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中評深度專訪:李環論香港矛盾演變

  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0週年,亦是“一國兩制”在港實踐20週年。日前,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研究員李環博士接受中評社記者專訪時指出,回歸20年來,“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取得了成功,但也要清楚認識到,在實踐中遇到了一些問題。李環表示,香港20年來遇到這些問題,包括“本土”、“港獨”等思潮的出現,有的有必然性,有的有偶然性,並不是簡單的綫性因果關係。社會的發展是多項議題綜合作用的一個結果,而且這種作用很多時候是“化學作用”,可能會産生意想不到的結果。
  
  李環對中評社表示,香港問題的出現,有“一國兩制”設計本身存在的張力,也與特區政府的施政不無關係。她認爲特區政府早期有一些政策處理得不够好,導致了某些問題的惡化。
  
  “林鄭月娥的新政府應該會有一段時間的蜜月期,總體氛圍會比樑振英在任的五年好。”李環認爲,一個社會,如果經濟民生發展得好,很多問題就容易被化解、轉移或暫時掩蓋。但如果經濟民生方面做得不好,會加劇社會問題,引發出更深層次的矛盾。
  
  李環表示,基本法中規定要循序漸進達至普選,目前政改議題處於暫停狀態,但長遠看,肯定需要解决。她强調,政治問題是香港的固有存在,不會因爲經濟民生搞得好就“憑空消失”。只能説,經濟民生發展得好,政治問題的引爆可以推遲或烈度上减弱。
  
  中評社對話李環,專訪全文如下:
  
  中評社:今年是香港回歸20週年,您如何看待20年來“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情况?
  
  李環:“一國兩制”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醖釀,1997年在香港正式實施,到今年剛好滿二十年。總體而言,“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是成功的。國家之所以在香港實施“一國兩制”,目的在基本法序言中有提到,“爲了維護國家的統一和領土完整,保持香港的繁榮和穩定。”可以説,香港順利回歸,20年來保持了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經濟持續發展,民生也得到改善,目的已經達到。此外,基本法在港也較爲順利地執行,中央與特區的關係在實踐中不斷理順。所以我認爲,“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是成功的。
  
  不過,隨着“一國兩制”實踐的深入,也遇到了一些問題。有些問題可能還是“一國兩制”設計之初始料未及的。這些問題,有的可以通過努力得以解决,比如對人大常委會釋法權的理解,有的還需要尋找更好的解决路徑,如現在存在的兩地摩擦、“本土”“港獨”等問題。
  
  這些問題的出現,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並不是簡單的綫性因果關係。比如兩地摩擦中一度最突出的“雙非”問題,曾蔭權任行政長官時期搞醫療産業化,歡迎内地人到香港産子,但是這項政策在推出的同時,相關的配套措施做得不够好,醫院的人手、産床並没有相應地增加,最終導致本地的産婦找不到産床,奶粉問題也同樣如此。所以港人最早是對政府的某項政策表達不滿,但是政府没有及時發現、疏導、改進,使得港人的不滿指向了具體的某一類人,也就是到香港産子的内地孕婦,即“雙非孕婦”。這種不滿逐漸擴展成對整個内地人的不滿,不滿就希望區隔,而區隔的進一步發展就是你是你,我是我,這實際上就是“本土”和“港獨”心態出現的土壤。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一個社會的發展,實際上是多項議題綜合作用的結果,且這種作用很多時候是“化學作用”,會産生意想不到的後果。
  
  中評社:所以您認爲,香港發展到今天所出現的問題,和特區政府的施政不無關係?
  
  李環:是的。有的問題可能是“一國兩制”本身存在着張力,有的則與特區政府的施政有很大的關係。一項具體的政策出台前,是否經過充分的諮詢,出台後是否有跟進,中間是否有階段性的評估和改善,如果這些工作都做得及時、到位,可能很多問題都不會像現在那麽嚴重。像剛才提到的“雙非”問題,還有CEPA的一些負面效應問題,如果特區政府能够認真地做一些後續的評估,並根據現實的情况不斷地進行調整、優化,可能兩地摩擦也不會愈演愈烈。
  
  中評社:二十年來,您認爲香港在經濟、社會、民生等方面有哪些變化?
  
  李環:回歸20年來,香港最大的變化就是社會氛圍。我們先從經濟上看,香港基本上保持了穩定發展,GDP雖然有起伏,但是整體上在增長,而且回歸以來GDP增長年均在3%以上,這在發達經濟體中是相當不錯的。特區政府財政穩健,財政儲備9300多億港幣。雖然香港在1997年和2008年遇到了兩次金融危機,但是背靠祖國,加上强勁的財政金融系統支撑,頂住了壓力。與内地的經濟融合也比較好,粤港澳合作持續發展,現在有了大灣區規劃,“滬港通”“深港通”相繼啓動,離岸人民幣業務發展順利,在幫助内地企業“走出去”及人民幣國際化方面,香港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社會領域是香港回歸20年間變化最大的領域。2003年以前,如果社會上有人提到類似“獨立”的字眼,人們會覺得那是天方夜譚,香港的媒體會“群起而攻之”。我記得2003年劉慧卿在台灣參加會議時説“台灣前途由台灣人民决定”,回到香港後,立馬受到港媒猛烈地批評,説她支持“台獨”。當年香港的泛民主派大都有“大中華情結”,以當時的社會氛圍,“獨立”絶對是政治不正確的,是大多數人都不可接受的一個選項。
  
  但是現在,“本土”和“港獨”的聲音已經完全釋放,究其原因也比較復雜,與國際上近幾年民粹主義興起,年輕人反建制、反權威有關,也與内地與香港兩地的發展不平衡有關。上世紀80年代,兩地的平衡狀態是香港的GDP占到了内地的四分之一,是内地學習的對象。但改革開放30多年後,内地發展迅速,香港由於是成熟的經濟體,發展相較而言就顯得慢了。所以兩地間以前的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又没有形成,就出現了摩擦、矛盾。現在内地與香港正處在形成新平衡的過程中。
  
  民生領域,最突出的就是貧富差距的拉大。香港的失業率維持在3.5%以下,幾近全民就業,人均收入中位數約1.5萬港幣,人均GDP居於世界前列,然而,基尼係數却高達0.537。實際上,香港的貧富差距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經濟騰飛時就開始擴大,統計處的數據顯示,1971年有0.43,到現在上昇了25%,這在世界發達經濟體中,算很高的。 
  
  香港的房價也一路飛漲。從2003至2015年9月的高點,房價上漲了370%;目前公屋的平均輪候時間達到了4.7年,這些都是非常驚人的數字,香港找地、建樓的速度遠遠跟不上市民的需求。
  
  總之,20年間香港的發展有好有壞,有些領域變化比較大,有些領域變化比較小。不過整體而言,香港還是在往前發展,現在特區政府也認識到了一些問題,并且在積極的解决。但是改善需要時間。
  
  中評社:七月一日馬上就到了,您認爲現在有什麽需要注意的?
  
  李環:七月一日是特殊的日子,對香港而言是回歸之日,但是對一些人來説,也是表達政治、社會訴求的遊行日。今年的七月一日更特殊,因爲是新一届特區政府班子就職的日子,并且國家領導人也會到港監誓,因此安保也是一項重要的任務。
  
  中國人有逢五逢十大慶的傳統,今年是香港回歸二十週年,有一系列的慶祝活動。我希望無論是歡慶的活動還是示威遊行的活動,都能在一種和平理性的氛圍中進行。和平地表達,一樣可以讓中央和特區政府知曉社會不同階層和派别的聲音。現在已經有一些團體聲稱會有比較激進的行爲,“七一遊行”時也可能會有衝突,但大型暴亂事件或是恐怖襲擊的可能性應該比較小。
  
  中評社:是否特首選舉完之後,反對派也存在失焦的情况,因此無法聚力製造亂港的活動?
  
  李環:現在是一個間歇期。對林鄭月娥上任後的香港形勢,我是審慎樂觀的。如果單純地談七月一日前後社會氛圍會有什麽變化,我認爲不會有重大變化,但如果把林鄭就任後的社會氛圍和五年前相比,就可以看出一些變化。
  
  林鄭的新政府應該會有一段時間的蜜月期,這主要一是因爲林鄭上任後會先致力於民生、教育方面的工作,並避免推出争議性的政策。林鄭已經積極接觸各黨派,主動營造“傾聽各方建議”的良好氛圍。
  
  二是主流的泛民主派對林鄭采取了觀望的態度,“疑中留情”。前段時間,民主黨副主席尹兆堅表示,不可能“扺制林鄭一世”,因爲在特首選舉的時候他們就扺制林鄭,没有投票給她;公民黨主席樑家杰也説,應該嘗試與林鄭建立工作關係;工黨立法會議員張超雄稱,相信林鄭有心解决民生問題。
  
  第三個方面,建制派也釋放了一些友好的信息,如主動邀約反對派議員“飯局”。雖然昔日的“八黨聯盟”難以立刻重現,但雙方的接觸、互動對改善立法會内外的氣氛均有好處。
  
  第四,中央政府也多次表達希望促進香港和諧發展的意願。所以,這幾個因素綜合起來,香港現在的社會氛圍有利於改善撕裂。
  
  不過,鑒於香港社會的固有問題及内在張力,矛盾和摩擦肯定還會有,只是强度上和前幾年比可能會有所下降。原因一方面是特區政府經過這幾年的發展,已經認識到了問題所在,且有心去解决,只是目前各方開出的“藥方”不太一樣。另一方面是中央政府已經看到了香港這些年在政治和社會領域遇到的問題,會比以前更加關心、關注。因此,整體而言,雖然新的問題和矛盾還會出現,但目前看林鄭面對的形勢會比樑振英時期要好。
  
  中評社:目前的反對派,應該有激進反對派和温和反對派之分,事實上,我們更需要觀察的應該是激進反對派?
  
  李環:是的。最近一些激進的團體想要有一些動作,而且現在肯定已在籌劃。今年的七月一日適逢回歸20週年,國家領導人會去,國際社會也很關注,肯定會有團體利用這個機會彰顯存在。
  
  中評社:近幾年“本土”“港獨”等思潮的出現,對香港的經濟發展造成了極大阻礙。雖然歷史是不可假設的,但是如果香港近幾年没有出現一些極端的暴亂事件,您認爲今時今日的香港可能會發展成什麽樣?
  
  李環:正如你所説,歷史是不能假設的,但這種設想對於從事社會科學研究的學者而言又很有意義。如果站在1997年去想象20年後,恐怕大家很難想到會發生“占中”、“旺角暴亂”這類事件,同樣的,現在站在2017年,去想象下一個10年或20年,甚至是2047年,香港會發展成什麽樣子,也比較困難。不過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就是在“一國兩制”設計之初,已經想到了實踐不會一帆風順。按照這個邏輯,香港如果没有現在的這些問題,可能會有其它的一些問題出現。
  
  我們説香港現在出現的“本土”“港獨”等思潮,跟經濟發展、民生保障、社會理念等相關,如果這些問題理順,可能不會出現“本土”“港獨”思潮,但反過來想,香港是否具備解决好經濟民生問題的條件,或者説香港在解决經濟民生問題的過程中,會不會因爲土地、環保等觸發另外一些問題?所以我覺得不要太糾結於“問題”,一個社會不斷出現要解决之問題,才能前進。就像當年香港回歸時,曾糾結於“變”或“不變”,其實,世界上哪有一成不變的東西,資本主義有不同的發展階段,生活方式也隨着時代的變化在變,説到底,變才是這個世界唯一的不變。當然,我們希望香港能變得更好,讓大多數市民滿意。
  
  中評社:是否可以認爲,只要經濟發展龢民生問題得以解决,香港的政治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李環:經濟民生問題很重要。經濟民生發展得好,很多問題就會被轉移、化解或暫時掩蓋。但如果經濟民生方面做得不好,就會加劇一些問題,引發出更深層次的矛盾。
  
  但是,我們不能够認爲只要經濟發展龢民生問題解决了,香港的政治問題自然就會解决。再説,香港有些問題就是政治問題,需要用政治的手段來解决。如香港基本法中規定,要循序漸進達至普選,現在政改處於暫停狀態,但長遠看,肯定需要解决。不能把香港所有的問題都簡化爲經濟民生問題,只能説,經濟民生問題解决得好,會有助香港解决其他問題。
  
  中評社:林鄭月娥馬上就要上任,未來五年您認爲特區政府和林鄭月娥有没有可能去重啓一些大的,并且具有争議性的議題?
  
  李環:林鄭自己説上任後會優先解决民生、教育問題。短期内,至少前兩年她不太可能去啓動一些具有較大争議性的議題,尤其是政治性議題。
  
   中評社:社會上有聲音認爲每一任特首都做不滿十年,您怎麽看?
  
   李環:這取决於大家怎麽看待香港的選舉制度。《行政長官選舉條例》規定可以連任一次,但並不代表一定得連任才正常。
  
  我們一般認爲兩届十年的時間可以推動一些較爲長遠的政策,但實際上一項好的政策或一些好的做法也可以“蕭規曹隨”地延續到下一届政府,比如,樑振英在任期間推行的找地建屋政策,我相信林鄭也會繼續推動。當然,不同的特首有不同的風格,政策偏好不同,在政策重點、推行力度與方法上存在差异,這會導致政策效果的不同。
  
  有的人認爲,特首如果能做滿十年,在第二個五年裏由於没有連任壓力,可以大刀闊斧地做事,但也有的人認爲,没有了連任壓力,特首也可能不做事。見仁見智了。我覺得在香港特首的任職時間上,没必要特别執着於做滿十年,也没必要跟旁邊的澳門比。畢竟兩個特區差别很大。與其關注特首的任職時間,還不如更多關注特首的政策。就一個選舉社會而言,選民喜歡嘗新,加上香港争議性議題比較多,所以做一届或將來有人做兩届,都是正常的。
  
  中評社:上個月末,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出席紀念香港特别行政區基本法實施20週年座談會并發表講話,對此您的解讀?
  
  李環:張德江委員長主要從法律的角度來講,表述很嚴謹,有些提法有針對性。比如中央與香港特區的權力關係是“授權與被授權的關係”“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許以‘高度自治’爲名對抗中央的權力”,雖然以前已經提過很多次,但聯繫近年出現的“自决”“港獨”聲音,針對性就很强。還有“要始終堅持以行政長官爲核心的行政主導體制”,再次突出强調行政長官的核心地位,也表明落實行政主導的責任主體是行政長官,這實際上也是對行政長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評社:香港及内地年輕的一代,能爲“一國兩制”現在乃至未來的實踐和發展做些什麽?
  
  李環:我認爲,兩地的年輕人最重要的就是增進瞭解,加强互動。年輕一代是中國的未來。對香港和内地年輕人來説,一起爲中國未來的發展作出努力,這本身也是爲“一國兩制”的實踐做貢獻。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價值和夢想,如果兩地年輕人可以在頻密的交往、共同的工作與奮鬥中形成屬於他們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一起編寫屬於他們的“時代故事”,那麽所謂“民心回歸”也就不成其爲問題了。
  
  中評社:最後談談您個人對回歸20週年的一些觀點和補充?
  
  李環:影響香港實踐“一國兩制”的因素主要包括香港自身、中國内地以及國際形勢的變化,其中内因,也就是前兩個因素是最重要的。其實每一個社會都有矛盾,關鍵在於尋找解决路徑,用智慧去化解。社會的發展是合力作用的結果,過程中大家的發力方向不同,互相牽扯,有些力量會相互扺消,但最終會朝着一個方面前進。香港的方向與中國内地的方向是一致的。作爲中國的一個特别行政區,在中國邁向“兩個百年目標”、尤其是2049年的第二個百年目標進程中,香港將扮演獨特的角色,任重而道遠。
  
  2017年6月13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