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戴耀廷的“風雲計劃”意欲何爲?

  2017年4月,戴耀廷提出泛民要在2019年區議會選舉中争取獲得更多議席的“風雲計劃”;2018年4月,戴耀廷表示將爲“風雲計劃”舉辦“區選培訓班”,擬開辦五期,每期三十人,現在第一期培訓已經結束。距離預計2019年11月舉行的區議會選舉還有一年半的時間,泛民主派的布局已經緊鑼密鼓地展開。而戴的“風雲計劃”是一招“先手棋”,無論結果如何,都會對整個建制派的選情、香港區選的政治生態造成衝擊。
  
   一、 什麽是“風雲計劃”?
  
  戴耀廷口中的“風雲計劃”是一場“區議會選舉策略投票運動”。即爲使泛民主派在區議會中取得更多議席,一方面需要支持泛民的選民的策略投票,另一方面需要吸納更多人參與是次選舉。圍遶這兩方面,將進行人員招募、培訓,大型民調,協調投票等一系列的工作。現在已啓動第一步。
  
  至於爲什麽用“風雲”二字,戴稱有兩個原因:一是2013年他提出的“佔領中環”演變爲一些人口中的“雨傘革命”,2016年他針對立法會選舉提出“雷動計劃”,爲選民提供泛民推薦的棄保人選。風雷雨電,既已有雨有雷,現在就用瞭風。如是類推,也許以後還會有雷動2,風雲3,或者有關其他選舉的“閃電行動”之類。可見,戴耀廷所推的“民主運動”一脈相承,有名有號有行動,不是説説而已的“口水戰”。二是説到“風雲”,戴認爲一些香港人或許會聯想到1980年代的電視劇《風雲》,或者是2014年的《竊聽風雲》以及香港漫畫中的角色,這些聯想會讓人更熟悉這一概念,且名稱簡潔,有助於“市場推廣”。
  
  戴一直自謂“一介書生”,如果他真的只是書生,那絶對是一介“很用心”的書生。因爲自2013年起,從“佔領中環”到“雷動計劃”,再到現在的“風雲計劃”,戴耀廷一直在爲泛民主派提供概念、策略乃至思想,堪稱泛民主派的“理論旗手”與“策略大師”。
  
   二、“風雲計劃”的野心
  
  “風雲計劃”是戴耀廷一直推動的“民主運動”的一部分。在其推動“民主運動”的“大策略”中,首先是利用選舉争取更多體制内的資源,其次才是利用街頭運動施加壓力。所以“占中”的街頭行動結束後,戴轉而提出針對立法會選舉的“雷動計劃”,並在選舉時通過手機推送泛民棄報名單,引導選民投票。此次針對區議會選舉的“風雲計劃”,同樣是策略投票,但與建制派“硬撼”的意味明顯。以往在區議會選舉中,泛民不派人參選的區,即“白區”,建制派會自動當選。以2015年區議會選舉爲例,全港431個地方選區中有68個區的候選人自動當選,其中絶大部分是建制派。而2019年的區議會選舉,泛民無法派出人的“白區”,將由戴耀廷的“風雲戰士”補上,以確保每一個區都有支持泛民主派的人參加。
  
  日前,“民主動力”已協調出319人的推薦名單,由於2019年區議會的直選議席將增加至452個,泛民大約還需要130個“風雲戰士”補位。戴耀廷的五期“培訓班”,若都滿額,將可提供150人的參選隊伍,足够泛民挑選。人數够了,理念可以灌輸,方法可以傳授,區内選民關心的議題可以調研,“風雲計劃”的勝算貌似不小,但其野心不止於此。按照戴的設想,“風雲”的目標不是單一的,而是多重的,不僅是短期、中期的,更是長期的。短期“贏面低”但長遠“回報高”。
  
  香港的區議會議員可以以互選的方式成爲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委員,由於泛民在一些區不占多數,所以在全票制下該區委員往往由建制派“全得”。戴耀廷認爲,2019年,如果泛民能通過“風雲計劃”取得452個直選議席中的逾半議席,可令泛民主派在港九、新界等區議會界别中全取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100多個選委議席,從而在2021年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中由今届的300+變爲500+。一旦泛民主派在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1200名委員中擁有了500票,那就具備了“造王”的能力。
  
  如果説“風雲計劃”的短期目標是争取區議會議席過半,進而影響乃至左右行政長官的選舉,那中期目標就是争取擁有制定規則的權力,包括但不限於泛民口中的“民主自由”與“雙普選”。長遠看,如果泛民主派的力量不斷加强,那如何處理與中央政府、與内地的關係,如何處理2047年之後的“一國兩制”等一系列問題都會提上議程。當然,上述情况是理想狀態,現實是復雜多變的。對戴耀廷來講,更實際的應該是“見步行步”,得着什麽算什麽。
  
   三、“風雲計劃”的漣漪效應
  
  小事件可能演化爲大危機。戴耀廷的“風雲計劃”看起來只是針對一次選舉,但引發的社會政治效果值得警惕。
  
  在當前政治氣氛比較緩和,缺乏持續焦點議題的情况下,“風雲計劃”可以起到製造議題,炒熱社會氣氛的作用。從現在起,任何熱點事件都可能成爲影響2019年11月區議會選舉的因素。由於該計劃與區議會選舉直接掛鈎,建制派很難像2010年反對派議員搞“五區總辭”那樣置之不理,而如何應對,能否“脱先”,既看形勢也看智慧。
  
  促進泛民力量的整合。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去年上任後推行“大和解”策略,泛民主派一下子失去了“打擊特區政府及特首”這一鬥争目標,加之特區政府依法DQ宣誓不合格的立法會議員,禁止自决派報名參加立法會補選,以及法院開庭審理“旺角暴動”案件,等等,都促使泛民内部進行反思。泛民會如何處理傳統泛民與本土派、自决派之間的關係,如何整合老一代和新一代、温和派和激進派的力量,下一步的鬥争策略與方式是什麽?對於香港的建制派與泛民主派而言,社會氣氛的平淡,政治氛圍的緩和並不代表雙方握手言和,相反,雙方都不會放棄争鬥,也都在找對方的“漏洞”。建制派的武器是“反港獨”,而泛民顯然没有找好方向,一會阻擾“一地兩檢”審議,一會翻炒樑振英UGL事件,一會又説特區政府要進行23條立法。戴耀廷“風雲計劃”的提出,鎖定區議會的争奪,且首批招募的“風雲戰士”大都是“傘兵”(參與“佔領中環”的人)、本土派等,這對泛民來説,將是一次内部力量的重新整合。
  
  或從根本上改變區議會選舉生態。香港的區議會主要是諮詢性質,致力於本區的社會民生事務。與立法會選舉的高度政治化相比,區議會自回歸以來,除了2003年因23條立法受到政治議題的衝擊外,其餘基本都保持了低政治化的狀態,投票率也不高。戴耀廷的“風雲計劃”針對的就是區議會的選民,除了讓一些“成熟”的選民進行策略投票外,還將培養一批“政治素人”深入社區,給人以新鮮感的同時,也會利用一些活動吸引年輕人的關注,爲泛民挖掘票源,推高區議會的投票率,令區議會選舉逐漸“立法會化”。
  
  香港回歸後,有了定期選舉,每一次大型選舉都相當一次政治動員,社會也越來越政治化。與此同時,一些深層次問題如房屋土地、貧富差距等難以接到解决,這也成爲一些年輕人走上街頭的原因。還有一些年輕人則開始深入社區,搭建網絡,實踐“地區民主”,並逐漸站穩脚跟。戴耀廷希望通過“風雲計劃”招攬這些地區組織,促其與泛民結爲政治聯盟,在選舉中减少競争,互相借力,一起對抗建制派。未來建制派在地區層面可能受到更多衝擊。
  
  戴耀廷的“風雲計劃”是一盤大棋,且只要開始運作,就會産生有利於泛民主派的影響。筆者並不擔心其“漣漪效應”變成“潮涌”,畢竟,香港的政治生態難以在短時間内發生重大變化。但是,以建制陣營當前的狀况,真的需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來應對,不僅是2019年,還有更長遠的未來。
  
  2018年5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