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安心還是憂心———從十八大報告看中央對港政策

  從2002年的十六大報告到2007年的十七大報告再到2012年的十八大報告,筆者由於工作關係,除了通讀全篇外,對涉及港澳台政策的“一國兩制”部分格外關注,尤其注意對港澳的政策表述。此次借學習十八大報告的機會,找出十六大報告和十七大報告對照來讀,不由感嘆十年來中央對港澳事務的重視逐年提昇,這對中央和港澳特區而言,是喜?是憂?
  
  從三份報告本身的表述來看,無論是字數還是篇幅,十八大報告都居於首位。與前兩份報告相比,十八大報告對港澳事務的論述着墨最多,篇幅最長,實質性語言更多,針對性更强。它首次公開完整表述中央對港澳各項方針政策的根本宗旨,並在香港回歸祖國15週年之際“七一講話”的基礎上總結出了“三個有機結合,不可偏廢”。此後又用兩個自然段論述了中央對港澳具體政策和對港澳同胞的期許。相比之下,十六大報告只籠統提到了將堅定不移堅持“一國兩制”方針,嚴格按基本法辦事,全力支持特區政府工作等;十七大報告則把保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提昇至“黨在新形勢下治國理政面臨的重大課題”的層面,但還没有如十八大報告般上昇至“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高度。
  
  重視,當然是好事。然而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從一般重視到高度重視,這中間的跨度恐怕是寫着四個字——憂心重重。的確,重視這枚硬幣的另一面是憂心。回歸十五年來,尤其是近十年來,從表面上看,香港没有經歷重大的風波,經濟發展,政制推進,民生也不斷改善,在這個意義上,“一國兩制”是成功的。然而,香港社會也在這十年中不斷積累着矛盾,經濟的發展方向,普選的時間表與路綫圖,貧富差距的擴大等,有些是特區政府的份内事,有些却需要中央與特區政府一起面對。“一國兩制”在實踐中已逐漸進入深水區,碰觸到了新問題,出現了新現象,遇到了新壓力,該怎麽走下去,需要堅持、反思、創新與智慧。
  
  對於十八大關於“一國兩制”的新思想、新論述,新任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在其文“豐富‘一國兩制’實踐”中有全面、深刻地論述,筆者十分贊同。然而,既然從報告的字裏行間讀出了中央的憂心,那如何令中央安心,便是筆者更爲關心的問題。結合報告與近年的工作實踐,筆者理出了三個關係,相信只要處理好這三個關係,中央對香港的憂心就能轉化爲寬心、安心。
  
  一是香港内部的關係。即十八大報告中表述的“香港各界人士”。香港各界人士並非鐵板一塊,而是由一個個關係錯綜復雜的小利益板塊組成,這些小版塊之間和睦相處、同心協力,就能拼出香港明天更美好的圖畫。反之,如果相互不滿,難以包容,乃至互相攻擊、謾駡,那内耗損害的將是更多港人的利益。可以有分歧,但不要分裂;可以有矛盾,但不要零和。只有超越紛争,香港這艘航船才能快速前進。
  
  二是香港與内地的關係。這是近些年出現的新情况,不僅僅是一句“深化經貿關係,推進各領域交流合作”那麽簡單,還包括隨着交流的頻密、深化遇到的文化、習慣、規則、制度等方面的困難與阻力。兩地能否在寬容、包容的心態下進行交往,能否互取所需,相得益彰,能否實現雙贏,是兩地居民與政府要認真對待的問題。
  
  三是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關係。十八大報告僅用一句“防範和遏制外部勢力干預港澳事務”來表述,更多筆墨用於闡述我們自身的“内部”問題。外因固然重要,但内因才是事物發生質變的根本原因。别有用心的外部勢力當然要防範和遏制,但更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事。如提高港澳自身競争力,相信港澳同胞有智慧、有能力、有辦法管理好、建設好特區,相信港澳同胞能與内地人一樣在國家事務中發揮積極作用,也相信港澳地區作爲中國的一部分,能爲促進中國與世界的關係發揮獨特的效力。畢竟,同爲中國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如是,憂心纔可朝向安心的方向慢慢前進。
  
  2012年11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