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四章 尊重科學的抗疫精神

  尊重科学精神与生命至上、举国同心和舍生忘死以及命运与共精神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中国抗疫精神的内涵。科学精神是科学实现其社会文化职能的重要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遗产资源。尊重科学精神始终贯穿今次中国抗击新冠疫情的全过程,从中央决策到地方执行再到个人行为,科学的防治观念、科学的检测和物资调配体系、科学的治疗方案成为抗疫最有力的武器和支撑。本章主要论述尊重科学精神对中国抗疫斗争的巨大作用和重要意义,展现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并分析提出持续推动取得抗疫斗争完全胜利的策略。

  第一节 尊重科学精神在中国抗疫中的巨大作用

  科学技术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的决定性力量。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既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考验,更是对每位公民尊重科学精神和坚持理性思维能力的考验。本节将从尊重科学精神有助于捍卫生命健康、孕育科学素养、提升科研能力三方面来论述其重要作用和意义。

  一、捍卫生命健康的“压舱石”

  尊重科学精神主要体现为坚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包括求实创新精神、怀疑宽容精神。尊重科学精神是塑造精神气质的思想源泉,有助于凸显宗旨意识、规律意识和改革创新意识。

  (一)凸显生命至上的宗旨意识

  世间万物,人是最宝贵的。生命重于泰山,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人类战胜大灾大疫,往往都与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紧密相连。本次国家在战“疫”决策和部署中,捍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始终贯穿着尊重科学精神,生动展现了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从党中央全面听取医疗专家意见指导科学宏观决策到每个重大防控行动快速落地实施,从号召全国医疗系统支持武汉、湖北到筑牢全体民众生活保障网,从推动轻症患者集中隔离、重症向高水平定点医院集中分类施策到千方百计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从鼓励科研工作者加速科研攻关到有序推进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目的就是以尊重科学精神和态度指导科学防控,努力把疫情带给人民的损失降到最低,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特殊时期凸显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鲜明品格,生动呈现了中国疫情防控以科学为武器护佑人民生命健康的鲜活实践。

  (二)践行实事求是的规律意识

  疫情防控需要的是事实而不是恐惧,需要的是科学而不是谣言。本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既是秉持科学态度、坚守科学认知、实施科学举措的过程,更是尊重和把握科学规律的典型例证。从武汉“封城”遏制病毒扩散到全国各地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从火神山、雷神山专门医院建设到改造方舱医院集中隔离,从医护人员冲锋在前到动员社区力量全员参与,从普及防护知识、延长春节假期到错峰复工复产,从控制传染源、救治被感染者到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均是国家有效把握传染病防控规律,引导民众将科学精神、规律意识落实到疫情防控方方面面的印证,也正是基于各阶层回归科学、尊重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把握规律,才创造了世界最快速度有效遏制疫情扩散的奇迹①。因此尊重科学精神有助于拨开病毒起源与来源的迷雾,有助于人类在与病毒的斗争中赢得未来。反之,倘若一味陷入恐惧、谣传、种族主义和仇外心理的阴霾,将无法将人们从疫情中拯救出来。

  (三)凸显改革创新的防控意识

  尊重科学精神在疫情防控中充分展现了改革创新思维,科学地防、科学地控、科学地治、科学地管成为抗击疫情硬核模式。坚持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科学防治、精准施策。从遏制本地疫情到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常态化,从全国医务人员驰援湖北(武汉)到科研人员在较短时间内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并找到病原体,研制出核酸检测试剂盒,筛选出临床有效的药物和诊疗方法,从全面启动“线上办”“不见面”政务服务到学生依托线上平台“停课不停学”,从互联网医疗平台远程问诊到全员排查,从控制人员流动到互认“健康码”,处处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正是依靠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力量构筑起了一道道抗疫防线,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公众交叉感染和传播风险。正是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意识,众多科技手段得以在抗疫斗争广泛应用,为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孕育科学素养的“启明灯”

  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尊重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本次新冠疫情无疑是一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良好契机,对于提升防疫知识能力、培养文明生活方式和孕育理性国民心态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升防疫知识能力

  科学素养,就是要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尊重科学精神。①它是国家整体素质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科学普及和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是防疫抗疫的重要手段,也是防疫抗疫战线中的重要力量。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科学抗疫是生动教材,从抗疫初期海量信息、传言纷至沓来引发公众情绪失序心理焦虑,到官方全程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介信息公开,从对比非典型肺炎知之甚少到全人类首次从分子和基因层面学习和认知新冠肺炎病毒,从初有发热咳嗽症状、试剂盒检测确诊到无症状感染者和有无出现超级传播者,尊重科学精神一步步引导人们提升防疫知识能力。以此为契机,在防疫常态化的当下掀起一波又一波科普热、科学家热,让人们感受科技的无穷魅力,感受知识的无穷力量,既是开启青年一代打通科学知识大门、追逐科学家之梦的重要机遇,也是引导全民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一次难得的科普之旅。

  (二)培养文明生活方式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再次警示人们养成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的生活习惯,倡导文明餐桌,拒食野味,培育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疫情防控阻击战持续深入,勤洗手、戴口罩、常消毒成为抗疫热词,人们的防控意识、清洁意识不断提高,更加注重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甚至为疫情防控竖起一个显著的风向标:疫情当前、健康第一、好习惯第一。总之,保持文明生活习惯有助于抗击疫情,疫情防控也有助于培育文明生活方式,两者相辅相成。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培育人们更高水平的卫生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涵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无疑将成为战“疫”留下的一笔宝贵遗产。

  (三)孕育国民理性心态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离不开科学策略,焦虑、不安、恐慌是另一种“病毒”,如处理不当将造成心理健康失衡,爆发抑郁、愤怒、暴力等不良情绪,从而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不让谣言跑在科学前面,需要公众拥有对纷繁复杂的疫情信息作出全面客观判断分析的思维能力,更要拥有强大的健康理性的国民心态。尽管疫情具有不可预知性,但本次全体国民的抗“疫”经历,让更多民众明白一个道理,无论多么复杂的事物、疫情多么可怕,通过科学方法和手段是可以认知和辨别真伪的,也只有孕育理性思维方式才有助于塑造平和的国民和社会心态,让理性的阳光驱散恐惧的阴霾,才能为战胜疫情积蓄更强大的精神力量。

  三、增强科研实力的“催化剂”

  尊重科学精神有助于提升培养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素养,有助于指引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有助于为科技工作者提供精神动力,有助于提升科学治理水平。

  (一)提升诊断治疗水平

  疫情阻击战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找准传播源、把握疫病传染规律、鉴定诊断和治疗方式的过程就是提升诊疗水平的过程。疫情发现以来,全国范围内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团队迅速组建集结,科研、临床、防控一线相互协同,产学研各方紧密配合,在短期内就取得积极进展,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创造了多个行业第一和首次,第一时间分离鉴定出病毒毒株,并向世界卫生组织共享病毒全基因组序列。面向全国“揭榜”,分阶段推出多种检测试剂产品。迅速筛选有效药物和治疗方案,推荐到临床一线救治。国内首批疫苗开启临床试验和生产,朝着彻底战胜疫情迈出了重要一步。检测和诊疗方案的提升进而快速撬动人口健康、生物安全等领域科研力量布局,对补齐我国高端医疗装备短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提升科技防疫水平

  实践证明,越是面对事关国家安全与发展、事关经济社会大局稳定的重大风险挑战,越要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越要依靠科技力量提供强大支撑。本次抗疫斗争就是检验各类科技成果的“试金石”,在战“疫”的“主战场”外,从AI测温系统、智能机器人、限流预警平台等新产品助力复工复产,到顺利开展各种智慧农业新服务保障春耕生产,再到“云签约”等新方式让企业运营从“面对面”转向“屏对屏”,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等新兴产业加速进入大众视野并开展应用,不但丰富了各领域技术储备,也使我国的科技积淀愈发厚实。①有了科技的全面“护航”,即使面对疫情的常态化风险,我国经济社会运行也迅速能按下“快进键”,且不断积累更好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三)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抗疫阻击战,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既考验紧急状态下过硬的组织动员能力,更考验既有应急管理体系、公共环境治理、重点卫生防疫物资储备等方面存在的短板。人工智能、大数据、5G、云计算等新兴技术虽在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社会治理与社会协同中展现了较高价值,但如何通过科技赋能公共安全和社会治理,推动新兴科技的全方位应用,进一步提升公共安全风险治理水平仍是重要课题。从进一步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效率到最大限度做到防患于未然,从根源上排查整治“野味产业”到最大限度消除公共安全卫生风险,从系统梳理国家储备体系漏洞到科学调整储备的品类、规模、结构,提升储备效能,从优化关键物资生产能力布局到关键时刻拿得出、调得快、用得上,均涉及进一步优化提升新时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第二节 尊重科学精神于抗疫斗争中的主要表现

  尊重科学精神是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进展的重要保障,本节主要从中外对抗疫的比较中展现中国特有的制度优势、医护优势、网络优势和宣传优势。

  一、密织科学群防群治网络

  群之所为事无不成,众之所举业无不胜,科学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是本次取得抗疫斗争阶段性胜利的法宝。党中央科学决策,地方党委政府高效执行,广大人民群众主动投入战斗,守望相助,筑起了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和网络。

  (一)国家科学防治决策力

  疫情发生后,党中央统一领导、科学部署,习近平亲自指挥、亲自决策、亲自部署、亲自谋划,果断决策领航定向,先后作出的系列重要指示、开展系列重大考察调研活动,迅速统一全党思想、凝聚了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对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起到了根本引领和推动作用。特别是疫情暴发之初,党中央果断决策,要求湖北严格管控人员外流、启动全国I级响应,以巨大政治勇气对武汉实施“封城”、给春运踩“急刹车”、让全国人民“宅”在家,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当疫情防控最吃劲的关键阶段,果断出台全国性“硬核”管控措施,坚决实行社区防控网格化管理、地毯式排查;部署扩大定点医院、建方舱医院应收尽收、应治尽治,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对遏制疫情蔓延、挽救更多患者生命起到决定性作用。在治疗手段上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优化诊疗方案,提高临床救治有效性;在时间进度上要求在坚持科学性、确保安全性的基础上加快研发进度,急事急办;当发生积极向好态势变化时,及时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出台差异化防控策略,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

  (二)地方科学防治执行力

  钟南山院士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表示,中国战“疫”最可分享的经验是执行力。很多国家的医疗水平、技术实力比我国高得多,之所以在疫情面前措手不及,就是因为没有思想准备,也没有果断采取相应措施,导致不少一线医务人员感染,而这道防线一旦垮掉,会很容易失控。疫情发现以来,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迅速建立健全省、市、区(县)、街(镇)、村居(社区)等防护网络,严密做好疫情防治、监测、排查、预警、防控、物资发放和心理疏导,加强联防联控,严防死守、不留死角,构筑群防群治抵御疫情的严密防线。广大医务工作者、科研工作者挺身而出、忘我投入,人民解放军官兵闻令而动、勇挑重担,社会各界和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纷纷捐款捐物,7天分离出病毒毒株,10天左右建成两所大型医院,十几万救援大军几天内从四面八方投入战斗,在预警、启动响应程序后不到两个月基本遏制疫情,这是强大执行力凝聚抗疫力量的生动写照。

  (三)公众科学防治认同力

  抗疫实践证明,战胜疫情不仅靠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更靠广大民众对国家抗疫决策的高度认同和自觉执行。疫情防控期间,绝大多数普通民众按照群防群控要求,自觉宅在家中,“不聚集”“少外出”“不串门”“戴口罩”“勤洗手”等的告诫已经成为公众高度认同的常识性规则,日常严格遵循公众预防指南,若非必要不去疫区,不去人群密集场所,不接触、购买食用野生动物,公共场合佩戴口罩,勤洗手,加强体育锻炼,最大限度地降低疫情传播风险。广大社区居民不但自觉服从管理,主动要求担任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成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主力军。企业加班加点生产口罩、防护服、消毒液等防控物资,为抗疫提供全方位保障。人民群众始终与党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书写了新时代广大民众高度认同和配合抗疫的新篇章。

  二、独创科学救治中国模式

  强力全面管制,按下暂停键。中国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展现出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效率,是中国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有关经验值得总结。

  (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植于中国大地,深得人民拥护,是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好制度,它能围绕共同目标、集中各方力量、调动各方资源,高效有力办成各种大事难事、战胜各种风险挑战。本次抗疫斗争,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短时间内通过政治号召和组织动员把各方面力量凝聚起来,轰轰烈烈投入到抗疫斗争中,供给保障全国统一管理、统一调拨,重点医疗物资源源不断向湖北聚集,各方面力量和生活保障资源不断向抗疫一线汇聚,迅速形成全国行动、全面部署、全面加强疫情防控的战略格局,这种“中国速度”“中国规模”和“中国效率”,愈发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①。同时疫情防控的不同阶段、不同场合,习近平始终强调科技对战胜疫情的支撑作用,对加快科研攻关作出系列部署,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从而把“科学防治”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

  (二)保家卫国重服务的政党优势

  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广大党员坚守初心、勇担使命,把做好疫情防控当作一次深刻的党性洗礼。一个组织就是一座堡垒,全国460多万个党组织紧急行动起来,疫情防控到哪里党组织就战斗在哪里、哪里任务险重哪里就有党组织更加坚强有力的工作。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逆行者”队伍里党旗高扬、党员冲锋在前,各个行业、各条战线都有党员突击队、党员先锋岗,共产党员把最艰巨的任务、最危险的工作扛在肩上,始终冲在第一线。抗疫实践证明,广大党员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抒写了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光辉篇章。反观国外如英国政府疫情初期抛出“群体免疫”,事实上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只有60%—80%的人口接种疫苗或拥有天然抗体才能达到群体免疫,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群体免疫就是让更多人送命。

  (三)鞠躬尽瘁赴一线的医护优势

  疫情就是命令,白衣就是战袍,医生护士就是战士。面对肆虐的疫情,广大医务工作者响应国家号召,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大无畏精神,闻令而动、不怕牺牲,冲锋陷阵、连续奋战。若有战,召必回,一封封摁下红手印的请战书,一张张被口罩勒出深深印痕的脸庞,一道道勇敢刚毅坚定铿锵的最美“逆行”身影,一篇篇以生命守护生命的“战地日记”,无不让人动容,他们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中华儿女的“硬核”担当。全国各地344多支医疗队、4万多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1400名军队医护人员奋战在武汉医院。反观国外,美国联邦政府向80万退役军人致函召回,却仅9000人回应,纽约2774名警察请病假。从医院救治一线到科研攻关前沿,从完善诊疗方案、精心救治患者,到治愈率不断提高、病亡率持续下降,各地不断传来患者治愈出院的好消息。广大医务人员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筑起了生命防线、提供了专业支撑。

  三、开辟权威舆论宣传阵地

  本次抗疫新旧媒体作用功不可没,深入宣传解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及时做好疫情防控信息披露、知识普及、舆论引导,引导群众正确理性看待疫情,不断增强群众战胜疫情的决心与信心,努力营造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舆论氛围,为全民抗疫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新旧媒体立体宣传

  疫情既是一场灾难,也是一堂新旧媒体全民科普宣传大课。除电视、广播和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常规宣传科普外,大批专业机构和人士积极利用微信订阅号、服务号及官微、头条号、抖音号等新媒体向大众提供便捷化、个性化的科普服务,有力宣传了党抗击疫情的方针政策,及时传播了科学的防疫知识,方便大家了解新冠肺炎病毒的危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微信号“健康中国”,及时推送疫情防治政策信息和科普知识,帮助公众正确认识疫情发展态势,掌握科学防护知识;医学科研机构通过短视频、动漫等趣味形式打造智能科普;自媒体和公众号的优质“科普文”和“科普视频”被刷屏,反映出公众对科学知识的强烈渴望。冠状病毒、密切接触者、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N95口罩、气溶胶传播……①越来越多医学专用术语逐渐为公众所熟知,专家学者们通过普及科学防疫知识,创造全民抗“疫”的良好氛围,不断提升公众防疫知识水平和能力。

  (二)科学回应社会关切

  为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权威信息发布力度,主动回应社会关切的要求,从国务院到地方,均建立了疫情联防联控领导小组宣传机制,每日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针对市民关切和媒体关注热点,及时通报病例情况,详细介绍防控措施、病例救治、物资保障、健康防护、交通组织等信息并答记者问,做好信息公开。每场发布主题,遵循权威性、代表性和专业性,精心选择和邀请相关部门或单位负责人及医学专家为大家答疑解惑,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疫情暴发初期,基因武器、喝酒杀毒、高温杀毒等谣言四起,“十字会收取捐赠服务费”等言论,误导公众判断,影响社会稳定,新闻发布制度用科学的态度,充分发挥权威媒体作用,多角度报道事实真相,用真人真事唱响团结主旋律,讲清可敬可爱和可歌可泣好人好事,以确凿的事实、数据回击谣言、解疑释惑,坚决遏制杂音噪音的传播,安定人心。

  (一)权威专家科学解读

  权威专家成为本次引领抗疫斗争的风向标,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王辰、张伯礼、陈薇等最具代表性,他们积极发声,让科学出场,用事实说话,分析疫情形势,有力增强了整个社会对疫情的防控意识。特别是84岁高龄临危受命出任国家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多次出席国务院常务会,提出“四早”预防方法,为党和国家对新冠疫情定性和后来果断采取“封城”措施提供了重要决策参考。从2020年1月中旬亲赴武汉得出“人传人”结论,到郑重提醒公众除非极为重要的事情,一般不要去武汉;从通过媒体发声反复告诫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信什么、不该信什么、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到倡导“全民宅家”保护好自己就是对抗疫做贡献;从数次与哈佛大学专家们连线研讨攻关,到与欧洲呼吸学会学者同仁视频交流防控新冠病毒的意见、与国际社会知名专家联袂研讨治疗新冠病毒科学方案等,对于夺取抗疫决定性胜利都起到了“定心丸”作用。

  第三节 弘扬尊重科学精神完胜抗疫斗争的对策

  病毒不分国界、不分种族,全人类只有共同努力,拿起科学武器才能战而胜之。本节主要从加强国际联合攻关、精准高效防控和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来论述应对抗疫斗争的策略。

  一、加强国际联合攻关

  公共卫生安全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各国携手应对。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多国多点暴发,当务之急是各国同舟共济、通力合作,早日战胜疫情。中国应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支持世界卫生履职,分享防控经验,向世界有需要的国家和地区共享疫苗。

  (一)分享中国防控经验

  中国在短时间内及时、有力地成功抗疫,同时无偿地向全球有需要国家提供技术和设备等援助,形成了五方面经验:一是全国一盘棋,集中领导、统一指挥、举国动员、形成合力的体制安排,大范围监测和筛查疑似病例,实行最严格隔离防控措施;二是坚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首位,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价值取向,科学调配医疗力量和创新救治方式方法;三是医保买单、财政兜底,物资充足、保障有力的辅助网络,迅速构筑起了医疗保障系统、畅通的物流体系和高效的医疗保障体系;四是敢于牺牲、团结一心,志愿奉献、友爱互助的奉献精神;五是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构筑群防群治抵御疫情人民防线优势,全面提升居民自觉抗疫意识。这些科学防控经验毫无保留地向世卫组织和国际社会分享,有助于加快形成常态化防控科学指引、标准和规范,为全球抗疫做出中国贡献。

  (二)推动疫苗研发应用

  疫苗作为用于健康人的特殊产品,对疫情防控至关重要,对安全性的要求也是第一位的。新冠肺炎疫情尚在全球蔓延,每天都有鲜活的生命被病毒无情夺走,研发疫苗是最后完全战胜新冠病毒的关键所在,但疫苗研发周期长,从获得免疫源到免疫反应测试和动物保护测试,到三期临床测试,再到临床申报,最后才能上市应用。目前全球正在研发的新冠疫苗超过120款,其中11款已进入临床试验,在这11款疫苗中有5款来自中国科学家,另有4款由美国科学家研制。中国新冠疫苗的研发已经进入临床三期,美国新冠疫苗研发处于临床二期,国际社会对疫苗研发成果充满了期待。2020年5月国际社会在欧盟主办的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国际认捐大会上承诺提供74亿欧元资金,用于推动新冠疫苗研发、生产以及公平分配等。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世界卫生大会上表示,一旦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向有需求的国家供给。同时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疫苗研发和产业化体系,建立国家疫苗储备制度,为有可能出现的常态化防控工作做好周全准备。

  (三)筑牢团结合作理念

  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团结合作是战胜疫情最有力的武器。自疫情发现以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和多国政府领导人不断强调团结战“疫”的重要性,呼吁在药物和疫苗研发、提供个人防护装备、复工复产等方面进行协调、合作。世界展现出了令人振奋的韧劲、创造力、团结和友爱,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声明承诺,建立统一战线应对新冠肺炎这一共同威胁,发出团结抗疫的明确信号,但我们也看到有关疫情污名化、不实信息和政治化的现象,这是应该隔离的“政治病毒”。公共卫生安全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只有加强同世界卫生组织沟通交流,同有关国家特别是疫情高发国家在溯源、药物、疫苗、检测等方面的科研合作,共享科研数据和信息,共同研究提出应对策略,携手各国科学家们开展病毒源头和传播途径的全球科学研究,才是完全战胜疫情的关键。

  二、科学精准高效防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精准防控疫情,首当其冲要尽力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既要加强科研攻关,又要坚持科学预防,树立科学精神、采用科学方法。

  (一)科学治理遏制疫情蔓延

  全球疫情当前仍在深度蔓延,国外新增病例发展进入平台期,治疗和防疫并举。坚持以民为本、生命至上,科学调配医疗力量和重要物资,在防护、隔离、检测、救治、追踪等重要领域采取更有力举措,尽快遏制疫情在全球蔓延态势和跨境传播仍是重中之重。要加快建立“全球疫情联防联控应急合作机制”,支持世界卫生组织作为最具代表性、权威性和专业性国际组织优势,指导各国制定疫情防控应急标准与政策规范,对各国医疗设施、人员与资源调配等方面提出专业性意见或建议,引导会员国政府、跨国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等国际社会所有成员,不惜牺牲暂时和局部经济利益,推动“全球一盘棋”共同防疫。进一步加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深层协同治理,建立经验沟通、信息共享、人员培训、资源协调、标准统一等常态化合作机制,推动创设“全球传染性疾病数据交换平台”,共同应对全球疫情扩散,全力推进全球疫情高效防控。

  (二)科学研究助力疫情防控

  人类当前对新冠病毒的认识越来越深,为各国政府制定合理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但新冠病毒的源头、中间宿主还没找到,新冠病毒的特性、传染机理等尚未完全摸清,且伴随病毒可能随时变异导致病毒特性、传染途径、危害性也相应变化,依托科学研究助力抗疫任重道远。因此要密切跟踪国内外科研进展和取得的成果,尊重科研工作者的专业意见,基于新的科研成果不断对防控策略和措施进行动态调整,促进防控更加科学精准。密切关注疫情动态变化,进一步加大科研攻关力度,深化国际学术交流,加强中西医结合研究,推进重点生物实验室建设。强化对患者的跟踪观察,加快治疗药物疗效比选研究,推进多种技术路线疫苗研发,用科学研究应对疫情发展和变化。

  (三)科学预防推动复工复产

  随着疫情在全球的加剧蔓延态势,疫情防控成为常态。欧洲央行经济学家西蒙和露西亚最新研究表明,新冠疫情导致供应链中断,全球贸易将收缩约25%。目前尽管只有中国等少数国家的疫情基本得到有效控制,但经济下行压力和失业率上升,导致不得不重启经济,这就亟需科学精准施策助推高质量复工复产。要坚持分类施策,推动户外施工、不需要大量人员聚集、人员无需近距离接触的行业优先复工复产。严格控制电影院、文体比赛、大型活动、教育培训等行业产业人员规模。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人群实行不同的扶持政策,加强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管理的技术指导。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优化完善疫情防控举措,千方百计创造有利于复工复产的条件,不失时机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要加强对困难行业和中小微企业扶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有序推动各类商场、市场复工复市,促进生活服务业正常经营,积极扩大居民消费,加快推进投资项目建设,形成供需良性互动。

  三、完善应急管理体系

  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在全力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应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高度,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统筹考虑空间治理、法治体系、信息传播、技术支撑、医学研发、动物保护,兼顾局部与整体、短期与长期,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

  (一)完善公共卫生应急信息披露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信息管理是集信息披露、舆情治理、知识服务等于一体的宏观研究领域问题,面向新冠肺炎应急信息管理研究也要从各个维度、各个视角进行多层次、立体化的深化拓展,进一步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和疫情科学防控提供学术支持与信息保障。本次抗疫尽管总体上是成功和卓有成效的,但也暴露了我国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保障能力存在的短板,分别在预防意识、预警功能、协同联动、社会参与、舆论引导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些问题可通过逐步建立完善应急信息管理体制机制来协助解决。要充分用好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报告制度,并推动医护人员广泛知晓。强化相关医疗机构、疾病控制机构和政府卫生行政管理机构人员应急信息训练、预防意识培训。要充分考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的阻碍因素,按照应急预案及时向社会公布正确信息。要严格管理制度和强化智能化预警功能,推动疫情直报系统发挥最有效的作用。加快建立健全应急信息收集、整理、响应、发布、分析、传播和利用全生命周期机制建设,为在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建立国家支持的统一信息平台提供制度保证。

  (二)完善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体系

  2020年2月24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禁止野生动物交易、食用需要建立体系化的保障措施。《决定》的纲领性、原则化的规范意图,需要良好的法治实施来保证规范的运作效果,才能实现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的规范目的。在规范层面上要应尽快依照法定程序完善禁止野生动物交易、食用的制度配套工作,解决目前“无法可依”的现实困境。在监管层面上,各职能部门应按照源头监管、运输监管、市场监管的立体化、全过程行政执法思路,在所属的职能范围内优化监管措施,落实禁止野生动物交易、食用监管责任。引导经营者做好合法生产、合规经营的自我管理。联防联控,建立统一协调的禁止野生动物交易、食用规制机制,建立野生动物交易、食用规制的执法、司法交流机制。贯通野生动物交易、食用治理的衔接环节。推进野生动物交易、食用监管,仍必须以公民权利保障为准则。

  (三)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威胁着人类生命安全,成为重大的社会危机和隐患,加速建立健全科学的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机制“失灵”带来的“阵痛”再次警示我们,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与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公共卫生安全形势的要求不相适应,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迫在眉睫。我们欣喜地看到,习近平2020年多次对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作出重要部署,要求全面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虽是一项整体性、系统性工程,但完善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既要加快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救援体系,又要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治救援、事后恢复、物资保障等各个环节进行统筹设计;既要强化体系建设,又要着力从制度机制层面理顺关系、强化管理;既要加强公共卫生法律法规和预案建设,又要加强重大疫情应急指挥机制建设;既要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又要健全重大疫情应急物资保障制度。总之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该坚持的坚持,该完善的完善,该建立的建立,该落实的落实,逐步构筑起健全、高效、有力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制和公共卫生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可靠的健康屏障。① 

  尊重科学精神的重大意义、具体表现形式以及持续推动抗疫斗争取得完全胜利的策略,进一步凸显出尊重科学精神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即便目前全球抗疫形势依然严峻,即便这次抗疫只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抗疫历史的一个注脚,但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运用尊重科学精神来看待疫情,始终坚持运用科学思维认识疫情传播规律,始终坚持用科学的方法预防和治疗疫情,就一定会在较短的时期内取得抗疫斗争的完全胜利。

  主要参考文献:

  [1]范英等.文化强国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范英等.精神文明学论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

  [3]中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 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J].求是,2020(5).

  [4]常盛.中国抗疫树立人权典范[N].人民日报,2020-7-30(4).

  [5]黄建锋.以科技为支撑按下抗疫“快进键”[EB/OL].中国青年网,2020-3-6.

  [6]房汉廷.从抗疫看中国科技制度优势[EB/OL].求是网,2020-05-14. 

  [7]燕继荣.抗疫彰显制度优势有效转化为治理效能[EB/OL].求是网,2020-05-07.

  [8]范英等.钟南山精神研究[M].香港:中国学术评论出版社,2016.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