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乳源人民的交織研究
【提要】 1930年冬,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由政治委員鄧小平(化名鄧斌)、軍長張雲逸、前敵總指揮李明瑞率領,從廣西北上遠征挺進江西中央蘇區。1931年2月1日進入乳源縣北部梅花鄉(1952年劃今樂昌市轄)。2月2日,在梅花戰場上與數倍於我的國民黨强敵展開血戰,殲敵1000多人。“梅花血戰”中紅七軍傷亡700餘人,400多傷病員由地方黨組織秘密轉移到今大橋鎮的鐵龍頭村,在中共地下黨員張金泮的組織和領導下,開展了艱苦卓絶的支援紅七軍轉移和重傷病員的救護工作,與前來搜捕“圍剿”紅七軍的國民黨反動軍隊進行了兩次反“圍剿”戰鬥,村民用鮮血和生命保護了紅七軍傷病員的安全。譜寫了一曲爲救護紅軍不惜抛頭顱、灑熱血、棄家園慷慨悲壯的“擁軍”英雄壯歌!本文將以大量事實,闡述紅七軍轉戰乳源時,瑶區人民不惜一切代價予以支援,爲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的重要貢獻。
【關鍵詞】 紅七軍 轉戰乳源 瑶區人民
乳源是一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地方。早在1928年,朱德、陳毅率南昌起義部隊來到乳源梅花的楊家寨(1952年劃今樂昌市梅花鎮轄),在這裏制定了“湘南暴動”計劃,經西京古道進軍湘南。1931年2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轉戰乳源。乳源這塊瑶鄉土地,自大革命時期起,就留下了革命先輩的戰鬥足迹和英雄傳奇,播下了革命火種。
一、紅七軍轉戰乳源之前革命思想在乳北的傳播
(一)大革命時期中共黨的組織在乳北梅花建立
大革命時期,乳北梅花中共梅花特别支部、中共樂(昌)乳(源)宜(章)邊區工作委員會、中共大坪楊家支部等乳源的黨組織和梅花魯班工會等進步群衆組織陸續在梅花建立起來。湘南暴動不久,國民黨反動派到處搜捕殺害共産黨員和農會幹部,一大批湘南耒陽籍的中共黨員和革命群衆來到乳源梅花鄉,以從事木工、泥水、燒炭等職業作掩護隱蔽下來。中共黨員、耒陽農會幹部谷子元(谷聯)通過聯絡發動,將乳源梅花當地和湘南流落在梅花的黨員組織起來,於1929年2月成立了中共梅花特别支部(梅花特支)。從此,乳北包括今梅花、大橋、沙坪、秀水等在内地區産生了第一個中共黨的組織。
1929年夏,活動在樂昌、乳源、宜章邊境的中共黨員在梅花大坪附近的石子望寮莊成立了中共樂(昌)乳(源)宜(章)邊區工作委員會(簡稱樂乳宜邊工委),李光中任邊工委書記,楊高林、谷子元、李光華、李文修(後叛變)任邊工委委員。樂乳宜邊工委屬中共湘粤邊工委領導,下轄中共梅花特别支部、大坪楊家支部等黨組織及群衆組織梅花魯班工會。楊高林和谷子元負責乳源地區的工作,至此,乳北地區黨的地下活動包括發展黨員工作不斷發展。
(二)培養發展了張金泮等骨幹加入中共黨的組織
楊高林是乳源楊家寨的“話事人”(領頭人)之一。地方“話事人”之間有較多的交往,與楊家寨相距約50公里的鐵龍頭村的張金泮、柯樹下村的張國權等也是一村和一個地方的“話事人”。在日常事務交往中,他們結識了楊高林,張金泮與楊高林還發展爲“同年”(結拜兄弟)。
張金泮,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生於乳源縣大橋鐵龍頭村。自小喜歡跟大人上山打獵,磨煉出一身大膽、勇敢、堅定等過人本領,足智多謀。1927年起,受楊高林革命思想的影響,1929年,張金泮在梅花孔聖館加入了中國共産黨,同時加入黨組織的還有張國權、鄭基盛等。張金泮從此在黨的領導下,開始了地下活動,在家鄉鐵龍頭村組織起一支有瑶漢族貧苦農民參加、近百人的武裝自衛隊伍,保衛鄉土,扶窮濟困。
黨組織的建立和黨員的發展,爲後來完成支援紅七軍轉移和重傷病員的救護工作提供了組織保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紅七軍轉戰乳源,瑶區人民以鮮血和生命救護傷病員
1931年2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從廣西右江向江西中央蘇區東進途中,在乳源北部梅花(今樂昌市梅花鎮)與國民黨强敵進行了一次殊死戰鬥,殲敵1000多人,紅七軍也傷亡700餘人。其中400多傷病員由地方黨組織秘密轉移到今大橋鎮的鐵龍頭村休整養傷,沿途百姓給予大力支援。爲救護紅七軍傷病員,在中共地下黨的領導下,乳源人民與前來搜捕“圍剿”紅七軍的國民黨反動軍隊展開了悲壯慘烈的反“圍剿”戰鬥。戰鬥中,80多村民遇難,兩座圍樓被毁,六個村子被燒,乳源人民不惜抛頭顱、灑熱血、棄家園,從而保護了紅七軍傷病員的安全。
(一)沿途百姓猪騰樓接待紅七軍
1931年2月2日,紅七軍在乳源北部梅花與國民黨軍展開一場惡戰,紅七軍從戰場上撤至楊家寨,爲擺脱敵人的圍追,兵分兩路,火速南撤。中共湘粤邊工作委員會(後改湘粤特委)負責紅七軍傷病員的轉移任務,400多傷病員秘密轉移到鐵龍頭村。黨組織指示由中共地下黨員、鐵龍頭村民張金泮負責傷病員的臨時安置和安全救護工作。傷病員陸續扺達鐵龍頭村,沿途百姓給紅七軍予大力支援。
1.鐵龍頭村民㓥年猪慰勞紅七軍。2月6日(農曆一九三〇年十二月十九日),紅七軍傷病員隊伍大部分到達鐵龍頭村,在村外的禾田裏休息。時值隆冬,天寒地凍,隊伍疲憊不堪。張金泮接到上級指示,立即發動村民,各家各户騰出私廳、竈厦、柴竂、雜屋,讓紅軍進屋休息,並生火給紅軍烤火取暖。當時20多户人家的鐵龍頭村,家家户户住滿了紅軍。張金泮動員每家每户拿出家中一些番薯芋頭,共凑了六谷籮擔,煮好給紅軍傷病員充飢。他召集自衛隊開會,下令將紅七軍進入鐵龍頭的消息嚴秘封鎖,派自衛隊員分三路日夜把守通往鐵龍頭的三條路口,嚴查來往人員,而且只許進不許出。
爲了給傷病員補充營養,張金泮與村民商議,宰了一頭100多斤重的過年猪慰勞紅軍。紅七軍傷病員大部隊在鐵龍頭停留了三天兩夜,2月8日,除44名不便走動的重傷病員繼續留在鐵龍頭養傷外,其他安全撤離。
2.崗頭村民請土醫生爲紅軍療傷治病。1931年2月,紅七軍部分傷員經西京古道南下前往鐵龍頭,有一支只有十幾人的小隊,因地形不熟走錯了路,來到了崗頭大屋村。村民聽説紅軍是窮人自己的隊伍,欣然接待了他們,讓他們住在圍樓裏,並捐來糧食蔬菜,做飯給他們吃,還叫來本村土醫生陳仙禄爲紅七軍傷病員療傷治病。
3.到角村民騰出避險圍樓給紅軍入住。到角村是一個只有十幾户人家的小村莊。1931年2月,紅七軍有一支小隊來到到角村,村民將村中避險的三層圍樓騰空,給紅軍住宿一個多月。期間,村民個個守口如瓶,無一人透露村中住有紅軍的消息。紅軍見該村村民淳檏善良,一有機會就給村民講窮人要推翻土豪劣紳,要鬧革命、翻身求解放等革命道理,還教年輕人學騎馬。村民張文禮跟紅七軍學騎馬時,從馬上跌下來,右手無名指骨折,紅七軍給他治傷,送了一塊布包扎傷口並用來作吊手帶,布今尚存。
4.東京洞村民見紅軍即開門做飯。1931年2月,紅七軍在乳源“血戰梅花”後,傷病員南撤去鐵龍頭村,有部分經西京古道南下,其中有幾十人從下莊楊家坳走東京洞古道,到東京洞村時在村門口田停下來休息。因東京洞村幾天前被土匪搶劫,村民見有隊伍路過,緊閉村子大門。當聽説是紅軍,便立即開門,並由各家各户捐來柴米油鹽和蔬菜,煮了兩鍋飯給紅軍吃。
5.虎頭岩村民煮鹿肉給紅軍吃。1931年2月,紅七軍從梅花戰場撤出,傷病員分路前往鐵龍頭。有一小隊途經虎頭岩村時,戰士們飢寒交迫。路過村邊,碰到一位名叫黄杰生的村民背着一頭剛剛獵殺的鹿回家。紅軍問黄杰生有無糧食賣,可否煮餐飯吃。當黄杰生問明這支隊伍是紅軍,是窮人自己的隊伍時,欣然答應㓥鹿給戰士們吃。紅軍説㓥鹿錢太多,吃不起。黄杰生説:“你們是我們窮人的隊伍,我們是一家人嘛。”黄杰生㓥了鹿,給傷病員們自梅花戰場撤出以後吃了一頓飽飯。
6.柯樹下村民叫紅軍住自己家中。1931年2月,紅七軍傷病員有一支隊伍經西京古道南下前往鐵龍頭村。途經柯樹下時,村民接紅軍進村,張國權叫紅軍住在自己家中。白天把重傷員送到村後山塘尾角背夫岩藏起來,以保安全。
7.南坑瑶胞送瑶族衣服頭巾給紅七軍化裝過路。1931年三四月,紅七軍在鐵龍頭曲潭山坳養傷人員路過必背南坑瑶村去江西找部隊,南坑瑶族同胞捐米捐菜,招待紅軍食宿,同時採草藥給紅軍治傷。爲了紅軍路上的安全,南坑瑶胞凑來瑶族衣服、頭巾、布袋等送給紅軍,讓紅軍化裝成瑶人,帶路領紅軍走出瑶山。
(二)抛頭灑血棄家園救護紅七軍
1931年2月初,紅七軍梅花戰場撤出的400多傷病員,由地方黨組織安排轉移到鐵龍頭村。這對於只有20多户人家的小村子來説,是一個非同尋常的考驗。地下黨員張金泮於1931年2月7日前往距鐵龍頭5公里的下灣村,見到了張雲逸軍長。張軍長帶領因在楊溪渡武江時受阻未過江的700多人,折回下灣村再北上尋機渡江。張軍長明確了在鐵龍頭的400多傷病員中,凡能够走動的都跟隨部隊走,確實走動不了的留下繼續養傷。2月8日,大部分傷病員撤離鐵龍頭村,44名重傷病員留了下來。此時,國民黨反動軍隊開始搜捕紅七軍傷病員,調集重兵“圍剿”鐵龍頭村。在中共地下黨員張金泮的領導和指揮下,鐵龍頭村民經歷了兩次爲救護紅七軍傷病員的反“圍剿”戰鬥。
1.曲潭養傷和第一次反“圍剿”。爲確保紅七軍傷病員的安全,地下黨員張金泮組織可靠村民在遠離村子、地勢隱蔽的曲潭山坳搭起茅棚,將傷病員秘密轉移到此養傷。傷病員的醫治,請來崗頭村的土醫生陳仙禄和瑶族土醫生趙志林協助黄軍醫工作。安全保衛,糧食、藥品的籌集和轉送等後勤供給,張金泮組織了可靠骨幹組成武裝保衛小隊全盤負責。
國民黨地方政府得知紅七軍傷病員在鐵龍頭村養傷的消息後,3月18日(農曆一九三一年正月三十日),調集重兵會同地方武裝共1000多人,對鐵龍頭進行搜捕“圍剿”。張金泮帶領自衛隊和青壯年村民持鳥槍土砲奮起抗擊。自衛隊以村莊作防禦工事,打死敵砲手、機槍手和士兵各一名。夜幕降臨,村民挖開墻壁從水坑突圍,遭到敵機槍瘋狂掃射,敵人同時用小鋼砲、手榴彈轟炸,20多村民倒在血泊之中。次日上午,敵人冲進村子,威逼未能突圍出去的村民説出紅七軍傷病員的藏身之處,村民始終守口如瓶,這些村民當場慘遭殺害。敵人一無所獲,便放火燒村,全村半數以上民房被燒燬。
2.第二次反“圍剿”和石頸阻擊戰。爲籌集糧餉,早日歸還因紅七軍400多傷病員轉移到鐵龍頭村時和44名傷病員養傷兩個多月時間裏大筆開銷的賒借欠賬。張金泮於是想出一個辦法,他們换上在桂頭奪取的國民黨軍服,化裝成正規軍,全副武裝,以檢查地方民團爲由,來到了稱霸一方、魚肉百姓的地方民團團長黄金龍的駐地湖洞(今樂昌市大源鎮),受到黄金龍父子的熱情款待。酒足飯飽之後,張金泮等將黄金龍父子誘騙出村外,綁架回鐵龍頭村,關押在鐵龍頭地名叫三角坑山上的一個山洞裏,要黄金龍寫信出4000白銀才放人。爲了保命,黄金龍只得依從。4000白銀到手後,張金泮爲防止黄金龍父子回去後拉他的民團前來報復,於是只放了他兒子,把黄金龍繼續扣下。黄金龍兒子脱身後,立即向國民黨地方政府告發了張金泮。
1931年11月6日(農曆一九三一年九月二十七日),國民黨反動軍隊以鐵龍頭村救護紅七軍傷病員“窩藏紅匪”和張金泮武裝對抗政府,“綁架民團團長”“敲詐勒索”等罪名,再次出動重兵,“圍剿”鐵龍頭村。張金泮得到密報,立即帶領自衛隊做好反“圍剿”戰鬥準備,在通往鐵龍頭的古道危徑,地名叫“石頸”的地方堆石設障,設伏阻擊敵人,擊斃敵兵五六名。待國民黨軍大隊人馬來到村子,大部分村民已撤離。有十多人來不及撤走的,被敵人殺害或捉走,敵人又點起火把,點燃村子那些剛剛修復和上次燒剩的房屋。鐵龍頭村在兩次反“圍剿”戰鬥中,傷亡49人,其中44人遇難,房屋兩次被燒。
3.崗頭擊匪,武裝抗敵村民葬身圍樓。紅七軍部分傷員歇宿崗頭圍樓的當晚,有一股流竄土匪企圖偷襲紅軍奪取槍支。崗頭大屋村民得知情况,集合自衛隊保護和配合紅七軍擊退了前來偷襲的土匪。交戰中,有一位紅軍戰士受重傷。第二天,由大屋村民帶路,護送這十幾名紅七軍轉移到了到角村。1931年2月15日(農曆一九三〇年十二月廿八日),囯民黨當局以大屋村 “窩藏紅匪”爲由,派出幾十人的武裝隊伍進犯該村,大屋村民憑藉堅固的圍樓武裝抗擊,擊斃敵營長,打退了敵人的進攻。3月21日(農曆一九三一年二月初三日),國民黨兵100多人向大屋村撲來。村自衛隊和未疏散撤離出去的村民十多人進入圍樓準備迎戰,敵人用迫擊砲摧毁了圍樓。隨着圍樓倒塌、起火,圍樓裏的人全部遇難。與此同時,敵人還燒燬了大屋村、大栗樹下村等村子,十多村民慘遭殺害。
4.火燒到角,紅軍住過的圍樓遭兵燹。到角村圍樓這座紅七軍休整養傷住過的地方,被國民黨反動軍隊視爲搜捕紅七軍的重點。1931年3月,到角村遭到國民黨軍隊搜捕“圍剿”,村民提前得到消息,急報紅七軍撤離圍樓。同時,村民也堅壁清野,全部村民撤離村子。紅軍和村民剛剛撤離,國民黨兵隨即趕到。敵人没抓到紅軍,對紅軍住過的圍樓也不放過,叫囂:“走得了紅匪走不了樓”,一把火把圍樓給燒了。又見村子無人,便將到角村、田心村兩個村子一起燒燬。有一名到角村民在山上被國民黨兵發現,當場被打死。
5.麻竹頭村民槍口之下救紅軍。紅七軍部分傷病員經柯樹下、下莊過東京洞後來到麻竹頭村,翻越麻竹頭新屋後的坳下古道前往鐵龍頭。傷病員隊伍走得較散,走在前面的已經攀上坳頂,而兩名掉隊的還遠遠落伍在山脚下。此時正遇地主家丁到麻竹頭村催租收糧,見山下只有兩名傷兵,便要開槍襲擊。麻竹頭新屋村民見狀拼死相救,擋住槍口不讓向紅七軍傷員開槍,槍口之下救了這兩位紅七軍戰士的生命。
三、做好紅七軍轉戰乳源瑶區時戰鬥遺址的挖掘、烈士墓的維修和文物的搜集
多年來,乳源人民以實際行動緬懷革命先烈,努力做好紅七軍轉戰乳源瑶區時戰鬥、養傷遺址的挖掘和烈士墓的維修,聆聽青山作证、歷史訴説。在青山緑水間,尋找那些鮮爲人知的歷史遺迹,尋找英烈的最後歸宿之處,尋找忠魂埋骨的地方和革命文物,借此唤起對那些英雄歷史的記憶,那些不能忘却的記憶。
(一)挖掘紅七軍戰鬥、養傷等遺址十八處
1.鐵龍頭紅七軍養傷和反“圍剿”戰鬥遺址。鐵龍頭村位於今乳源瑶族自治縣大橋鎮東北8公里,因村東南山上有礦藏,傳説是村子之鐵骨龍脈,村居“龍頭”而得名。村子四面環山,環境偏僻。現有村民70多户,人口380多人。1931年2月,紅七軍400多傷病員從梅花戰場撤出轉移到該村療傷休整三天後,留下44名重傷病員在此養傷。期間,村民與前來搜捕紅七軍的國民黨反動軍隊展開了兩次反“圍剿”戰鬥,保護了紅七軍傷病員的安全。反“圍剿”中,44名村民遇難,全村房屋兩次被燒。現存有反“圍剿”時敵人槍砲射擊留在村子火磚墻上的彈痕和少數燒剩的木樑。
2.鐵龍頭第二次反“圍剿”和石頸阻擊戰遺址。石頸,乳源大橋鎮鐵龍頭村東南約2公里。瑶山古道鐵龍頭段的石頸,地勢險要。1931年11月6日,中共地下黨員、鐵龍頭村民張金泮指揮自衛隊在石頸設伏,展開阻擊戰,阻擊向鐵龍頭撲來的國民黨軍隊,打死敵兵五六名,打響第二次反“圍剿”的戰鬥。
3.紅七軍搶渡武江臨時指揮所楊溪黄氏祠堂舊址。楊溪村黄氏祠堂,是楊溪村黄姓族人供奉祖先、舉行紅白兩事的活動場所。1931年2月2日晚,紅七軍從乳源梅花戰場撤出,繼續向江西中央蘇區挺進。2月5日,主力部隊2000多人來到楊溪,準備搶渡武江河。先頭部隊上午10時到達楊溪後,鄧小平、張雲逸、李明瑞迅速派出偵察人員,首先摸清沿岸村莊、渡口和渡河工具等基本情况,並在楊溪村靠河邊的黄氏祠堂設立臨時指揮所,部署和指揮部隊渡河。祠堂爲清代建築,坐西向東,與武江河東的東岸村隔河相望。1996年,黄氏族人全面修繕。
4.楊溪渡口紅七軍搶渡武江戰鬥遺址。楊溪渡口,今乳源桂頭鎮楊溪所在地武江河的一個渡口。1931年2月2日,紅七軍在梅花戰場上撤出,5日來到楊溪渡口搶渡武江,鄧小平、李明瑞率五十五團和五十八團部分人員共1000多人過江後,與前來攔截圍堵的國民黨反動軍隊展開激戰。紅七軍過河的指戰員80多名戰士犧牲。歷經80多年的滄桑歲月,遺址留存至今的只有楊溪、均村、東岸等古村村名和江邊曾見证砲火硝烟的百年古樹,巍然屹立的河岸邊的觀音山(鄧小平、李明瑞在此指揮戰鬥的地方),滔滔南流的武江河水。
5.曲潭山坳紅七軍傷病員養傷遺址。曲潭山坳,在乳源大橋鎮鐵龍頭村東南約3公里。1931年2月至4月間,中共地下黨員、鐵龍頭村民張金泮在此搭茅棚兩間,轉移紅七軍傷病員在此隱蔽養傷兩個多月。搭茅棚的地方是一塊平地,80多平方米,今已荒蕪。今遺址存曾經埋葬過紅七軍二烈士的原墳墓和鐵龍頭通往曲潭山坳的石階古道2.7公里。
6.到角圍樓紅七軍休整和傷員養傷遺址。位於乳源大橋鎮到角村東。1931年2月,有一小隊紅七軍傷病員在此圍樓休整療傷一個多月,被國民黨軍隊燒燬。次年,村民在圍樓廢墟栽種柏樹四棵,今柏樹已長成參天大樹。圍樓遺址現存石墻長寬均16米,面積260平方米。圍樓四周整塊大石磚砌築成的堅固石墻、石門等保存完好,石磚墻基東邊離地面高3米多。據到角村老人説,遺址還埋着當年紅七軍的一門砲。
7.崗頭圍樓紅七軍歇宿和村民遇難遺址。位於乳源大橋鎮崗頭大屋村前右側,長寬均27米,現存大青石砌的墻基1米多高,樓門向南,石雕拱門刻有精美圖案。1931年2月,十幾名紅七軍傷病員在圍樓裏歇宿,國民黨反動軍隊以“窩藏紅匪”爲由前來抓捕村民,村民在圍樓裏與國民黨兵發生槍戰,圍樓被國民黨兵砲火摧毁。十多名村民遇難,掩埋在圍樓裏,遇難者的親屬及其後人每年清明節都來圍樓祭拜。本次事件還另有三個村子被燒,十多名村民遭國民黨殺害,遇難村民共有30多人。
8.三德祠紅七軍傷病員歇宿遺址。在乳源大橋鎮虎頭岩中洞村西約1公里的岧石峰下。三德祠前,有一條北經園子背通梅花、南經中洞通鐵龍頭的西京古道支綫。1931年2月,紅七軍400多傷病員往乳源大橋鎮鐵龍頭村轉移,其中一部分途經園子背,到達三德祠古廟時,在古廟暫作休息,重傷病員在三德祠歇宿。
9.五裏橋古道紅軍路遺址。在今乳源大橋鎮五裏橋西京古道遺址公園,從西京古道自象兑亭至瑶山古道路口石階路面約1公里,瑶山古道路口至韓坑橋約200米。1931年2月2日,紅七軍“梅花血戰”後,分兵南撤,400多傷病員往鐵龍頭轉移,有部分經西京古道南下,到五裏橋西京古道與瑶山古道岔路口時,由瑶山古道東進過韓坑橋往鐵龍頭村。
10.東京洞楊家坳古道紅軍路遺址。在乳源大橋鎮東京洞大塘頭至下莊的“馬食水”,現存古石階路面約3公里,楊家坳的中窩有紅七軍烈士墓一座。1931年2月2日,紅七軍“梅花血戰”後,分兵南撤,400多傷病員往鐵龍頭轉移。有一部分從柯樹下、下莊經楊家坳走東京洞古道,在東京洞村門口田停留休息。
11.麻竹頭坳下古道村民槍口之下救紅軍遺址。在乳源大橋鎮麻竹頭新屋村與馬子嶺陳家之間。古道西起麻竹頭新屋背坳下山脚,東至馬子嶺陳家,全程約1公里。1931年2月,紅七軍部分傷病員經下莊過東京洞,到麻竹頭村後,翻越村後的坳下古道前往鐵龍頭。在這裏,麻竹頭村民在槍口之下勇救紅七軍。
12.鐵龍頭塘尾嶺古道紅軍路遺址。由乳源大橋鎮鐵龍頭北至園子背,現存古石階路面2.2公里,園子背有紅七軍烈士墓一座。1931年2月2日,紅七軍“梅花血戰”後,分兵南撤,400多傷病員往鐵龍頭轉移。有一部分從園子背南來,經中洞村走塘尾嶺古道至鐵龍頭村。
13.鐵龍頭廟嶺古道紅軍路遺址。在乳源大橋鎮鐵龍頭廟嶺,因有古廟五龍祠而得名,是古代鐵龍頭至大橋的主要通道,現存完好的古石階路面約2公里。1931年2月6日,紅七軍400多傷病員來到鐵龍頭村,有一部分走的就是這條廟山古道。紅七軍傷病員轉移到鐵龍頭村時,村自衛隊在這段古道口設哨卡檢查來往行人。
14.半崗嶺瑶寨紅七軍宿營遺址。半崗嶺瑶寨,今是乳源必背鎮的一個自然村。1931年2月5日,紅七軍軍長張雲逸率領在楊溪搶渡武江受阻未過江的部隊700多人,回經必背半崗嶺瑶寨,在此宿營。
15.横溪下灣、溪頭村紅七軍宿營遺址。横溪,原有下灣、上灣、溪頭、溪南、溪北、板泉等村莊。2000年,國家在横溪所在地修建水庫,村莊全部遷移,這裏成了横溪水庫。除板泉村外,全部村莊遺址淹没在茫茫水域之中。
1931年2月6日,紅七軍軍長張雲逸率領在楊溪搶渡武江時未過江人員700餘人,經必背的半崗嶺瑶寨扺達横溪,在下灣、溪頭村宿營休整。7日晚,與地下黨員、鐵龍頭村民張金泮見面,由張金泮通知從梅花戰場轉移到鐵龍頭村的400多傷病員中,能走動的人員8日跟隨部隊出發。
16.東京洞“紅軍岩”遺址。在乳源大橋鎮東京洞楊家坳中窩,名“逍梨岩”。岩洞口有20多米寬,有人工砌築的石墻。洞前稍平,洞内前有平台,再往裏面一直向下,深不可測。1931年2月,一部分紅七軍傷病員從梅花往鐵龍頭轉移,經楊家坳,有紅軍在岩洞留宿,後來人們都叫這個岩洞爲“紅軍岩”。
17.中莊紅七軍“馬食水”遺址。在乳源大橋鎮中莊,此地原名“楊家坪”,有天然水井一處,紅軍墓一座。1931年2月,紅七軍梅花戰場撤出的傷病員,往鐵龍頭轉移。一部分經西京古道南下途經柯樹下、中莊,行至楊家坪時,一傷員下馬牽馬喫水,因傷勢過重再無法上馬,後馬被人搶走。傷員爬入牽馬喫水井邊的石搭,次日犧牲。從此,人們把紅七軍到這裏牽馬喫水並犧牲在此稱爲“馬食水”(當地客家話“食”跟“吃”同音)。
18.南坑紅七軍傷愈人員歸隊留宿遺址。南坑,今是必背鎮半坑村委會的一個瑶族自然村,村子依山而建。南坑與鐵龍頭村相距五六公里。1931年2月至 4月間,紅七軍在鐵龍頭曲潭山坳養傷的傷愈人員歸隊,路經南坑出瑶山,曾在南坑留宿。留宿住房30多平方米,現存一只瑶民曾經搗藥爲紅軍治傷的石舂臼。
(二)當地村民捐資重修紅七軍和其他革命烈士墓八座
1.曲潭紅七軍唐連長和某戰士二烈士原墓。曲潭是1931年紅七軍35名傷病員隱蔽養傷的地方,在乳源大橋鎮鐵龍頭村東南約3公里。當時一位姓唐的連長和一位戰士因傷勢過重不治犧牲。張金泮買來棺木,就地將烈士埋葬在曲潭。2003年5月,横溪水庫蓄水,爲防水淹,鐵龍頭村民張能輝等將二烈士骸骨洗撿移葬高處。2009年9月修築了墓面,立有墓碑。2018年冬,鐵龍頭村民將二烈士骸骨遷回村旁的古道邊安葬。
2.鐵龍頭新修紅七軍唐連長和某戰士二烈士墓。在乳源大橋鎮鐵龍頭村西北邊,大理石墓面,通高1.93米,寬2.97米,坐西北向東南,石刻挽聯:“浩氣長存,英靈永在”“英雄功績昭百世,烈士芳名耿千秋”。該墓是2018年冬鐵龍頭村民將原葬於曲潭山坳的紅七軍唐連長和某戰士二烈士骸骨遷葬於此新修之墓。
墓碑刻:
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唐連長烈士之墓
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某戰士烈士之墓
1931年2月2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在粤北乳源血戰梅花後,400多名傷病員轉移到大橋鐵龍頭村。大部隊走後,留下44名重傷病員在曲潭山坳隱蔽養傷。一唐姓連長和一戰士因傷勢過重不治犧牲,原葬於曲譚山坳,2018年冬遷葬至今址。
乳源瑶族自治縣大橋鎮鐵龍頭村民同敬立
公元2018年11月吉日
3.馬子嶺陳家水口排紅七軍某烈士墓。在乳源大橋鎮馬子嶺陳家水口排,磚砌圓形墓圍,直徑1.8米,高0.9米,青石墓碑高1.37米,寬0.7米,坐東北向西南。原墓在古橋頭邊,2018年冬,大橋客家聯誼會鄉賢和馬子嶺陳家村民捐資洗撿烈士骸骨移葬至此,修墓立碑。
墓碑刻:
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烈士墓
1931年2月2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在粤北乳源血戰梅花後分兵南撤,在中共地下黨的領導下,以大橋鐵龍頭爲中心及其周邊村莊,成了紅七軍暫時休整、傷員安置和反“圍剿”的主要地區。紅七軍南撤時有一小部分先停留到角村,後往鐵龍頭村,一傷員在途中犧牲,當地村民將其掩埋於此地牛迹湖。2018年重修墓並立碑。
生作人杰有志革命
死爲鬼雄無須留名
大橋鎮馬子嶺陳家村民同敬立
公元2018年10月吉日
4.到角紅七軍某烈士墓。在乳源大橋鎮到角村圍樓遺址旁,磚砌圓形墓圍,直徑1.8米,高0.9米,大理石墓碑,高1.35米,寬0.8米,坐西北向東南。原墓在廟山下,2018年冬,大橋客家聯誼會鄉賢和到角村民捐資洗撿烈士骸骨移葬至此,修墓立碑。
墓碑刻:
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烈士墓
1931年2月2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在粤北乳源血戰梅花後分兵南撤,在中共地下黨的領導下,以大橋鐵龍頭村爲中心及其周邊村莊,成了紅七軍暫時休整、傷員安置和反“圍剿”地區。紅七軍南撤時有一部分途經到角村並在此養傷,一傷員傷重犧牲,村民將其埋在廟山下,2018年冬撿骨移葬於此,並修墓立碑。
翠柏凝春訴當年硝烟烽火
筆山屹立抒英雄浩氣長存
大橋鎮到角村村民同敬立
公元2019年8月吉日
5.東京洞紅七軍某烈士墓。在乳源大橋鎮東京洞楊家坳中窩,磚砌圓形墓圍,直徑1.8米,高1.0米,青石墓碑高1.5米,寬0.6米,坐西北向東南,距古道十多米。原墓爲散石壘築土堆墓,無碑。2018年冬,大橋客家聯誼會鄉賢和東京洞村民捐資將原墓新修墓圍,並立墓碑。
墓碑刻:
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烈士墓
1931年2月2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在粤北乳源血戰梅花後分兵南撤。在中共地下黨的領導下,以大橋鐵龍頭村爲中心及其周邊村莊,成了紅七軍暫時休整、傷員安置和反“圍剿”的主要地區。紅七軍南撤時有一部分途經東京洞,一傷員在楊家坳中窩傷重犧牲,當地村民將其就地掩埋於此,2018年重修墓並立碑。
生作人杰有志革命
死爲鬼雄無須留名
大橋鎮東京洞村民同敬立
公元2018年10月吉日
6.中莊紅七軍某烈士墓。在乳源大橋鎮中莊馬食水,磚砌圓形墓圍,直徑2.0米,高0.9米,大理石墓碑高1.4米,寬0.8米,坐西北向東南。原墓爲三塊散石作爲墓石標記,稱“三塊石”,無碑。2019年,大橋客家聯誼會鄉賢和中莊村民捐資重修墓圍,並立墓碑。
墓碑刻:
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烈士墓
1931年2月2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在粤北乳源血戰梅花後分兵南撤,在中共地下黨的領導下,以大橋鐵龍頭爲中心及其周邊村莊,成了紅七軍暫時休整、傷員安置和反“圍剿”地區。紅七軍南撤時有一部分途經中莊,一傷員傷重犧牲,村民將其掩埋在此。2019年重修墓並立碑。
忠骨長埋馬食水
碧血永留楊家山
大橋鎮中莊村民同立
公元2019年8月吉日
7.園子背紅七軍某烈士墓。在乳源大橋鎮園子背三德祠古廟南,磚砌圓形墓圍,直徑2.2米,高0.9米,青石墓碑高1.45米,寬0.6米,坐西北向東南。該紅七軍某烈士原掩埋在園子背四方丘面上茶籽坪口地裏,無墓碑。2018年冬,大橋客家聯誼會鄉賢和園子背村民捐資洗撿烈士骸骨移葬至此,修墓立碑。
墓碑刻:
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烈士墓
1931年2月2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在粤北乳源血戰梅花後分兵南撤,在中共地下黨的領導下,以大橋鐵龍頭村爲中心及其周邊村莊,成了紅七軍暫時休整、傷員安置和反“圍剿”地區。紅七軍南撤時有一部分途經園子背,一傷員傷重犧牲,當地村民將其就地掩埋於茶籽坪口。2018年撿骨移葬於此,並修墓立碑。
生作人杰有志革命
死爲鬼雄無須留名
大橋鎮園子背村民同敬立
公元2018年10月吉日
8.鐵龍頭張金泮烈士墓。在乳源大橋鎮鐵龍頭村西北邊,大理石墓面,通高1.65米,寬2.5米,坐西北向東南,石刻挽聯:“丹心昭日月,碧血鑄春秋”“鐵鐮旗前銘赤膽,青山雨後鑒忠肝”。張金泮墓原在鐵龍頭一個叫“冲裏”的山中,2019年春,由鐵龍頭村民小組牽頭,全體村民捐款,將張金泮骸骨從山中遷回此地安葬,修墓立碑。
墓碑刻:
張金泮烈士之墓
張金泮,男,1893年生,乳源縣大橋鎮鐵龍頭村人。1927年受中共地下黨的革命思想影響,1929年加入中國共産黨並從事地下革命鬥争活動,組織起瑶漢族貧苦農民武裝自衛隊,保衛鄉土。1931年2月,負責梅花戰役南撤的400多紅七軍傷病員的安全轉移和安置,在極其艱難和危險的條件與環境中,堅持兩個多月救護44名紅七軍重傷病員養傷至痊癒並安全護送歸隊。1931年3月18日,在國民黨强敵1000多人的正規軍前來鐵龍頭搜捕紅七軍傷病員的危急關頭,領導、指揮自衛隊和組織100多鐵龍頭村民,與强敵展開殊死的反“圍剿”戰鬥,保護了全部紅七軍傷病員的安全。同年11月6日,國民黨正規軍第二次“圍剿” 鐵龍頭村,張金泮帶領自衛隊在石頸展開阻擊戰,組織村民進行慘烈的反“圍剿”戰鬥和安全轉移。在兩次反“圍剿”中村民44人遇難和村子兩次被燒燬的白色恐怖下,張金泮毫不畏懼,掩埋好親人的屍體,1931年至1934年,領導自衛隊和鐵龍頭村民,一邊與國民黨反動統治進行鬥争,一邊開展艱難的重建家園工作。1934年,因叛徒出賣不幸犧牲。
張金泮是中國共産黨的早期黨員,他對黨忠誠,敢於鬥争,臨危不懼,不怕犧牲,表現了共産黨員大無畏的革命鬥争精神和英雄氣概。
乳源瑶族自治縣大橋鎮鐵龍頭村民同敬立
公元2019年3月吉日
(三)立標誌碑、紀念碑(亭)五處
根據紅七軍轉戰乳北時乳源人民作出重要貢獻和犧牲的史實,2015年,中共乳源瑶族自治縣委、乳源瑶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在紅七軍戰鬥、養傷等的重要遺址竪立標誌碑。
1.鐵龍頭紅七軍傷病員養傷與反“圍剿”戰鬥遺址標誌碑。在大橋鎮岩口村委會鐵龍頭村南面村口,磚砌,大理石貼面,分碑座和碑體兩部分。其中碑體高1.2米,寬2.0米,厚0.3米;碑座高0.5米,長3.0米,厚0.8米。雙面刻字,正面刻“鐵龍頭紅七軍傷病員養傷與反‘圍剿’戰鬥遺址”,背面刻“史實簡介”。
2.楊溪渡口紅七軍搶渡武江遺址標誌碑。在桂頭鎮東岸村委會觀音山下武江河東岸河邊,磚砌,大理石貼面,分碑座和碑體兩部分。其中碑體高1.5米,寬2.5米,厚0.25米;碑座高0.9米,長4.0米,厚0.8米。雙面刻字,正面刻“紅七軍搶渡武江遺址”,背面刻“史實簡介”。
3.半崗嶺紅七軍宿營遺址標誌碑。在必背鎮王茶村委會半崗嶺村口,磚砌,大理石貼面,分碑座和碑體兩部分。其中碑體高1.2米,寬2.0米,厚0.3米;碑座高0.45米,長3.0米,厚0.8米。雙面刻字,正面刻“紅七軍經過必背半崗嶺瑶寨遺址”,背面刻“史實簡介”。
4.鐵龍頭村救護紅七軍反“圍剿”遇難者紀念亭碑。在大橋鎮鐵龍頭村。2018年,鐵龍頭村民爲1931年在救護紅七軍傷病員與國民黨强敵進行生死對决的反“圍剿”中遇難的44位村民建立紀念亭。亭碑爲大理石質,三塊組成。高1.2米,通寬1.8米,碑文鎸刻鐵龍頭村救護紅七軍反“圍剿”簡况和遇難者姓名。
5.麻竹頭坳下紅軍碑。在大橋鎮岩口村委會麻竹頭新屋村坳下石壁古道邊。2020年春,麻竹頭新屋村民爲紀念1931年紅七軍部分傷病員途經此地,村民槍口之下救紅軍的事迹而建。紀念碑磚石砌築,碑體平面正方,兩級層叠。下層邊長1.5米,上層邊長0.8米。高度分别爲下層193厘米,上層1米,兩層實數相連爲1931,是紅七軍轉戰粤北、轉戰乳源、途經坳下古道的時間“1931”年的年份數據。紀念碑整體爲“鐵鎚”造型,下爲錘頭,上爲錘柄。正面頂端大理石鎸刻五角紅星,下層中刻“坳下紅軍碑”五字,下方鑲嵌“坳下古道槍口救紅軍紀念碑記”石碑。
(四)收集散存文物九件
紅七軍轉戰乳源瑶區留下的可移動文物,由於歷史等原因,十分稀少,至今發現有九件。
1.皮木箱。1931年2月2日,湘粤邊遊擊區獨立營營長餘經邦(又名餘致立、餘致力、餘志立)率隊配合紅七軍梅花作戰,戰鬥結束後,又爲在鐵龍頭村養傷的紅七軍傷病員籌集錢糧。1931年3月途經大橋中洞村,把一只皮木箱送給村民餘席祖。1984年,中洞村民餘前普把皮木箱捐獻給縣博物館。現爲乳源瑶族自治縣民族博物館收藏。
2.匕首。1931年2月5日,張雲逸軍長率領紅七軍700餘人,從楊溪折回必背鎮半崗嶺瑶寨,並在此宿營,一位身負重傷的戰士犧牲,瑶民掩埋該戰士遺體時發現一把匕首,取回留作紀念。1984年,瑶民把匕首捐獻給縣博物館。現爲乳源瑶族自治縣民族博物館收藏。
3.藤籃。1931年2月至4月,紅七軍傷病員在鐵龍頭曲潭山坳養傷,請來當地土醫生陳仙禄爲傷員治傷,一姓陳的傷員把自己裝物用的小藤籃送給陳仙禄裝藥物。1984年,陳仙禄把藤籃捐獻給縣博物館。現爲乳源瑶族自治縣民族博物館收藏。
4.綢布、藥瓶。1931年3月18日,國民黨反動軍隊“圍剿”鐵龍頭村,村民張法昌、張樹祥等被國民黨兵打傷,紅七軍黄軍醫爲他們治傷,留下包藥的小紅綢布一塊,裝藥的小玻璃瓶兩只。1981年,張法昌將此文物捐獻給縣人民政府。現爲乳源瑶族自治縣民族博物館收藏。
5.石舂臼。1931年4月,在鐵龍頭曲潭山坳養傷的紅七軍傷病員,痊癒人員分批前往江西中央蘇區尋找部隊,途經必背鎮南坑村,瑶族土醫生見有的傷員傷未全好,便採來草藥,用該石舂臼搗藥爲傷員敷傷口。石舂臼今存南坑一村趙才利家中。
6.粗麻布。1931年2月,紅七軍一小部分人員在到角村休整療傷期間,村民張文禮跟紅七軍通訊員舒啓湖學騎馬,從馬上跌下,右手無名指骨折。紅七軍給他治傷,送他一塊粗麻布包扎傷口並用來作吊手帶。傷好之後,張文禮將這塊粗麻布藏在自己的木箱裏。2019年,張金生檢查其爺爺遺留的木箱時發現這塊布,今爲南嶺自然博物館收藏。
7.護環短刀。1931年2月,紅七軍一戰士在東京洞楊家坳犧牲,村民蔡維禮埋葬該紅軍遺體時,撿回該紅軍携帶的護環短刀,藏在自家私廳樓裏,今爲乳源大橋鎮東京洞村民蔡炳烈(蔡維禮嫡孫)收藏。
四、景仰紅色赤土,傳承紅色基因
紅七軍轉戰乳源,從主力部隊扺達乳源梅花之日到在鐵龍頭養傷的傷病員傷愈歸隊,歷時(1931年2月1日至4月底)三個月,乳源人民無論在刀光劍影的戰場上,抑或在抛頭灑血的救護傷病員的反“圍剿”中,不屈不撓,義無反顧,英勇頑强,無所畏懼,作出了重要貢獻和犧牲。
(一)紅七軍來了,這裏成爲一方碧血丹心的紅色土地
乳北,没有發生過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和農民武裝暴動,没有建立過蘇維埃政權,没有實行過土地革命。然而,乳北却是一方碧血丹心的紅色土地。
原紅七軍參謀莫文驊在他的著作《回憶紅七軍》中寫道:“梅花血戰,是我軍北上以來最悲壯、最驚心動魄的一戰。”寫的是1931年2月,紅七軍從廣西右江向江西中央蘇區東進途中,在乳源北部梅花(1952年劃今樂昌市梅花鎮轄)與國民黨强敵進行了一次殊死戰鬥,殲敵1000多人,紅七軍也傷亡700餘人。400多傷病員由中共地方黨組織安排轉移到今大橋鎮的鐵龍頭村休整養傷。從此,以鐵龍頭爲中心的這片土地,成了血與火相交織的紅色赤土。
一場爲救護紅七軍傷病員的反“圍剿”戰鬥在這裏打響,一個當地村民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换來紅七軍傷病員安全的可歌可泣的慘烈故事在這裏發生,一場不亞於農民武裝暴動的與國民黨反動軍隊刀槍相見、生死對决的抗争在這裏展開,一部“青山處處埋忠骨”的悲壯史詩在這裏譜寫,一個對黨忠誠、不怕犧牲的中共地下黨員張金泮的英雄故事在這裏演繹。
(二)始終努力致力於把紅色基因傳承好
近年來,乳源瑶族自治縣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市委關於傳承紅色基因、繼承革命文化的决策部署,尤其以西京古道活化利用爲契機,挖掘紅色文化資源,聚焦“紅七軍轉戰乳源瑶區”這一重點,努力讓瑶鄉文化繁榮注入新動能。2016年,乳源地方政府已計劃在西京古道合適地方建立紅七軍紀念設施,以銘記紅七軍當年南撤大橋途中的艱苦歲月、戰鬥足迹和乳源人民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爲救護紅七軍傷病員所進行的不屈不撓、可歌可泣的鬥争歷史和作出的重要貢獻,以此更進一步“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
至2020年底,一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轉戰乳源(西京古道沿綫)遺址群”修護計劃已經省有關部門評定立項,省財政撥付第一期專款786萬元人民幣,重點保護維修鐵龍頭紅七軍傷病員養傷與反“圍剿”戰鬥遺(舊)址。二是中共乳源縣委宣傳部在麻竹頭新屋坳下古道槍口之下救紅軍遺址建起“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轉戰乳源(西京古道沿綫)歷史文化展”墻,成爲全縣以紅七軍轉戰乳源爲主要内容、豐富詳實的愛國主義紅色教育基地。三是當地村民自發捐資修繕西京古道沿綫紅七軍無名烈士墓八座,古道紅軍路槍口之下救紅軍紀念碑一座,鐵龍頭救護紅七軍傷病員反“圍剿”遇難者紀念亭碑一座。四是紅七軍轉戰乳源(西京古道沿綫)歷史文化其中的一部分被撰寫成紀實散文——西京古道上的紅七軍足迹《讓歷史不再沉寂》,由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出版。五是研究成果已由中共乳源縣委宣傳部聘請專業團隊拍成了歷史檔案紀録片《追源——乳源人民救護紅七軍傷病員的悲壯歷史》,作爲黨史教育片在全縣播放。六是由地方專家和專業作家合作,成功創作了一首以紅七軍轉戰乳源瑶區爲歷史背景的紅色原創歌曲《紅軍哥》。七是《紅七軍轉戰粤北時與乳源人民的交織研究》重要章節已被《韶關日報》《韶關紅色故事》《韶關政協》等報刊雜誌采用或轉載。
五、結語
綜上所述,乳源人民在紅七軍轉戰乳源瑶區期間,爲400多傷病員短期安置、休整提供了喘息的時機和安全保障。在44名重傷病員兩個多月的養傷期間,乳源人民不惜抛頭顱、灑熱血、棄家園,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换取了紅軍的安全。在這場支援紅七軍轉移和救護傷病員的戰鬥中,當地村民共80多人遇難,六個村子被燒,兩座圍樓被毁。在籌集糧款方面,村民寧可自己不吃,傾其所有,連過年猪都貢獻出來款待紅軍。在紅軍休整養傷期間,乳源人民主動騰出圍樓給紅七軍做營房,主動采集草藥治療紅軍傷病員,爲犧牲的紅軍烈士安葬修墓,深切緬懷。乳源地下黨發揮卓越的重要作用是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張金泮的英雄故事令人敬佩!
紅軍爲窮苦百姓而戰换來與人民肝膽相照,患難與共。乳源人民爲中國革命做出的重要貢獻和犧牲,在紅七軍的光榮史上譜寫了值得驕傲的篇章。如今,90年過去了,但在中國工農紅軍中培養起來的依靠群衆的光榮傳統依然須要傳承。廣大共産黨員,尤其是黨員領導幹部,在新時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進程中,應以史爲鑒,一時一刻都不離開人民群衆的支持,借鑒當年紅軍精神凝聚力量,不忘初心,勇毅前行。
中國共産黨人要注重用黨的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鼓舞鬥志、明確方向,用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堅定信念、凝聚力量,用黨的實踐創造和歷史經驗啓迪智慧、砥礪品格。
紅七軍轉戰乳北時與乳源人民的交織是中國共産黨在乳源瑶鄉留下的一段重要歷史,是乳源人民光榮的革命史,是乳源人民鮮活的、不可多得的“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的愛國主義紅色教育珍貴資源。
2020年10月
本文係2020年韶關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立項課題(立項文號:韶社規辦【2020】19 號)成果,課題承擔單位:乳源瑶族自治縣社科聯,課題承擔人:許化鵬。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