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5日,香港特别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會發表任内第四份、也是本届任期内倒數第二份施政報告。這是行政長官每年的必答卷,因爲每年一份的施政報告既是其施政理念的具體體現,又是謀劃未來一年乃至長遠方向的政策藍圖。
林鄭曾在原定發布施政報告(10月14日)的前兩天突然宣佈推遲一個月,並於11月3日北上一連5天訪問北京、廣州和深圳,在北京與多個部委接洽,向中央争取支持香港經濟復蘇措施。既然放出了積極争取的風兒,主管港澳工作的中央領導又表示“凡是有利於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有利於增進香港同胞切身福祉、有利於促進内地與香港融合發展的事情,中央都會全力支持”,那自然值得香港市民期待。
香港市民期待什麽?防控疫情、經濟提振、民生受惠、土地房屋……。這個單子可長可短,而如果能首先解决好這幾個與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那此份施政報告就是一份合格的甚至是相當不錯的報告,足以讓立法會順利通過致謝動議,足以給疫情之下低迷的人心一些安慰,也足以讓備受困擾的企業尤其是中小商家得到提振,足以給外困之下要保持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業界一些信心。
只是知易行難。單一個疫情防控工作就波折不斷。在剛剛過去的這個週末,香港再次暴發多個群組感染,確診與初步確診人數過百,與新加坡討論的旅遊氣泡也只得延期兩周實施,媒體驚呼“第四波疫情到來”,甚至擔心出現“黑色聖誕節”。疫情從今年初蔓延至今,坦率説,香港的抗疫表現遠遠被甩在内地、台灣和澳門之後。當内地、台灣和澳門的經濟生活均已基本恢復正常,内地與澳門之間通過粤康碼和澳康碼的轉换,雙向通關已經實現,而香港,剛剛走出單向通關的第一步,就又出現案例高峰。這也爲特區政府或要在施政報告中預告的與内地的通關利好措施蒙上陰影。
看看臨近澳門的防疫措施,從最初的全球采購口罩,全民免費發放,到後來雷霆手段地關閉賭場,補貼中小企業,特區政府的政策快速而堅定,爲澳門贏得了時間,穩定了人心,也利於後期經濟社會生活盡快恢復正常。反觀香港特區政府的抗疫舉措,從最初的“口罩荒”到不斷延期的“封關”,從“全民自願檢測計劃”到尋求與内地和澳門實現通關,特區政府幾乎是在動輒得咎、不斷捱駡的過程中走到今天。特首難當,從去年的修例到今年的抗疫,各種酸甜苦辣,也只有身在其中者感觸最深。
11月16日,澳門特區政府發表以“强基固本,迎難而進”爲題的施政報告,聚焦常態化防疫、促進經濟復蘇與適度多元、維護國家安全社會穩定、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等十個方向,提出了大量提振經濟和惠及民生的措施。預計香港特區政府也將圍遶這些方面做文章,只是香港面臨的環境與澳門大相徑庭。
2020年6月30日國安法生效後,香港街頭雖不再予人“亂象叢生”之感,但疫情之下的社會仍暗流涌動。最近特區政府宣佈依據全國人大常委會决定DQ4名立法會議員,即有15名反對派立法會議員“辭職以示抗議”。現在的立法會中僅剩43名議員,在建制派占絶對多數的情况下,行政立法關係是否就一帆風順?最新的變化是圍遶施政報告的内容與後續的致謝動議,建制派的取態也開始變得微妙。
讓林鄭頭疼的不止是防疫、行政立法關係,還有事關香港長遠發展的經濟策略、土地房屋等“老大難”問題。疫情之下,特區政府提振經濟、改善民生的力度會有多大,如果不直接派錢,會不會給人“遠水難解近渴”之嫌?長遠的經濟發展,勢必要藉助粤港澳大灣區,香港需要更爲積極主動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在10月14日習主席深圳講話和11月3日中央發佈“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之後,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關係,以創新科技發展爲主要方向的路綫圖逐漸清晰。然而疫情當前,諸多融入大灣區的發展規劃,包括物流、人流的聯通難免受到影響。土地房屋方面,2018年施政報告中提出的“明日大嶼願景”預計在今年的施政報告中進一步推進,而除了這一長遠規劃,“發展棕地,土地共享,活化工厦”等增加土地供應的措施也應加快推進,不然,市民“上樓”的迫切願望如果失望太久只會增加社會怨氣。
過去一年,香港繼續經歷深刻的變化,内地在加快形成“雙循環”的發展格局;展望未來,中美博弈在拜登上台後會出現新的態勢,RCEP的簽署也給中國周邊環境帶來新變化……沉幾觀變,行隨事遷,香港也需早作謀劃。而答好施政報告這張考卷,是特首林鄭月娥及其團隊邁出的重要一步。
2020年11月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