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乳源瑶族自治縣北部的崇山峻嶺間,有一個有着400多年曆史的瑶族村寨——南坑村。南坑,小溪名,因地處必背河南面而得名,村以溪爲名。南坑村坐落於三面環山的山谷間,坐南向北,東鄰山谷、溪流,南、西、北三面環山,南坑溪由南向北貫穿村境。房屋依山就勢而建,分佈於山脚、山谷、豀邊。這個平凡的瑶族村寨,背後還有一段瑶胞秘密護送紅七軍傷愈歸隊人員安全轉移的感人故事。
1931年2月1日,北上向粤北進軍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簡稱紅七軍)在前委書記、政委鄧斌(鄧小平)、軍長張雲逸、總指揮李明瑞率領下,經廣東連縣、湖南宜章開進乳源北部的梅花圩(今樂昌市梅花鎮)。梅花建有黨組織,群衆基礎較好。前委决定部隊在梅花休整,開展群衆工作,進而在梅花立足。然而情况突變,2月2日中午,國民黨湘、粤軍三個團尾隨而來,敵我雙方在梅花圩展開激戰,戰鬥异常慘烈。此役斃傷敵人近千名,紅七軍傷亡700多人,紅七軍五十八團一營營長李謙(整編前爲二十師師長)、五十五團一營營長章健(整編前爲十九師五十六團團長)犧牲,幹部損失很大。戰鬥結束後,紅七軍前委决定改變在當地建立根據地的計劃,率領部隊迅速撤離梅花地區,向江西挺進,與朱(德)毛(澤東)紅軍會合。紅七軍大部隊撤離梅花時,留下400多名傷病員托付中共湘粤邊工委委員楊高林負責秘密轉移養傷。楊高林將400多名傷病員轉託給乳源大橋鐵龍頭村的中共地下黨員張金泮負責安置養傷。2月6日,400多名傷病員陸續到達鐵龍頭村。兩天後,其中300多名傷勢較輕的傷病員跟隨由軍長張雲逸率領的紅七軍搶渡武江受阻部隊奔赴江西,餘下44名重傷病員在乳源大橋隱蔽養傷。其中9名傷病員在到角村,其餘35名傷病員在距大橋鐵龍頭村幾公裏外的曲潭山坳。在曲潭山坳養傷的35名傷病員中,一位唐姓連長和另一位被打碎了腿骨的戰士傷勢最重。
鐵龍頭村與南坑瑶寨相距不遠,兩村村民來往密切。紅七軍35名傷病員隱蔽養傷的曲潭山坳是鐵龍頭村的調耕點,與南坑村僅一河之隔,常年有南坑村瑶民到此地來租田、耕種或打獵。南坑村的瑶民趙志田會瑶醫,特别是在治療刀槍傷方面有祖傳秘方,是當地小有名氣的土醫生。紅七軍傷員在曲潭山坳養傷期間,趙志田常與大橋鐵龍頭村村民張金泮等一起送草藥和糧食到曲潭山坳給紅軍傷員。一九三一年農曆正月的一天,南坑村趙志田等十多名瑶胞到曲潭山坳附近的山上打獵。打獵途中,趙志田帶着他的堂弟趙志林專程來到曲潭山坳探訪紅軍傷病員,跟紅七軍黄連長、劉班長等聊天。趙志田、趙志林兄弟倆仔細詢問了紅軍傷病員的養傷情况。他們還特地看望了傷勢很重、生命垂危的唐連長和那個腿骨被打碎的戰士(兩人後因傷重搶救無效,在曲潭山坳犧牲了)。通過這兩個多月的接觸交流,趙志田、趙志林從紅七軍傷病員那裏知道了許多革命道理,知道紅七軍是窮人自己的隊伍,是“好兵”。紅七軍傷病員對趙志田、趙志林這兩個純樸的瑶胞心存感激,對他們非常信任。
一九三一年農曆三月,在大橋鐵龍頭曲潭山坳養傷的35名紅七軍傷病員除兩名傷重醫治無效犧牲外,其餘大都己經痊癒了或基本痊癒,又因糧食、用品長期給養有困難,大家商議後决定離開大橋去江西尋找部隊。此時國民黨軍隊還在大橋鐵龍頭村一帶四處搜捕紅七軍傷病員,紅七軍傷病員的處境十分危險。爲確保安全,紅七軍傷病員必須走秘密通道撤離大橋。張金泮、趙志田等商議後决定,讓紅軍傷病員經横溪漢區秘密轉移到南坑村,作短暫休整後取道瑶山,奔赴江西尋找紅七軍大部隊。紅軍傷病員到達南坑瑶寨後,由趙志田負責安置隱蔽休整和接下來的秘密轉移工作。趙志田把紅七軍傷病員安排在自家的“廳”(瑶族的宗祠)歇宿,積極籌集糧米解决紅七軍喫飯問題。在那個動盪年代,人們對兵匪本來就心存恐懼,更何况這些紅軍又是敵人正在搜捕的“共匪”,接納紅軍被官府知道是要掉腦袋的。但這個有着幾十户人家的瑶族村寨,並没有絲毫恐慌和不安,因爲大家早已從趙志田、趙志林那裏知道了紅軍是“好兵”,是好人。村民對紅七軍到村子的消息守口如瓶,各家各户主動捐獻糧食給紅軍,提供各種用品幫助紅軍煮飯。紅七軍黄連長的一條腿被敵人打傷,子彈穿過腿部,兩邊傷口尚未癒合,趙志林即上山尋找治槍傷的藥回來,用家中的石舂臼把草藥舂爛,替黄連長洗净傷口,包扎上草藥。
紅七軍傷病員在南坑稍作休整後,由趙志田作向導,從南坑出發,經公坑、方洞到草田坪,繞出了大瑶山,到達30多公裏外的桂頭圩(現乳源瑶族自治縣桂頭鎮),然後從桂頭圩渡過武江奔赴江西。紅七軍傷病員離開南坑時,趙志田發動村民捐獻糧食送給紅七軍傷病員在路上食用。紅七軍傷病員也紛紛把自己心愛的物品送給瑶胞留念。紅七軍劉班長把自己的一張藍底白花、印有燕子飛翔的被單,送給了趙志田。趙志林還特地上山找了五服草藥回來,送給黄連長,讓他帶在路上换藥敷傷。黄連長非常感動地説:“謝謝!謝謝!”從南坑到桂頭有幾十公里路程,如何做好保密工作,最大限度减少暴露的危險,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趙志田靈機一動計上心來:喬裝打扮,把這些紅軍變成“瑶胞”。於是趙志田從村裏籌集了一批瑶族頭巾、衣服和瑶民常用的布袋,把紅軍喬裝打扮成瑶胞。只要不開口説話,誰也不知道他們是紅軍。在瑶胞趙志田等人的精心安排下,33名紅七軍傷病員全部安全轉移了。
當年紅七軍傷病員住過的房子,在上世紀60年代因失火被燒燬,現在房子是在原址重建的。房子坐東南向西北,泥磚木結構,頂蓋灰色樹脂瓦,由東北至西南建築,四間連成一排,面積約125平方米。東南起第二間房門左側屋角處,存放着當年瑶胞給紅七軍傷員舂藥的石舂臼。石舂臼爲青石質,高37厘米,帶耳寬50厘米,口徑寬25厘米,厚7厘米,臼深34厘米。
本文選自《韶關市紅色保密故事》,中共韶關市委黨史研究室、韶關市國家保密局編,廣東人民出版社,2021年9月出版,第156—159頁。
本文作者:趙天林,廣東乳源人,瑶族,撰寫本文時任乳源瑶族自治縣檔案館館長。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