。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